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朗讀者第六期主題“眼淚”觀後感

觀後感1.21W

《朗讀者》是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受到觀衆的熱捧。下面是第六期主題“眼淚”觀後感,快來圍觀吧。

朗讀者第六期主題“眼淚”觀後感

朗讀者第六期主題“眼淚”觀後感【篇一】

本週末,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將以“眼淚”爲主題詞,邀請到著名演員斯琴高娃、導演陸川、凍土科學家張魯新、粉紅絲帶志願服務隊創始人張家敏、丁一舟夫婦等嘉賓,感受可貴的真心和美好的情感。

當陸川在《朗讀者》回憶當時拍攝的情景時,對於本期的主題“眼淚”有着獨到的見解,“我希望這個片子冷峻一些,看整個電影的時候覺得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淚。”究竟爲什麼對於眼淚的故事,陸川會如此的不同?

2004年,導演陸川代表作《可可西里》上映,引起轟動,同年他憑藉這部影片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雖然可可西里的名字美麗,但在那裏發生的事情卻現實而殘忍。陸川曾經說過,“《可可西里》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找到了拍一輩子電影的方法。”

斯琴高娃14歲登臺,縱橫影壇50多年。從雍容大氣的西北老太太、底層小人物的黨員二楞媽到康熙皇帝背後賢德的孝莊皇后,無數身份地位迥異的母親角色被斯琴高娃演繹出“一人千面”的境界。

完美的熒屏形象與淋漓盡致的演技征服一批又一批的觀衆,無不讓人看後拍手稱讚。其實在她的心中,母親對她的人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戲中我演了這麼多母親的眼淚,其實都來源於戲外我母親的眼淚,所以我演繹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我媽媽的影子。”斯琴高娃說道。

朗讀者第六期主題“眼淚”觀後感【篇二】

在《朗讀者》裏,倪萍講述了這段苦難,淚眼婆娑。那10年爲了孩子,她債臺高築,迅速衰老,拍楊亞洲的《雪花那個飄》,零下十幾度,腳放在冰河裏泡太久受了大寒落下的病根,她現在腰不能久坐,腿不能久站。但她說感謝有這份苦難,讓她變得更加堅強。

如今,森快考大學了,倪萍有空就會去陪兒子。母子倆有時候也會聊聊未來,“我還是說你放鬆,你自己去選擇考什麼樣的'大學什麼樣的專業。應該說我們這些年的經歷鍛鍊了我,更鍛鍊了他,他很堅強。這一點我挺欣慰的。”

如今兒子是倪萍的全部,她對名譽、金錢已不再有任何慾望。未來,她有兩個心願,“一是寫長篇,寫一個清冷的母親。寫我們姥姥,媽媽,我這一代,以她們爲引子吧。我着重寫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感受,親情和血緣的感受。還有一個,是希望兒子身體健康,等以後讓我可以幫他帶帶孫子……”

在一次電視訪問中,倪萍曾說:“我下輩子不想要父母,不想要孩子,不想要愛情,我就自己一個人過。像蘇小明一樣,舒舒服服泡上一次玫瑰浴,點一支香菸,倒一杯紅酒。”

朗讀者第六期主題“眼淚”觀後感【篇三】

雞年伊始,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文化類節目製造了令人欣慰的小高潮。實際上,從2013年至今,文化類綜藝未曾缺席過。從2013年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再到如今的《朗讀者》,標誌着中國電視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春天。《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播,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隨着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還會有更強勁的表現。如果我們能發揮出高度的文化智慧,必定還會出現更多現象級文化節目,讓觀衆從中受益匪淺。

雖說,電視文化類節目要成功突圍,還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它讓我看到了在真人秀獨霸熒屏的今天,觀衆對文化類綜藝節目也是有龐大需求的。要知道,內容庸俗、格調低下已成爲很多電視綜藝節目的一大通病。誇張代替真實,搞笑當作幽默,表象打敗內涵,形而上的關懷讓位於形而下的消費,綜藝節目“繁花似錦”的背後是思想和藝術的“貧乏”。提起電視綜藝,這些年一個“霸屏”的現象就是各種明星真人秀。起初,這類節目也曾帶給觀衆耳目一新的感覺,然而隨着複製、模仿的節目越來越“濫”,就會令人感到審美疲勞。

儘管文化類綜藝節目與娛樂性綜藝節目之間並沒有鴻溝,兩者之間需要深度融合,核心價值都應該是專業素養與文化情感。但那些一味奔着庸俗、無聊而去,明星的矯揉造作、緋聞隱私成爲賣點,甚至被煞有介事地過度解讀的娛樂性綜藝節目,裹挾着觀衆們眼球,讓觀衆們的心靈逐漸變得麻木、粗糙、焦慮。綜藝節目亟須重新接洽文化的源頭活水,迴歸內心裏最普通的情感悸動,在此語境下,正本清源的《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走紅可謂正逢其時。

應該說,《朗讀者》等電視文化綜藝節目的走紅,說明觀衆並不是一味地“娛樂至死”,他們追求久違的純淨、美好、真誠、樸素,也充分說明,電視綜藝節目亟須迴歸文化內涵之魂,才能真正贏得觀衆。在電視熒屏一片喧囂的背景下,《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迴歸”,贏得各類觀衆的一片叫好,充分說明人文內涵是綜藝節目的靈魂,只有訴諸文化與情感,電視綜藝節目才能煥發生命力,也一定程度上說明,在消費主義比較流行的當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依然旺盛。這一熱點現象與當代國人強烈呼喚傳統文化迴歸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是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