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京華煙雲》觀後感

觀後感4.94K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京華煙雲》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京華煙雲》觀後感

《京華煙雲》觀後感1

姚家有很多人,電視劇裏編劇將曹麗華合和銀屏併爲一個角色——蓀亞的女友。導致了電視劇失去了一段精彩。銀屏無疑是悲劇的一個角色,是當時大家庭等級制度下的產物。姚家不允許兒子和一個丫鬟結婚,銀屏被逼無奈才做出後來的事情,體仁最後也沒能好好走到最後;紅玉有人說是林黛玉的另一個形象。那阿非要比寶玉強多了。阿非也許受了兩個姐姐的影響,正直善良開放,再加上有着英式的紳士風格,讓人讀到最後最讓人印象深刻。

再來說第二個家庭——曾家。對於曾家,我說得最多的便是曼娘。曼娘,一個傳統而偉大的女人。尚在花齡就嫁到曾家,受了一輩子活寡,沒有自己的親生的孩子。令人慶幸的是,曼娘和去世的平亞是相愛的,即使封建的婚約這個牢籠囚禁了曼娘一生。曼娘遵守婦道,裹着小腳,忍氣吞聲,搭理家事,是典型的中國舊社會婦女狀態。我以爲,曼孃的一生也就那麼平平淡淡的度過了,殊不知後來發生的一切讓這位舊社會的女子也不堪屈辱站起來反抗!全中國的婦女有大多半是“曼娘”!固守禮教,沒有地位,沒有生活的意義,只爲了順從,一味的順從。後來,姚先生說“中日大戰,曼娘說打就打,說不打就不打。”書裏的木蘭很疑惑,我也很疑惑,爲何?到最後,看到曼孃的結局,我突然明白,林老想說:連曼娘這位傳統女性都要站起來反抗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是時候覺醒了!曼娘最後上吊了,看到這一節時我的心一陣一陣的發麻難過。

曾家的另外的人,曾家的曾先生,也許出於官場的緣故,總是不想承認時代的變化,極力維護舊秩序,和木蘭形成對立。但是在家裏,曾先生即使意見不合,但是還是很愛木蘭的。書中對於蓀亞着墨較少,和木蘭伴隨出現,林老後來寫蓀亞變得尚金錢。我覺得他即使這樣也不讓人討厭,代表了那個社會隨機應變的中年人們。經亞顯得平庸的多,我想他最勇敢的事情也許就是和素雲離婚吧。曾家,因爲木蘭的`加入變得精彩萬分,有了素雲的加入變得動盪不堪。曾家,我覺得真正的纔像紅樓夢中的賈家,曾經輝煌,最後落魄不堪依然驕傲。

《京華煙雲》觀後感2

《京華煙雲》也名《瞬息京華》,它是著名文學大師林語堂所寫的一部經典之作,整本書構思巧妙、思路清晰、結構完整,人物形象更是貼合時代背景所設,所以讀起來很有貼合感、韻味感和真實感。更加讓人流連忘返、愛不釋手的地方是,這本書巧妙地展現了中華民族風雲變幻的人文情懷、社會發展、文化演變和家族變遷,是一部可以讓人窺探、解讀、感受歷史風味的絕妙佳作。而且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京華煙雲》先後獲得了四次諾貝爾文學提名獎,這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絕無僅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林語堂先生的文筆是絕佳的,《京華煙雲》的創作更是成爲了近代文學史上難以一見的亮色,而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筆下熠熠生輝的木蘭一角,因爲從這個女性身上我看到了獨立自主、智慧超羣、堅強不屈、自強不息、寬容大度、感恩知恩的閃光點,而這正是現代女性需要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林語堂先生曾言:“若爲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先生對木蘭的欣賞、喜歡和肯定來,而事實上書中的木蘭也的確是一個有膽識、有氣魄、有智慧、有才華、有胸襟、有骨氣的新時代女性。木蘭出身名門世家,這就註定她要走向一個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她除了要做一個知書達理、溫柔美麗、善解人意的大家閨秀之外,她也必須要做一個有擔當精神、有犧牲精神的好女兒。

是啊,木蘭是幸運的,因爲她有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好的生長環境和好的成才背景,所以她可以識別甲骨文、可以掌管大家族、可以投身抗戰事業,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木蘭也是不幸的,因爲她要做一個識大體、懂規矩、知孝順的好女孩,那她就得放棄真愛去嫁給一個不愛的人,她就得忍受孤獨將自己鎖在一個深宅裏,她就得裝大度去撫養外室的孩子,她就得真勇敢去抗擊侵華的日軍。

但是不管怎麼樣,木蘭都是一個值得頌揚的新時達女性,她的得體、大方、勇敢、堅韌、擔當、氣量和風骨都是足以讓我震撼和感動的,所以我要將木蘭當做自己學習和效仿的榜樣,以此來鼓勵自己成爲一個更加優秀、更加卓越的人。

《京華煙雲》觀後感3

四大名著裏,西遊講“毅”,三國重“謀”,水滸講“義”,紅樓重“情”。因着對紅樓的喜愛,便閱讀了民國版紅樓——《京華煙雲》。全書描寫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在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四十年的起落沉浮。正如林如斯的評價:“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閒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細細品讀,一世京華,恍然如夢。

《京華煙雲》中重要人物約89十,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豁達的木蘭以及泰然的莫愁。木蘭若如燦爛明亮的春花,莫愁就好比匣中溫潤沉靜的美玉。

木蘭,這個被林語堂先生傾注了太多愛的主角,其性格深受其父姚思安的道家思想影響——隨遇而安、寵辱不驚。生活從北平的富裕享受一切物質,變換到杭州田園生活的布衣荊釵,依然樂在其中;面對牛素雲的諷刺,裝作沒聽見。當然木蘭身上也有着儒家的思想,木蘭與孔立夫之間的故事,亦有着林老與陳錦端的投影,均是安放在思戀的雲端,發乎情,止乎禮。

看紅樓時因着撲蝶一事對寶釵不喜,而在京華煙雲中卻愛上了似寶釵的莫愁。莫愁雖在其姐的光環下不甚突出,卻更爲真實。看見體仁雜亂的衣着,她展示了鋒利的辯才。在立夫被捕時,木蘭昏過去了,莫愁卻能得體回答警察的問話,泰然給警察展示毫無危險性的文稿。莫愁這塊美玉,正如她自己所說”身爲玉質,有利也有弊。玉永遠不受污染,並且硬而脆。但是最精華的玉應當發出柔和之光。

在這浮華的社會裏,心浮氣躁是一種常態,我們花着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在於對物質的追求,卻忽視了精神生活的建設,尤其是德性的提升。福氣不是自外而來的,而是自類而生的。一個人若享真正的福氣,或是人世間各式各樣的福氣,必須要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會變成雪白的銀子;在不該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銀子也會變成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