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2016電影《大唐玄奘》觀後感三篇

觀後感2.39W

《大唐玄奘》不僅在故事上極其還原真實歷史,在角色塑造和人物造型上,爲貼合史實,也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下面是語文迷爲大家提供的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參考。

2016電影《大唐玄奘》觀後感三篇

篇一:

多年前,在百家講壇看了錢文忠老師的《玄奘西遊記》,對玄奘這人物很是崇拜,當時就幻想着能拍一部關於他的電影。結果《大唐玄奘》上映了,我當然是要去看的。

客觀的說,這部電影沒有拍出應有的高度,對於玄奘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對於佛學這樣一個深奧的題材,這部電影的導演、編劇、還有演員都沒有作好充分的準備,以至於整個電影拍得太過表面化,太過膚淺!

首先,導演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拍攝手法來表現這個故事。從影片開始起,導演就一直處於糾結之中,重敘事,還是重意境?側重講一個精彩的故事,還是着重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這個問題必須作出抉擇,在一部只有兩個小時的電影裏不可能承載太多東西,但導演兩邊都不捨得,以至於兩邊都處理的很生硬。一會來段充滿商業色彩的打戲,一會又突然切換到兩個人關於生命意義的討論。一會冒出個對玄奘含情脈脈的異族美女,一會又是玄奘與沙漠鬥爭的殘酷……,各部分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導致人物形象很不完整,全篇沒有明確的主題。

其次,編劇方面也不讓人滿意,我認爲玄奘西行一大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對當時西域各國風土人情的介紹,結果這點在電影裏幾乎沒有體現。

而最讓我失望的地方是,整個片子“佛”味太淡了,每每涉及佛學理論的部分,都是淺淺帶過,而史料中幾場精彩的佛學辯論也都沒有。我不得不問編劇一句,玄奘一心向往的“佛"呢?

最後,曉明哥依然還是那個照片男神,表演沒有層次啊,沒有把玄奘這物塑造出來

總之,我覺得這部電影拍得太倉促了,就好像當年的《白鹿原》電影一樣。而這也讓我更擔心另部公認倉促的電影《三體》

篇二:

4月29日商都觀影團在《大唐玄奘》上映當天觀看了本部影片,並參加映後的主創見面會。對於《大唐玄奘》這部電影,觀影團的小夥伴們還是給了很高的評價。

火舞黃沙的荒漠、樹影斑駁的丘陵、草色青青的.綠洲、滿目瘡痍的舊城……只一眼,就有踏上這絲綢之路的衝動!世界那麼大,誰都想看看,可看過要怎樣?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可什麼又是修行!觀《大唐玄奘》最深的感悟如結尾的字幕:一個人的影子無法鋪滿地面,但是聲音可以傳的很遠很遠……連綿不絕!

這部電影表現出來的意義很有震撼力,從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佛學歷史人物玄奘爲主角,描寫一個人爲有一種強大意志力的信仰,走出了去天竺國取經的萬里路,在一路上受到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難,何況是一個人在面對一切挫折與困難,正是他有常人所沒有的信仰與意志力,才能到達終點站。在納蘭菩提寺學業有成和遊歷了各地的寺廟,在回到大唐故土長安城下時,那一刻,玄奘的心痛了,他一走竟走了十九年,那一剎那,秒殺了我內心深處的懦弱和無知。影片劇情講述了很真實,與西遊記裏面的片段表演的形式很不一樣的,徹底給自己的心靈一次洗禮,值得你我他去觀看。大唐玄奘這個影片拍攝的很真實,演員也很好,人物構造的很深刻,裏邊的風景也很美,文化貫穿的非常好,看的出來爲了拍攝這個片子,演員和導演花費了非常巨大的心思和功夫,玄奘始一而終,堅持自己的內心得到了心中所需,這也是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一種精神,良心之作。

篇三:

《大唐玄奘》有三美,史美、景美、人更美。影片透過對環境的大量描述,真實還原了玄奘取經的故事,再現了玄奘對真理執着追求的精神。《西遊記》是根據玄奘的故事杜撰,圍繞《西遊記》又衍生出豐富多元的文化作品。然而歸根到玄奘的歷史其實並無太多可演義的成分。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整理而成的《大唐西域記》,詳細記載了玄奘在取經途中親歷和聽說的138個西域國家或城邦的情況,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無所不包。

影片跟隨玄奘的腳步從長安啓程,一路經涼州沿河西走廊到達瓜州,從瓜州往西偷渡到唐朝邊境第一座烽火臺,穿過800裏大漠莫賀延磧,抵達伊吾,而後翻越天山冰峯,橫穿中亞的大草原,抵達印度。這一路穿過的驚險之地,遇到的特殊地理,“四顧茫然”“途路艱危”不足與外人道。然而危難之中也有欣慰與感激。徐崢飾演的涼州都督李大亮,口嫌體正直地被玄奘壯舉感動偷偷放行。羅晉飾演的瓜州太守李昌,“身在紅塵心向佛”,對玄奘自是網開一面。蒲巴甲飾演的胡人石磐陀,助其夜渡葫蘆河、闖過玉門關、越五峯入新疆,雖後對玄奘起了殺心,也是緣分使然。

影片突出的所有事件都有章可循,《大唐西域記》均有記載出處不大。導演霍建起、編劇鄒靜之在影片創作中也許因爲篇幅原因,也許因爲保持情緒的統一性,也許因爲其他,將“活國”人倫慘劇、恆河強盜劫持等具有較強故事性的內容進行了刪減。也因爲此,看過紀錄片《玄奘大師》《玄奘之路》的觀衆再看《大唐玄奘》在故事性上並不容易得到新的滿足。不過,不同的文法在表現同樣的故事上所傳達出來的情感,與觀衆產生的互動又是嶄新的。如果說這三部作品讓我只選一部看,首選還是《大唐玄奘》。

就因爲《大唐玄奘》美得不要不要的。紀錄片在對古代場景復原和視覺特效處理方面與不差錢的《大唐玄奘》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茫茫大漠的蕭索之感、巍峨雪山的壯麗之美以及古印度濃郁的異域風情,在攝像特別是航拍鏡頭表現得頂級出色。人如螻蟻,天地不仁。人如螻蟻,天地不仁。玄奘獨自一人在荒漠的前進唯有前進,雪崩之下世人的逃跑與毀滅,歷經百難之後終於在綠樹成蔭的恆河悠渡,此時的感動不僅是劇情還有視覺上強有力的輔助。當玄奘叩過滿地鮮花伏在戒賢老法師腳上,鏡頭是緩慢的,時間是定格的,“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的決絕是值得的。

玄奘的精神、玄奘的偉大,配得上被電影用如此的美來尊重。只是,小小的好奇,佛家是如何看待玄奘的執念,看待值不值得,又是如何看待千百年後依舊被歌頌的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