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大唐玄奘》電影觀後感「精選」

觀後感2.8W

《大唐玄奘》由黃曉明領銜主演講述的是玄奘法師一路西行,不斷的相遇,也不斷的分離的故事。下面是語文迷網整理的電影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唐玄奘》電影觀後感「精選」

觀後感一:

很早前知道要拍這個電影,也是不看好,這種電影多半會迫於各方面的壓力而難以拍得成功。迫於投資和回收肯定要拍得商業一些,這樣多半會加入很多傳奇戲劇乃至情愛等元素;迫於宗教壓力,自然要拍得宗教一點,但是這樣就無法獲得大量的認可;迫於歷史的壓力,電影團隊歷史知識貧乏,也難以認真地請教歷史專家而在服裝、語言、道具等等方面盡如史實。而拍攝在真俗二界皆有名聲的大師傳記,人們的預期必然又高,這也算一種壓力。如此壓力下,能拍可算勇氣,但的確難以拍好,只是算一次勇敢的嘗試,其中必定有各方各種妥協。

真的拍出來後,徘徊了一陣子,還是看了,也是沒忍住。看到有差評,也看到哄擡的。可能自己想看看到底是怎麼樣。可是電影就是這樣,一次嘗試就是消費了。

一、劇情

傳記很難拍,因爲要尊重事實的時候,就難以剪裁出劇情,尤其是傳主沒有什麼傳奇性,戲劇性的生平時。玄奘大師的生平是有傳奇性的,但時間漫長,難以剪裁。況且,涉及到很多佛理內容,無法深入,只能就淺層的西行求法經歷而描繪。於此如果就此途中某一次經歷而描繪,可能會具體而有深度,但深入就會觸及佛理,故而難以深入,也只能整體地描繪西行全程,如此大而泛,勢必難以集中,這是取捨中難點。實際電影中沙漠中尋找野馬湖一段可看作爲高潮,也頗感人。後那爛陀學習階段頗簡略,周遊印度段詳略難以抉擇,回國後的情況是帶過的。重點是西行經歷。此個人色彩濃,難拍,實際拍的效果也不佳。將來是不是考慮從公路片中借鑑、存在主義電影中借鑑一些拍攝技巧,或許有用。但是存在主義電影和公路片等對人物精神狀態的認定難以和佛教求法志士的精神契合。

二、精神和表情

要表現佛教僧人之精神狀態,也很難。如果說以前從動作片上來表現僧人和倫理善惡上是一個創造的話,那麼關於佛教的影片除此之外,還沒有更好的創新呢。除了從動作片打鬥上來表現外,還有一些影片從神通上表現,這也是許可的。但這對於玄奘而言,又不太適合,因爲他是一個義學僧,少顯神通。而《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風土人情和佛教傳說是多,但關於其個人的經歷和精神狀態幾乎沒有。要憑空地增加故事,如同創造公案,很難,弄不好就弄巧成拙了。

所以影片選擇的是從表情上來表達,而表情的豐富往往是沒有修行的表現,但過於冷漠無情無表情,卻又難以拍成電影。實際影片中主演是糾結於這兩種表情之中的,要麼僵硬地表現不動心之堅定,要麼是稍稍誇張地表現凡夫情感,如哭泣、顫抖等。名演員的選擇也是雙刃劍,其名氣是可以帶來一定上座率,但其熟悉的名人面孔必定與傳主作爲高僧的形象造成違和感。所以從表演上看,電影並沒有找到一個特別的.表現手段來表現佛家僧人的精神狀態,這本來也是難以表現的,因爲修行本是內心感受,實難從外表顯明地發現和表現。於此電影還可以從另外兩個手段來增強表現:語言和事件。

三、語言

顯明的語言形式是獨白。這是彌補外在表情和事情無法完全突出傳主內在精神的缺乏,故而直接從內心獨白出發。關鍵的問題是內心獨白的取向是什麼?這是現代人難以理解的地方,尤其是當傳主是一個具有特別精神狀態的人,他是僧人、有堅強的意志和信仰,有複雜的佛教修學,這些內容是很多人無法理解和體驗到的,所以也難以表演出,即便是書面的寫作,也難以從主觀的角度表現出。更何況,電影的製作要求短時間內從製作到利潤的獲取,就更加難以讓製作人員體驗並創作出此種內在精神狀態。所以電影的獨白內容是從一個旅行求學的普通人的角度來創作的,如思念母親,祖國;感恩自然上天恩賜等,其餘並沒有更多的內涵指示。

對白上來看,主要想表現的是傳主弘法利生的情況。涉及到一些佛教義理,沒有特別的深入,就通俗電影來看,已經足夠了,也不必過於譴責,畢竟有很多壓力。有很多批評已經揭示出衆多的錯誤,如在印度時,說梵語慢慢變成印地語,此於事實不合;又電影中所展示食物,有很多在唐時並無,此與事實不合;再者,所懸掛經卷似爲法華經,而非玄奘所譯,此爲粗糙。最後,當時梵語字型非天城體,與事實不合。此等皆是做電影的人事傲慢不肯請教於專家的表現,要麼是其不知之過。當然也不必過於深究。佛教信徒也未必熟悉於此。此常爲部分歷史專家之事,而且很多也並不確定,尚在討論中。

就對白本身而言,也是難以表現的,言爲心聲,何況人們對於佛教徒多有拔高之見,聖俗不辯,以爲只要是出家僧人就一定已經是不染塵俗,這是誤解。演員的對白,總的來說,並不太佛教味,有點僵硬,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一路前行中遇到一些人,隨時開示的對白,第一烽燧中的對白,似乎並沒有特別說明問題;四法印之說,可以,通常說三法印;與戒賢的對話尚可吧,有人對證所說梵語確是《瑜伽師地論》中開始部分。與勝軍論師的對話,有人指出討論請教剎那問題過於淺顯,但這裏也難說,如果僅僅是隨意交談也未必不可,或者請教南印度度量衡問題也是可以。反正是沒有深入討論隨勝軍論師所學的獨特內容。又有關於和婆羅門教的部分對話,說天意的部分,和上面一樣都是劇本創作者自己弄出來的,難免出錯,但是隨順婆羅門而言,也可以說天意,也無不可。總的來說,這幾個有對話的故事構造的具體情況都是新的創造,希望以細節豐富歷史,但難免以今人度古人。

四、事

上已經說明,很多事件是出於豐富細節的想法創作出來了。但也有幾個事件是從史實出發的,如高昌王之事,如曲女城之事,如從勝軍學之事,如沙漠中行走之事。高昌王之事,發揮並不多,主要是絕食表決心,到結拜兄弟之事件,這中間到底要表現什麼呢?是求法之堅定,還是弘法之方便,可能主要還是前者吧。所以這一節除了坐姿醜陋、定力不足等矮化法師之外,並無過多不足。曲女城之處,本也是雞肋,是大事,卻難以拍攝,因爲說是辯論,其實並不曾有辯論,根本拍不出來,於是只能拍幾個風土場景,騎大象和歌舞等等。從勝軍學之處,也沒有特別的說明,晚餐一說,可能是錯誤,當有持午的,但我沒有考證,也不好說,說不定當時南印度是特別的開許。最後就是與婆羅門教交涉的事情,好像也是創造出來的,我沒有詳細考察各種傳記,是否有此事。但經論落到水中倒是在部分傳記中見過。南印度當時咒術興盛,這是事實,且密教金剛乘已經在醞釀之中。

總的來說,真假幾個事情想要表現的東西不太集中和強烈,如西行中要表現其決心和弘法方便是混合的,學成後利他弘法和迴歸心也是混合的。而傳法弘法的意義基本反映在這些事件中。所以總的說應該是想表現菩薩大行的精神。但如何從世俗的角度讓人體會,較難。如果不從過於超妙的角度來展示,那麼就要從精進忍辱的角度來展示,但這些可能有涉及,但似乎把握得不準確清晰。整體上有體現,局部上沒有得到特別的體現,也沒有從對比中得到詳細的體現。

五、實景和拍攝

從拍攝的角度看,並沒有特別的地方。或許也有我沒有看到的地方。寬廣鏡頭的沙漠景色,有一些,但不多,也沒有形成特別強烈的美感和美學風格追求。可能剪了不少。唯一的說辭是實景拍攝,但實景拍攝並不能代表就很美,比如曲女城無遮大會處,實景拍並沒有影棚中拍更有氣氛,因爲實景少了選擇,也難以和事件協調。

六、相關佛教義理

整個電影的主題揭示是在和商人的交談中,這樣就把求法從商人的交通有無中獲得一定的理解。是一個譬喻,但也有矮化簡化的嫌疑。

涉及到的佛理主題有關於真經的說法,這個說法特有道教的味道。好像是說此前的經論就是假的一樣,需要更正了纔好,玄奘所求所學之經論主要是因爲此前之經論不全,或有爭論之處,故而是爲補全,非關真假。

大小乘的問題,當時確有大小乘的論辯,但也有與非佛外道的辯論,此次論辯的具體情況也無從考證,玄奘法師的論文今也不見。大小乘之事多隻能略說。大乘初期多破斥小乘,後乃能夠匯通三乘五乘。故而小乘之自利之心不可有,但小乘之三十七道品修法卻不可無。有小乘人也並非不弘法利生。大乘人也未必都能做到真正弘法利生。近代太虛法師就說南傳佛教雖宗小乘,但卻能廣行大乘之行,而中國漢地多許大乘,但多教在大乘,行在小乘。

又電影實際辯論中說小乘分析細節爲極微構成,此也只是小乘部分宗派所言,並非全部。且小乘並無否定人之主觀性。大乘說外境虛幻,是爲正確,此是從法空義上言。

這些地方多不用深責,因電影本難以深入,若全用佛教名詞,又難以通俗化,是爲兩難,除非他另得資金,拍攝一部只供佛教徒或專業學者看的電影。又或者導演等製作團體能夠擺脫各種壓力,大膽改編,不必拘泥於宗教限定中,也是可以的,我曾看過韓國人拍《華嚴經》的大膽改編,可以借鑑。西方人拍宗教片,如美國人拍基督也多從普通人的角度拍,但能結合政治和種族等內容。意大利人拍信徒傳水平較高,如羅西里尼之拍攝可以詳加學習;法國人的拍攝和瑞典人的拍攝,如貞德電影,能夠大膽剪裁,也應當學習。俄羅斯人的宗教影片也拍得不錯,如《安德烈盧布廖夫》一片堪爲佳品。其片中大膽的剪裁、大量的深入對白的展示、場景設定,鏡頭展示都達完美,可以借鑑。當然條件也要具足。

觀後感二:

今天受邀看了《大唐玄奘》這部電影,說實話很開心,因爲我對玄奘大師是極其崇敬的。但電影開始後大量的問題便層出不窮。

一、整體評價

毫無疑問,這是個爛片。如果說有可取之處,那麼就是攝影了,確實很美。黃曉明飾演的玄奘大師一塌糊塗,劇情散落缺乏重點與連貫性,知識性硬傷不斷。私以爲,這部電影是對玄奘大師的詆譭與醜化。

二、知識性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