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集結號觀後感集錦

觀後感1.01W

《集結號》是根據短篇小說《官司》改編而成,展現的是一支連隊在戰鬥中鮮爲人知的英雄故事。該片由馮小剛擔當執導,張涵予、鄧超等擔當主演。戰爭,猶如一場死神的盛宴。一旦踏上戰場,就等於隨時準備獻出寶貴的生命,然而對於穀子地來說,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就是屬於九連47個弟兄的崇高榮譽。他用盡畢生的時間去尋找死難的戰友們,無論如何都要將榮譽歸還給這羣年輕的英烈。

集結號觀後感集錦

範例一

那聲悲愴的集結號遙遠了,“曾經”已概括不了他的滄桑,唯有歷史,灰白的一段歷史,冰冷而又陌生的記憶,冷不丁經心激起情感上的一層漣漪。

看完《集結號》思緒被帶到那個爲人民幸福鬥爭的戰爭年代,解放戰爭時期,九連連長谷子地帶領全連四十七名兄弟奉團長的命令堅守狙擊陣地,以集結號爲令撤退。然而團長爲爲戰爭全局考慮,沒有吹響集結號,致使九連全體戰士在打退敵人的三次進攻後,除穀子地以外全部壯烈犧牲,並按失蹤處理。爲給九里哦按正名,穀子地張開了執着的探尋,最終在烈士墓前吹響了47個生命一直想聽,甚至死也沒有聽到的集結號。

故事情節就是如此簡單,這簡單的背後卻屹立着那些被遺忘的人英雄。沒有人生來是英雄,他們都是被那個年代所傲。爲了革命勝利,爲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所不惜。

“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連長谷子地堅守上級所下達的聽不到集結號絕不撤退的命令,帶着47個弟兄死守汾河攔截戰壕,只爲了爭取大部隊撤退的寶貴時間。當連中有人提出自己已經聽到集結號響了,可穀子地沒聽到,他懷疑自己耳朵被炮火震聾了,問代理指導員王金存他是否聽到集結號。

這個文弱書生此刻彰顯了英雄本色,他說他沒有聽到,因爲集結號根本沒有響。他沒有昧着良心講話,儘管他知道如果他說他聽到了穀子地也許會下令整個連撤退,九連也許就會留下種。最終爲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九連從47人到43人,再到13人,最後圓滿完成任務只剩下連長一個人。

集結號的響起意味着任務的結束,意味着生存的希望,可它並沒有響起。因爲它沒有吹響,所以我們的革命戰時不能撤退;因爲他沒有吹響,所以我們的英雄很執拗地堅持到最後。這就是命令,對一個戰士來說,它高於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我不由得想起我們年輕的一代,貪圖享樂,懶惰嬌逸。不必說關於生死的革命任務,就連老師佈置的作業,我們當中某些人也不樂意認真完成。是該反思一下了。

我們應當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爭,硝煙瀰漫,我們生活和平的年代裏,有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還有什麼理由去浪費時間而不好好學習呢?我們這年輕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如果非要下達什麼任務的話,那麼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更好地爲社會主義做貢獻。

範例二

我想,就90後的大多數而言,對革命片少有感興趣的,包括我自己。也難怪,對只圖安逸,嬌生慣養的我們來說,那些炮彈橫飛的戰爭實在太遙遠了,遙遠的只能用“歷史”二字簡單概括之,冰冷而又陌生的記憶,掀不起感情上的一似漣漪。

如果有的選擇,我們寧願看的是諸如穿越小說裏更遙遠的風花雪月,或者眼下那些偶像們傾情演繹的麻雀變鳳凰。

所以,《集結號》一開頭就把我給震懾住了。

連長谷子地說“湊出六頂鋼盔”給去刺探敵情的兄弟們。

但抗戰結束後,那些士兵們保命用的東西給挖煤的礦工們拿來充作夜壺。

在現在,我想,這些頭盔都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壽終正寢了。只可惜它們不會說話,不能談起屬於它們的一段歷史,不論那是怎樣的驚心動魄或者雲淡風輕,都被時間的塵埃掩埋了。

好容易打贏了,卻是沒人享受到勝利的喜悅。

穀子地抱着給炸成兩截的指導員,捂着傷口也止不住血,悲痛之下,下令不準投降。

字字泣血。

可管什麼用,反動派不是人麼,還是打死他們一個就能救回一個兄弟?

誰的血是冷的,誰的血不是紅的,誰的命沒了還換得回來……

衝動的穀子地記了大過,遇見了王金存——一個衝前鋒膽怯了的文化教員,一個之後成了他們連新指導員的人。

最後,穀子地全連四十九的弟兄無一生還。

只來得及記上這一筆的王金存問;“連長,我給您丟人了麼?”

穀子地沒直接回答,摸了摸他的頭,說;“下輩子還做兄弟。”

我第一次哭,便是因爲看到這一幕。

第二次哭,是首長一臉凝重,說了一句“委屈”。

太委屈了,烈士全成了失蹤。

太委屈了,那些盼着號響的誰都沒等到那一聲,集結號。

太委屈了,沒辦法說清的委屈,再委屈也沒人知道了。

還有片子裏,不能忘記的那些鏡頭。

劉團長叫穀子地重複他的命令,他說;“還有呢?”

怎麼忍心,他那麼冷靜得近乎冷酷地給了希望又叫人絕望,騙別人也想騙自己不成。

在他墓碑前嘶聲大叫的穀子地,是他意料之外的生還者吧。

有時候,活着比死了更痛苦。但活着,至少是活着啊,多少希望活着的士兵連全屍都沒。

穀子地說:“轟碎了就拼不回來了”。

應該是見多了,習慣了,但聽的人是一陣揪心。

就連穀子地自己也做不到麻木,那塊染血的手錶,他該攥在手心裏還是狠狠丟掉?

有人被活活燒死,有人被坦克碾過,有人和敵軍同歸於盡。

我忽然想到阿Q的帶些戲謔的一句話——革命,革誰的命?

可不革命就是任人魚肉的命,革命是犧牲了別人的命,何其殘酷,多麼慘烈。

還有那一段,爲了那沒聽見的集結號。

焦排長說聽見了集結號一直在吹。

於是,聽力受損的穀子地固執地一問再問,好幾個人說聽見了。

真的聽見了?還是說服了自己,所以聽見了。

我沒有如此接近死亡邊緣的經歷,我不知道那是幻覺還是善意的謊言。

但九連的指導員,那個被人瞧不起的貪生怕死的王金存清醒地回答,我沒聽見。

最終,都認了,沒法子給九連留個種。

註定了的,九連裏沒有懦夫,所以死光了,死絕了,死在了那個英魂永存的時代。

斷了一臂的小樑子過意不去,揭開了真相。

可事到如今,無可彌補了。

哪怕穀子地再是犟,也只能死後和他兄弟劉團長討個說法去了。

也許能一笑泯恩仇也不一定。

最後的最後,九連全體烈士的墓碑前。

小樑子終於吹響了集結號,那響徹天空的號角聲一定能傳到人心底去。

我聽見了,最後一聲的'集結號。

 範例三

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該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於男人在質感,伴隨着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理想,勇氣,意志,信念,情誼……這些散發着光芒和硝煙的詞彙,象一枚炮彈轟入我們的生活。那些英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失落的情懷,我們沒有忘記的權利……

電影院是我除了發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結號》吹響。

從進電影院至今,那悲壯的集結號,一直響徹在我的大腦,浸入我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着,充斥着。好久沒有一部片子能讓我流淚了。對於感情戲,早已經麻木,而面對這樣鐵骨錚錚的的場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淚。原本此類題材一直覺得都不太適合我,所以當<亮劍>被朋友津津樂道的時候我並不熱衷,只是偶爾換臺的時候瞄上幾眼,人物刻畫也形象,也生動,但都激不起我的觀看慾望,習慣以愛情爲主要創作題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義。

馮小剛的賀歲片老是應一句:鐵打的葛優流動的女主角,永遠的黑色幽默,無論《大腕》無論《甲方乙方》等等。而這次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他換上了很MAN的張涵予,也不再寫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殘酷無情的戰爭,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一羣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連長,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爲人知的背棄故事……故事類型轉變了,但對於大多數百姓的觀衆仍是被感動着,被震撼着。

我無權跟專業影評人一樣去評價《集結號》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內涵,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觀衆,按照我的個人習慣,我仍坐在電影院的角落,專心投入的去看導演演員等工作人員創造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直入心扉的緊張和恐懼,那些平凡普通如鄉下孩子的戰士,那麼多不知名的戰士犧牲都那麼的揪心……感動着,觸及心底,觸動靈魂。男主角穀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算一小人物,帶領一個連47個戰士奉上級命令守在窯場打狙擊戰,他們死守在窯場,等待集結號的響起,直至彈盡人亡。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把所有的戰士的屍體都掩藏在窯裏,讓他們不至於被炸飛而沒有完整的軀體“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穀子地語。他穿着敵人的軍裝逃出來而被誤認爲是戰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個死去的戰士被定爲“失蹤”,從解放戰爭的戰場,到朝鮮戰場,再到進入和平年代後,穀子地的後半生就是在爲了給九連正個名,爲了尋找47具遺骸、爲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着……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於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樑,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鐵骨錚錚!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無不令人爲之動容!

我永遠無法用我淺顯的文字來刻畫我內心的震撼和感觸,文字與我用,也永遠略顯蒼白。我們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着戰爭的殘酷,體會歷史的嚴肅。向逝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

範例四

有許多人都說電影《集結號》是一部戰爭片,但我卻感到她更像一部倫理教育片。本片導演馮小剛說《集結號》是表達誠意的作品,我認爲還是很有道理的。戰爭的殘酷場面只不過是爲這部片子的主題思想鋪墊一個前提,其真正的思想主題是在弘揚“忠誠”。

《集結號》吹響的是一曲以忠誠爲主旋律的壯麗詩篇。四十七個壯士血灑疆場是忠誠、爲的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爲的是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焦排長在重傷彌留之際說聽到了集結號吹響了是忠誠,爲的是餘下的戰友的生命;劉營長不讓吹集結號也是忠誠,爲的是大部隊的安全撤退和更多人的生命;王金存的未婚妻千里尋夫也是忠誠,爲的是至高無上的愛情;穀子地面對必死無疑而選擇堅守,面對地雷爆炸而將生存留給戰友,面對四十七個“失蹤”的亡靈而不懈地追尋、不屈地抗爭,更是顯示了他的忠誠之心。

一幕幕炮火連天、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血腥撕殺的場面令人驚心動魄;一場場戰友慘死、屍骨無存、揹負“失蹤”名份的情節使人撕心裂肺、悔恨哀怨;一個個捨生取義、視死如歸、鍥而不捨的英雄壯士讓人無限敬仰、難以忘懷。整個影片讓人震撼、讓人心碎、讓人感動、讓人長嘆。當人們期待以久的集結號終於在片尾中吹響的時候,我禁不住熱淚盈眶,感慨萬千。這就是我觀看了電影《集結號》後的切身感受。

沒有這些敢於以血肉之軀同鋼鐵坦克同歸於盡的忠誠戰士,就不可能實現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沒有那些肯於服從大局,甘願犧牲局部利益,承擔打阻擊、做掩護的指戰員,就不可能有三大戰役的輝煌勝利;沒有千千萬萬個先烈的壯烈犧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和平環境和幸福生活。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忠誠”一詞被許多人淡忘了,在一些人生活的辭典中成了“癡傻”的代名詞,成爲許多人譏笑嘲諷的對象,讓許多人敬而遠之。他們熱衷追崇的是個人利益和經濟實惠,他們追逐索取的是個人的名利和享受。爲了達到個人的目的,他們指鹿爲馬、睜着眼睛說瞎話;他們助紂爲虐,成爲殘害忠良的幫兇;他們貪贓枉法,不顧平民百姓的死活;他們弄虛作假,一意追求個人的所謂政績。這些人太應該看一看電影《集結號》了,用影片中的英雄們的光輝形象來對照對照自己,用血與火的震撼來洗刷自己的污穢心靈。

戰爭年代需要忠誠,和平建設年代同樣需要忠誠。政府需要忠誠的公務員,企業需要忠誠的員工,黨和人民需要忠誠的領導幹部,建設和諧的社會需要忠誠的信念,和諧的社會需要千百萬忠誠的民衆。

集結號》吹響的弘揚忠誠的主旋律,使更多的人們受到啓迪,受到震撼,有所感悟,有所心得。讓忠誠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範例五

解放戰爭時期,九連連長谷子地帶領全連四十七名兄弟奉團長的命令堅守狙擊陣地,以集結號爲令撤退。然而團長從戰爭全局考慮,沒有吹響集結號,致使九連全體戰士在打退敵人的三次進攻後,除穀子地以外全部壯烈犧牲,並按失蹤處理。爲給九連正名,穀子地展開了執着的探尋,最終在烈士墓前吹響了47個生命一直盼望到死也沒有聽到的集結號。

故事情節就是如此簡單,這簡單的背後卻屹立着那些被人遺忘的英雄。沒有人生來是英雄,他們都是被那個年代所傲。爲了革命勝利,爲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所不惜。

集結號的響起意味着任務的結束,意味着生存的希望,可它卻沒有響起。因爲它沒有吹響,所以我們的革命戰士不能撤退;因爲它沒有吹響,所以我們的英雄很執拗地堅持到最後。這就是命令,對一個戰士來說,它高於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那麼對於戰鬥在醫療衛生事業第一線的我們而言,什麼是高於生命,高於一切的呢?我的回答是人民羣衆的生命健康。我們所選擇的事業飽含着黨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作爲一名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爲出發點的中國共產黨人,我們理應不辱使命,不負重託,爲了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我們必將付出自己的一切,這是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和驕傲。

“我是中原解放軍獨立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連長谷子地。”無論是被誤會爲國民黨俘虜,還是得知獨二師軍隊已經改編,穀子地介紹自己時總是說這麼一句。在他心目中,集體是最重要的,先是集體其次纔是個人。在醫院這個大集體裏,我們都只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爲了塑造一個團結友愛的醫院,一個衆志成城的醫院,一個朝氣蓬勃的醫院,我們必須樹立一切從大局出發,一切以大局爲重的理念,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爲醫院的輝煌奉獻自己。

“每一個犧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這是《集結號》這部電影所要的表達的其中一個主題。經過穀子地的不懈努力,終於讓那47名被遺忘的弟兄得以正名,他們沒有失蹤,也不是逃兵,而是真正的烈士。最後,在九連全體烈士的墓碑前,團長警衛員小樑終於吹響了集結號,那響徹天空的號角悲愴而又悽婉。它彷彿在提醒我們,作爲生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人,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日子,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爲民族解放事業捐身獻軀的革命先輩。

我知道,在我所奮鬥着的這一戰線上,集結號永不會吹響。在關乎着人民羣衆生命健康的這塊戰場上,我們必將義無反顧,傾力付出,做一個黨和人民信得過、靠得住的醫務工作者。九連的價值是使大部隊得以順利轉移,而我們的價值在於可以保護我們所熱愛的人民羣衆的生命,保護我們的人民羣衆可以健康幸福的生活着。我明白,只有當我們的努力使得人民羣衆能夠免遭病魔折磨時,我們纔可以無愧於那些爲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我們惟有更好的努力工作,把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進行下去,纔是對他們的最好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