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甘肅省博物館的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觀後感1.64W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的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甘肅省博物館的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甘肅省博物館的觀後感1

爲了讓更多的人瞭解甘肅博大精深的歷史和文物,甘肅省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有"甘肅彩陶"展廳展廳展示有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及青銅時代諸文化彩陶,其中寬帶紋三足彩陶鉢、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和大地灣地畫等引人關注。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

集中展示了420餘件系統反映古絲綢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銅奔馬及儀仗隊、漢唐絲織品、佛教造像、金銀器、唐三彩、元青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廳

以地球生命演化史爲主線,陳列展出了大量甘肅境內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包括地球廳、海洋動物廳、恐龍廳,黃河古象廳四個分展廳。分別介紹了地球與生命進化和地質時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發現的各類古生物化石,以及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相關知識。

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館藏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最爲突出。自建館以來,透過考古發掘、徵集和捐贈獲得歷史文物藏品82000餘件,精品的歷史文物有。

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彩陶,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羣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字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

走進博物館,腳下彷彿是時空的穿越,遙古的生物慢慢浮現了眼前,掙扎在泥潭中黃河象,慢慢閉上眼睛的額大型食草恐龍,珍貴的歷史出現在了眼前,張騫通西域,霍去病徵西,列隊威嚴的銅奔馬車隊,甘肅境內一列列的車隊把一批批彌足珍貴的文物拉近博物館的繁忙景象。

步行的幾十分鐘內,滿滿的瞭解了西北的歷史,古生物,天文,地理,地質地貌發展,一下子就植入了心底的最深處。凝神屏氣的參觀,心靈的強烈震撼,尤其是看到中國旅遊業的標誌“馬踏飛燕”的原件,更是讓靈魂再次震顫。

靜靜的不敢呼吸,怕吵醒了沉睡的將士,輕輕的離開,不忍驚醒飛翼恐龍寶寶美夢。一場參觀,足以對西北的歷史濃縮再懷念想。

甘肅省博物館的觀後感2

剛進展廳就看到“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幾個大字,我非常興奮,情不自禁就邁開步子往裏走。因爲以前就非常向往走絲綢之路,之後也跟着司英春老師學習了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司老師也提到她當時在“甘肅省博物館”的所見,還帶着我們一起畫了漢磚,所以在進入博物館之後,有一種再回顧學習的感覺。

進入博物館內看到的展品大多是東漢,西漢的文物。看着這些文物,不僅僅被它們外形的大氣、敦厚所吸引,更吸引我的還是文物上面刻畫出或者展現出的生活的氣息。

其中有一個漢代的“絹底平繡人像”,畫面展現的是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在對話。男人上身向後傾,面帶微笑雙手向下前方托出,女子微胖,同樣面帶微笑左手叉腰,右手指向男人。兩人的形態彷彿是在跳舞,細看還能看到女子有着長長的眼睫毛。各種細節都展現出漢代當時的文明,能夠絹秀在布藝上,就又表現出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與2000多年後的我們所向往的是一致的。我在這副畫前我駐足了很久,越看又覺得有意思,越看越也覺得他們離我們並不遠。

再有是“馬踏飛燕”這件文物,也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一次見到真實的物品,比在書上看到的親切多了,它實實在在的在我面前,彷彿是一段可以觸碰的歷史。當我從正前方觀察它的時候,突然能理解馬踏到飛燕時的感受,它爲什麼要張大嘴巴,爲什麼尾巴要翹的高高的,這些都不專家科學的力學之類的解釋可以解釋的。

從博物館出來,我還意猶未盡,跟同伴約好回北京再去國博,再好好的去會一會“情人”們!

甘肅省博物館的觀後感3

超市的公交IC卡的充值終端一直在升級中,不得不徒步去很遠的華潤萬家一層充值中心。

大街上的人真多,這是我來到蘭州,一直存在的印象,到這個清明節,滿一年,真快!

我思故我在,穿梭在人羣中,我一直在想,自己存在的價值,是我現在的工作嗎?是我依賴於工作,還是工作依賴於我?假如我丟了工作,又該往何處。

昨天,去省博物館參觀了一圈,有悠長的茶馬古道,先進的齊家文化,艱苦的紅色甘肅,更有恐龍時代,早期人類的遺蹟。遺憾的是,沒有看到鎮館之寶——銅奔馬。

甘肅省博物館,從入口到出口,似乎穿越遠古,穿越未來。宇宙走過了138.2億年,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恐龍時代和人類文明只不過是一小段而已,中華文明更不過上下五千年,人的壽命,以現在樂觀看,只是百年,彈指一揮間。

歷史的沉澱,才讓一段文明影響深遠。悠悠百年,真正付出的人,名垂千古。

甘肅省博物館的觀後感4

去年冬天,在機緣巧合之下去了甘肅省博物館。這也是我第一次去歷史類的博物館。我們一行人剛到博物館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籠罩在夕陽餘暉下的莊嚴肅穆的博物館大樓。博物館可以參觀的有三層樓,包括了絲綢之路文明展、甘肅彩陶展、甘肅佛教藝術展等多個展廳。遊覽的時候我們沒有請博物館解說員,我們諮詢的語音講解自助服務後來也無疾而終。但後來有幸蹭到其他講解員的解說,確實有不錯的效果。

蘭州,作爲古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城市,曾經也是盛極一時。從精湛的馬踏飛燕、色彩豔麗的玻璃蓮花托展中似乎可以窺見一二;館中魏晉豐富的壁畫墓磚向後人生動的展示着當時人民的田園生活和家居生活;形象逼真的彩繪泥俑透露着當時社會的人情風貌和精湛卓越的手工技巧。

在遊覽完博物館後,不禁感嘆,博物館真是一個集娛樂教育於一體的公共服務機構。相比學校教育,參觀博物館的第一感覺是自由,沒有固定的參觀順序,沒有一成不變的說教,可以自由的徜徉在與歷史的對話中,並且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沒有課業壓力,參觀什麼藏品全憑興趣愛好。所以這一整個過程完全是美與知識的享受。

我們一直在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哪裏來?來自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博物館的藏品無一不向我們展示着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參觀博物館既是尋根尋源的的探索,也是傳承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程。

博物館教育是對歷史的探尋、文化的傳承,對於青少年來說更是一種情感的薰陶。比起學校教育,博物館教育有許多優勢。

首先博物館教育打破了學校教育資源的侷限,以實物爲媒介,能創設出更加直觀和真實的教育情景,用強烈的視覺衝突來增強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比起傳統課堂上的說教,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更加有利於學生創造力思維的發展。

其次,博物館課程更具綜合性,既有對歷史的探尋,也有美與情感的享受。這就對於分科課程來說,更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最後,博物館教育方式更加靈活,可以由工作人員講解,可以講解加動手製作,也可以模擬實地考察。多樣的教育方式既能增加學生的興趣,也使中華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

甘肅省博物館的觀後感5

早上八點多,我和我的同桌從我們的'住處出發,也就是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附近,前往位於蘭州市七里河區的.甘肅省博物館。兩地相距六公里左右,我們本來打算步行過去的,考慮到博物館九點就開門了,再加上我同桌的朋友中午過來,我們就選擇坐公交過去,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參觀博物館。

於是,我們坐上了31路公交車,也許是因爲早上八點多,時間有點早,又或許是由於蘭州人少,一路上,整個公交的座位都沒坐滿,根本就不用考慮讓座問題。我事先查過騰訊地圖,上面顯示30分鐘到達目的地。然而事實上,我們只花了10分鐘就抵達甘肅省博物館了。我們拿證件領取門票後就進到館裏了。

博物館一層未設定展廳,我們用手機拍下展廳示意圖,發現整個博物館面對參觀者開放了7個展廳,第二層有三個展廳,分別是紅色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古生物化石展,這三個展廳各有特色,展品豐富多彩,讓人眼花繚亂。第三層有四個展廳,它們是黃河古象廳、恐龍展廳、甘肅彩陶展、甘肅佛教藝術展。

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甘肅彩陶展廳,這個展廳的數字博物館做得很好,數字化、可視化、可觸摸、可創作,吸引了很多大朋友、小朋友,可以說是比較人性化的、接地氣的。因爲傳統的博物館是大家只能看,而且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不可能讓人去觸摸、更別提創作了。如今,將數字技術運用到博物館,不僅讓人能夠360全方位地欣賞展品,還能讓人進行再創作。還有,有些展品旁邊放置了二維碼,只要掃一掃就可以聽解說,等等。

就像彩陶,上面的花紋就是我繪製的。由於人們可以進行再創作,參觀者完成後會有一種成就感,對展品的印象也會更加深刻,這是非常棒的。還有,恐龍展廳裏有一個展品可以觸摸,旁邊寫着“摸一摸,沾點龍氣,會更幸運!”這也是很接地氣的,贏得很多參觀者的好評。

此外,甘肅省博物館內還設定了博物館書店和咖啡廳,以及博物館紀念品專賣店,有效地利用了博物館資源,值得稱讚。

由於我同桌的朋友要來,我們要趕去接她,在博物館參觀的時間只有2個多小時,但我真的感覺非常震撼——有視覺的震撼,也有心靈的震撼。我想,如果時間允許,我能待上一天,慢慢去欣賞那些展品,以便更好地體會我們的先輩們的智慧,去聯想他們是如何生活、學習和工作的。

甘肅省博物館,下次再見!

甘肅省博物館的觀後感6

曾有過一次去甘肅省蘭州出差的機會,這是一座有歷史文化的省會城市。由於早就聽聞甘肅省博物館爲國家一級博物館,藏品價值連城。所以,在業務之外,便擠出時間參觀了這個心中嚮往已久的殿堂,也有幸在這裏領略到齊家文化精髓。

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津西路3號的甘肅省博物館,離中山橋不遠,走一段路便到了。甘肅省博物館收藏藏品繁多,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在這裏,我看到了馬踏飛燕這件鎮館之物。而心儀已久的齊家文化中的彩陶也能在這裏看到。

在甘肅省博物館被,有一項展品是十分珍貴,且覺有十分高的學術和藝術價值的,這就是遠古時期的陶器。屬於齊家文化的範疇陶器,紋飾十分豔麗多姿,美輪美奐。

齊家文化是以中國甘肅爲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在齊家坪發現遺址而得名。時間跨度約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一支具有特殊價值的考古學文化。

齊家文化的陶器以黃色陶器爲主,且有刻創紋路,並常有繩紋。特色非常鮮明。主要是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

齊家文化的陶器基本是素面的,也有少量彩陶,繪以菱形、網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紋,線條簡化而流暢。

器物造型以平底器爲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較少。介紹人員向我們介紹了一個典型器物,就一個三足器。齊家文化的陶工善於用粘土捏製各種人頭造型和動物塑像,人頭長頸圓頰,雙眼仰望;動物有馬、羊或狗等,形體小巧生動。

透過這次參觀,使筆者對齊家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筆者也驚歎,數千年前的人類有着非常高的智慧,能創造出如此美麗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