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包公祠的觀後感

觀後感5.64K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包公祠的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包公祠的觀後感

包公祠的觀後感1

20xx年6月28日,在學校黨委的組織和領導下,作爲黨員的我,有幸參觀了肇慶包公祠。炎炎夏日,酷熱難當,但仍然抵擋不住我們的一顆積極向黨的心。包公祠離我們學校不遠,坐車大約半個小時。但我卻是第一次知曉,也正如此,才更感榮幸。

曾在20xx年七月,本人慕名參觀了河南開封的包公祠。新修的肇慶包公祠,相比開封府而言,面積上更寬廣,達到11500平方米,裏面佈局上更具現代性,對廉潔的詮釋分成四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是孝聞鄉里,第二單元是清忠初績,第三單元是廉吏風儀。每個單元裏都有電子觸屏講述包公在任時期的的故事,還有大屏幕以戲劇的形式模擬包公斷案的故事,比如二人奪子。對包公破案團隊的展現也很生動形象,有用塑膠泥捏成並上色的在肅穆大堂之上的破案過程片段(縮小版),也有用粘土做成型的團隊外出片段(正常版)。“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這兩句,相信90前的幾代人都很熟悉,但是大部分人包括本人在內,以爲在包公身上值得學習的就是“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清正廉潔”,可這次肇慶包公祠的參觀,還讓我知道了包“青天”作爲一個領導者工作上的智慧。

看過《三俠五義》的人,或許還記得“包公夜審郭槐”這一橋段。該劇講述經包公穿針引線使得宋仁宗與親身母親李氏相認之後,包公又施計在“陰間”夜審郭槐,迫使郭供出當年狸貓換太子之事。非常欣賞包公的施計。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也會遇到學生宿舍失竊,學生之間打架等等事件,處理之前的排查是個艱難的工作,有時候動之以理曉之以情根本不起作用,導致無從查起。我們爲什麼不學習包公呢?我們有自己的工作目標,爲了實現目標,在過程中完全可以靈活機智一點,撒點小慌,嚇唬恐嚇,威逼利誘,讓知情者不敢隱瞞,讓當事人自亂陣腳。類似能體現包公作爲事件處理者的智慧的案件還有“包公智斷割牛舌”、“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巧斷匿金案”等。

這次參觀因爲時間的限制,腳步匆匆,很多都沒有吃透,理解透,等待下次找個時間,準備自己再去一趟包公祠,好好的看看,更全面的瞭解包公的事蹟,讓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包公祠的觀後感2

前幾天師弟提議去包公祠聚會,呵呵呵,這提議還真夠特別,幾個青年男女跑到供奉包青天的地方小聚,在敘舊的同時又可以培養一下高尚的情操,師弟還真是用心良苦了。

當天的祠門可羅雀,一羣工作人員無所事事的`坐在門口。這年代除了想升官發財的來膜拜包拯的人外,也沒多少人會惦記着他了,人煙稀少也是當然的。祠廟很小,五分鐘就能參觀完,與一般的祠廟沒兩樣。我就連包公的塑像都沒看到。可能是我沒在認真參觀吧,包公祠與我想象的相差太遠了。裏面燒香拜佛,旁邊還有什麼觀音閣,主持們還變相的索取香油錢,成了一個烏煙瘴氣的地方,難怪來的人越來越少,只有那些官員們惺惺作態的來上柱香以表清明,也不知道他們在作秀的時候有沒有點愧疚,有沒有覺得玷污了這塊神聖的地方。

祠內看到有幾個簸箕晾曬着紙幣和硬幣,想必是信徒們扔到池中石龜之物,過去我一直弄不明白爲什麼這些寺廟之類的要蓋這種水池,還要放只大石龜,看到很多人把白花花的銀子往水裏扔我都有下去撿的衝動。現在倒是可以理解了,都是利益所使,利用人們的虔誠牟利。

包公寫的明志詩《書端州君齋壁》:

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包公祠的觀後感3

孩提時,我的母親總喜歡在夏天乘涼時,一遍又一遍地給我講述包公的故事。長大了,我才知道,原來包公是母親包氏的祖先,怪不得她們樂此不疲地提起這個話題。實際上,包公的故事數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廣爲流傳,以致現在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包公究竟是人還是神了!

也許是受母親的影響吧,我讀研究生的時候,竟然鬼使神差般選擇了研究包拯的法律思想這一課題。靜心讀完《包拯集》,再仔細梳理一下包拯的生平事蹟,我這才明白,母親給我講的那些故事,確實給包公塗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包公在她們眼裏,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嚮往“公平正義”的化身。

這次去開封,我腦海裏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拜謁包公祠。無論是傳說的包公還是真實的包拯,他都是我爲之敬仰的歷史人物。

包公祠坐落在開封市美麗的包公湖畔。遠遠望去,綠樹掩映中的包公祠建築典雅,莊嚴肅穆。大門前,一幅書寫遒勁的楹聯格外醒目。

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頌赤膽。

正氣披之管絃,百姓皆呼青天。

此聯雖寥寥數語,卻囊括了對包公這一生的公正評價。走進大門,是一幢宋代營造法式的古典建築,據說是仿照歷史文獻記載中的開封府模樣建造的。祠內設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青磚綠瓦,濃墨彩繪,讓人頓時有一種穿越時空,回到往古的感覺。大殿之上,一尊包公銅像,蟒袍冠帶,正氣凜然。我情不自禁地跪下雙腿,向包公頂禮膜拜。此時,我想說一聲,我敬拜的不僅僅您是我母親的祖先,更重要的是,我在敬拜您說留下的剛正不阿、公平正義的精神。

包拯坐在大廳上靜靜地看着我。而我望着他深邃的目光,腦海中也喚起包拯這一生中一幕又一幕的動人故事。

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據《包氏宗譜》記載,包拯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申包胥。包拯據傳是申包胥的三十五代孫。包拯的祖父包士通,父親包令儀都沒有做過高官。他們隱居鄉下,卻培養了一個赫赫有名的清官。包拯七歲時,其父母便把他送到了合肥東郊公城鄉一個叫香花墩的地方讀書。史載包拯小時候“挺然若成人”,“不爲狎戲,長彌勖歷操守。”少年包拯嚮往做一個魏徵式的諫臣,因此很小便立下了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抱負。23歲時,受當時廬州太守劉筠的讚賞,包拯開始名聲遠播。然而,經過數次科舉考試的失敗,包拯直到宋仁宗天聖五年才一舉高中進士。這一年,他已28歲。

本來,意氣風發的包拯此時正是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好時光。然而,就在包拯準備攜父母赴任時,包令儀夫婦竟留戀故土,不願隨包拯前往。孝心至重的包拯見父母執意不去,便毅然辭官,在家侍養雙親長達十年之久。一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包拯爲父母守喪完畢,才踏上赴京的路程。這一年他已三十九歲。

包拯第一次擔任的是天長縣令。在這裏,他因著名的“牛舌案”而一舉成名。據史書記載,有一個農民到縣衙告狀,訴說他家的牛舌頭被人盜割,請求捉拿兇手。這個無頭案只有苦主,沒有兇手,怎麼辦呢?包公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想出了一個“金鉤釣魚”的計策。他對告狀的農民說:“牛舌被割,牛必死無疑。你先回去殺掉將牛肉賣了吧。”告狀的農民一聽,連忙說,宰殺耕牛是犯法的,我不敢。包公說你照我說的辦吧,我免你無罪。後來告狀的農民照辦了,沒想到割牛舌頭的罪犯原本就是爲了報復,聽說告狀的農民自己犯了法,立即到縣衙告狀。包拯立即升堂,大喝一聲:“大膽歹徒,爲何先割掉牛舌頭,又來告人傢俬宰耕牛?如此可惡,還不從實招來。”兇犯一聽,嚇得魂不附體,立即如實招供。這個小案子很快就傳開了,以致後來的民間戲曲裏把包拯奉若神明,成爲一個斷案如神的形象。

其實,包拯一生最寶貴的不是民間傳說的斷案如神,而是他勤政爲民,清正廉潔的優良品質。包拯四十二歲那年提拔爲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他在這裏廉潔奉公,改革弊政,深受人民愛戴。慶曆三年,包拯在端州任滿,就在他離任赴京時,成千上萬的端州百姓爲他送行。端州最著名的是“端硯”,而作爲端州知府的包拯任職三年,也沒有一方端硯。端州百姓感念他的清正廉潔,臨行時爲他精心製作了一方上好的硯臺。百姓知他不會收下,便暗地交給書童塞到船上。據說,船行至開採硯石的羚羊峽時忽然狂風驟起,濁浪濤天。有人說:“是不是有人做了虧心事引來天公發怒。”包公一聽這話,立即命令逐項檢查行裝,結果發現了端硯。當他得知這是端州百姓送的,他立即向端州方向深深鞠躬,大聲說:“包某絕不帶走端州的一石一物。”然後,隨手將端硯拋入江中。霎那間,風平浪靜,雨過天晴。這個“包公擲硯”的故事雖然有些神話,但卻是實有其事。《宋史·包拯傳》就有“歲滿不持一硯歸”的記載。對於愛好書法的包拯來說,不取走一方端硯該是需要一種多麼自律的勇氣啊!

包拯最可敬之處在於他剛正不阿、執法如山。45歲那年,包拯赴京任監察御史。這期間,范仲淹正在極力推行“慶曆新政”。在守舊派夏竦和王拱辰的圍攻下,以失敗告終。就在王拱辰對改革派斬盡殺絕之際,包拯挺身而出,上疏仁宗皇帝說:“近歲以來,多有指名臣下爲包拯擔任監察御史不到三年,但他激切忠直、疾惡如仇的品性連宋仁宗都爲之敬佩。經他彈劾的高官就有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宋仁宗的親信太監閻士良,著名的酷吏王逵。特別是“七彈王逵”使朝野爲之震動。包拯在做了幾年轉運使後,於53歲又回到朝廷擔任諫官。上任伊始,他便氣勢不凡,彈劾當朝宰相宋癢是“竊位素餐,在位無所建樹”。宋癢罷相後,他又上書爲“慶曆新政”官員辯誣。此事被仁宗見疑,包拯遂上書請求外任。此後先後赴任瀛洲、徙知揚州、改知廬州、貶知池州。一直到59歲那年,轉任開封府。

包拯在開封府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我也不用一一敘述。但他在開封府推行公開審判的司法制度改革,則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一件大事。《宋史》稱讚包拯在開封府是“威名震動都下,貴戚宦官爲之斂手,聞者皆憚之,童稚婦女亦知其名。”一直到64歲,包拯逝於樞密副使任上。他死後,宋仁宗親授包拯女婿文效爲保信軍節度推官,負責護送包拯靈樞歸葬合肥。

包拯作爲北宋著名的清官,是一個頗有進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封建專制統治下所追求的法律公平思想,則爲後世敬仰。正因爲如此,他在此後數百年間,一直成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傳奇人物。

站在包公祠前,我看着一批又一批前來拜謁的遊客,突然想到:當人們帶着極大的熱情去傳揚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的品質可能就是這個時代最缺失的東西。

是的,如果不是這樣,一個數百年前的普通封建官吏爲什麼會這樣受人愛戴呢?

標籤:觀後感 包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