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博物館觀後感6篇

觀後感3.08W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博物館觀後感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博物館觀後感6篇

博物館觀後感6篇1

這個我來到了位於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來領略異國風情和文化,有充滿書香氣息的墨爾本大學,有雅緻古典的墨爾本國立圖書館,還有藏着各種奇花異草的墨爾本皇家植物園,那著名的墨爾本博物館更是不能錯過。

進入博物館的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懸在半空中的老式大飛機,如此龐大的館中,遊人竟然寥寥無幾。我看着地圖進入了恐龍館,只見無數的模擬恐龍骨架向我迎面撲來,館內昏暗的燈光讓我不由得打了個哆嗦,原本體型龐大的恐龍骨架被燈光照在牆壁上,更是威風凜凜、盛氣逼人,我突發奇想,開始接着燈光玩起了手影戲,我用手學着小狗、小鳥、鱷魚和孔雀,惟妙惟肖,玩的不亦樂乎,在媽媽的催促下,我不捨地繼續參觀,走着走着我來到了“仿真恐龍展示臺”,那栩栩如生的恐龍造型,色彩逼真的恐龍外表和繪聲繪色的背景樹林,讓我感覺身臨其境,使我看得入了迷。不知是我按到了什麼按鈕或是踩到了什麼“機關”,突然間,恐龍模型發出“隆隆”的響聲,巨大的尾巴向我甩來,我嚇得趕緊倒退了兩步,但我的背卻被不知什麼堅硬的東西擋住了,當我回過頭時,只見一隻紅色條紋的恐龍模型矗立在我身後,我“啊”的一聲叫了出來,身邊的人投來了異樣的目光,但被嚇得不輕的我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隨後我又去了妙趣橫生的昆蟲館,原本看到蟲子就避而遠之的我,在同伴的鼓勵下,我懷着十分忐忑的心情走進了佈滿昆蟲的神祕世界。一進門,五花八門、五顏六色的昆蟲印入我的眼簾,有常見的螞蟻、瓢蟲,有十分獨特的獨角仙、天牛、鍬形蟲,還有見也沒見過、聽也沒聽過的綠色的、紅色的、甚至是彩色的,這成千上萬的各類昆蟲讓我眼花繚亂,同時也在內心深深的佩服那些爲科學研究做出貢獻的人。當我走出“昆蟲世界”的時候,我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似乎已經不在那麼畏懼蟲子了。

這次的博物館參觀已經不再只是瞭解歷史、知識了,它讓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像是一場短暫的旅行,像是一次有趣的穿越,更像是一次神祕的探險。

博物館觀後感6篇2

20xx年5月20日,在歷史老師的帶領下,我隨班級參觀了位於武漢閱馬場的辛亥革命博物館。博物館內栩栩如生的浮雕蠟像、鬼斧神工的場景模型給了我切身感受當年血雨腥風的革命氛圍、豪情萬丈的革命壯志的機會,使我對辛亥革命的重要歷史意義產生了更爲深刻的認識。

兩次x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接連失敗,清政府的腐朽墮落暴漏無疑,封建制度同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巨大差距愈來愈成爲仁人志士心中邁不過去的心坎。國內一波接着一波的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爲了追求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富強,無數的愛國人士拋頭顱、灑熱血……然而,面對強大的帝國主義侵略,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仍然任重道遠。於是在舉國沉默之中,迸發了一聲驚天巨響,在九省通衢之武漢,以孫中山先生爲代表的革命志士打響了震驚世界的一槍!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了!這成爲了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儘管由於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羣衆,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袁世凱最終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我們仍應該看到,辛亥革命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革命之後,民主與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沉寂的中國迎來了在社會風氣,經濟建設,等各方面的全面思想解放。反動統治從此失去了其長期存在的根基,這也是我們稱之爲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眸百年已蒼然流逝,辛亥革命之金戈鐵馬已化爲歷史塵埃。然而這段革命志士浴血奮戰的歷史卻以一種精神力量的形式得到了傳承,這便是我們現今仍積極倡導的首義精神。正如革命志士在和平請願已無絲毫希望之時迫不得已選擇採取暴力革命這般“激進”手段一樣,首義精神時刻提醒着我們,當意識到一個局面無法以溫和的方式改變時,我們就應該勇敢的發出我們的怒吼,用一種勢如破竹的果敢去打破這一種我們所不能容忍的局面。同時辛亥革命的失敗也值得我們深思;正是由於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羣衆,辛亥革命纔會這麼快的走向失敗,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纔能有效地喚起人民的力量。

新的時代新的起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該產生新的氣象,我們要學會繼承和發揚首義精神,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

方面發揚敢於鬥爭,敢於挑戰現實的精神,回顧百年前的先人爲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奮鬥與犧牲,仍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

博物館觀後感6篇3

陽光明媚的八月,我和來到了大理古城。我們走在一塊塊方正的石頭鋪平的路上,心情格外的爽。街道上,大大小小的商鋪,密密麻麻的遊人,古色古香的建築,讓我倍感開心。但讓我印象最深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在大理博物館中所看到的展品,那些具有古典氣息的展品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中。

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走進了大理博物館。博物館裏的種種文物都在訴說着大理古國曾經的昌盛。

首先進入眼簾的是象徵權力的大鼎,正方體的大鼎顯得格外有氣勢,四面環繞着翱翔天際的飛龍,它們尖牙利齒,粗大的眼睛顯得野心勃勃,彷彿要爭奪大鼎上的翡翠明珠。

往左走,立馬看見了幾個青銅雕刻的女僕人。她們個個穿着由絲綢製成的豔麗多彩的裙子,舞的舞、跳的跳,顯得格外開心。她們妖嬈豔麗的舞姿,彷彿在述說着大理這個繁華的國度。

緊挨着她們的是一排排騎着高頭大馬的侍衛,他們英姿颯爽,手持利劍。像是在戰場上爲國家而戰鬥。清涼的風,吹灑着他們滿頭的汗水。那威武的樣子,讓人覺得他們彷彿在呼喊着,“大理國萬歲”“大理國萬歲”的。

再往左走,是一羣羣大理國平民百姓,有漁民、紡織工人、農民……儘管職業不同,但他們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在大理古國這個興盛的國家中,有哪個平民不覺得幸福呢?

上到二樓,看見一羣大理國的大臣們在議論朝政。古代中原,人們總是把西南方的國家稱爲西南夷。可是,大理卻是個例外。那些大臣們穿着的衣服,比中原的大臣更華麗。這個有着近似中原文明的國家,想不到竟如此強大。

大理國的佛教是很出名的。這不,馬上就看見了幾排佛像,他們都在念經,儘管只是雕刻品,卻讓人看得出他們唸經的專注。每個佛像都有一個名稱,如“尊勝佛母”“大勢至菩薩”等等,佛像之多,讓我驚奇,足以看得出大理國對佛教的信奉和推崇,也難怪人們稱大理爲“佛都”。

離開博物館時,我感到格外高興,因爲我一下子就“遊覽”了大半個大理古國。走進熙熙攘攘的人流,我彷彿穿越到八百多年前的這片土地,看見兒童在嬉戲、看見持着長槍的士兵在巡邏、看見市民在大街上買賣貨物……瞬間覺得這裏莊嚴而神聖。

博物館觀後感6篇4

人們都說:“博物館是陶冶情操的聖地”;“博物館是培育賢人的‘第二學校’……”我以前參觀過甘肅省博物館,但白銀市博物館雖然近在咫尺,可以前我真的沒去過。清明節放假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來到市博物館,從而開始了一段難忘的“歷史文化旅程”。

首先,我們走進了一樓的“民間民俗展廳”,這裏存放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五市斤糧票、六尺布票、碾子等物品;也收藏有民國時期的大轎子、三門櫃、羊毛氈等古董;甚至還珍藏着清代的方桌、鐮刀、古董櫃這些老文物呢!我覺得,這些我們平時只能偶爾在電視中才能見到的古董,現在就活生生地擺在面前,真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除了感嘆生活的日新月異之外,同時也以另一種形式提醒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看完了那些古老的民俗物品,我們又來到三樓一號廳的“史前文化藝術展”。一進廳門,一幅栩栩如生的油畫映入眼簾,這幅畫說明了史前原始人們是怎樣狩獵的。在油畫的旁邊有一幅純電子版的《史前時期白銀地區原始文化分佈圖》,這幅地圖告訴我們,當時白銀境內存在着兩個主要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最著名的產品便是彩陶了,有距今四千多年的平行鋸齒紋雙耳彩陶壺、四大圈紋雙耳彩陶罐、彩陶鼓等諸多陶器。在展廳的一角,還有一羣人形雕塑,有的在和泥,有的在制胚,有的在描繪,有的在點火,再現了當時遠古先民燒製彩陶的場景。

而齊家文化的驕傲可不是彩陶了,而是紅陶以及諸多玉器。其中有青玉瑗、青玉琮和刻印紋單耳紅陶罐等。看到這些,我們都應爲我們智慧的祖先感到自豪。我和隨行的小夥伴還在觀衆互動區看了電子書,拼陶器拼圖呢!

接下來的二號廳則陳列了各家的書法作品。吳思權書寫的四屏、王焯的行書中堂、範振緒的行草都讓我們看得心曠神怡,不能自已!除了文人大作,這個展廳還有復原過的清代文人書房,古味十足的房間,扎着辮子、在書桌前揮毫潑墨的清代文人蠟像,讓我沉迷在了古香古色的文化海洋之中。

最後,我和爸爸在博物館的意見本上寫下了對博物館的建議後,就離開了這裏。返程路上,我意猶未盡,高興地對爸爸說:“我們白銀的歷史文化輝煌燦爛。真是不虛此行!不虛此行!”

博物館觀後感6篇5

以前,一直只知道“兩彈一星”科學家錢學森很偉大,爲我國航天事業地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今天,我才真正近距離的走近了他,走近了這位透着崇高人格魅力的老人。

今天,我很榮幸的作爲本班學生代表之一和輔導員桑林海老師一起,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來到陝西歷史博物館錢學森事蹟展區進行參觀學習。

錢學森( 9 -xx年,他被國務院、xx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 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xx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大家也許只看到了錢學森光鮮的一面,可是又有多少人看到了她爲此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他從小出生書香門第,先後就讀於衆多名校。在國立交通大學的時候,他每天都會去位於校門右側的紅樓——交大圖書館。在那裏,它不僅研讀與所學專業(鐵道機械工程)有關的書籍,而且還看講飛艇、飛機和航空理論的書。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在一次與記者的一次談話中說過這麼一段話:“父親一生都在不斷的學習,不斷從新的知識裏汲取營養。他看書看到最後一天,一直到入院前幾個小時都在看報紙、看檔案”。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成功= %的天分+99%的努力。因爲錢學森肯於付出,他纔會取得後來的成就。

但是,錢學森身上吸引我的,不僅僅是那嚴謹、勤奮的治學態度,更是他高尚的人格所散發出來的'魅力。

錢學森留學、工作於美國多年,可是至始至終他都從未想過要留在美國,他說:“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一輩子,到 950年我得知新中國成立,認爲機會到了,應該回到祖國去”。面對美國方面給以的威逼利誘,他始終不爲所動,最終在周總理的幫助下,得以安全回國。他不圖名、不爲利,不懼怕生死,只爲一顆愛國心。

在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後,他沒有迷失自我,仍舊保持着一貫謙虛的作風。錢學森在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中寫道:“沒有黨的領導,沒有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協同攻關,這樣的事情誰能辦到?所以我常常說,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我的切身感受”。此外,“不兼榮譽性職務”、“不上任何名人錄”是他一生操守的處事原則之中的兩條。

這纔是真正的錢學森!當我從展區中走出來時,內心之中油然而生此感。以前對錢學森的認識與瞭解,那應該是第一次與他相識吧,我想,今天與他的再次相識,纔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次相識。

博物館觀後感6篇6

走進洛陽博物館新館, “河洛文明”四個大字首先觸動了我。洛陽——十三朝古都,正如校歌所唱的那樣,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稱爲“天下之中”。洛陽又有“千年帝都”之稱謂,並有:“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說法,足以顯現出洛陽所獨具的重要性。因此,要領略“河洛文明”,當然也只有走進洛陽,感受河洛文明,感受千年帝都的魅力。

站在一樓,看的最多的就是石器、化石,更爲珍貴的是舊石器時代的象牙化石、鴕鳥化石,可謂珍品中的珍品。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黑陶、骨針、陶背壺、陶竈等,足以看出,在遠古時代,洛陽的土地上已經有了“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已經升起了“裊裊炊煙”。

進了宮廷文物展廳,就聯想到了北京故宮的宮殿和建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大幅的慈寧宮平面圖和相關文字介紹,讓我們可以清晰地瞭解慈寧宮的結構佈局,便於我們參觀。接下來看到的是禮佛大堂和一批藏傳佛教的造像、佛塔。讓我們大家好像領略到了皇宮皇太后及太后禮佛的場景以及佛像的傳神。後又觀賞了宮廷傢俱及家居裝飾,宮廷傢俱的木工工藝與雕花、鑲嵌等工藝相結合,形成宮廷傢俱的創新風格。

在石刻館的門口,可以看到和洛陽老博物館差不多的辟邪“巨物”,東漢石辟邪,被譽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整個展廳分爲“宗教石刻|”和|“碑碣墓誌”兩部分。“宗教石刻”以佛像居多,看石刻和被截的同時,讓我們也感受到了石刻藝術的神奇魅力。

上了二樓的洛陽珍寶館,心裏就更期待看到更多更加精美絕倫的珍寶。在古代壁畫館,看到了許多幅珍貴的墓葬壁畫。壁畫的繪畫技術和藝術價值之高、畫幅之大,大家都驚歎不已。像一些天界圖局部、北魏武士圖、女主人宴飲圖也可謂珍品。

書畫珍品館裏,更多像王鐸、吳昌碩、任伯年、康有爲這樣的書畫名家的真跡也在展出,讓我們可以近距離欣賞他們的真跡。王鐸的《詩稿冊頁》《行書軸》,吳昌碩的《枇杷圖》《葫蘆圖》《秋菊圖》等書畫作品,樣樣精絕,令人讚歎。

這裏我最喜歡的尤屬唐三彩專題展廳,唐三彩獨特的造型和豔麗的色彩,讓人聯想到宮廷的御用物品。聽同學說唐三彩的製作工序是很繁瑣的,三彩館的展品主要是俑像和生活器皿,俑像類的展品有人物俑和動物俑,不管是婦女、文吏官、武官俑,還是三彩馬、三彩駱駝,個個都形象逼真、各具風姿。

洛陽博物館新館,着實讓我們領略到了“河洛文明”和洛陽千年帝都的文化魅力。

標籤:博物館 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