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中國醫生觀後感600字左右(精選12篇)

觀後感2.29W

中國醫生觀後感600字左右

一、《中國醫生》簡介

《中國醫生》是一部由劉偉強執導,張涵予、袁泉、朱亞文、李晨領銜主演的電影,於2021年7月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根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的真實事件改編,以金銀潭醫院爲核心故事背景,全景展現抗擊新冠肺炎一線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感人故事。充分詮釋“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二、中國醫生觀後感600字左右(精選12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醫生觀後感600字左右(精選12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醫生觀後感1

在這個全民抗擊疫情的緊張時刻,醫院成爲了戰場,醫護人員成了戰士,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了中國,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第一線讓人動容。而此時《中國醫生》系列紀錄片更是觸到了我心底的柔軟,讓我看到了中國醫生的偉大,同時也堅定了我走在醫學道路上的腳步。

紀錄片記錄了多家省級醫院裏不同科室的故事,記錄了多個醫生平常但卻不平凡的每一天,讓我們看到了原來醫生們也不是冷漠的對待生死離別,他們也不是無所不能。醫生也是普通人,也很脆弱,也有難處。

“醫生是最希望患者能夠活下去的人”。他們待病人如自己的親人,將心比心爲他們考慮。例如影片中的徐曄作爲一名燒傷外科的醫生,所面對的病人病情有很多較爲嚴重的,同時花費也很巨大,他說:“患者的痛苦你是不能完全體會的,你能感受到的痛苦放大一百倍纔是他體會到的。我們做不到感同身受,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語言樸素,卻道出了億萬醫護工作者的真心。

我們知道,從本科五年,到碩士三年,再到博士三年,再到規培,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再到主任醫師,培養一個技術精湛的醫生,要近四十年,而培養一個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生,更是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一個醫生在這條道路上要經歷無數苦難,他披上白大褂學着前輩的樣子與死神搶人,爲的就是能夠在醫院這個充滿絕望的地方給予人更多的希望。或許他們不能讓每一位患者都重獲新生,甚至面對疾病時會顯得束手無策,但他們會盡己所能,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紀錄片中的前輩們向我們展示了中國醫生應有的模樣,他們是我們醫學生的榜樣,更是我們中國的驕傲!

中國醫生觀後感2

太陽高照,萬物復甦,春天來臨,花兒綻開笑臉,鳥兒唱着歡快的歌,經過一場風塵僕僕的“戰爭”,一切都恢復了寧靜,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那部電影……

那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正好閒着沒事做,聽爸爸說《中國醫生》剛前一天上映了,於是我和表弟、表姐就迫不及待地獻上了我們“寶貴”的三票。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疫情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醫生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太高大了!

《中國醫生》中的醫生們不睡覺不休息,一直在努力,不讓任何一個生命逝去。停電了,醫生們還是堅持堅持不懈地搶救那些病人。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中國僅在幾天的時間裏就造起了3.39萬平方米的火神山醫院。醫生們的這一些所作所爲讓我十分感動,從幫病人插管到拔管,一系列動作都小心翼翼,彷彿病人的生命已經和他們自己的生命合爲一體了,看着一個個醫生忙碌的身影,一刻也沒得休息,讓我感動地流下了淚水,心中暗暗想着:醫生們,你們個個都是好樣的!

一些醫生們在這一場風塵僕僕的“戰爭”過去後,躺在牀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還有一些醫生從遙遠的地方趕來支援,心中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勇敢地奮鬥着,不讓自己逝於這場“戰鬥”中。突出了這場戰役的嚴重性,也更突出了醫生們救死扶傷的精神。

電影中有一些醫生小小年級就來到了這場“戰爭”之中,他們失去了雙親,可他們並沒有太傷心而是更加勇敢地站起來向前衝去,他們令我非常敬佩,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如果沒有這些醫生,也許就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健康的體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國醫生》讓我感受到了:中國醫生非常偉大,他們敬畏每一個生命,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地奮鬥着,爲我國人民救死扶傷,我的心中不覺充滿了更多的敬意!

中國醫生觀後感3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鬥中,醫院就是戰場,醫護人員就是戰士。這段時間以來,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着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第一線讓人動容。

正巧這段期間一個名爲《中國醫生》系列紀錄片也讓我爲之動容,裏面是無數中國醫生用救死扶傷和醫道仁心的故事溫暖着人心,傳遞正能量。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現出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衝擊,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感,還有當下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抉擇,既有在應對疑難和重症過程中的判斷、選擇甚至是冒險,也有面對患者和家屬的耐心、誠懇甚至是無奈。

疾病無疑是對人類生命最嚴酷的拷問,它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身體和經濟上的,還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條很長的鏡頭完整記錄下了朱良付醫生用手機錄音,記錄他與患者家屬手術前的交流告知和環節確認,就這樣短短几分鐘讓我看到了醫生面對醫療過程不確定性的無奈,但這並不影響他在一次次寒夜中從家裏趕來赴急診。

可這卻讓我們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國醫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們面臨最多的是什麼,是醫鬧,醫患糾紛,他們爲了保護自己只能錄音、籤協議,但還是有些醫生爲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們在爲我們付出健康和精力,他們在拼盡全力救治患者,他們珍惜每次救助的機會,我們應該更多地理解他們,而不是誤解、鬧事。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癒和慰藉,醫生、患者、患者家屬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應對付共同的敵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纔會變得更好。

中國醫生觀後感4

有時主流輿論會習慣性地讚美醫生、拔高醫生,而非以一個普通職業去看待醫生、以普通人去看待醫生,這在不知不覺間會影響一部分公衆對醫生的認知和期待:他們認爲醫生就該犧牲自我,認爲醫生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治癒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時,是帶着一種消費心理的:我花錢看病了,你就得負責把病給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過來了,人沒了就是你醫術不精、是你把人給治死了,你就得負責……很多醫鬧事件的發生都源於此:患者認爲自己花了那麼多錢,醫生卻沒幫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錯解了幾個事實:一是醫術的進步往往是技術的進步,就像朱良付說的,相比於醫生,科技纔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是再安全的手術,都可能存在風險,這是概率問題,醫生無法承諾百分百安全;三是這世上還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現在的醫學技術仍無法攻克。

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認知:醫生並不是萬能的。醫生會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屬也得有最壞的打算。

《中國醫生》讓我們看到醫生面對疾病的無力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孫自敏,談起她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在1990年,做過我們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顧性分析,做了以後讓人家很悽慘,所有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就剩一個病人,最後那個病人還是不在了,就整個全軍覆滅。也就是我們這麼多醫生工作了15年,等於白乾了,你沒讓一個病人活下來。所以我當時不想當血液科醫生了……醫生再苦,它支援我們的是什麼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們沒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講我們天天在做什麼……”。

這絲毫不會損耗醫生的職業光芒,相反,醫生這個職業讓人尊敬,就在於醫生哪怕時常被無力感擊中,他們仍選擇直面疾病,與之戰鬥。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並非醫生萬能,而在於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中國醫生觀後感5

有人這樣總結,“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瞭解”是我國醫患關係的真實寫照。《中國醫生》以醫患爲什麼無法相互理解爲出發點,以平視的目光,讓公衆看到去掉光環、去掉標籤、去掉附麗之後的普通醫生,試着從他們的經歷與付出,去理解他們的.艱辛與崇高;從他們的侷限與無力,建立起對醫生的正確期待。

紀錄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長都是砸鍋賣鐵、不惜一切,但年邁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權衡的是錢,是生活是否會受影響。就像徐曄醫生說的,“有時候可能醫術都還沒有碰到瓶頸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人心的瓶頸了。”

網上有很多人指責燒傷患者的兒子。但恐怕誰也無權指責。在並不富裕的家庭裏,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犧牲上一代的基礎上,然後供給下一代;當上有(不止一個)老、下有(不止一個)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問題,還是一個有限資源的可持續分配問題。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責困境中的人的選擇,而不妨思考,人心夠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麼。

患者的“看病難、看病貴”,與醫生的“醫生苦、醫生累”,共同指向的是醫療體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醫生和患者只不過首當其衝,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國醫生的收入水平並不算高,醫生的手術費、診療費很低,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法體現。醫院爲了維持“生計”,常常是透過藥品和醫療器械創造利潤,這就造成了藥價虛高,大型檢查、檢驗價格偏高,沒必要的檢查太多,由此加劇了“看病貴”。

疫情終究會過去,祝願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但我們對醫生的尊崇不應是侷限於一時,而是日常;醫院對於患者的救治與關懷,也不應只有經濟的`考量。無論是愛護醫生還是憐憫患者,說到底是對人的本質性關懷,這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底色。

中國醫生觀後感6

看完《中國醫生》,作爲一個極其理性的人,這影片讓我流淚三四次,出來影院,天下着雨,我的淚水猶如這雨水長流不止。疫情期間,身邊發生着很多抗疫故事:大年初一,領導就回到單位坐鎮思考部署單位防疫和疫情可能給正常工作以及經濟帶來的影響;我在家不斷重新載入着新聞,關注着國家行動和各地的治理舉措,大年初三中午剛吃完飯躺牀上,領導一個電話叫我回去,說防控指揮部緊急抽調我,於是立馬收拾東西回單位,進城要經過好幾個村,可是路都被泥土封死,只能沿着田間小路,想法設法出去,回到單位後立刻去指揮部報到,參與防控任務;正月十二,單位開始參與卡口24小時值班,因爲人手短缺,我晚上回來,立刻去往卡口換班,期間天氣惡劣,多日下大雪,但是同事們無一抱怨,沒有退縮。隨着時間的推移,疫情逐步好轉,單位撤回開始輪班工作,我在指揮部和單位兩頭跑,一直持續了51天;各村村民都嚴肅守着卡口,一絲一毫不懈怠。我見證了疫情期間大家的緊張,也看到了廣大幹部、村民的團結,更看到了形勢的好轉與大家的歡喜。我的表妹和另一個我認識的護士也先後參與了隔離酒店的工作,她們也都毫無懼色。他們是真英雄!

時代需要英雄,時代也產生英雄。《中國醫生》順應時代,見證時代,書寫時代及時代裏的平民英雄。疫情沒有硝煙,危險卻堪比硝煙,沒有醫護人員、廣大幹部、志願者和老百姓,這仗我們不會這麼快結束。回顧抗疫,展望未來,偉大的抗疫精神必定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鼓舞人心。疫情已然過去,仍要居安思危,謹遵防疫規定,保護自身健康。同時,願全社會關心那些疫情下受傷的人,也希望他們站起來更加堅強,祝願世界更好!

感謝《中國醫生》,感謝疫情中無私奉獻、堅守崗位、配合防疫的人們!

中國醫生觀後感7

身邊有幾個醫生朋友,平日裏聚會總聚不齊,問起他們的工作感受,一個字“累”。《中國醫生》的實況拍攝就讓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國家進階卒中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醫院心腦血管綠色通道的發起者。心腦血管病是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發病緊急,短時間內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殘乃至致死,很多大型醫院爲此專門設定了綠色通道。所謂的綠色通道,按紀錄片中的說法,要像軍隊一樣的,要做到24小時全天候,所有醫生鏈條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爭分奪秒去搶救患者。

醫院的綠色通道是朱良付發起的,所以剛開始每次急診,不管凌晨幾點,他都親自來。一臺又一臺的手術,一個又一個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時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飯,接到急診室電話又立即往醫院趕。主管護士對着鏡頭說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點,還有16臺造影,做到凌晨5點,他們才休息。”繼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當醫生,實在是沒有一點生活的樂趣,沒有生活質量的,家庭根本就沒有辦法管。”

24小時隨叫隨到、長期高強度的工作、飲食不規律、作息不規律,是很多醫生的工作狀態。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同樣是全年無休、全天無休。紀錄片拍攝他的那一天,他連做了三臺手術,17個小時。17個小時得像雕塑一樣站着,全神貫注地進行精密的手術。王東進說,“心臟外科就是得身體最好,身體不好的,站臺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嚴重的頸椎病,曾經痛到得戴着頸託才能上手術檯,而因長期站立他腿部靜脈曲張,得常年穿着彈力襪。

紀錄片纔有這麼一幕,一次急救手術前,朱良付先用手機錄下與患者家屬的對話,確保他們知道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

《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曾說,他每個月會收到幾百封來自中國醫生的郵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題是醫患關係緊張。“我確信,其他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醫生像中國醫生這樣擔心。”

醫生如此辛苦卻還得憂心自己的安全,這怎麼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實實正在發生。

中國醫生觀後感8

記憶裏是那些意氣風發的少年,穿上白色防護服戰袍,戴上一層層的口罩和手套。奔赴戰場,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着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團隊馳援湖北、全部衝在第一線讓人爲之動容。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電影裏的劇情讓我爲之動容,在疫情居家期間,我們能從互聯網上知道的他們的艱辛,可能僅僅不到一半。現實生活中,那些少女少男用青春去拼命奮鬥,救死扶傷;一層層口罩的勒痕毀去了他們美麗的臉龐,在一層層防護服掩護下被汗水溼透的身體;在過年期間不能回家對親人的思念、擔憂與懊悔;一次又一次送走醫治無效的病人,他們一次又一次面對去世病人的屍體,尊重卻又不甘的鞠躬;面對生離死別卻又無能爲力的淚水,面對去世病人家屬脆弱無力的眼淚與包含憤怒的責問……這種心理與生理上的挑戰甚至是摧殘,又豈能是寥寥“艱辛”可以概括的?

正如同觀看前輩們的革命英雄事蹟一樣,我們以後人的角度俯瞰歷史,已經知道了結局而感嘆他們的偉大,而在現實生活中的白衣天使們與革命前輩一樣,是不能預知結局的,他們明知不一定能迎來勝利,卻固執的忠於職守,纔是真正可歌可泣的偉大。

電影裏最讓我震撼的人物就是張競予醫生,明明已經到了花甲之年卻依舊精神飽滿,面對其他護士嘲笑他的腿走路姿勢,他絲毫不氣餒。身患漸凍症,身體將一天不如一天,慢慢走向終點,可是他卻依舊報有樂觀的心態,冷靜沉着的指揮大家搶救病人,那一句不怕擔責任的壯語:“把病人都送到我這裏來!”有多麼振奮人心、那一句詢問別的醫院“還有空牀位嗎?”以便收治自己病重的愛人,就有多麼的無助心痛。正是有無數這樣在疫情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社會才從最初的慌亂、互相埋怨到現在的互相幫助、共度難關。正是因爲這種信念我們才取得了今天的勝利。

那些“90後”、“00後”的少年,披上戰袍,奔赴戰場。在疫情肆虐的時代,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與青春譜寫了又一代屬於中國的奇蹟與輝煌!

中國醫生觀後感9

3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於表彰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授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等113個集體“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授予丁新民等472位同志“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追授徐輝等34位同志“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其中,菏澤市援鄂醫護人員蘭素萍光榮入選。

蘭素萍是曹縣人民醫院心內科三病區護士長、主管護師,作爲我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她於2月9日奔赴湖北一線,在疫情地區漢陽方艙醫院參與救治工作。

據瞭解,蘭素萍踏上征程當日,恰好是她孩子的生日,一句簡單的“生日快樂”,一個匆匆的擁抱,一場簡短的出征儀式,這位母親就奔向了前線。在一線,蘭素萍被任命爲山東省援鄂醫療隊控感組組長、山東省醫療隊護理團隊總護士長、菏澤市護理組組長,其任務是防止同事出現“職業暴露”,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防止醫務人員受到感染。

中國醫生觀後感1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縣各級各部門單位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省、市、縣關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決扛起政治責任。廣大黨員、幹部視疫情爲命令、以防控爲己任,衝鋒在前、連續奮戰,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用最美“逆行”,彰顯最強“擔當”,爲全縣疫情防控工作做出重要貢獻,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典型。爲激勵先進、鼓舞士氣,凝聚力量、堅定信心,增強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衆志成城、共克時艱的信心和決心,縣委組織部、縣人社局、縣衛生健康局研究決定,對5名援鄂醫護人員和在疫情防控一線表現突出的42名基層幹部、共產黨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先進分子予以表揚。5名醫護人員主動請纓、服從大局,奔赴疫情地區開展醫療救助工作,彰顯了景泰醫務工作者的醫者仁心和救死扶傷、甘於奉獻的職業精神。42名基層幹部、共產黨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先進分子衝鋒在前、堅守一線、恪盡職守、拼搏奮戰,是全縣疫情防控一線廣大黨員幹部的優秀代表。

全縣各級黨組織、各部門單位要以此次通報表揚爲契機,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進共識、凝聚力量,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羣衆優勢轉化爲疫情防控的強大政治優勢。廣大黨員幹部羣衆要以先進個人爲榜樣,主動對標先進、學習先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始終把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科學有效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做到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中國醫生觀後感11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這場戰役中,無數醫護人員衝在第一線上,是抗擊疫情的第一道防火牆。而連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成爲最美逆行者,以他們的負重前行,守護我們的歲月靜好。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這一背景下,視頻網站及時上線了紀錄片《中國醫生》,自然受到廣泛關注,穩居全網紀錄片熱度榜首;該紀錄片也贏得極好口碑,豆瓣評分高達9.3分。

《中國醫生》深入全國各地六家大型三甲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南京鼓樓醫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醫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腫瘤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不同科室,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紀實拍攝,記載了幾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醫護形象,也以小見大地呈現了關於中國醫生的一切。

在肺炎疫情的當下,觀看這部紀錄片自然有別樣的感觸。不過我們更希望,在瞭解中國醫生的一切後,能夠喚起更多人對於醫生這一職業的尊重和愛護,而不是隻在需要他們的時候,纔想起珍惜他們。

中國醫生觀後感12

在《中國醫生》第一集《摯誠》中是朱良付對着鏡頭無奈、沮喪又不解地說,“曾經有個老太太,是一個老爺子的家屬,那個阿姨說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說我把他家老爺子給害死了。我跟那個老爺子我們在病區裏關係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腦高灌注綜合徵)發生。但他們也知道你是個好大夫,那個老太太一邊這麼說一邊還說,‘我近來高血壓了,你再給我看看’,但是不耽誤她投訴你。”

心腦血管病是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發病緊急無前兆,短時間內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殘乃至致死,很多大型醫院爲此專門設定了綠色通道。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國家進階卒中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醫院心腦血管綠色通道的發起者。所謂的綠色通道,按紀錄片中的說法,要像軍隊一樣的,要做到24小時全天候,所有醫生鏈條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爭分奪秒去搶救患者。片中,一位83歲的患腦梗的老太太,從打電話到搶救,僅僅用了12分鐘。手術結束後,朱良付騎上一輛“小電驢”,匆匆回家吃飯,和大女兒聊兩句天、瞅一眼襁褓中的小女兒,又接到了急診電話。朱良付穿上大衣奔出家門,打車趕往夜色中的醫院。

“天天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有時候就擔心我會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責任沒有盡到,我自己的醫療責任也沒有盡到。”朱良付有過對生命的懷疑,更有着“不能死”的決心,“我現在是主任醫師,差不多要用25年纔有可能培養出來,我現在44歲,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癒和慰藉,文藝作品透過故事給社會帶來更多的信任和力量。據說,《中國醫生》紀錄片中的幾名醫生也參與到了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支援的一線隊伍,疫情終究會過去,祝願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