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自由之丘》的觀後感

觀後感6.42K

一杯清酒的滋味

《自由之丘》的觀後感

——看《自由之丘》

很淺的暮色中,一家街角的酒吧,燈光早早亮起,氣氛安謐。女人隨口問道:你看的是什麼書?男人淡然答:《時間》。女人似乎真心感嘆:真是一個好名字……

這個春天,因爲韓國導演洪尚秀執導的《自由之丘》(Hill of Freedom/2014),重新愛上了電影,還有看電影的那些夜晚。從5年前倒數到10年之間,那些年是多麼有時間啊!簡直是時間的主人翁,逃逸在時間之外,在個人世界的一角穿梭遊弋,即關於電影的一系列隨筆中所謂“縱情聲色”的那段時光……無論是念想中還是現時裏,都值得鄭重感嘆一下。

那時候網絡上片源極少,尤其是我想看的那些電影一般都欠奉,總是趁午休時間淘碟,有時收穫甚豐,粗帆布或磨砂皮揹包裏裝着厚厚一大摞影碟,從D5到D9,還有少許藍光碟,就跟不要錢似的,而兩手空空的時候極少。假如遇上一位心儀的導演,瞬間即會產生誓要將其所有作品一網打盡般的決心,渾身有無限精力,像塊海綿,在接受,在汲取,在飽含各種滋養的深夜或黎明,一響貪歡。

下班路上就想好了、或決定今晚要看什麼電影。這個過程是一道直行線,以渴望的程度排序,簡單而直接。今晚,是一個虛詞,暗含了那些年幾乎所有的夜晚,如同美國導演詹姆士?格雷(James Gray)片名所示:《我們擁有夜晚》(We Own The Night/2007),窗外的萬家燈火漸漸熄滅,又一場好戲即將開場了。在那些信誓旦旦的夜晚,大把的好時光趁着夜色和晚風,變成文字,變成潛流。

念想一會兒過的時光,再回到這部電影。

一本叫《時間》的小說,一隻叫“夢”的狗,與一些或生澀、或相對熟練地講着非母語的男女,還有或淺或濃的酒醉構成了這部《自由之丘》, 或許影片講述的主題是自由,但劇中人或局中人何曾擁有真正的自由呢?若說片刻,總是有的,比如男主角Mori說走就走的旅行,比如角色們說來就來的酒局。劇中兩位演員的確做到了收放自如,那種鏡頭前的鬆弛感,嗖嗖嗖閃着簇簇小火星兒,真心贊,恐怕他們在平常各自小日子裏的狀態也不過如此吧,我不住猜測。

Mori用最淺顯的英語說:我們的大腦建構了一個時間連續體的思維框架,連接了過、現在和未來……你以爲這就是結論麼?錯。或許下文才是關鍵,他又說:但是,我們不必按照這個固有模式來生活。

這就算自由了吧。經由男人一個夢來實現的倒錯結構,於是,插敘和倒敘紛紛有了加盟的理由,並且悄悄地,抹平了現實和夢境的分野;經由女人無意間在樓梯散落的一沓信箋,失的得以重來,重來的得以更好。而丟失的那封信或許就是結尾那段夢寐中的重逢和團圓——混亂麼?有些,“不必按照固有模式生活”在此得到體現。順序既已打散,重組成了必然,非線性敘事使略顯乏味的故事顯現出機靈的光景。不是盤根錯節的茁壯,而只是機靈。

明天是新的.一天,新的一天或許有新的故事發生,即使仍遵循着舊時痕跡;類似的故事可以演繹許多,但都是無限相似的版本;他們不曾構成任何寓言的“格式”(或許導演也不這麼想),他們只是小品文,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一切都是風輕雲淡的,將故事片看似必要的矛盾、衝突和戲劇性降到最低,如鋼琴或器樂的斷章,只彈奏完曲譜上的旋律,其他一概付之闕如;宛如平淡日子裏一杯清酒的滋味,清澈微苦,尤其適宜老友閒聊時推杯換盞,刪猛烈勸酒的喧譁,也不至於濃醉不消殘酒,只是各自隨意,止於微醺。

看完電影,我似乎得到一點啓示,當然僅對個人而言。關於電影的文字以後可以這麼寫:不必盡心竭力用太多篇幅轉述、或把劇情“翻譯”成具有個人色彩的文字,就抓住某個單純的特性記錄個人觀感即可,其間有我的目光和視角,有我的真實感受就好,我是這麼區分的:體驗是一回事,主動奔向是另一回事。好吧,這就決定了日後的奔向。

有觀影者會在電影條目後寫長長的文字,有時是相對純粹的觀影筆記,從導演創作、中心思想、或者鏡頭構圖等角度敘說這部由衷喜愛的電影;有時和電影無關,是相對蕪雜的個人感慨,不自覺地延伸,不知不覺地摻進了許多自己的心事……同一位觀影者與同一位導演,就這麼透過自然而然的方式締結起來,我時常覺得感動,爲他們。我也渴望成爲他們那樣認真的人,有他們和電影之間其淡如水的關係。

至於你我平常的日子不就是這樣麼,偶然有一點愉悅,也有自己才瞭解的辛酸滋味,但是有自己喜歡的影片相伴,寂寂長夜也不算什麼了。多好啊,有生之年,還有電影可愛。想起何立偉在《遠與近》中說:“我們只能在遠處眺望幸福,在近處觀察痛苦。”像一種草本植物那樣安靜生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也挺好麼。想起陳陌的短句:書掉在地上,盹又醒來,一時間以爲自己俯在一片荷葉上,滿滿雨水託着,飄搖而自若。噼啪響得痛快,雨這樣好,夜的默片洶涌血色。

一本叫做《時間》的小說,真是一個好名字。我忽然很想知道書中到底說了什麼,不過我猜測很可能是導演的杜撰,非常實用,但無法找尋。想起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楊德友 譯)中所言:時間流逝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感覺和思想穩定下來,成熟起來,擺脫一切急躁或者須臾的偶然變化。

和朋友老C約好了,約在彼此都閒時一起看看洪氏生活片、或類似調調兒的電影。儘管相約的同時知道這很可能是空話,但庸碌的日子裏畢竟多了一點可以期待的美好。

經由一本虛擬的小說,讓我想起許多過往的因子,類似的造句還有許多,而且查有實物,諸如曾經留下的白紙黑字的證詞:一杯叫做炭燒的咖啡,一支叫做Time的煙,一隻叫做Time Killer的手錶,或者一罈叫做醉生夢死的酒……上帝在凝視微物之神,而統管微物的神靈只在細節中發光發熱。

還沒到最後,還有無數種可能。在一片儘量放空的空間裏,雨這樣好,夜的默片背後襯着無限寬廣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