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觀電影《十二公民》有感

觀後感1.12W

觀電影《十二公民》有感篇一:

觀電影《十二公民》有感

今天,我有幸欣賞了由美國經典電影《十二怒漢》改編的電影《十二公民》,看完之後我感觸很深,整體來說這是由十二個人的爭辯組成的電影,這也是一種對法律另一種角度的思考,也就是十二個角度的判決,爲什麼這麼說呢?

從劇情來講,《十二公民》講述的是在一次大學的考試中,學生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審理的轟動當時社會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而這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的階層,有着千差萬別的身份和地位,在他們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學校要求他們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否則他們的子女將無法畢業,他們被關在屋裏,討論着在當時輿論下已經“水落石出”的案子。在一開始除了八號先生外,其他十一位成員都想着是儘快結束這場討論。在第一次投票中,就有十一個人認定富二代有罪,一切證據都指向這個富二代有罪,只有八號先生認爲富二代無罪,八號先生經過各種努力和求證,最終成功說服了另外十一改變想法,認定爲富二代無罪。在影片的結尾也證實了富二代是無罪的,兇手另有其人。那麼爲什麼說這是十二個角度的判決呢?首先,我們仔細觀察電影就會發現。其實,這十二位公民所坐的椅子各不相同,有高貴的皮椅、木板凳、鐵椅子。這絕對不是無心之舉,而是在告訴觀衆其實這十二個人代表着他們所在的不同階級、不同身份,這就是有趣的地方,下

面我們來挑幾個分析,我們就主要說說衝突最多的三、四、八號的角度,三號陪審員只是一名脾氣不好的出租車司機,但是他的生活經歷卻十分特殊,他的兒子因爲違逆父親的意願離家出走而且老婆也因此離婚,因此他心懷“對逆子的不原諒”的想法,可最後他正視自己錯誤的負的面情感全面崩塌,改變了有罪的想法,這樣有着特殊家庭經歷的就是從家庭的經行判斷的,所以他代表家庭角度的判決。四號先生是一個富商,這是一個有着特殊色彩的身份,因爲人心底裏有着幾分仇富心理,會被猜忌,在影片中他的生活也被多次討論,這樣的生活讓他非常多疑,在案件中他也是保證懷疑的態度刨根問底,當證據足以說服他時纔會改變想法,所以他是多疑的判決。而八號陪審員,可以說是電影主導者,其實是一個真正的審查官,他的工作致使他不輕易做出決定,除非證據確鑿,否則他在陪審裏面一直堅持疑犯無罪,這是一種正義的責任感的驅使,所以這是責任的判決,這些判決有着自己不同的責任,他們本來方向不同,但是在八號的責任驅道下,他們各盡所長,最終全方位的判決富二代無罪,而且事實也在影片結尾說道,富二代竟然真的無罪。

這就給我們一個反思,這就是人思考問題的片面性的存在,一個人只會從一個角度思考問題,這就容易造成錯誤的判定,就像本片,他們十二個角度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功能,來判斷富二代是否有罪,單拿出一個大都會認爲富二代是有罪的,這種片面的角度就會無形中殺死一個無辜的生命,想起來還是十分可怕的,而對於我們個人來講,思想的片面往往阻礙了我們個人的發展,就像井底之蛙,不聽一聽別人

意見也許還會斷送了自己,所以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應該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不用完全的相信,只需要擴展自己的眼界,古人曾說“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別人的意見就像是積木,不是讓你壘更高,而是讓你壘的穩。

觀電影《十二公民》有感篇二: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是個令人深思的好電影。它的演員班子和導演與其他電影的不一樣,他的導演徐昂和演員何冰、韓童生等主要演員都是話劇界的老戲骨。他們對人物性格的刻畫與表現更加深刻。

影片的主要內容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透過英美法考試的學生補考。他們組成模擬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家長組成了陪審團,在聽了學生的法庭審理之後,對本案作出最終判決。但按照規則,只有12位家長達成一致意見,審判才能結束。由此,他們開始激烈討論。在這次討論中經歷大大小小的討論12次,第一次與最後一次投票結果更是天差地別。最開始一個人認爲富二代無罪,其他11個人都認爲有罪,最後一次全部認爲他無罪。在第一次投票的時候,3號陪審員問8好陪審員爲什麼投無罪,8號陪審員這樣回答:'我是覺得,這事我們不說清楚,想明白了,隨隨便便把手一舉,就把這孩子推到了死路上,這樣不行。'我們爲何對生命如此苛刻?因爲我們總是去相信,或者是選擇相信別人說的'事實',而不做深入的思考,而不做質疑了?就因爲如此,一條生命可能在無知的口水中淹死!10號陪審員說8號陪審員吹毛求疵,8號陪審員說:'決定一個人的生命,這不該吹毛求疵?'雖然這是令人震驚的'弒父案',但是人們好像只顧得去跟隨大衆的觀點,作爲談資,而忘了去關心事件中的人到底發生了什麼,只相信'既定的事實',而對真正的剖析卻當作沒事找事,都成了熱情的陌生人。

12位陪審員素不相識,職業也十分廣泛,有教授、出租車司機、房地廠商、保安等。在討論的過程中,也都牽扯出很多人的傷心事。3號陪審員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離家出走的兒子、4號做一年半冤獄,7號賣東西被保安追趕……一件案件的討論觸發瞭如此多的個人不願言說的事,而這些被引發出來的事有令人唏噓感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呀!除此之外,討論過程中還引發了地域歧視、冤假錯案、包養女大學生等敏感話題,使這部影片提供給我們更深刻的思考。

在第12次投票時,堅持認爲有罪的.3號放下了個人的情感因素,投了無罪。'誰也不能隨隨便便宣佈一個人有罪,除非證據確鑿!'這應該是我們看待事情的立場。

觀電影《十二公民》有感篇三:

第 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於2015年06月20 日舉行,頒獎禮第一次全面公開評審全過程,最終《十二公民》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五項大獎,成爲大贏家。

一部偉大的電影,無需大製作、大場景,亦無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讓每個觀衆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解讀,進而反思現有的生活。《十二公民》成功了。

影片開始,用幾個簡潔的鏡頭陳述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透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着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最後產生的結果也與一開始舉手表決的局面大相徑庭。

一直讓人好奇的8號陪審員的真實身份在電影的最後一刻才揭曉——人民檢察官!正是他的堅持,案子一步步抽絲剝繭,最後戲劇性反轉,十一個人終被他一個人說服。面對其他陪審員一致意見的壓力,他不爲所動,堅持法律,體現了維護法律尊嚴的精神,給熒幕前的觀衆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律意識啓蒙課,也引發我們深深的反思。

在當今一個法治理念還未深入人心的時代,網絡卻異常發達的國家,公民往往更願意利用自己樸素的價值觀來對當事人進行輿論宣判,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網絡陪審員',僅僅憑藉媒體或者其他人口口相傳的一些片段,就輕易的給當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機關嚴密的調查和專業的判斷。這部電影就給了我們理性的洗禮,讓我深深地知道何爲‘理’,又該如何做到‘理’。

電影向我們展示了目前社會和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希望促使民衆反思現狀,進而提倡法治精神、迴歸人性的美好。這或許就是電影《十二公民》給我們的最大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