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通用30篇)

觀後感3.02W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

一、《中國醫生》簡介

《中國醫生》是由博納影業集團、珠江電影集團、湖北長江電影集團領銜出品,由劉偉強執導,張涵予、袁泉、朱亞文、李晨領銜主演,易烊千璽特邀出演,歐豪特別出演的抗疫醫療片。

該片根據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中國各地的白衣逆行者在這場浩大戰役中紛紛挺身而出、爭分奪秒、浴血奮戰在武漢前線,不顧自身安危守護國人生命安全的震撼故事[2]。

二《中國醫生》的劇情簡介

2020年春節前夕,武漢人民在歡樂地準備過新年,但新冠開始蔓延。從一開始的幾例,到越來越多送的病人扎堆往金銀潭醫院。隨着疫情的爆發,作爲專門的傳染病醫院,因爲大量病人的涌入,很快就超出醫療的負載能力,醫生的精力被極度透支。此時,來自上海、廣東等地的援鄂醫療隊從四面八方趕到武漢,與武漢共同面對這一難關。

三、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通用30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通用3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1

又到了週末觀影的時候,今天的觀影是《中國醫生》。有人說不應該稱爲《中國醫生》,而應該改爲《中國醫護》。參考《中國機長》,我認爲這部影片選取的名稱還是合適的。首先從演員陣容來說,本片中大部分角色扮演者同爲《中國機長》的角色扮演者,主創包括:張涵予,袁泉, 歐豪,李晨,朱亞文,其次,你還會看到四字弟弟的精彩表演。其實,我認爲對比《中國機長》,以機長劉長建爲主線,此次張涵予作爲主創人員之一,飾演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競予,即故事原型張定宇院長,爲主線,主要描述了金銀潭醫院中的故事。同《中國機長》描述飛機上的故事有相似之處。《中國機長》的命名重在宣揚劉長建的沉着冷靜和自我犧牲,對比《中國醫生》以小見大,雖爲描述張競予院長,卻實爲描述每一名醫護人員。

“步履蹣跚與時間賽跑,只想爲患者多贏一秒,身患絕症與新冠周旋,顧不上親人已經淪陷。

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回憶影片,衆所周知,新冠一開始是未知的,但在高傳染率下,院長依舊呼籲大家自願參加,四字弟弟一開始的膽怯與迷茫,真實。到後來成爲一名真正的醫生,也不幸感染,最後得以康復。源源不斷的病人,診療室裏一牀難求,袁泉堅毅的眼神令人折服。總有人會抱怨會放棄,可也有人爲了使命去堅持。一開始心高氣傲的陶駿,也慢慢變得食人間煙火。

妹妹張子楓在片中名字是張小楓,一個因爲父母感染新冠去世而成爲世界上孤軍奮戰的人。“麻煩告訴我,爸爸媽媽沒有了,該怎麼辦?”

隨着治療的深入,醫護人員對新冠的瞭解也越來越多,採用插管,提高氧飽和度,ECMO治療,中醫藥治療,疫情開始轉好,正如鍾南山院士所說“武漢一直是一個英雄的城市。”最令小黑胖子感動的是方艙醫院裏那段醫護一起合跳的廣場舞,全片氛圍最輕鬆的一段。那是人們的希望與樂觀。

張涵予把故事中原型張定宇院長的漸凍症飾演的很傳神,從其他媒體軟件上得知,樓梯上摔下這一段,是演員真摔。

尤其是,被保潔阿姨看到跌倒的瞬間,那份鎮靜的掩飾,讓人敬佩。

這是一張衆人在目睹一名老年患者經歷過治療後拔管的照片,拔管意味着什麼?意味着,新冠是可以治癒的。

回想親身經歷的那段時間:小黑胖子第一次與友人談論關於新冠,還是在2020年的一月份去往臨沂的路上,那時的我們只是把那個不起眼的新聞當作謠言來看。直到2020年春節時的封鎖的消息傳出,原來,那麼嚴重?開工時間一拖再拖。直到3月小黑胖子一個人在大街上馱着紫外線燈的時候,穿4個小時防護服進行復工前疫情演練的時候,再到去餐館吃飯,電影院看電影,生活才得以恢復成原來的模樣。

何其有幸,生於華夏,生於盛世,不經戰亂。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2

這部影片時長約2個多小時,不僅僅既展現了醫護人員的果敢和偉大,也展現了他們平凡普通的血肉之情;既展現了“小人物”的不安和惶恐,又展現了他們的堅守和溫暖。整個故事圍繞金銀潭醫院的醫護工作人員講述,直切疫情防護,扣人心絃,同時將武漢當時的真實場景穿插至影片中,最後謝幕致詞裏面也實名制一一感謝了參與抗疫的醫護人員,影片的各種細節,都可以看到這部作品極致的用心和十足的誠意。

觀影時,我在黑暗交錯的光影線中全情凝注,謝幕詞一幀幀畫面撥弄着每個人的心絃。環顧四周,可能是我低估了這部電影的魅力,也可能是我高估了成年人觸動心靈的閾值,哭泣落淚者,有之;哀婉嘆息者,有之;而被一個又一個情節觸動靈魂者,更是數不勝數。這個故事是我經歷的那場抗疫戰爭,但也絕不僅僅是我經歷的那場戰爭。無法接受自己已被感染的快遞小哥、想要換個醫生的產婦、還有微信求助的商店老闆、委屈到極致的護士小姐姐、屢屢嘗試治療的醫生…..這些彷彿曾經和我點頭微笑打過招呼的人,出現在了大熒幕上,如此真實深切。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3

電影《中國醫生》除了真實還原醫護人員不畏生死、艱苦奮鬥的同時,也有戰疫前線無數的公安幹警、社區幹部、鄉鎮幹部和志願者。他們是聚光燈照不到的人羣,但同樣也是直接和新冠打交道的羣體,甚至有時候比在病房更加兇險。因爲他們所面臨的人羣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不知道是否已經被感染,也不知道曾經接觸過哪些人。在防護措施極其簡陋的情況下,他們堅守在社區、村口、車站、碼頭、機場和各個交通要道,排查重點人羣,檢測人員體溫,送診可疑對象,幫隔離羣衆代買代送生活物資。

挺身而出,衝鋒在前,讓青春力量在火線中激揚。在風雨中前行,在磨礪中成長,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生動寫照。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全國各省各市和軍隊廣大青年醫務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踊躍“請戰”,他們挺身而出,衝鋒在前,讓青春力量在火線中激揚。在抗擊疫情一線的4.2萬多名馳援湖北醫護人員中,其中“90後”有1.2萬多名,且相當一部分是“95後”甚至“00後”。同樣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奮鬥者中,許許多多的黨員幹部、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新聞工作者、各類志願者亦是“90後”,他們成爲戰疫中披堅執銳、英勇奮戰的生力軍。關鍵時刻、危難關頭,無數“90後”青年胸懷着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不畏艱險繁難,堅守各自崗位、認真履職盡責,爲疫情防控鬥爭作出重要貢獻,他們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不愧爲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英勇奮戰、不畏艱險,讓青春篇章在行動中書寫。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穿上白大褂,我就是戰士!”無數的“90後”在疫情防控中的錚錚誓言證明,他們不愧是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他們如今已經長大是懂得感恩的。這些“90後”青年表現出的勇敢與堅強、責任與擔當,令人動容,也令人振奮。他們年輕的臉龐朝氣蓬勃,青春的力量一往無前,他們在這次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用實際行動寫出了青春篇章。“爲什麼我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植根於中華大地的“90後”甚至“00後”,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侵害時,受命於危難之間,救人於危難之際,不懼風險,不畏艱險,英勇奮戰,爲國家盡匹夫之責,他們向世界展示了當代青年蓬勃向上的羣像,展現了當代青年捍衛青春中國之姿態。

捨生忘死,擔當奉獻,讓青春本色在危難中閃光。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面對這場生與死的嚴峻鬥爭中,“90後”青年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與疫魔的較量,看不見硝煙,聽不到槍炮聲,但生與死的考驗真真切切,有的醫護人員倒在了抗疫一線,武漢市協和江北醫院醫生夏思思今年只有29歲。他們中很多人火線入黨,上海瑞金醫院醫生、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插管小分隊”的“90後”小夥繆晟昊就是其中一個。這些“90後”青年所表現出的勇敢與堅強、責任與擔當,讓青春本色在危難中閃光,令人動容,令人振奮。他們是當代青年的縮影,我們從他們身上強烈感受到青年一代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青春須早爲,豈能長少年。”新時代歷史發展的步伐將見證,以抗疫一線“90後”爲代表的新時代中國青年,必將成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4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鬥中,醫院就是戰場,醫護人員就是戰士。這段時間以來,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着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第一線讓人動容。

正巧這段期間一個名爲《中國醫生》讓我爲之動容,裏面是無數中國醫生用救死扶傷和醫道仁心的故事溫暖着人心,傳遞正能量。 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現出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衝擊,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感,還有當下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抉擇,既有在應對疑難和重症過程中的判斷、選擇甚至是冒險,也有面對患者和家屬的耐心、誠懇甚至是無奈。

疾病無疑是對人類生命最嚴酷的拷問,它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身體和經濟上的,還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條很長的鏡頭完整記錄下了朱良付醫生用手機錄音,記錄他與患者家屬手術前的交流告知和環節確認,就這樣短短几分鐘讓我看到了醫生面對醫療過程不確定性的`無奈,但這並不影響他在一次次寒夜中從家裏趕來赴急診。

可這卻讓我們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國醫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們面臨最多的是什麼,是醫鬧,醫患糾紛,他們爲了保護自己只能錄音、籤協議,但還是有些醫生爲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們在爲我們付出健康和精力,他們在拼盡全力救治患者,他們珍惜每次救助的機會,我們應該更多地理解他們,而不是誤解、鬧事。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癒和慰藉,醫生、患者、患者家屬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應對付共同的敵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纔會變得更好。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5

完《中國醫生》,作爲一個極其理性的人,這影片讓我流淚三四次,出來影院,天下着雨,我的淚水猶如這雨水長流不止。疫情期間,身邊發生着很多抗疫故事:大年初一,領導就回到單位坐鎮思考部署單位防疫和疫情可能給正常工作以及經濟帶來的影響;我在家不斷重新載入着新聞,關注着國家行動和各地的治理舉措,大年初三中午剛吃完飯躺牀上,領導一個電話叫我回去,說防控指揮部緊急抽調我,於是立馬收拾東西回單位,進城要經過好幾個村,可是路都被泥土封死,只能沿着田間小路,想法設法出去,回到單位後立刻去指揮部報到,參與防控任務;正月十二,單位開始參與卡口24小時值班,因爲人手短缺,我晚上回來,立刻去往卡口換班,期間天氣惡劣,多日下大雪,但是同事們無一抱怨,沒有退縮。隨着時間的推移,疫情逐步好轉,單位撤回開始輪班工作,我在指揮部和單位兩頭跑,一直持續了51天;各村村民都嚴肅守着卡口,一絲一毫不懈怠。我見證了疫情期間大家的緊張,也看到了廣大幹部、村民的團結,更看到了形勢的好轉與大家的歡喜。我的表妹和另一個我認識的護士也先後參與了隔離酒店的工作,她們也都毫無懼色。他們是真英雄!

時代需要英雄,時代也產生英雄。《中國醫生》順應時代,見證時代,書寫時代及時代裏的平民英雄。疫情沒有硝煙,危險卻堪比硝煙,沒有醫護人員、廣大幹部、志願者和老百姓,這仗我們不會這麼快結束。 回顧抗疫,展望未來,偉大的抗疫精神必定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鼓舞人心。疫情已然過去,仍要居安思危,謹遵防疫規定,保護自身健康。同時,願全社會關心那些疫情下受傷的人,也希望他們站起來更加堅強,祝願世界更好!

感謝《中國醫生》,感謝疫情中無私奉獻、堅守崗位、配合防疫的人們!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6

在《中國醫生》中是朱良付對着鏡頭無奈、沮喪又不解地說,“曾經有個老太太,是一個老爺子的家屬,那個阿姨說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說我把他家老爺子給害死了。我跟那個老爺子我們在病區裏關係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腦高灌注綜合徵)發生。但他們也知道你是個好大夫,那個老太太一邊這麼說一邊還說,‘我近來高血壓了,你再給我看看’,但是不耽誤她投訴你。”

心腦血管病是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發病緊急無前兆,短時間內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殘乃至致死,很多大型醫院爲此專門設定了綠色通道。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國家進階卒中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醫院心腦血管綠色通道的發起者。所謂的綠色通道,按片中的說法,要像軍隊一樣的,要做到24小時全天候,所有醫生鏈條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爭分奪秒去搶救患者。片中,一位83歲的患腦梗的老太太,從打電話到搶救,僅僅用了12分鐘。手術結束後,朱良付騎上一輛“小電驢”,匆匆回家吃飯,和大女兒聊兩句天、瞅一眼襁褓中的小女兒,又接到了急診電話。朱良付穿上大衣奔出家門,打車趕往夜色中的醫院。

“天天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有時候就擔心我會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責任沒有盡到,我自己的醫療責任也沒有盡到。”朱良付有過對生命的懷疑,更有着“不能死”的決心,“我現在是主任醫師,差不多要用25年纔有可能培養出來,我現在44歲,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中國醫生》有這麼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爲它直白又實際地爲公衆呈現了醫生在面對疾病的脆弱和無力。我們太習慣於“最後一刻營救”的“驚天逆轉”了,可事實上,醫生是平凡的,醫院裏經常有這樣無力的故事,醫生經常要承認自己面對疾病的無力。

但,這絲毫不會損耗醫生的職業光芒,相反,醫生這個職業讓人尊敬,就在於醫生哪怕時常被無力感擊中,他們仍選擇直面疾病,與之戰鬥。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並非醫生萬能,而在於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性的希望之光,用平凡鑄就偉大。

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癒和慰藉,文藝作品透過故事給社會帶來更多的信任和力量。據說,《中國醫生》中的幾名醫生也參與到了湖北新冠疫情支援的一線隊伍,疫情終究會過去,祝願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7

20XX年X月X日下午,有幸參加一次集體觀看電影活動,觀看的電影片名叫《中國醫生》。這部由劉偉強導演,張涵予、袁泉、朱亞文等主演,片長129分鐘的電影,是根據新冠疲情防控鬥爭的真實事件改編,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爲核心故事背景,同時也兼顧了其它只弟單位,以武漢醫護人員、全國各省市援鄂醫療隊爲人物原型,全景式記錄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抗疫鬥爭。

《中國醫生》,以“張涵予”爲主軸,以抗疫鬥爭的“起始不知”到“醫治衝突”,再到“相互通融”,到結尾的“生命之樹常青”,真實地展現抗疫鬥爭的艱鉅性、複雜性和鬥爭性,把一個又一個真實的“人”、“情“、“味”搬至熒屏內外,讓觀者感受到,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在過生活。

一個人,未必每天光芒萬丈,但要始終溫暖有光。這是《中國醫生》主演張涵予給我的第一觀感。他不是天生的英雄,而在情感面前是一個凡人。面對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他憂心忡忡;面對疫情的恐懼,他用湖北伢子的話向那些想隱身而退的人擲地有聲地說:“有本事離開,那就再也別回來”;面對自己後半生的“柺杖”,同爲醫護工作者的妻子不幸感染新冠,既有鼓勵,也有擔擾,特別是那一句“老婆,我今後反正要賴着你咯”,特別令人動容。這哪是演員張涵宇,其實就是工作着、生活着的張定宇。無論是“張涵宇“還是“張定宇”,給我們呈現出的是一個有個性、有脾氣、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真實而性情中人。他與我們一樣的真實,要求一個每天“光芒萬丈“真的很難,但做到“溫暖如光“卻是應該的。

追根求源顯深度,標新立異有看頭。這是《中國醫生》給我的另一個感知。幾個月的武漢抗疫,故事情景一抓一大把,從哪裏去抓感人至深的情節呢!劉偉強一夥人,以“張涵予”爲“點“,以國家全民抗疫的推進爲時間“線”,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抗疫爲“面”,從而在“點、線、面”上下功,以《中國醫生》爲片名,向中國乃至世界,傳遞出一個真實而立體的“抗疫“故事。正如有人說:2020年上半年,世界以最壞的方式給中國,而中國卻是堅定的方式給予也界一個自信而發展的中國。

一個人的高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向上的姿態。《中國醫生》開始之初,人們對“新冠“疫情的來勢洶洶是史料不忘而導致準備不充分,包括“張涵予”在內的醫生,所以,市民恐慌、醫生暫時無法,也真是暫時難免的。面對困境,“金銀潭“醫院,雖無“高大上”,卻始終保持“向上”的姿態,無困難要收,有困難要收,再大的困難仍然要收,這就是一個“定點“醫院的挺身而出的責任擔當。世上本無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真是如此,人間亦應如此!

中國醫生,真是中國“醫”生。你們用醫術與愛心,忍辱負重而默默堅守,以生命爲抵,用堅韌爲犁,鏵出生命的通道,爲你們值得“託負生命”的職業再次增添了厚度。中國醫生,真是中國“一”身。你們用挺身而出,不放棄、不拋棄每一個生命,從白衣天使到白衣戰士,用自己的行動對得起、對得住自己身上的“聖潔”的服裝;中國醫生,真是中國“一生”。從入行學醫那一刻起,你們就把“執業醫師”作爲自己畢身的追求,正如吳孟超先生所言:醫生醫的是“病”,治的卻是“人“啊。勇者無畏,你們守護衆生,交出滿意的人生答卷。

別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中國醫生》告訴我,面對“新冠“疫情,是白衣戰士與全國人民一道的無比堅定,才讓如今的中國自信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魯迅先生在《熱風》中說:“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待炬火。”也正如《中國醫生》中方艙醫院裏那個叫不出名字的小姑娘那樣,面對“新冠”疫情,她沒將自己活成孤島,而是用她天使般的聲音和行動,像一隻快樂的小鳥,在方艙醫院裏飛來飛去,給予他人信心與力量。當數以億計的螢火照亮黑暗,光明的路口,將不再有悲傷與痛苦。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而我想說:我們這個時代,總是被最勇敢的人守護着。謝謝你,《中國醫生》,給我醫治一生!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8

今天我們來電影院看《中國醫生》,這是一部由現實世界改編的電影,也講述了醫生的艱苦和2020年這些不平凡的事情。

最讓我感動的事情是張小楓和一位醫生的對話,當時一位醫生對張小楓說:“這是你爸爸媽媽的東西。”當那一位醫生要走的時候,張小楓對她哭着喊:“叔叔,你知道沒有了爸爸媽媽是什麼感覺嗎!”當時我感動的差點哭了出來,因爲這段讓我知道了在現實世界要多陪伴爸爸媽媽,不要等他們走了才後悔莫及。

還有一段是文婷醫生的故事,爲什麼我覺得印象很深刻呢?因爲她冷靜沉着。當時有非常多的病人在搶病牀,他們把一些醫生的手打破皮了,還把一些東西摔破了,在這個醫院無法拯救的時候,文婷醫生衝在第一線拯救這個醫院,她拿着喇叭喊:“你們想不想活命?我們可以救你們,同時也可以找你們算賬。如果你們想活命的話,就要一個個排隊,老的先來,按名字來。”這段讓我知道了,無論多麼危險的時刻,做事要冷靜沉着,不能慌張。感謝他們的無私奉獻,纔有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

這兩段同時讓我知道了,在生活中要待在家裏,多消毒、勤洗手、多通風,要給國家做貢獻,不給醫生添加太多的負擔。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9

這是一部記錄不平凡的2020年的影片,也是一部致敬所有爲疫情付出的醫護人員的影片,更是一部展現中國人民衆志成城精神的影片。張定宇稱電影是“一個催淚彈”,張繼先表示觀影過程中“眼淚沒幹過”,兩位原型人物更在現場代表一線抗疫的醫務工作者對影片主創表示由衷感謝。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之際,武漢成爲全民關注的焦點,而焦點的中心地帶,就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這裏是中國抗疫之戰最早打響的地方,也是電影《中國醫生》聚焦的“抗疫主戰場”。

電影中,張涵予飾演的張競予院長,正是以金銀潭醫院原院長張定宇爲原型;袁泉飾演的重症醫學科主任文婷,原型之一則是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張繼先。

放映結束,隨着字幕和片尾疫情紀錄鏡頭的滾動,現場觀衆五次鼓掌致敬,爲劉偉強導演及整個製作團隊鼓掌,爲角色原型“人民英雄”張定宇鼓掌,爲眼含熱淚說“武漢本來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的鐘南山院士鼓掌,爲疫情期間奮戰在一線,以血肉之軀阻擊新冠的武漢及全國醫務工作者鼓掌,爲英勇的武漢城市鼓掌!經久不息的掌聲,讓感動的氛圍蔓延在整個洪山禮堂。

在映後的主創見面互動中,張定宇形容電影是一枚飽含深情的“催淚彈”,同時也對張涵予塑造的張競予院長給予了肯定:“電影裏的院長的一些脾氣和習慣是我的,但那些果敢英雄的特質,是凝結了所有醫務人員的形象展示出來的,謝謝所有主創和攝製單位爲我們帶來這部電影。”張繼先也表示影片令自己深受感動:“從頭到尾,我的眼淚就沒幹過。

袁泉飾演的重症醫學科主任,應該也是抗疫一線很多人的縮影。這個角色雖然語言不多,但堅毅的眼神演出了一個主任帶領全體醫務工作者向前衝的模樣。”和專業的影評大V相比,這些醫護人員的文字顯得簡單質樸,沒有那麼多專業名詞,他們只是單純以觀衆的角度,以參與者的角度表達了影片給予自己的最直觀的感受——好看!例如有人說:“電影更像是武漢市衛生系統的紀錄片,一幕幕又重回去年抗疫場景”。

又有人說:“感謝這部電影,幫我們留住了這段記憶,也一併留住那段艱難麻木震撼感動的心路。”將一部紀實型的影片比作紀錄片,這大概是對《中國醫生》最高的評價,但影片本身也的確擔得起這樣的讚譽。

電影的出品方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電影裏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故事也是真實發生的。”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原型,非張涵予飾演的獲得“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張定宇院長莫屬。這位平凡而偉大的院長患有漸凍症,但是在新冠爆發時,他帶頭衝在最前線,帶領金銀潭醫院的所有醫護人員成爲武漢抗擊疫情的中堅力量。他雖身有不便,爲了救人,卻咬牙忍耐,在爆發初期,也是武漢醫療資源最匱乏的那個月,他每天都6點起牀,凌晨1點才得以躺下。當得知自己的妻子也不幸中招,他也沒有忘記自己身上的責任和使命,一直將自己手頭的工作做完纔有機會在3天后的深夜奔赴妻子所在的醫院匆匆一見,隨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回金銀潭醫院主持大局。

歐豪在影片裏飾演的是一位外賣小哥。疫情期間,外賣小哥成爲了城市物流的一大保障,他們冒着被感染的風險,每日穿越在城市之間,爲大家送上日常所需品。但他們面對疫情同樣會擔心和害怕。例如歐豪飾演的小金仔,在得知自己確診發燒時,就痛哭崩潰:“你們肯定是搞錯了。”這樣的反映可以說是真正的人間真實,是很多武漢人民當時聽到自己確診時的反應。所以這個角色也顯得特別打動人。“有被感動到!我要爲這個外賣英雄點贊。”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戰疫的戰役的一部分,爲中國醫護人員點贊,也就是爲我們自已點贊!“用生命拯救生命,用心靈溫暖心靈。”這句話來自《中國醫生》,用它來形容抗疫醫護人員的行爲,怕是最貼切不過的了。因爲在抗疫鬥爭期間,“醫護人員每天都在進行着“以命換命”的行爲,每天都冒着被感染的風險,奔赴在抗疫一線,只爲了給他人爭取更多活下去的機會。平凡的他們,用生命守護着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也用生命詮釋着“英雄”之大義。

“我來的第二天,寫了兩封遺書。”這就表明他們在加入抗疫一線的隊伍中時,就已經做好了回不去的準備,是什麼讓他們下定了這樣的決心?大概是他們身上的那身白衣大褂吧,他們可能不是合格的家人,卻一定是合格的醫護人員,他們爲我們抗下了所有,卻只是說:“我們對得起自己的這身衣服。”

在影片中,有一個角色讓我感觸頗深,那便是由易烊千璽主演的青年醫生楊小羊。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傳染病,略顯青澀的他,並不願意進入ICU,因爲進去就意味着接觸比較嚴重的病患,他無助地縮在牆角,內心十分掙扎。可是,最終他戰勝了自己。從無法克服內心恐懼,到一名能夠獨立處理困難的醫生,他快速成長着,而支撐他走下去的,是一名醫生身上肩負着的“救死扶傷”的使命。

你看,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羣普通人,換上一身衣服,戰勝內心的恐懼,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用己之力、全力以赴奮戰在人民做需要他們的地方罷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站在了最前方。雖然看不清他們的臉,但是我們記住了他們的故事,記住了他們的名字——中國醫生。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10

若用一部電影來體現艱苦卓絕的武漢偉大抗疫鬥爭,我曾設想有幾個情節必不可少,如鍾南山院士英勇無畏的逆行,如中國醫學界的“四大天團”集結武漢天河機場的壯觀,再如疫情初期醫護人員因防護意識和物資缺乏以致交叉感染的悲壯;意料之外,這些鏡頭並未出現在《中國醫生》裏,然而這一切似乎都不影響這部影片給我們帶來的由衷感動。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競予收治不明的病人的毅然果斷,其他醫護人員誓死抗擊疫情的表態,救治場面從最初的失控混亂到後來的井然有序,種種場面和鏡頭全方位展現了中國醫生的擔當和勇敢,讓人肅然起敬;作爲一名普通人,當然感動於大難面前的英勇無畏,卻也屢屢破防於另外一些畫面,看似不經意,卻在無聲處深深勾勒出疫情面前的芸芸衆生,既無比堅強,又無比脆弱,讀懂的一剎那,每每讓影片內外的人們一起淚眼滂沱。

他是“文主任”家門口的老趙,一個收發快遞的獨居老人,和文醫生非親非故,因收發快遞的關係,感覺彼此很親切。有一天,當文主任脫下厚厚的防護服端起泡麪準備吃時,疲倦的雙眼掃過微信裏跳動的資訊,忽地發現他去世了,有些意外,又好似並不意外,文主任一條條地翻看着微信,接着緩緩擡起頭來,秀氣的臉龐已是淚流滿面。新冠疫情初期“一牀難求”,無論你富貴或貧困,牀位都在那裏,不增不減,即使有加牀,在數量激增的病患面前,也是杯水車薪;即便你是醫護人員,面對家人不幸感染,尚且無奈,對於其他人的求助除了言語安慰更是有心無力,而文主任作爲傳染科主力,一直奮戰在插管救治的第一線,根本無暇應付工作之外的事宜,老趙的情況也只能在難得的“吃泡麪”時候瞭解瞭解,然老趙定是不知道真實情況的,於無助中等待,與等待中失望,即使這樣,臨終前他仍然不忘提醒她拿回自己的快遞,這樣的人,是老趙,也像極了我們周圍樸實木訥的老張、老陳……怎不善良得讓人心疼?

他是快遞員金達,一個初爲人父的年輕爸爸,被當場測到發燒後直言不相信,與醫護人員激烈對峙,知道反抗不成後“撒潑”在地。初覺他的反抗有些搞笑,只是個隔離治療爲何反抗得如此誇張呢?看在後面,突然就有些明白他的激動了,違反了老婆的“不要偷偷接單”的囑咐被捉,他固然很自責,對新冠疫情的無知和恐懼,也足以令他發狂,而生活的重壓纔是他明知危險仍然冒險接單的兇手啊!明明自己已經很小心了,爲何還會被傳染呢?天啊,命運對我怎麼如此苛刻?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容易,身處底層更不容易,有時甚至會爲了一時的利益“鋌而走險”(當然我們不能以此爲由替傷天害理的人開脫),影片中的他陽光、善良,可說人畜無害,僥倖破滅的他不顧形象、就地撒潑,更像是在和命運說“我不服氣你”,明白了這一點,似乎很多的不可理喻就有了答案……

她是與死神較量失敗的去世病人家屬小楓,因爲新冠感染,她的父母幾乎同時棄她而去。稚氣未脫的她,好像突然長大,接收父母生前的遺物時平靜而默然,在來人一句寬慰的話下,終還是露出了驚恐的神色,眼淚奪眶而出,她大聲地問道:“你可以告訴我,沒有父母,我應該怎麼生活嗎?”一個清瘦的影子,一身悲愴的發問,問住了醫生,也問哭了觀影的我們。武漢疫情期間,因感染去世的病人接二連三,也有的家庭因家庭聚集全家不幸去世。生離死別的陰影曾一度籠罩在這個諾大的城市上,深深的無力感蔓延於數以萬計的病人和家屬心中,拼盡全力的醫生仍然不得不面對死亡,病牀上的人眼睜睜看着旁邊的病友去世被擡走,隔離區外的病患家屬祈禱百遍仍然不得不面對殘酷的死訊,這種無力感令人窒息和痛苦。有一位馳援的醫生,在自己出徵前就已經擬好了給女兒的遺書,最後卻將它交給了一個父母去世來不及交代遺言的女孩,只因他認爲天底下的父親對女兒都滿懷沒有區別的愛,給予了絕望的女孩最後的堅強。這一幕,讓我突然就想起蒼生大醫“吳孟超”說的那一句話:唯有愛能照亮受苦的靈魂。

影片中這樣的細節很多,如果說“身爲醫者就必須扛起抗擊疫情、挽救衆生”的擔當意識構成了“中國醫生”的精神脊樑,那麼這一幕幕世間百態就構成了整部電影的血脈之源,讓我們在豪邁的抗疫史詩中讀到五味雜陳的真實生活,讓超脫的理想主義因人間的煙火更加激勵人心。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11

我經常去影院看電影,而今天是和全班同學一起去看電影,我們看的是《中國醫生》,整部電影讓我心潮澎湃,幾度熱淚盈眶。

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金仔老婆得了新冠要去醫院,臨走前還對金仔說不要再去送外賣了,但金仔聽到別人家的小孩需要幫助幫助,他想到了自己的孩子,還是去送了外賣。但不幸碰到新冠感染者,也感染了新冠。最後金仔的老婆好了,但金仔還在病牀上,但是金仔想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還是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很快就恢復了健康。

還有一個片段也讓我印象深刻,就是文主任對張院長說,防護服質量不好,張院長立刻安排讓手下去高速入口搶防護服,如果搶不到,一切責任由他承擔。張院長這樣做是爲了醫護人員不被感染,只有有了質量好的防護服,醫護人員才能更好地救助病人。

醫護人員堅持不懈的精神真的讓我非常感動,雖然我沒有看到他們的臉,但我記住了他們的名字——中國醫生。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12

今天我們去看《中國醫生》,這部電影記錄着我們疫情剛開始的事情,今天就來看看是怎麼樣的電影吧。

整部電影看得我心潮澎湃,幾度淚熱淚盈眶,不停地讓我淚流滿面。其中有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文主任打電話給院長,說衣服質量不好,不能穿。院長毅然決然的說:“我負責!”於是就買了一些讓人搬進去,他們穿好之後又開始他們自己的工作,接着治療着一個又一個的病人,真的好辛苦啊!看到這兒,我不自覺的眼眶紅了。

他們有一次開了一個會,有好多人。院長說:“這次疫情抗爭,需要大家齊心協力。”突然一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說:“我報名。”接着,後面所有的人都起立,說:“我報名!”場面十分感人。院長看他們都站了起來,鞠躬,沉重地說了一聲:“謝謝!”看到這兒,我內心無比激動,我明白,因爲有這些人,我們現在才能安心學習。

雖然影片看不見他們的臉,但我知道他們的名字——中國醫生。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13

有時主流輿論會習慣性地讚美醫生、拔高醫生,而非以一個普通職業去看待醫生、以普通人去看待醫生,這在不知不覺間會影響一部分公衆對醫生的認知和期待:他們認爲醫生就該犧牲自我,認爲醫生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治癒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時,是帶着一種消費心理的:我花錢看病了,你就得負責把病給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過來了,人沒了就是你醫術不精、是你把人給治死了,你就得負責……很多醫鬧事件的發生都源於此:患者認爲自己花了那麼多錢,醫生卻沒幫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錯解了幾個事實:一,醫術的進步往往是技術的進步,就像朱良付說的,相比於醫生,科技纔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術,都可能存在風險,這是概率問題,醫生無法承諾百分百安全;三,這世上還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現在的醫學技術仍無法攻克。

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認知:醫生並不是萬能的。醫生會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屬也得有最壞的打算。

《中國醫生》讓我們看到醫生面對疾病的無力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孫自敏,談起她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在1990年,做過我們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顧性分析,做了以後讓人家很悽慘,所有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就剩一個病人,最後那個病人還是不在了,就整個全軍覆滅。也就是我們這麼多醫生工作了15年,等於白乾了,你沒讓一個病人活下來。所以我當時不想當血液科醫生了……醫生再苦,它支援我們的是什麼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們沒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講我們天天在做什麼……”

《中國醫生》有這麼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爲它罕見地爲公衆呈現了醫生在面對疾病的脆弱和無力。我們太習慣於“最後一刻營救”的神醫傳奇了,可事實上,醫院裏經常有這樣無力的故事,醫生經常要承認自己面對疾病的無力。

這絲毫不會損耗醫生的職業光芒,相反,醫生這個職業讓人尊敬,就在於醫生哪怕時常被無力感擊中,他們仍選擇直面疾病,與之戰鬥。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並非醫生萬能,而在於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氣餒歸氣餒,孫自敏還是迎難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孫自敏帶領她的團隊進行非血緣臍帶血移植,終於攻克了臍帶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難題,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臍帶血移植中心,給許多白血病患者帶去了希望。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14

有人這樣總結,“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瞭解”是我國醫患關係的真實寫照。《中國醫生》以醫患爲什麼無法相互理解爲出發點,以平視的.目光,讓公衆看到去掉光環、去掉標籤、去掉附麗之後的普通醫生,試着從他們的經歷與付出,去理解他們的.艱辛與崇高;從他們的侷限與無力,建立起對醫生的正確期待。

理解中國醫生,並不是要控訴中國患者。雖然《中國醫生》聚焦於醫生,但從片中的案例和細枝末節,我們也能窺見中國患者的衆生相。在中國,難的不只是醫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醫生;除了呼籲患者理解醫生外,我們對患者們做得足夠嗎?

電影《我不是藥神》裏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在《中國醫生》裏的多個案例裏,我們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實在令人揪心痛心。片中那個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兒子選擇強行出院,他並非不孝順,他花光了積蓄,但他也非盡全力,因爲他採訪中他談到,前幾年買了房子,剛開了個廠,現在賣廠虧大了。

筆者注意到,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長都是砸鍋賣鐵、不惜一切,但年邁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權衡的是錢,是生活是否會受影響。就像徐曄醫生說的,“有時候可能醫術都還沒有碰到瓶頸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人心的瓶頸了。”

網上有很多人指責燒傷患者的兒子。但恐怕誰也無權指責。在並不富裕的家庭裏,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犧牲上一代的基礎上,然後供給下一代;當上有(不止一個)老、下有(不止一個)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問題,還是一個有限資源的可持續分配問題。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責困境中的人的選擇,而不妨思考,人心夠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麼。片中也透露出太多無解問題:有些病人既沒有醫保也沒有農保,一旦重病就傾家蕩產,該怎麼提升基礎醫療保障覆蓋率?爲了讓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屬首選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家屬千里迢迢地陪護身心俱疲,客觀上也造成三甲醫院負擔過重,門診醫生要與患者充分溝通也顯得奢侈,該如何均衡醫療資源?

患者的“看病難、看病貴”,與醫生的“醫生苦、醫生累”,共同指向的是醫療體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醫生和患者只不過首當其衝,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國醫生的收入水平並不算高,醫生的手術費、診療費很低,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法體現。醫院爲了維持“生計”,常常是透過藥品和醫療器械創造利潤,這就造成了藥價虛高,大型檢查、檢驗價格偏高,沒必要的檢查太多,由此加劇了“看病貴”。

醫生的苦、醫生的累是真實的,患者的痛苦、家屬的焦慮與無助也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做聖人,同樣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屬做聖人,永遠通情達理、永遠臨危不亂、永遠笑對苦難。相反,我們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點,然後不斷透過制度去化解人的難題,讓每一個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儘可能地保持尊嚴和體面。

但體系的調整總是滯後的,當下仍需要醫生和患者去承擔不盡完善的體系的代價。醫生依舊會很累,患者看病還是會覺得“難”和“貴”,此時醫生和患者能做的、應做的,就真的是多一點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終究會過去,祝願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但我們對醫生的尊崇不應是侷限於一時,而是日常;醫院對於患者的救治與關懷,也不應只有經濟的考量。無論是愛護醫生還是憐憫患者,說到底是對人的本質性關懷,這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底色。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15

在這場戰役中,無數醫護人員衝在第一線上,是抗擊疫情的第一道防火牆。而連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成爲最美逆行者,以他們的負重前行,守護我們的歲月靜好。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這一背景下,視頻網站及時上線了《中國醫生》,自然受到廣泛關注,穩居全網紀錄片熱度榜首;該片也贏得極好口碑,豆瓣評分高達9.3分。

《中國醫生》深入全國各地六家大型三甲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南京鼓樓醫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醫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腫瘤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不同科室,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紀實拍攝,記載了幾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醫護形象,也以小見大地呈現了關於中國醫生的一切。

在新冠疫情的當下,觀看時自然有別樣的感觸。不過我們更希望,在瞭解中國醫生的一切後,能夠喚起更多人對於醫生這一職業的尊重和愛護,而不是隻在需要他們的時候,纔想起珍惜他們。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16

冬末春初的這場疫情,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但是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疫”中,孕育並誕生了偉大的“抗疫精神”,有攻堅克難的奮鬥與鬥爭精神、有積極作爲的責任與擔當精神、有充滿信心的樂觀與團結精神……正是這些“抗疫精神”,才讓疫情形勢出現了積極向好態勢,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同樣需要“抗疫精神”,因此,廣大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幹部要把“抗疫精神”融入到基層中,身心皆到基層,奮力書寫心中所向往的“詩和遠方”。

把積極作爲的責任與擔當精神融入基層,不斷促進自身成長。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疫”中,有許許多多的青年人衝鋒在前。有竭盡全力救治患者的青年醫生;有騎行4天3夜輾轉300多公里返崗的青年女醫生;有忙於防疫工作無暇顧及待哺孩子的青年女城管;有主動請纓到方艙醫院巡邏的青年女民警;有兢兢業業排查登記、測量體溫的青年志願者;有加班加點生產醫藥物資的青年員工,無數青年人紛紛化身鋼鐵衛士爲人民羣衆構築了一道堅固的“防火牆”,把積極作爲、慎終如始的責任與擔當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充分彰顯了青年人的價值取向。當然,並非所有的青年人都有機會到戰“疫”一線去一展所長,但是卻可以到基層去歷練。凡成大事者,必從基層做起,基層天地廣闊,基層大有可爲,基層是人才的鍊金石,因此,廣大青年人要把把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結合起來,要到基層去、到艱苦環境去,同時把積極作爲的責任與擔當精神融入靈魂血脈,用汗水澆灌承諾,不斷促進自身成長。

把攻堅克難的奮鬥與鬥爭精神融入基層,不斷錘鍊過硬本領。在戰“疫”初期,無數青年醫務人員、青年黨員、青年志願者冒着被感染的危險,迎難而上與未知的疫情“死磕”;在戰“疫”過程中,無數青年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拼命尋找新冠的“解決之法”;在戰“疫”後期,基層青年幹部全力以赴搶抓春耕生產。在兩個多月的戰“疫”工作中,青年人磨鍊了意志,鍛鍊了能力,豐富了閱歷,真正體會到了青春就是用來奮鬥的,青春只有透過奮鬥才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才能錘鍊出過硬的本領。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還有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一最難啃的硬骨頭,而這離不開青年幹部的奮鬥和鬥爭。因此,青年幹部要把攻堅克難的奮鬥與鬥爭精神融入基層,不斷錘鍊過硬本領,俯身做小事,敢於變革、敢於創新,跳出“小我”視野、打破“自我”束縛、保持“忘我”狀態、踐行“無我”理念,把“小我”的水滴融入“大我”的海洋,以抓細抓實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增添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羣衆嚐到改革的甜頭,切實增強獲得感。

把充滿信心的樂觀與團結精神融入基層,奮力書寫嚮往的“詩和遠方”。戰“疫”中,無數青年人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感染着病患,帶領病患跳廣場舞、練太極、共賞落日餘暉等,讓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深入人心。正是無數青年人直面困難,帶着樂觀向上的狀態投入到戰“疫”中,纔給抗擊疫情注入了“色彩”、帶去了“光亮”。而在基層中,有53000餘名在崗“三支一扶”人員、91.8萬在崗駐村幹部也不願當旁觀者,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投入到戰“疫”中,在危難險重任務中擔當作爲,在疫情防控一線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用汗水和智慧譜寫“青春華麗篇章”。疫情形勢積極向好後,青年幹部又開始抓脫貧攻堅工作、經濟發展等,以青春無悔的激情和能力煥發更有活力、更具衝勁的幹事動能,擔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用行動奮力書寫嚮往的“詩和遠方”。

青年人唯有將“抗疫精神”融入到基層中,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全力以赴,才能真正實現嚮往的“詩和遠方”。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17

電影《中國醫生》主創團隊精益求精,努力在影片拍攝、製作過程中貼近抗疫現實。幾位主演身穿防護服長時間拍攝,切身感受醫務人員大汗淋漓的工作狀態。片中還真實還原了手術現場,演員要克服內心的慌亂,全身心投入戰“疫”場景。全劇組保持緊張高效的運轉,再現抗疫一線的“風暴之眼”,袁泉表示“大家都在盡全力向真實貼近。”

拍攝期間,每位演員都以謙卑的態度、精湛的表演,生動呈現醫務工作者以血肉之軀堅守抗疫鬥爭前線的日常。電影《中國醫生》的主創團隊懷抱着對每位醫務工作者的敬意,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融入到每一個鏡頭中,真實還原驚心動魄的抗疫現場。“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定宇肯定了影片對於抗疫一線的用心還原,並稱:“《中國醫生》很好地詮釋中國醫務人員對職業的熱愛和對生命的尊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院士也寄語《中國醫生》:“如果影片能引發國內外觀衆的共鳴,那就算是成功了。

沒有人生來勇敢,正因爲被需要,他們才選擇了逆風前行,堅定地履行職責。疫情的陰霾之下,他們遠離家人,奔赴戰“疫”前線!

這是一場怎樣的出征?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不爲美麗留影,只爲救人方便,剪掉一頭秀髮的你,露出青春最真的笑容,你說穿上防護服就是穿上使命。

“因爲有離不開的醫院,纔有回不去的家,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才能從新冠手裏搶回更多的病人。”這是武漢一位院長的獨白,一個身患漸凍症的共產黨員對自己下的死命令。

“沒有特殊情況,就不要去武漢了。”1月23日,武漢全城進入戒備狀態。已經80多歲的鐘南山院士,留下這句叮囑的話,便毅然的踏上了趕往武漢的列車。他何嘗不知情疫情難料,生死茫茫,可國難當下,他明白,捨棄小我,是爲大國安然。

請戰書上一枚枚鮮紅的指印,寫滿了鏗鏘有力的醫者誓言:“不計報酬,不論生死。”

穿好白色的隔離服,戴着口罩、護目鏡,他們義無反顧的奔赴一線。他們用無畏的身軀,溫暖着每一顆懼怕的心;一雙雙憂傷的眼睛,在他們的恬淡中變得平靜;一張張恐慌的面孔,在他們的仁愛中變得堅強。他們是白衣天使,是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

環衛老人捐款10071元到派出所,轉身就走;

阿婆欲捐款被拒急哭;

海外華僑購買上萬口罩送回家鄉;

十日內建起的武漢火神山醫院讓全世界驚歎……

這就是我的同胞們,在關鍵時刻,我們總會拉起手一同抗爭。17年前的非典是,12年前的地震是,現在依然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在關鍵時刻總會曝出驚人的力量與高度的團結。

無論是奔赴戰場的醫護人員,默默捐出物資的中外人士,還是心繫疫情,親自上陣指揮的國家領導人,都是這片土地上哺育出來的中國人。除了“偉大”,我再也想不到更合適的詞來形容中國,來形容中國人。

朋友們,讓我們帶着愛和希望,靜待疫情退卻。待到河清海晏,相逢國泰民安。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18

在這個全民抗擊疫情的緊張時刻,醫院成爲了戰場,醫護人員成了戰士,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了中國,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第一線讓人動容。而此時《中國醫生》更是觸到了我心底的柔軟,讓我看到了中國醫生的偉大,同時也堅定了我走在醫學道路上的腳步。

片中記錄了多家省級醫院裏不同科室的故事,記錄了多個醫生平常但卻不平凡的每一天,讓我們看到了原來醫生們也不是冷漠的對待生死離別,他們也不是無所不能。醫生也是普通人,也很脆弱,也有難處。

“醫生是最希望患者能夠活下去的人”。他們待病人如自己的親人,將心比心爲他們考慮。例如影片中的徐曄作爲一名燒傷外科的醫生,所面對的病人病情有很多較爲嚴重的,同時花費也很巨大,他說:“患者的痛苦你是不能完全體會的,你能感受到的痛苦放大一百倍纔是他體會到的。我們做不到感同身受,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語言樸素,卻道出了億萬醫護工作者的真心。

我們知道,從本科五年,到碩士三年,再到博士三年,再到規培,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再到主任醫師,培養一個技術精湛的醫生,要近四十年,而培養一個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生,更是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一個醫生在這條道路上要經歷無數苦難,他披上白大褂學着前輩的樣子與死神搶人,爲的就是能夠在醫院這個充滿絕望的地方給予人更多的希望。或許他們不能讓每一位患者都重獲新生,甚至面對疾病時會顯得束手無策,但他們會盡己所能,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這片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將醫生大愛無疆的仁心展現的淋漓盡致。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現出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衝擊,也展現出了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誼。片中的前輩們向我們展示了中國醫生應有的模樣,他們是我們醫學生的榜樣,更是我們中國的驕傲!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19

這部電影讓更多人知曉醫生這個行業,什麼是擔當,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奉獻,什麼是犧牲,在這場戰役裏表現的淋滴盡致。全國馳援,共同抗疫。平凡的崗位,平凡的人,只爲了心中的信仰,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醫生是偉大的,可以不計生死,衝一線爲救治患者,幾日幾夜連軸轉累了簡單在辦公室休息一下,有時候餓了也僅僅是泡麪解決;醫生爲治癒的患者感動高興,又爲逝去生命的患者感到悲傷與痛苦。

在疫情前沒有特效藥以及是否插管感到無助和挫敗,在疫情控制後,感到歡喜鼓舞。因爲無私無畏,舍小家、爲大家爲國家オ敢於逆風前行,致敬逆風中前行的英雄!有誰記得他們也爲人父母,爲人子女,但在國家人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捨棄了自己的小家庭,義無反顧的投身到這場戰鬥中去,他們是真正的英雄。疫情是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是它的危險卻堪比戰場,沒有醫護人員、廣大黨員、志願者和老百姓,這場抗疫之戰我們不會這麼快勝利。回顧抗疫,展望未來,偉大的抗疫精神必定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鼓舞人心。我們現在仍然要居安思危,謹遵防控規定,保護自身健康。同時,願全社會關心那些疫情下受傷的人,也希望他們站起來更加堅強,祝願世界更好!感謝《中國醫生》,感謝疫情中無私奉獻、堅守崗位、配合防疫的人們!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20

電影《中國醫生》深刻的詮釋了什麼是“中國精神”。國有難,操戈披甲;民有困,八方支援。在這場全球矚目的疫情防控戰役中,4萬餘名醫護人員在武漢留下了一個個動人的身影,也把“英雄”二字牢牢地刻在了國人心上。一份份請戰書仍然歷歷在目,一聲聲“讓我來”依然深深地感動着所有中華兒女。他們的面孔,我們或許無法知曉,但他們悉心救治病人的每一個瞬間,他們爲國爲民的偉大精神,卻是那麼閃耀動人、那麼感人肺腑,值得我們永遠感懷、永遠銘記。

有一種溫暖叫中國援助,有一種傳遞叫中國精神。據統計,隨着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中國政府已經宣佈向82個國家和世衛組織、非盟提供對外援助,並且在援助物資上都印有“千里同好,堅於金石”“青山一道,同擔風雨”“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等美好寄語,堪稱“世界詩詞大會”。文字的背後,飽含了中國人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深情厚誼、彰顯了中國和世界各國共同戰“疫”的堅定決心。歷經五千年櫛風沐雨,中華民族始終傳承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這是華夏兒女割不斷的共同的文化傳承,它詮釋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中國精神,凝聚起捍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義力量,推動世界文明的巨輪劈波斬浪,奮力駛向充滿希望的明天。

這精神,始於中華五千年文明積澱的文化認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滄桑歲月凝聚的精神力量,在這片神奇的黃土地上,洋洋灑灑寫下了輝煌壯麗的華章。風雨疾來,脣亡齒寒;脣齒相依,同舟共濟。正是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普遍認同,讓“志和者,不以山河爲遠”,縱然時空相隔,也要跨越山海逆行相助。在古代,文化認同藏在辛棄疾的水龍吟裏,也藏在范仲淹的生死憂患裏,更藏在屈原的國殤裏。在今天,它又呈現在84歲高齡仍奮戰防疫一線的鐘南山院士、臉龐留下深深勒痕的“最美醫生”劉麗、身患漸凍症卻沒有休息過一天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等人的身上。若問家國情懷爲何物,我想它大抵存在於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壯懷激烈裏,正是這些“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羣像,挺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匯聚了直抵人心的時代力量。

這精神,合於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的團結奮進。危難時刻彰顯初心本色,也才能看到一個民族浮現出來的真正的強大。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以中國共產黨強大的動員能力,將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國人民聽從國家的安排、響應國家的號召,或實施自我隔離、或積極走上前線,以高度的自律意識和較強的組織管理,將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浩然正氣展現得勇毅恢弘。多難興邦。困難打不倒壓不垮英雄的中國人民,反而讓每一位中華兒女更加緊密地站在一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扛起一份份匹夫有責的擔當、完成一次次偏向虎山行的逆行,以衆志成城屹立天地間的民族自信、偉大中華堅定永向前的團結奮進,共同爲抗擊疫情奉獻自己的力量。

這精神,終於世界同期盼命運相連的美好願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戰“疫”的見證者、親歷者和戰鬥者,即使不能以“最美逆行者”的血肉之軀在抗疫一線抵擋黑暗,也在用平凡工作默默書寫屬於自己的愛國篇章。“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這場戰“疫”讓我們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偉大民族精神,它凝聚的華夏“力量”,爲中華兒女披荊斬棘注入了必勝自信;這場戰“疫”讓我們見證了“山川異域、與子同袍”的逆境無私付出,它增添的華夏“色彩”,爲中華民族戰勝疫情繪就了時代圖譜。追夢人的初心與使命,奮鬥者的詩與遠方,是中華民族重整行裝開啓新徵程的動力與源泉,中華兒女必會同與世界人民一道,在攻堅克難中抖落一路“征塵”、在同舟共濟中傳承華夏力量,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大愛”文化,傳播“大愛”智慧,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世界共識,成爲世界發展的歷史必然。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21

《中國醫生》這部電影是真實故事改編的,講述了武漢疫情期間發生的種種。當每個人都在恐懼想要逃離的時候,只有醫護人員衝在了第一線,救死扶傷,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

讓我最深印象的是,護士給病人插管的時候,遲遲不敢插,面對情況危急的病人,護士的手嚇得瑟瑟發抖。這時,一個男醫生一把推開護士說:“讓我來,小鬼!”男醫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管子插進了病人的嘴裏,終於讓病人呼吸上了新鮮的空氣。我被這一幕深深的感動了。沒想到醫護人員不顧自己的生命,去搶救病人。

還有一個情節也深深地感動了我,是外賣員金仔。金仔的老婆感染了新冠,臨走前跟他說千千萬萬不要送外賣,當聽到小孩的哭聲,他想到要努力給自己的孩子美好的生活,就去送菜或醫藥,但不幸被感染。金仔一開始不願意相信自己被感染的事實,但他後來還是選擇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金仔的行爲不得不讓我佩服。

整部電影看下來,讓我非常感動,醫護人員們那麼拼命的救治病人,我們也應該積極防控,出門一定要戴口罩,少去人羣聚集的地方,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22

《中國醫生》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講述了武漢疫情期間發生的種種。當每個人都在恐懼想要逃離的時候,只有醫護人員衝在了第一線,救死扶傷,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

《中國醫生》中有一個故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一個叫金仔的外賣員,他老婆感染了新冠去了醫院,臨走前跟他說千萬不要再去送外賣了。可當聽到別人的小孩哭聲時,他想要努力給孩子好的生活,所以他又跑出去送外賣,爲千家萬戶送上了藥品和食物,但是不幸被感染了新冠。看到這兒,我覺得雖然醫生護士在前線戰鬥,但外賣員也是非常勇敢、艱難的。我不得不佩服起了那些平凡而了不起的人。

在看到《中國醫生》時,時不時總能聽到其他小夥伴的抽泣聲。是啊,因爲實在太震撼了,去年疫情的一幕幕場景,又浮現在我的腦海裏,很難讓人不動容。

整部電影看下來,好幾個情節都讓我溼了眼眶。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好多人都感染了新冠。醫護人員在拼命爲他們治療時,有一個護士在休息時偷偷哭泣,說她想回家,但是卻被其他醫生批評了。醫生說:“現在正是關鍵時候,誰都想回家,但是我們作爲醫生,要對得起身上的工作服。”護士聽了,默默地擦乾了眼淚繼續吃飯。

雖然影片中我們看不見他們的臉,但我記住了他們的名字——中國醫生。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23

今天老師帶我們去電影院裏看《中國醫生》這部電影。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醫院裏的院長通知很多人到醫院裏開會,面對疫情,院長說:“你們想參加的酒站起來,如果不想參加的,你們回去了就別回來了!”這時,有一個人站起來說:“我參加!”緊接着一個一個人都站了起來,他們都願意去醫院治病人。這個畫面讓我十分感動。我看到這些醫護人員,捨棄了自己的小家,成就別人的家,真的非常偉大。

還有一個故事情節也讓我印象深刻。其中有一位患者叫老張,他的身體恢復的差不多了,陶醫生就準備把老張身體裏的管子拔掉了,陶醫生拔完管子,可是因爲老張還有心臟病,所以去世了。看到這裏我眼淚嘩嘩的流了下來,我知道了生命是多麼短暫的,所以要保護自己的生命。

在影片裏還有很多深刻的畫面讓我感動,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在疫情期間我更要好好保護自己,比如勤洗手、戴口罩。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24

很多患者不理解醫生,一大原因是他們認爲醫生太“冷漠”了,這邊家屬爲了病人心急如焚,但醫生卻“事不關己”,顯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醫生是真的是冷漠嗎?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提問,醫生應該跟每個患者成爲朋友,急他們之所急,悲他們之所悲嗎?

在以前的宣傳中,我們似乎一直在倡導醫生這麼做,要跟每個患者成爲朋友云云,讓對患者有求必應云云。可在實際操作中,這並不可能,要知道我國每天就診的人數超過2000萬,每個醫生每天要面對的病人太多。醫生再博愛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無法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所有病人和家屬的全部情緒。我們不能以聖人和超人的標準來要求醫生。

南京鼓樓醫院最年輕的副主任醫師魏嘉,有個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幾歲,特別年輕也特別樂觀,這讓魏嘉最掛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儘量爲她多做點什麼。但片中最後,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輩建議她,“特別是對腫瘤科醫生來說,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爲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後面會自責、失落、傷心,會更難過,很長時間走不出來。”

醫生也害怕傷心。他們並非拒絕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剋制情感,因爲他們面對的是來來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醫院裏發生。魏嘉雖然並未聽從前輩的話,她還是對這個樂觀的患者上心,但這也非意味着那些沒能成爲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專業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住院醫生徐曄,25歲就博士畢業,工作三年後遇到自己職業生涯“難以跨越的溝壑”。一名全身95%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他的家裏人爲了給他看病,拿出家裏現有的全部積蓄,但依然湊不夠高昂的醫療費用,因爲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術,總體花費得100多萬。徐曄幫患者爭取到了2萬元的援助基金,盡力勸說患者家屬堅持治療,因爲患者出院離世的可能性極大。但患者家屬還是強行出院了。徐曄趕到時,面對空蕩蕩的牀位還是有一絲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卻也知道家屬面臨的困境。

年輕的醫生類似的經歷多了,心理能承擔的極限就會提高。徐曄事後說:“爲什麼有人說有的醫生看起來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靜。因爲你現在的這種情況,他早就見過無數個了,所以他纔會顯得如此的冷靜。這個過程是每個醫生都會去經歷的。”

也就是說,當患者家屬指責醫生“冷漠”時,家屬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他們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親人遭遇險境。但家屬也忽略了,今時今日患者的情況、家屬的反應,在醫生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已無數次遇到過。醫生並非麻木,他們的波瀾不驚,是專業、經驗和經歷累積後的冷靜。

慌亂、不安、痛哭留給家屬就夠了,慌亂之中需要冷靜的醫生做出專業的判斷。冷靜不等於冷漠。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25

今天,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去電影院觀看《中國醫生》,看完後我深受感動。

印象最深刻的是金銀潭醫院的張院長,他自己得了漸凍症,不顧自己的安危救治病人。有一次,他在開會時候向全體醫生堅定地說:“同志們,我們要加強防範意識,減少病人的死亡率。”會議結束後,他馬不停蹄的去診治奄奄一息的張先生。張先生的各項指標也曾慢慢變好,可惜他最後還是死了。看到這裏我想到生命是多麼的脆弱,在病魔面前也是無能爲力。另外一個情節是,金仔的老婆懷孕還生病,金仔同時也住院了,對他們的打擊真是雪上加霜,幸虧文主任不顧一切安危,成功的挽救了他們一家人的生命。電影裏醫生和護士手握“鋼槍”,與病魔舉行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醫生和護士捨己救人,無私奉獻的品質,同時也看見了中國人在危難時刻總是相互團結,一方危難,八方支援,最後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以後我也要認真學習,把這種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用在學習上。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26

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時常會想到底是什麼讓這些白衣戰士在萬家團圓的時候毅然決然地離開父母愛人和孩子?是什麼讓你們在生死較量面前義無反顧地奔赴抗“疫”一線,和新冠過招,和死神抗爭?大概是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敬畏生命的堅定信仰,還有人性的光輝。所以,在義利衝突的時候,你們自覺舍小家爲大家,舍私利取公義,不計報酬、無論生死。

援鄂期間,你們用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承受着難以想象的身心壓力。爲了節約防護服,你們可以堅持8個小時不上廁所不喝水;爲了從死神手裏搶人,你們可以不眠不休連軸轉。很多醫護人員因爲長時間佩戴護目鏡和口罩,臉頰變得佈滿壓痕,雙手也因爲反覆消毒變得紅腫皸裂。然而,身體上的“折磨”還只是次要的。害怕被感染的恐懼、對新冠束手無策的無助、對死亡難以接受的心痛如影隨行,百般無奈像石頭壓在心口。

可即使是這樣,你們還是要默默擦乾眼淚,繼續浴血奮戰。因爲,在新冠面前,你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僅是病人生命的守護者,更是希望的使者。你們堅信有愛才會有希望,堅持纔會有奇蹟。在方艙醫院,你們拿出自己的零食和病人分享,教病人跳舞打太極,用無微不至的關愛撫慰每一顆“受傷”的心靈。每天的新聞中,我都看不清口罩後面你們的臉,但我看得到你們的勇敢;看不清你們防護服上的名字,但我記得住你們共同的名字——最美逆行者。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27

記憶裏是那些意氣風發的少年,穿上白色防護服戰袍,戴上一層層的口罩和手套。奔赴戰場,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着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團隊馳援湖北、全部衝在第一線讓人爲之動容。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電影裏的劇情讓我爲之動容,在疫情居家期間,我們能從互聯網上知道的他們的艱辛,可能僅僅不到一半。現實生活中,那些少女少男用青春去拼命奮鬥,救死扶傷;一層層口罩的勒痕毀去了他們美麗的臉龐,在一層層防護服掩護下被汗水溼透的身體;在過年期間不能回家對親人的思念、擔憂與懊悔;一次又一次送走醫治無效的病人,他們一次又一次面對去世病人的屍體,尊重卻又不甘的鞠躬;面對生離死別卻又無能爲力的淚水,面對去世病人家屬脆弱無力的眼淚與包含憤怒的責問……這種心理與生理上的挑戰甚至是摧殘,又豈能是寥寥“艱辛”可以概括的?

正如同觀看前輩們的革命英雄事蹟一樣,我們以後人的角度俯瞰歷史,已經知道了結局而感嘆他們的偉大,而在現實生活中的白衣天使們與革命前輩一樣,是不能預知結局的,他們明知不一定能迎來勝利,卻固執的忠於職守,纔是真正可歌可泣的偉大。

電影裏最讓我震撼的人物就是張競予醫生,明明已經到了花甲之年卻依舊精神飽滿,面對其他護士嘲笑他的腿走路姿勢,他絲毫不氣餒。身患漸凍症,身體將一天不如一天,慢慢走向終點,可是他卻依舊報有樂觀的心態,冷靜沉着的指揮大家搶救病人,那一句不怕擔責任的壯語:“把病人都送到我這裏來!”有多麼振奮人心、那一句詢問別的醫院“還有空牀位嗎?”以便收治自己病重的愛人,就有多麼的無助心痛。正是有無數這樣在疫情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社會才從最初的慌亂、互相埋怨到現在的互相幫助、共度難關。正是因爲這種信念我們才取得了今天的勝利。

那些“90後”、“00後”的少年,披上戰袍,奔赴戰場。在疫情肆虐的時代,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與青春譜寫了又一代屬於中國的奇蹟與輝煌!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28

我看過許多的電影,但我卻沒有看過《中國醫生》。今天我們來到了電影院,一起看這部電影。

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金仔的妻子感染上了新型,在送上救護車時,他對金仔說:“你不許出去送外賣。”但是金仔聽到其他孩子的哭聲時,他還是忍不住送起了外賣,結果不幸被感染上了新冠。在醫生的幫助下,他終於出院了。看到了這裏,我流下了眼淚。原來疫情期間,除了醫生在努力抗疫,連外賣小哥也在努力的抗疫,每個平凡的生命都值得我們珍重。

還有一段也讓我印象深刻。醫生們在休息時,一位醫生一邊哭一邊說:“我一直都沒有回家,我想家了。”而另一位醫生聽到了大罵道:“你想家,我們也想家啊!”那位醫生聽了說:“好,那就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這部電影我看完了,我覺得中國醫生很偉大,。我們生活中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出門戴口罩,少去人員聚集的地方,爲抗疫盡一份微薄之力。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29

我經常去影院看電影,但今天是和全班同學一起去的,這是我沒有過的體驗,感覺很特別。我們看的是《中國醫生》這部電影,整部電影都讓我非常感動。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院長自己得了漸凍症,走路都走不穩,從樓上摔了下來,而他的老婆也感染了新冠。但是院長全顧不上自己和老婆的病情,依然奮戰在抗疫第一線,忙着救助醫院的其他病人。從院長身上我感受到了院長的無私和偉大,他的這種舍小家爲大家的精神很讓我非常感動。

生活中我們更要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出門一定要戴口罩,不要去人流量多的地方,房間要多通風,做好防疫工作,這樣可以減輕救護人員的工作量。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30

敬畏生命,勇敢奮鬥

太陽高照,萬物復甦,春天來臨,花兒綻開笑臉,鳥兒唱着歡快的歌,經過一場風塵僕僕的“戰爭”,一切都恢復了寧靜,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那部電影……

那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正好閒着沒事做,聽爸爸說《中國醫生》剛前一天上映了,於是我和表弟、表姐就迫不及待地獻上了我們“寶貴”的三票。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疫情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醫生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太高大了!

《中國醫生》中的醫生們不睡覺不休息,一直在努力,不讓任何一個生命逝去。停電了,醫生們還是堅持堅持不懈地搶救那些病人。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中國僅在幾天的時間裏就造起了3。39萬平方米的火神山醫院。醫生們的這一些所作所爲讓我十分感動,從幫病人插管到拔管,一系列動作都小心翼翼,彷彿病人的生命已經和他們自己的生命合爲一體了,看着一個個醫生忙碌的身影,一刻也沒得休息,讓我感動地流下了淚水,心中暗暗想着:醫生們,你們個個都是好樣的!

一些醫生們在這一場風塵僕僕的“戰爭”過去後,躺在牀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還有一些醫生從遙遠的地方趕來支援,心中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勇敢地奮鬥着,不讓自己逝於這場“戰鬥”中。突出了這場戰役的嚴重性,也更突出了醫生們救死扶傷的精神。

電影中有一些醫生小小年級就來到了這場“戰爭”之中,他們失去了雙親,可他們並沒有太傷心而是更加勇敢地站起來向前衝去,他們令我非常敬佩,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如果沒有這些醫生,也許就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健康的體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國醫生》讓我感受到了:中國醫生非常偉大,他們敬畏每一個生命,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地奮鬥着,爲我國人民救死扶傷,我的心中不覺充滿了更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