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電影美麗的大腳觀後感(通用5篇)

觀後感3.13W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電影美麗的大腳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美麗的大腳觀後感1

“美麗的大腳”這個題目剛開始有點讓我摸不清頭腦,覺得這個名稱給人一種玩笑似的輕鬆感,“大腳”在擁有的人看來,絕大部分是自卑與煩惱,認爲美麗的卻寥若晨星,但隨着影片的展開,把我深深的帶入了一個充滿淚水,充滿關愛的世界……

故事發生在荒涼的西部,這,乾涸的土地,一望無際的山巒,“綠色”顯得那麼的貧乏,會讓人打心眼兒裏感到淒涼。生活在這裏的主人公——張美麗,她是一名農村教師,唯出衆的地方就是那出衆的地方就是那雙能穿43碼鞋的大腳,也許,你聽到這個數字會不免一笑,甚至會含有諷刺的意義,但她悲苦的命運卻會讓你情不自禁的留下傷感的淚水。張老師的丈夫因爲貧困,沒有文化,偷拔了幾棵鐵路道針,致使一列火車出軌,就因爲這個而被判了死刑。張老師爲了不讓自己的孩子也像他父親那樣因沒有文化而犯罪,就教他識字,講道理,可是,不幸的是,孩子7歲那年就死了,這是一個多麼殘酷的現實啊,但張美麗毅然挺了過來,走向了教育事業,她把全村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教他們讀書、識字。有人問她:“你的志向是什麼?”張老師說:“讓孩子們別再種毛芋了!”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張老師多麼熱切的期望啊!山裏人窮,除了毛芋,連水都沒有。

後來,在北京過膩了養尊處優生活的夏雨報名成爲了一名志願者,來到了這個窮苦的山村當老師,張美麗老師用多日積攢下的水讓她洗了洗臉。洗完後,水已經發黑了,張老師還用它給孩子們洗臉,最後再去給騾子喝。一盆水如此反覆利用,怎不令人感動呢?在我們生活的地方,能看到幾個這樣動人的場景,即使看到了,也不過是眼中的笑柄罷了。

“雨”對於我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甚至有時會厭倦雨聲,可是,在西部,即使是毛毛細雨,也是百年難遇,希世之珍。一次,孩子們正在上課的時候,忽然,一聲雷響,孩子們都立刻衝了出教室,當時放這幕時,我的眼前閃出了一個問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實在難以理解——“雷聲”與“上課”有什麼內在聯繫,但後來我明白了,我的心同時也被刺痛了。乾涸的黃土地、已常年沒有水洗臉的孩子們、到北京來的夏雨老師想要半途而廢回去的理由,就是這個問號的答案——這裏的水太渾了。可是當那一張張充滿乞求、充滿天真的笑臉望着天空,渴望下場大雨時,那無情的陽光卻把孩子們心中的這一點點的希望都給粉碎了。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真的不知道,我是否還可以安安穩穩的坐在那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有那麼一天,水資源枯竭了,我們該怎麼辦?如果有那麼一天,世界沙漠化了,我們該怎麼辦?如果有那麼一天,天空不再下雨了,我們又該怎麼辦?或許,我所說的會讓你覺得害怕,擔憂,那麼就讓我們化眼淚爲動力,珍惜身邊的一切一切,從此,發憤圖強,合理利用每一份資源,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吧!

電影美麗的大腳觀後感2

我有一句屬於自己的人生格言“人生永不完美,但永遠追求完美。”觀看了這部鄉村影視劇《美麗的大腳》後,我對不完美人生又有了新的理解。俗話說:人無完人,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我認爲這只是在他人眼中,你總有不完美之處,可是在自己的眼中,我們就應該努力去成就屬於自己的完美人生。

這部影片,豐滿的塑造了主人公張美麗這一形象。張美麗一生坎坷,丈夫因無知犯法而被槍斃,孩子因病無醫而夭折,一切的一切使她這個西部鄉村婦女遭受着一次次沉重的打擊,在面臨這樣的人生苦難後,她悟出了屬於她的人生道理,將自己全部的愛奉獻給鄉村裏那些孩子們,讓那些缺少愛的孩子們在美麗的呵護下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情。雖然她知識稀少、音色拙劣,可卻用她認真的態度、唯美的關懷教育那些生活在漫天黃土地下的孩子們,她深知無知的可怕,可是自己能力有限,然而她卻用她純樸的品質、坦然的人生態度、真誠的心迎來了一個下鄉支教的北京志願者—夏雨,從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夏雨逐漸被這些‘黃土人’所感動、震撼,在遇到丈夫與鄉村孩子們這樣的人生選擇時,夏雨最終選擇了這羣生活在渾濁的泥土氣息下樸素真誠的人。最終,夏雨圓滿的完成了改變自己人生觀的志願活動,改變了從前打牌、遛狗、上網那樣無聊的生活,她不僅用自己的知識教育了那羣天真的孩子們,同時這羣孩子也用他們內心深處真實的情感教化了這位耐不住寂寞的城市人,讓她得到了人生中一次徹底的洗禮。

本片的結尾,張美麗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生命垂危,但她像平靜的接受人生一樣接受死亡,而她微笑地說:“人哭着來到這個世界,但一定要笑着離開。”張美麗用她自己全部的愛去關懷這羣生活在這羣黃土地上的孩子們,她用自己淳樸的真情感化了一位生活在迷茫中的城市青年,她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麼是不完美人生卻活出完美方式。這個長相併不美麗的張美麗用自己的人生告訴我們何爲美麗,這裏的美麗遠遠超出了外表,是一種真情的釋放所體現出的美麗。《美麗的大腳》潛藏對象其實正是在寫張美麗的心,那纔是這部影片最動人心絃的一處閃耀的光斑。張美麗的人生在他人看來是悲慘的、不完美的,可我認爲在她自己的眼中她活出完美,她將自己的熱血灑向這片黃土地,她就是這樣一個生活在西部黃土坡上最普普通通的婦女,卻做出了自己認爲成功的事,去教育這羣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孩子,願他們有知識有能力有愛心的面對美好的未來。夏雨這個在城市中內心寂寞、孤獨的人同樣認爲寡然無味的不完美人生需要自己改變,帶着這樣的心境來到了這片黃土地,收穫了人生中最有價值的精神寄託,最終詮釋了自己完美人生價值的內在觀念。

觀看完本部影片,讓我更加堅定我的人生格言,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完美,但是要有完美的、真切的心,以完美的生活方式、生活原則去實現屬於自己的完美人生。

一部《美麗的大腳》,使倪萍摘下了第22界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倪萍一直覺得她的形象如果拍電影,也只能演普通人。而《美麗的大腳》對她來說很有創造的空間,她扮演了一個真正意義上活生生的人。

看過《美麗的大腳》的觀衆都會想問這樣一個問題,在那樣一個艱苦的環境下進行長達70天的外景拍攝,倪萍受得了嗎?曾經對西部充滿無數大漠風情想象的倪萍的確是經歷了一段艱苦的歲月。剛到那裏的她被新鮮包裹着,而從第三天起,這種感覺就蕩然無存了。

大家要面臨的就是渴和餓,經常在吃過早飯沒多久就開始餓了;因爲缺氧,經常在地上就睡着了;在北京最煩車多的她,在看到車的時候,會下意識跟着它從這兒走到那兒。

但是,在這些之外,最讓倪萍難忘的就是那裏的孩子,那裏的孩子有着一種在城裏並不多見的溫暖。倪萍清晰地記得一個7歲小女孩只懂得在客人不注意的情況下撲平牀單的褶皺,在客人出門的時候爲他掀開破舊的門簾……

拍攝的最後20天,倪萍把3歲多兒子也帶去了,看到當地的孩子把帶有很多色素的冰塊送進兒子的嘴裏,她沒有制止,因爲她知道,這種食品對當地的孩子而言已經是一種待客的奢侈品了。

作爲母親,那份擔心是有的,但她還是眼睜睜的看着兒子吃下去,因爲她不能傷害所有孩子的心。離開外景地的時候,倪萍留下了所有的東西,牀單、被罩、枕巾,包括兒子的所有玩具。

看過電影之後,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倪萍,一個實力派的主持人和演員,不管她是先前的獨特主持風格,還是影片中所扮演的張美麗,都是那樣的飽含深情,真摯,善良!爲了孩子,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儘管自己的孩子已經不在了,儘管自己是一個人,儘管西部的條件艱苦的超出想象,她還是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活得要有意義….生命之火要燃燒,哪怕只有一瞬!一切,都是爲了西部的希望,爲了孩子們能夠學到知識,學會做人的道理!

<美麗的大腳>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將人性的光芒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從中華民族誕生的那天起,就傳承下來一種精神,一種使得我們民族千百年生生不息,不屈不饒,堅忍不拔,追求自由,嚮往光明的精神!

我認爲像張美麗這樣有想法的女子,不論什麼環境,她都是會努力奮鬥,她會活出生命的精彩來的。無論前面的道路是多麼困難,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去,終究能讓我們闖出一條路來的!我們有這種精神,有這個能力,也絕對有這份自信!

作爲影迷,只能用“嘔心瀝血”來形容,雖然她的能力有限,但是她還是竭盡自己所能,爲山村的孩子謀求讀書的機會、爭取更好的條件。

作爲慈母,她將自己對孩子的愛全部的獻給了她的學生。

作爲女人、她爲了孩子放棄了女人應該爭取和擁有的幸福,

張美麗,一位執着的師尊,一位偉大慈母,一個富實的女人!

她用自己一雙“美麗的大腳”譜寫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美麗的人生”!

電影美麗的大腳觀後感3

觀看了《美麗的大腳》我感慨良深。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在平凡中超越

以前,我總覺得偉大的情感與凡人的距離是很遙遠的,英雄只屬於太過華麗恢弘的史詩,不在凡人之列,更不在凡人眼裏。可是當片子展現那灰黃的背景和那羣灰不溜秋的人,他們寒傖着、嗑碰着上演這些偉大的情感時,除了得到很多的思考外,淚水還是抑不住流了出來,我被美麗真切地感動了。影片的主題豐富,讓人越品越有味。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主人公在平凡中超越。平凡的張美麗沒有平平常常地過好自己的日子,她總想“成功”,因爲她深深知道生命苦於短暫和無常,總得做些有意義的事,來慰藉平凡的人生。她是個堅定的理想實踐者,這也是一種人性的關懷,完成了她一個平凡人的超越,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豪情,一種英雄氣質。英雄氣質在她身邊光芒四射,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響了身邊的人。

二、在粗糙中體現美麗。

何爲真正的美麗?有人說,人是因爲美麗纔可愛,又有人說,人是因爲可愛才美麗。張美麗常說自己不成功,一是“腳大心大”,二是長相不美。對一個唯美的人來說,那一羣黃土地上灰暗粗糙的面容和衣着,實在談不上美麗,當城市麗人夏雨靠他們一站,更顯得他們的寒傖。而影片探討的正是這“美麗”二字,把這種美麗放到外形缺失的背景中去展現,使她在粗糙中體現出這一種美麗,揭示了更爲深刻的美的主題。張美麗的心靈是至純至美的,她沒有選擇城市,而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守望那一片貧瘠的土地,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真正實踐她人如其名的美麗人生。她所展現的“大美”讓人震撼。影片最後,電影放映員王樹將光束打到小學校舍上,把學校裝點成了一座莊嚴的聖殿,那莊嚴的畫面除了緬懷張美麗聖潔的人性光輝外,也喚起了普通人心底的酸楚,被這真實的美麗所感動。

三、讓心靈的光環照遍每一個貧窮的角落

我們國家已經發出了西部大開發的號召,農村的發展刻不容緩。對鄉村人來說,城市是他們的希望,因爲貧瘠,城市顯得那麼高遠,只有不懈的努力,獲取教育的機緣,纔有機會進入那個新世界。當我們安逸舒適地躺在家裏的沙發上看《美麗的大腳》中那些因寒傖而起的詼諧畫面時,我們是否感到心裏涌起的一陣痠痛!?是否想到要爲貧困地區的孩子做些事情,支援教育,幫他們改變他們貧瘠的命運,實現他們美麗的夢想,盡一個平凡人應負的社會責任!?獻出你的一份愛,讓心靈的光環照遍每一個貧窮的角落。

電影美麗的大腳觀後感4

強烈的覺得要寫點什麼,前天無意中在電視上看到一部電影——《美麗的大腳》,倪萍主演的,內容是關於西北黃土高原上一個窮困小鄉村裏的鄉村教師,艱苦的環境,貧乏的物質,擋不住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以及老師對孩子的摯愛與期望。

看完後我一直在深思,是什麼練就了這樣的人?曾經的我,也報有這種夢想,希望能夠有機會去邊遠窮困地區支教,我問自己,真的有那樣的勇氣麼?你真的能適應那樣的生活麼?我不敢回答,真的,缺水、缺電、惡劣的天氣、匱乏的物質匱乏的精神、茅房、一下雨就漏的房子,我由衷的欽佩起這些從城裏去的志願者。

可我真的被這幫鄉村孩子與老師身上的那種生命力所打動,漫天黃沙,遮掩不住他們身上夢想的種子所散發出來的陣陣光芒。張美麗,這個普通的鄉村教師,是什麼支撐着她像母親一樣無私的愛着這些孩子?夏雨,這個城裏來的年輕姑娘,是什麼支撐着她有這樣的勇氣放棄家庭和成立去接替張美麗?難道不是信仰麼?人常說,中國人最缺的就是信仰,精神世界的泛濫和沒有依附,導致了一系列道德、行爲的頹靡與飄忽,其實信仰說白了,就是一種精神寄託,是一種思想上的鼓動力和壓迫感,對於張美麗和夏雨來說,如果沒有信仰,是什麼能支援着他們走的如此的.坦然與堅定!

下午在飯桌上聽到高層們談論他們的創業,他們曾經和我們一樣的普通與浮躁,所擁有的只是青春的資本,可是他們有夢想,有相信自己定會成功的信念,有對成功與夢想的強烈渴求,爲了事業爲了成功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他們可以在所不惜,幾十年如一日,一切的物質困境、一切的艱難障礙、一切的與自己性格和脾性不適合又必須去做的事情,與成就的喜悅和熱忱比起來,就如同太陽下的一縷清煙,吹口氣便散了。這或許也是信仰不是麼?

覺得自己的人生總是單調且乏味的,或許我缺少的就是信仰麼,可是我的信仰是什麼?我渴望尋找張美麗的信仰,想感受那種環境下人的潛能與心理狀態,我也渴望尋找這些成功人士的信仰,想感受這種精神世界的滿足與充實,可我不是他們,我誰也不是,我對這些事情的熱忱好像還沒有達到可以放棄一切的地步,那我的信仰究竟在哪裏?

12月的冬日,我擡頭望天,天空是朦朦的灰,一如我的心情,寫字樓的上半截淨沐在陽光下,暖暖和和,下半截卻在陰影中冰冷。我穿過馬路,站在公車站牌下,一擡頭,陽光刺眼,可我要去的方向卻背向陽光。也許人生就是這樣,你總在尋找,其實陽光一直在你身後。

電影美麗的大腳觀後感5

《美麗的大腳》我斷斷續續的看了兩個半遍。第一次看的是下半部分,第二次重播的時侯看的是上半部分。但是,很遺憾,沒有從頭到尾的看一遍。用“斷章殘片”來形容我的印象不足爲過,殘缺有殘缺的美,就象維納斯。如果這部片以對我沒有任何影響,也就作罷了,我不會動筆——省事。可是,偏不,它的攝影和史詩一樣的音樂,總在我的心裏留下一點什麼,讓我不自覺的會回憶起來。讓我來分析一下這部電影吧。

這部影片名爲“大腳”。我個人認爲緣於一些鄉村的舊習慣看法。就是認爲大腳的人一般會沒有出息。片中的張美麗是一位山東來到黃土高原支教的教師。用她自己的話說:“我這一輩子都不成功”。片中沒有交待她以前的身份。是城裏人還是農村人。我估計應該是農村人。總之,在黃土高原,這片“窮山惡水”(——甚至根本沒有水)的土地上,因爲這裏的小孩子,她付出了她的愛心。她也有機會離開,在從北京來在志願者問她:爲什麼不離開這裏時,她說“我離不開”“是這裏的孩子不讓我離開”。從這一點說,她的愛心是她人格中的一個亮點。

但她本身的素質並不高,不懂得英語,連“迢”字也讀成了“Tiao”。但她非常的好學,從她跟志願者學英語,說“她走了以後好教給孩子們”可以看出。

她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在北京城裏,依靠志願者和她的男朋友的幫助,成功的替村裏,將村裏的農作物推銷出去,爲村裏賺得了幾萬塊錢。這筆錢是,是一位村長“一輩子也沒有看見過這麼多的錢”。這裏有一個細節,在一桌替某位老總準備好的酒席上,她裝作特別會喝酒的樣子。其實她根本就不會喝酒。爲什麼當時她要那麼做呢?在她臨死前,她說了一句這樣的話“笑裏藏刀”……我想,這反映了一個農村人,內心也有極強烈的出人頭地的願望,就是追求成功的慾望。如果,她能夠有機會在城裏作生意,賣衣服或跑業務,誰又能保證她不能夠出人頭地呢?在黃土高原那麼惡劣的土地上生活下去,是需要意志力的。也需要和大自然作鬥爭的勇氣和智慧。北京來的志願者總有一天會回去,而張美麗則可能一輩子呆在這個地方,這裏除了需要犧牲精神外,我想還需要智慧,當然也需要機會。就象志願者安排她去和一位老總見面。

接下來我們說說北京來的志願者。她和張美麗一樣,是有犧牲精神的,也有一股爲了農村教育甚至經濟的發展盡一分力的心願。她在一片窮山惡水中呆了一年,在男朋友來探望她時,就在她被男友說服即將離開這裏(提前的)時,她又違背了自己的諾言,而遵守了另一個初來時的諾言——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當然這一切和張美麗的一句話離不開“這裏的孩子什麼都不知道,你就不能留給他們一點東西嗎?”

這個北京來的志願者究竟代表了一個怎樣的羣體。我相信在北京或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有象她一樣的人。就象不久前在電視上看到的愛滋病的志願者。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在默默的奉獻着,即使出國的人有那麼的多,拼命賺錢不眨眼不講任何原則的人有那麼的多。這個志願者最後付出的代價是和男朋友離婚,在黃土高原把自己的肚子裏的孩子打掉。

其實我一直有點奇怪,爲什麼這部片子拍得象史詩一樣,其實主題非常的簡單。而音樂全部採用的是交響樂。攝影也美得象是西方的攝影師的作品——這種攝影象不應該“留戀”農村,而應該留給上海或廣州、北京這樣的大都市的。我認爲這裏就蘊含着作者或導演的一些對於振興中國教育事業的希望,或許這種振興的過程更應該是一部史詩,它需要激情,也需要更多的象張美麗和志願者這樣的人,要做一些和個人利益無關的事情。它需要一些純潔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