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改寫作文

改寫遊子吟作文7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改寫遊子吟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改寫遊子吟作文7篇

改寫遊子吟作文 篇1

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我坐在馬車上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家。家鄉的一切都沒有變,那條小溪依舊那麼清澈;旁邊的柳樹依舊那麼翠綠;樹底下的茅屋依舊那麼幹淨、整潔;可我最最親愛的母親卻已經告別了人世。

我到母親的墳前,跪倒在墳前,失聲痛哭起來。回憶着當年母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

那年,我剛滿十八歲。皎潔的月亮早已升起,而我還坐在窗邊,寒窗苦讀,準備迎接今年的京城趕考。當晚,我躺在牀上,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着。此時,母親房裏的燈還亮,正想準備進去問問母親這麼晚怎麼還不睡。這時,透過燈光,我發現母親正在爲我縫補衣裳。突然我看到了母親的臉上浮現了層層皺紋,只見母親拿着一件衣服,將針線上下穿梭着,吃力地縫,不時地拿起衣服,幻想着兒子的身軀,看看自己縫的衣服給兒子穿合不合身。我的心一陣冷顫,便衝了進來,叫着:“娘!”娘看了,用粗糙的雙手撫摸着我的臉蛋說:“兒啊!你在去涼城的路上,要多穿點衣服,小心着涼呀!”我點點頭,流下了淚水。

現在,我跪在母親的墳前,依舊回憶着那段往事。

改寫遊子吟作文 篇2

唐朝時,有一個窮困潦倒的落魄書生名叫孟郊,他讀書十分用心、認真,但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50歲的孟郊考上了一個小官,欣喜若狂,便日夜兼程趕回家,看着滿頭銀絲的母親,便想起了上京趕考時,母親爲自己縫製衣服的情景。

凜冽的寒風呼呼地颳着,鵝毛大雪飄落下來,大地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在這個破舊的小屋裏,破布遮擋着沒有玻璃的窗戶,透着微弱的燈光,屋裏燈光昏暗,一位白髮蒼蒼的老母親正爲出門遠遊的孟郊縫補衣服。只見她從筐裏拿出針線,左手捏着針,右手拿着線,不時用針理了理白髮,然後藉着微弱的燈光,熟練地穿進針孔,每一針每一線都縫得十分細緻,生怕出門遠行的孟郊在短時間內回不來。母親看着埋頭苦讀的孟郊,放下手中的針線,泡了一杯熱氣騰騰的茶來到孟郊身邊,說:“兒啊!出門在外一定要好好地照顧自己,努力學習,可千萬別累壞了身子,娘在家等到你的好消息。”孟郊摸着母親長滿老繭的手,不禁感慨萬千,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娘,我不會辜負您的期望,你就等着我的喜訊吧!”看着母親刻滿皺紋的臉,他心血來潮,我們正如小草,怎能報答母親如三月陽光的溫暖呢?便寫下了這首流芳百世的名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是啊,母愛是春天溫暖的陽光;母愛是夏天習習的涼風;母愛是秋天累累的碩果;母愛是熊熊的火焰。

窗外依然寒風凜冽,而屋內卻溫暖如春

改寫遊子吟作文 篇3

一天夜晚,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村裏的人早已熄燈睡覺,唯獨有孟郊家的燈依然亮着。

屋裏,孟郊正在聚精會神地看着書。他的母親在一旁爲將要進京趕考的兒子縫製衣服。那位母親是那樣的蒼老,滿頭銀髮,歲月的痕跡,深深地刻在她那飽經風霜的臉上。她用筋脈突兀的手顫抖地舉起針線,另一隻手在油燈的微光下顫顫巍巍地將線一次又一次地將線往針眼裏穿,好不容易穿好了線。母親輕輕地、吁了一口氣,她拿起衣服,一針一線,小心翼翼地把衣角縫起來,縫了一邊又一遍,時不時拿到油燈下,看一看,拉一拉。很結實,很好。母親滿意的笑了。不知道這一去,什麼時候能回來,希望這衣服能讓兒子穿得長久些。她輕聲說:“來,穿上試試。”孟郊放下手中的書,接過母親手中的衣服,看到母親那樹枝般枯黃的手上長滿了老繭,不禁熱淚盈眶。孟郊穿上衣服後,正合身。母親欣慰的笑了:“好了,快睡吧,明天還得趕路呢!考完後,早點回來吧。”

看着母親滄桑的臉,聽着這感人的話,孟郊心裏不禁想:母親啊,多少年來,您一直無微不至的照顧我,爲我付出一切,給了我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的愛,我永遠也無法報答。就像小草那樣難以報答春光的恩情啊!

改寫遊子吟作文 篇4

雪,忽飄、忽灑地一直下到晚上,大地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一間破爛的茅草屋坐落在山腳邊,它的門窗被凜冽的寒風吹打得“咚咚”作響。

夜已經很深了,從門縫裏還透着微弱的亮光。屋內燈光昏暗,一快破布遮擋着沒有玻璃的窗戶,竭力想阻擋寒風的侵入。炕上放着一張破舊的桌子。一盞煤油燈放在桌中央,火芯輕輕地跳動着,似乎給房間帶來了絲絲暖意。一爲年過花甲臉上佈滿皺紋的母親,坐在炕上,雙膝搭着兒子的衣服,衣服上已有了好幾個補丁。慈祥的母親伸手從桌上的籮筐裏取出針線,開始穿針引線。

只見她眯縫着眼,凝視着左手捏得緊緊的針,將右手拿着的線,藉着微弱的燈光,穿入了孔中。然後,母親便埋着頭,一絲不苟地縫了起來。她用蒼老的長滿繭子的手熟練地穿着,縫着。這一針針,一線線都縫得那麼細,那麼密。傾注了多少母親對兒子的關愛呀!母親邊縫邊想:哎,現在天也冷了,明天孩子就要出遠門了,如果衣服不結實不耐穿,孩子一人在外,衣服破了沒人補,會凍壞嬸子的。想着想着,母親擡頭看見兒子正全神貫注地看書,怕兒子凍着、渴着。便停下手中的活,慢慢站起身來,捶捶痠痛的腰,端起茶壺,爲兒子倒了一杯熱氣騰騰的開水,而自己的`手已被凍得通紅。

爲了進京趕考的兒子正津津有味地翻閱着書籍,“兒子,喝口水,暖暖身子吧!”聽到母親的話,他擡頭一眼就望見了那件被母親補好的衣服。他小心翼翼地接過碗,還激動地說:“謝謝您,媽媽!”頓時,一股暖流涌遍了他的全身,屋外的雪風是寒冷的,母愛卻讓他感到了春天般的溫暖。他激動不已,熱淚盈眶,心想:母親,你像那春天的陽光,我如小草,正如小草報答不了陽光一樣,兒子的一點小心,又怎麼能報答母親對兒子深重的恩情呢?想到這兒,他不由提起筆在紙上寫下了“慈母手中線……報得三春暉”。

改寫遊子吟作文 篇5

夜深了,月亮掛在天上。村子裏一片寂靜,人們早已進入了夢鄉,唯獨有一間用茅草搭成的小屋裏發出一點微弱的燭光,仔細纔看清楚有兩個影子倒映在窗子上。

這個寒冷的夜晚,孟郊坐在木頭做成的凳子上看書,另一旁是他那白髮蒼蒼,臉上全是皺紋的年邁的老母親。

孟郊明天就要去京城趕考,所以母親特意爲孟郊縫補了幾件上衣。母親的眉頭突然一緊,原來針尖刺進了手指,但母親很快又舒展開眉頭,繼續埋頭縫補起來。那針線在粗布上來回穿梭,一上一下,一穿一拉……這一切全被孟郊看在眼裏,他看在眼裏,痛在心頭,他的眼中閃爍着點點淚光。母親一邊縫着衣裳一邊對要上京趕考的孟郊說:“兒啊,這次去趕考,路途遙遠,娘爲你多縫幾件衣服,路上可以有個換洗。”孟郊哽咽着說:“娘,我一定會好好考試,中了狀元好把娘接去同住。”

這時,一陣清風傳了過來,孟郊望着坐在對面的老母親,母親好像要把她對孟郊的所有不捨、思念以及對他萬般的愛都要縫到衣服裏,她縫的是多麼認真,多麼仔細,就怕漏下一點思念和不捨。

母親就這麼一針一線地縫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全部縫完,之後,母親又把這些衣服小心翼翼地疊好放進袋子裏。

離家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孟郊看着母親爲他準備的行李,眼淚頓時奪眶而出,心裏不禁想到:“我們這些做兒女的無論怎樣也報答不了母親對我們的愛,母親的愛真是比天高,比海深,比地大。”

想到這兒,孟郊詩意大發寫出了這首流傳千古的佳作《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改寫遊子吟作文 篇6

夜幕已經降臨了,在微弱的燈光下,一位年輕人正在聚精會神地讀書。他就是即將遠離家鄉赴京趕考的——孟郊。

這時孟郊的母親提着熱水壺,端着碗來到孟郊身邊說:“兒,喝杯水再讀。”“娘,我不渴。”孟郊眼睛沒離開書本回答到。不一會兒,母親抱來一堆布料和破舊的衣服,坐在桌前縫補。她要爲即將出遠門的兒子縫補幾件衣服。她拿出針線,把線頭搓尖,對着光線,好一會兒才穿過。隨後把線頭打了個結,就開始一針一線地縫起來。這一針一線縫進了母親對兒子的關愛,縫進了母親對兒子的期望,也縫進了母親的一顆心。

這時,孟郊擡起頭,望着母親憔悴的臉龐,滿臉的皺紋,花白的頭髮。想着母親爲了他,日夜操勞,心裏難受極了。他說:“娘,時間不早了,你快去休息吧!”“娘不困,你這次赴京趕考要去那麼長時間,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娘要爲你多縫幾件衣服路上穿。”母親望着苦讀了兒子說,“你要早點休息,明天還要趕路!”“娘,你太辛苦了!我走後,你可要保重,要照顧好自己,等孩兒金榜題名時,孩兒再來接你去安度晚年。”“兒啊,娘不圖什麼,只要你有出息,娘再辛苦也值得。”

這時母親縫好了一件衣服,她拿起來攤開看了看,對孟郊說:“兒呀,過來穿一下,看是否合身。”孟郊站起來,走到母親面前,接過衣服穿上。“娘,剛好,很合身。”孟郊穿在身上,曖在心理。望着慈愛的母親,穿着凝結着母親對兒子一片深情的衣服,孟郊眼睛溼潤了,一種對母親感激之情,使他情不自禁地吟頌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改寫遊子吟作文 篇7

孟郊,唐代詩人,出身貧寒,屢次趕考,方中進士。

一次趕考前的夜晚,他和母親圍坐在小炕桌前。昏黃的油燈下,孟郊刻苦讀書,母親在爲他縫補衣裳。母親左手拿針,右手拿線,正在穿針引線。由於人老眼花,半天也沒穿好。孟郊擡起頭來,“娘,讓我來吧!”“不用,不用,快看你的書。”母親一邊說,一邊繼續穿針引線。忽然,母親的手指被紮了一下,滲出了鮮血。孟郊奪過母親手中的針線,一邊替她穿好,一邊動情地說:“娘,這次去長安,我一定要好好考試,早日考上狀元,也好孝敬您老人家。”母親高興地說:“好孩子,娘就等着這一天哪!”

孟郊繼續埋頭讀書。娘一邊縫補一邊說:“孩子,出門在外沒人照顧,你一定要學會照顧自己。”孟郊說:“娘放心吧,我又不是三歲小孩。”說着,又把油燈撥亮了點兒,朝母親那邊推了推。母親說:“天冷了,娘給你縫了件新棉衣,來,試試看合不合身。”孟郊穿上棉衣,身上頓時感到暖和了許多。母親說:“好吧,快脫下來讓娘給你把鈕釦釘上,明天就可以穿着上路了。”

夜已經很深了。母親說:“孩子,快睡覺吧,明天還要早起趕路哪!”孟郊說:“娘,您也早點睡吧,爲了兒子趕考,你已經三天三夜沒有閤眼了。”母親說:“你這一去,還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娘還要給你再準備準備其他東西。”

孟郊的眼睛溼潤了。他的眼前,浮現出母親白天下地勞作,夜晚紡線織布的身影。母親的白髮越來越多,身體越來越消瘦。看着燈下母親那穿針引線的瘦弱身影,他翻身起牀,提筆寫下了那發自內心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從此,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標籤:遊子吟 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