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南京大屠殺電影《拉貝日記》觀後感

觀後感5.96K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人留下的對中國百姓最爲髮指的一刀,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頭顱,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運。本站小編整理了《拉貝日記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南京大屠殺電影《拉貝日記》觀後感

  南京大屠殺電影《拉貝日記》觀後感一:

《拉貝日記》中拉貝身爲納粹黨員,和同盟國人一起聊天喝茶,任由中國人把納粹旗在腳下亂踩,喝醉了和英國人一起唱:“希特勒是個膽小鬼……”這些也許不是史實,也許只是編劇的加工,但這給血腥的南京冬天蒙上了一層童話色彩,也使人更痛恨打破童話的人。

但正如南京南京中拉貝的下跪和角川自殺等虛構情節讓人不滿一樣,拉貝日記的一些明顯缺陷使一個本來很好的題材與角度變得失色了。

一、場景表現上,拉貝日記的大場面戲頗爲粗糙,表情,動作,配音,時時提醒你這些人是羣衆演員。中國戰俘在日軍掃射時像多米諾一樣的整齊倒下,沒看到任何的驚慌掙扎,也沒有《南京南京》中表現的麻木與絕望,好像日軍掃射的是一堆木樁,但木樁也不會倒得那麼整齊劃一。

二、張靜初和那德國人的愛情突兀而且多餘。

三、張靜初做爲一個女學生,居然敢在殺死兩個日軍軍官後還換上他們軍服帶着自己弟弟推着自己父親屍體在夜裏南京出城進城,如入無人之境,甚至還有日軍來向她敬禮報告。看到這突然感覺在看《女子特攻隊》,張靜初一個女學生就能如此橫行南京,日軍沒有被金陵女子大學屠殺也真是奇蹟。

最重要的一點,對歷史的處理上。在一場義正詞絕拒絕了交出婦女的戲後,在電影中,安全區好像真得就再沒有女生被施暴了,也沒有提及有婦女被交出。只有一次日軍殺死了傷兵和幾名醫生,另一次日兵要求女學生們脫衣服以檢查她們是不是都是女的……(很無語)

似乎編劇是想表現:當時拉貝很努力的把安全區保護的.很好。生怕描寫多了日軍在安全區內的暴行,就會對拉貝的形象有所損傷。

但真實的拉貝日記中是這麼記錄的:

“有一個美國人這樣說道:‘安全區變成了日本人的妓院。’這話幾乎可以說是符合事實的。昨天夜裏約有1000名姑娘和婦女遭強姦,僅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一處就有100多名姑娘被強姦。此時聽到的消息全是強姦。如果兄弟或丈夫們出來干預,就被日本人槍殺。耳聞目睹的盡是日本兵痞的殘酷暴行和獸行。”

只看過這部電影,沒看過拉貝日記文字版的人只怕會以爲日軍在安全區中相當的“守規矩”。只不過是一次“脫衣檢查”而已,中國人爲什麼要哭天嗆地?

陸川在《南京南京》中讓拉貝下跪,這有違史實,被指責。我認爲很對,所有導演和編劇一廂情願的虛構都可能造成對歷史的歪曲。拉貝沒跪過就是沒跪過,日軍沒自殺就是沒自殺,爲什麼一定要硬給他們加一些導演想要的“內疚”。

而《拉貝日記》中用“脫衣”替換“強姦”的安排,是對拉貝的美化還是背叛?拉貝不是聖人,有些事他做不到,不能保護所有人,中國人也理解,同樣也感激他,又何必爲了讓他的形像完美而連他日記中明確記錄過的史實都回避或修改掉。拉貝在天有知,會感激製片方對他形像的照顧?還是爲他的日記被刪改而痛心?

南京南京,因爲其真實之處而震撼人心,也因爲其虛構之處而失去了面對真實的力量。

拉貝日記,日記本身比電影更真實。拉貝本人比編劇更誠實。

  南京大屠殺電影《拉貝日記》觀後感二:

原來,拉貝1950年去世後下葬於此。到了1985年,由於墓地租用期已到,無人續約,管理部門便將墓碑進行了拆除。此後,墓地便一直沒有任何標識。1997年,拉貝的墓碑從其子女家中移出,透過中國使館轉移到南京的大屠殺紀念館。由於柏林的墓地一直無碑可認,連拉貝的外孫女也曾走錯路,將訪客帶到了其他地方。

沒獲得“歷史名人墓”稱號

墓園管理者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末,南京市曾多次希望柏林市給予拉貝墓地“榮譽墓地”的資格,但被柏林方面否決。柏林市政府的理由是,這塊墓地的租用期從1985年到2005年間曾經斷過約。但熟悉內情的人士則披露說,其實財政窘困的市政府是不想爲這塊墓地支付費用。這樣,拉貝墓地就不屬於“歷史名人墓”,也沒有永久免費豎碑的權利。目前,南京市已承諾支付拉貝墓地20年的費用。今年10月,南京將向柏林贈送一座拉貝半身銅像和底座。

與拉貝墓地相比,人們可以在德國海德堡市的拉貝私人博物館尋找到一個完整的“拉貝形象”。這座小型博物館是拉貝的孫子托馬斯•拉貝開辦的。在鮮花綠樹的簇擁下,一座拉貝半身青銅像矗立在博物館的院落中。記者看到,雕像基座上刻着“南京好人”4個大字,下方還豎着水泥製作的一本《拉貝日記》。一地鵝卵石,則象徵着南京大屠殺衆多的遇難者。這座雕像是由留德中國學生髮起捐贈的,爲的是喚起更多人對歷史的記憶。博物館內展示了20餘本拉貝撰寫的書籍,還有實物、剪報等珍貴的文獻史料。最吸引記者注意的,是曾被拉貝保護的602名南京市民留有手印的花名冊原件。

“拉貝熱”在德興起

早年間,拉貝作爲納粹黨員的身份曾令德國人相當忌諱,更不要說爲其捐款建像了。十多年前,發行量不大的《拉貝日記》德語版也沒有引起德國老百姓的關注。不過,此次電影《拉貝日記》在德國的上映卻引發了拉貝熱。

近來,到拉貝墓地和博物館參觀的德國本地人開始增多。記者在德國最大的連鎖書店格拉夫柏林書店看到,該店專爲拉貝書籍開闢了小展臺。由埃爾文•魏克茨撰寫的《約翰•拉貝》還登上《明鏡》週刊“暢銷書”排行榜。除了書籍,展臺上還有拉貝雕像、拉貝DVD等出售。一位顧客對記者說,“以前我只知道奧斯維辛,現在我知道了南京。”

拉貝電影還引起學術界關注。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成爲德國一些東亞研究所的新主題。拉貝故鄉———被稱爲“漢人之堡”的漢堡市也正在籌劃爲拉貝豎碑立像。難怪德國中國問題專家認爲,拉貝已成爲德中兩國的“友誼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