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人間正道觀後感

觀後感2.59W

電視劇《人間正道是蒼桑》描寫的就是以幾個家庭爲背景的1949年前的中共黨史,或者說是1924-1949國共兩黨的殘酷鬥爭史。其中主線是楊立仁(國民黨)、楊立青(共產黨)兄弟倆互相殘殺的歷史,或者說是廣州黃埔軍校中的兩黨互相殘殺的歷史。這樣來編故事,確實有相當深刻的涵義:這段歷史其實就是倆兄弟互相殘殺的故事,或者說是中國人分成兩個集團(黨派)互相殘殺的歷史。

人間正道觀後感

人間正道觀後感_第1篇

在國共第一次分手的前期,有多少人對於選擇是那麼的激情充滿,同時又對他人不同的選擇是那麼的不解。就好象是今天的我,放棄原有的工作和收入,甚至於放棄阻礙我理想和信念的家庭。真的是沒有人能理解。

人生應該有目標,人生不能沒有理想。但爲了目標和理想而奮鬥,而努力的人他的路又是何等滄桑啊。在這條路上他是一個孤獨者,他沒有朋友,沒有可以交流思想的人。世人是不看你的目標的,更不會去關心你的理想。世人俗就俗在他們不注重過程,他們永遠不停追逐的是你的成功,你口袋裏的錢,追逐着你成功後的那個光環,期待從那裏面分享到屬於他的利益。

共產黨人在他們奪取全國勝利前,或者說在得到半壁江山前雖說他們有追隨者,但那不是社會主流。不是!然,今天他們則是世人真正的目標,他們身後永遠不缺追隨者,永遠都有一堆人唯恐巴結不上他們的人。

真是應驗了那句話:商人逐利,小人追權。無利不起早啊,無利不起早。

二十三年前,讓人擔心的人是那些共產黨人;二十三年後,讓人擔憂的則是國民黨人。可愛啊,真的可笑嗎?不一點也不,古訓說的好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我呢,我未來的結果將是怎樣的,是“河東”,還是“河西”?單從目前的艱苦樣,我看未來多是----“河西”了。

奮鬥,奮鬥到底,拼出個結果來。要堅信每天的太陽都是燦爛的!堅信未來的太陽一定也是絢爛的。

人間正道觀後感_第2篇

50集的電視連續劇《人間正道是滄桑》是一部耐人尋味、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鉅著,它透過兩個家庭悲歡離合、血淚愛恨,展現了二十世紀二十五年裏,中國現代史中共產黨和國民黨這兩大政黨的成長、發展、合作和鬥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演繹出令人撕心裂肺的父子、母女、兄弟、師生、同學、戀人間的親情、愛情和友情。成功塑造了瞿恩、瞿霞、楊立青、楊立仁、楊立華、董建昌等一個個爲了拯救中國、爲了理想和信念而出生入死、執着追求的英雄或梟雄的形象,向世人闡述了理想和信仰是決定人生道路的根本,是奮鬥力量的源泉這一深刻的哲理

理想和信仰是這部劇的第一主題,在那個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危亡非常年代,無數的中華熱血青年,爲尋求救國救亡的道路,背井離鄉、出生入死,追尋革命的真理。楊瞿兩家的兒女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來到黃埔。在這裏他們接受到了不同的教育,遇到了不同的導師,受到了不同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觀,樹立了不同的理想,接受了不同的信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片中的主角個個都有極高的理想和信仰,無論信仰什麼主義,無論在何種危急、複雜的狀態下,他們紛爭的只有主義的不同,道路的不同,他們堅持的是各爲其主,而沒有個人的恩怨,沒有人格的貶低和污辱。他們有思想、有氣質、有高亢的愛國熱情,他們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融爲一體,執着地追求國家與民族的獨立自主、民主自由,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潮流,他們是國家和民族的棟樑。

劇中主人公楊立青在1925年來到革命浪潮洶涌澎湃的廣州時,遇到了兩個導師。一個導師是屬於理想主義的共產黨人瞿恩,另一個導師是現實主義的職業軍人董建昌,董建昌和瞿恩,他們不僅代表着兩個黨派,更是兩種人生態度。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都對楊立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瞿恩是那個年代優秀共產黨員的化身,是集大成者。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周恩來、瞿秋白的影子,可以看到共產黨人從幼稚到成熟的成長過程。他信仰的是理想和浪漫,併爲了信仰而活着。正如瞿恩的那句名言所說:理想有兩種,一種是我實現了我的理想,另一種是理想透過我而實現。瞿恩自己屬於後者。在他那短暫的一生中爲實現他的理想,表現出了執着的追求和無畏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連他的敵人都不得不尊敬他,不敢不尊敬他”。

董建昌信仰的.是功利和現實,追求的是生存和利益。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宋希廉、程潛的影子。他遇事總是先衡量利弊得失,順勢而動,變幻無常。

楊立青在人生道路上還遇到了一個對手,這個對手就是自己的親哥哥楊立仁。楊立仁是國民黨右派的化身,他標榜的是維護國家利益,而實際維護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官僚買辦階級的利益,是自己家族、親人的利益。立青與立仁各自秉持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家”與“國”的理念,他們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共產黨人爲全民族勞苦大衆謀解放,謀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親人,舍小家而顧大國。國民黨人要維護自己集團、家族、親人的即得利益,爲不被勞苦大衆奪去,斷然揮舞屠刀屠殺友人。一個是爲民衆甘願犧牲個人,一個是爲個人甘願犧牲民衆。但楊立仁的信仰之路越走越窄,並最終淪落到理想破碎的悲慘地步,被歷史所淘汰。

爲了不同的信仰,黃埔的同學們按照“鋼刀歸鋼刀,同學歸同學”的信條,或同壕奮戰、馳騁疆場,或刀槍相對、血肉橫飛,展現出“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俠肝義膽。

瞿恩和楊立華之間的愛情,楊立青與瞿霞之間的愛情,以及林娥與瞿恩、楊立青之間的愛情,無不受到理想和信仰的影響和制約,爲了信仰,他們可以相親相愛、協手並肩,爲了信仰,他們可以斷然絕裂、分道揚鑣。

在物質化的今天,在和平的年代裏,在價值觀多元取向的現實社會裏,還要不要理想和信仰?要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和信仰?很多人是迷茫的。其實人都是有信仰的,不是信仰什麼宗教,就是信仰什麼主義,沒有信仰的人只能是白癡。現在很多人說我沒有什麼信仰,但他們信奉的是“天下熙熙,皆爲利來”,遵循的是“人爲財死,鳥爲食亡”,追求的是“功名利祿,紙醉金迷”,其實他們信仰的就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所以纔出現豪富揮金如土,貪官囤金如山、紈絝暴殄天物、小兒不知何爲幸福的怪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