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故人情讀書筆記

我曾經預想將本文寫成一篇比較有吸引力的文章,然而卻始終不能。因爲作者的文字實在是太令人折服了,能夠將評論文章寫成抒情散文的真的是爲數不多,我想望其項背甚至有所超越,豈不是自討苦吃、難上加難。

故人情讀書筆記

周靜華老師的新書《道不盡的白馬河——段家軍小說、散文論》出版之際,要求我在書前寫幾句話,答應下來以後自己就覺得困難重重。但是盛情難卻,不得不知難而進、奮力向前。因爲細細想來,出於友誼和多年的交往,無論是對於作家段家軍還是評論家周靜華,我當然都是覺得責無旁貸。

周靜華老師是相識了整整二十年的友人,她數次要求我不要叫她老師,直接叫靜華即可,當然這也是不能;因爲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已經是李霽野先生的祕書,我可以說是李何林先生的學生,霽野先生與何林先生是安徽霍邱小同鄉、未名社的友人,他們都可以說是魯迅的學生,後來又都在臺灣大學任教,再後來又來到南開大學任教,兩位分別擔任了中文系主任和外文系主任,同時也是國內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那時剛剛進入魯迅研究懵懂狀態的我,對這兩位師長都是隻能仰視的人物。大家想想我怎麼可能對霽野先生的祕書直呼其名呢?

霽野先生雖然沒有教過我,但是和他的接觸也是不少。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舊日記裏的李霽野先生》,發表在《天津日報》上。記得在1997年天津市舉辦的李霽野先生追思會上,我有一個發言,談霽野先生和魯迅的交往經緯。會後周靜華老師在會場和我聊了好久,她好像是那次會的組織者之一,這樣我們就認識了。談話中可以聽出她對於霽野先生的理解之深,使我記憶猶新的是,她平易近人、說話和氣、注意細節、重點突出、語言乾淨、用詞精準。據我所知霽野先生去世以後,她就到天津圖書館工作了,只是不知道事先她的編制是在天津作家協會還是在市圖書館。

後來我們也有一些聯繫,那時國內在文化領域還剛剛開放,爲了研究周作人,總覺得南開大學圖書館的資料不夠用,於是我在市圖書館辦了一張港臺圖書借閱證,當時這張證要押金五十塊錢,就是透過周老師的幫助得以成功的。又過了一些年港臺方面的資料已經風光不再,我也是透過周老師又退掉了那張借書證。她對人的幫助是那種“潤物細無聲”型的,在她看來漫不經意平平常常,而對於我們卻是常記於心的。

說句實在話,我在此前從來也沒有讀過周老師的任何文章。

現在要說家軍和周老師的交往緣由了。初識段家軍先生是四年前的事情,我寫了一篇關於他的書評《段家軍和他的長篇小說<河畔人家>》,這樣我們就建立了聯繫。家軍兄爲人厚道,時常到我這裏來,不是談談文學就是說說近況。有一次周老師帶着她將要出國留學的女兒來南開了解一些國外資訊,那天他們正好在我的研究室巧遇,經過介紹他們在南開園裏也認識了。我說家軍熱情絕對不虛,周老師和女兒離開沒有幾天,家軍兄就開着車來接我和周老師母女,說是要到河北農村看看。那一次的農家遊令我印象深刻,一是想不到家軍有這麼好的農村朋友,難怪他的小說寫得好,因爲他是接地氣的作家;二是眼見爲實讓周老師的女兒瞭解農村、瞭解中國,以補充在我的研究室只談外國的不足,讓孩子知中國看世界。回來以後我對於家軍也有了新的認識。

我的文章發表後,周老師大約極爲贊成,經過她的悉心推薦,小文被國內好幾個著名站轉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後來的某一天,我在朋友圈中發現了周老師的文章,也是評論段家軍的小說,我想這一定是她的嶄新思考,還是讀我的小文不解渴後的善意補充,對此我大喜過望,讀的時候是很留心注意的。當時的感想我在這裏一併道來,也就是這本書的主要特色:

其一,重在抒情。

細細品讀,發現她的文章猶如涓涓流水,分析中夾雜着抒情的成分,抒情中有無限的遐想,彷彿評論家也融入到作品裏,帶着我們一起走進那流過燕趙大地的白馬河,從細微之處着眼解讀小說的精義。文章娟秀,靈氣飛揚,猶如小溪,汨汨流淌。對於作品的理解帶有女性的細膩,在自然與不經意中,洋溢着才女的心情。

後來周老師又寫了一兩篇,讀後還是覺得好。沒想到她竟然寫了這麼多篇,足足可以出版一本書。可見她是厚積薄發,含而不露,低調做事,謙虛爲文的。

讀過全書,我覺得周老師固然喜歡家軍的小說,比較起來她可能更喜歡的是家軍的散文,家軍的.散文調動起來周老師的一顆散文的心,並且產生了某一種心靈的共鳴,點燃起她的無限的遐思之火,所以文思泉涌,娓娓道來,宣泄盡致。

其二,理性思維。

周老師不愧是圖書館出身的人,她的文章在不經意間就流露出讀書之多、涉獵之廣,古今中外知識非常全面,且注重理性思維。比如在行文中,她提及到的外國作家就有:喬治?桑、屠格涅夫、海德格爾、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雨果、海明威、沃爾夫岡、伊瑟爾和丹納等;論及的中國作家有王國維、魯迅、周作人、沙汀、王蒙、汪曾祺、周國平、龍應臺等人。此外文中還涉及到了《金瓶梅》、新鄉土小說概念和僑寓者的文學等理論問題,可見她的文學理論基礎之紮實與寬泛。遺憾之處是沒有再深入展開,讓我們有一種不解渴的感覺,這大約是我的一種奢求。

所以我說,周靜華老師的文評不是一般的爲了抒情而抒情,而是有着十分宏大的視野、浩瀚的胸懷、紮實的理論、細膩的筆觸的。

其三,文論對照。

這一次的評論文章合集,還有一個非常方便讀者之處即是有附錄支撐。每每一篇評論,後面便附有一篇散文作品或是小說的經典節選,這種精心策劃真是對症下藥、有據可查、方便至極。我們可以切換對照來讀,細心的讀者可以很方便的領悟文章與作品的各自之美,也許你還會即興產生出個人的獨特感悟。

家軍兄是騰聲飛實的新進作家,前些時候我寫了一篇《作家段家軍印象》。在那篇文章中我說:“家軍曾經榮獲天津市“第四屆文學新人獎”、天津市‘第十四屆文化杯中篇小說一等獎’‘第十五屆文化杯孫犁散文一等獎’等獎項。在京、津、冀也應該是充滿希望的新進作家,是一顆冉冉升起的創作之星。我的榮幸是在家軍創作力最旺盛、名氣最上升的時候認識了他,可謂是在一個正確的時間,見到了一個應該見到的人。”我想對此周靜華老師應該也是感同身受的吧。

我很高興自己是第一個評論段家軍小說的人,但是把段家軍作品進行系統化分析、研究的人則是周靜華老師。她的細膩、全方位、宏大、多側面,大約無人可以追隨其右。

作家、作品論歷來是文學研究的一個方面。古典文學、現代文學這方面的成果非常之多。但是對於當代作家來說,這方面的出版物目前還是太少了。因爲評論當代作家非常之難,就像我們常常忽視身邊的風景一樣,我們往往不太注意自己身邊的人。有句話說得好:人和人最遠的距離,是你坐在他的身邊,他卻在低頭看手機。

說一句代表他們二位的心裏話,我和周老師與家軍兄都是普通的人,共同點是都有文學上的追求,這就讓朋友之間變得不尋常起來,記得魯迅說過世界往往是由愚人造成,他的意思是要我們下笨工夫,紮紮實實做事,因爲聰明人支撐不了世界。紮根中華大地,文學就是我們共同的信仰。現在主流話語不是也說“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嗎。

所以本書的出版也許是一個衝擊,它昭示着一種精神。也就是我們要向自己身邊的人學習,還要把學習體會記錄下來,告訴更多的人。這應該是一種美德。

我寫此文的目的也就是要向周老師和家軍兄學習,用他們的成績激勵、督促自己奮然前行,永不停息。

是爲序。

20xx年12月20日於南開大學文科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