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精選8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精選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精選8篇)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 篇1

作爲一部充滿了魔幻色彩和荒誕意味的作品,《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的一個較爲特殊的嘗試。他選取了15歲少年作爲第一男主角。熟悉村上的人都知道,他筆下的主人公無不是三十歲左右的成年人,且思想成熟,個性叛逆,語言簡潔直接。而這一次15歲的田村卡夫卡成爲主人公,用村上春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因爲他們還是‘可變’的存在,靈魂仍處於綿軟狀態而未固定方向,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尚未牢固確立。”

然而曾走過15歲的你我都明白,那是個以飛的速度成長的年紀,我們的思想挑戰一座又一座從未攀登過的高峯,同時又如在荒原中徘徊般躊躇不前。生命的各種因素在此慢慢聚斂,衝破束縛,形成真正獨立的自我。這過程是何等洶涌艱辛,恐怕今生難以忘懷。

主人公所以給自己取名未卡夫卡,顯然是受了作家卡夫卡憂鬱孤獨風格的影響。有時候,名字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而只是一種感覺而已。自此,主人公便一直帶着這種與衆不同的孤獨氣質流浪在人生的邊緣。他不是普通的少年,他被母親拋棄,被父親詛咒,命途原本多舛,而他又是如此頑強,憑着自己意念中靈魂的指導,去獨自探尋他與外界的聯繫,去解開他與宿命的羈絆。

讀另一位主角,年近花甲的中田,卻讓人從完全不同的側面嚐盡了做人的辛酸。因幼年時一次神祕事故而患上類似智障病症的中田,失去了讀寫能力,變得一字不識。他被孤立在人羣之外,過着安然而又規律的清苦日子。與貓對話,與自己對話,沒有絲毫不滿與不快。就在我們都以爲他將安度晚年的時候,命運依然沒有放過他,他在冥冥之中被指引着踏上了弄清生命起點那場神祕事故的路途。

和《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相似,這種兩條主線穿插敘述的方式讓讀者充分體驗了閱讀的快感。當主線一步步逼近交匯點的時候,我感到全身的熱血都涌向大腦,以至於要站前來才能讀下去。

田村卡夫卡的母親佐伯作爲書中的關鍵人物,是我最喜歡而又最同情的人。她的人生於少女時代失去愛人時戛然而止。悲劇源於她對桃源般生活的迷戀與對骯髒人世的排斥,她想要構築堡壘逃避外界,開啟了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入口石”,而命運的懲罰也自此而出。卡夫卡和中田的人生軌跡似乎也在那一時刻就被註定了。

經歷了無數令人瞠目結舌的事件後,佐伯與中田相遇。兩個人的生命在某種意義上也走到了終點。佐伯帶着優雅的微笑伏在書桌上安然而逝,中田在無人打擾的睡夢中與世長辭。這兩個因偶然的必然而被聯繫在一起的生命,雖然令人心中苦澀無比,卻也體會到了常人難以體會的生與死的深度碰撞,靈魂變得純淨無比,在歷經滄桑後迴歸。

此時的卡夫卡竟也彷彿註定一般地一步步走向毀滅,他的壓抑接近臨界,他找到了深愛的母親,卻自知永遠無法再與她接近。人世間全然沒有他想要的東西。當他走進那座陰暗深重,象徵着第三空間的森林中時,他扔掉了身上所有賴以生存的東西。使人感到一股不顧一切的決然。生命的無力感,宿命,原罪,成人世界的險惡難測,人性的亂七八糟,讓他再也無法忍受。他終於走向了那永恆的虛無。

最後一刻,佐伯的意念出現了。她告訴卡夫卡——實際上也是作者告訴我們——要活下去。

“只要你得我,就算被其他所有人忘記也無所謂。”

世界是險惡的,但在某些地方,它卻是無比溫暖和美好的。生命即是如此,無論怎樣被命運玩弄,怎樣的疲累惘然,其意義就在於生的過程中。不去經歷,就沒有回憶,白紙永遠無法給人感情。有時候活着,真的是一種比死更有勇氣的抉擇。

在這部書中,我不僅看到了卡夫卡,更看到了弗洛伊德,黑格爾,盧梭,柏拉圖,他們的思想在濃雲迷霧中閃閃發光,雖只是一瞬,卻給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村上春樹以他獨有的手法,在人物對話中看似隨意的插入這些思想碎片,卻收穫了極自然而精彩的效果。

也許,這就是一場荒誕的夢;也許,這是一個深重的無奈。無論怎樣,在喧囂塵世中能引起你對人性思考的也只有這些文字了。正如作者本人所說,卡夫卡是個極端,但他身上有你有我,當你看到這些影子時,不知你會不會像星野一樣,對着迷霧散盡後的一切,淚水漣漣而下:“得得,以前自己是什麼時候哭來着?”無從想起。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 篇2

其實寫讀後感這個念頭是從看《百年孤獨》開始的,但是無奈實在沒能看明白那本書。單單是無窮無盡的阿爾卡迪亞和奧利雷亞諾們就已經讓我絞盡腦汁,更別提其中對我完全不瞭解的拉美歷史文化的種種象徵了。

《海邊的卡夫卡》的情況也並不好到哪裏去。雖然對整個故事的脈絡大體還是明晰的,卻還是感覺什麼也沒看懂。書裏明明白白地告訴你充斥着隱喻,但翻來翻去也沒能理解隱喻的究竟是什麼。

即算如此,至少讀完心裏是不舒服的。不舒服意味着有所感觸。

村上春樹的書在高三到大一期間看的比較多。對他的小說不是太有感覺,劇情也好,措辭也好,總是有些晦澀了。他的小說裏總是充斥着露骨的情愛描寫,直接但不色情,似乎每一個行爲舉止都有其情感上的必要性,哪怕不得不說這類文段總是最抓人眼球的。我偏愛他的雜文,從《村上朝日堂》到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都能感受到他別緻的想法思路和復古的浪漫主義情懷。也正因爲他那些有趣而古怪的想法,我對他的文章們也是愛恨分明。

即便是看不太明白,即便是理不清他的隱喻,即便更多的理解可能需要看別人的書評來體會,《海邊的卡夫卡》依舊能給我一些觸動。觸動大多來自於村上春樹的文風。我是一個容易受到別人文風影響的人。比如讀魯迅時可能寫文章就會偏尖酸刻薄,而看林語堂那段時期也寫過一些側重生活情趣的小品雜文。村上春樹最吸引我的,是對話。

在我看來,小說裏的對話大致是小說家們自己的內心碰撞,提問,和回答。村上春樹的書裏,對話往往節奏緊湊,內容直白而深刻。不大像人們真正交流時會有的問答,否則難免引起摩擦。不論是田村卡夫卡對大島、對佐伯,還是中田對星野,對話裏總有一些過分直接的不流暢,和略帶玄妙的莫名其妙。這類對話像極了自問自答,乃至於我也會習慣性地以強烈而快速的問答來自我剖析。書裏的烏鴉是主角田村卡夫卡的另一個人格,平時指引着他亦或者回答着他的疑惑。但其實裏面每一個角色的對話都如同烏鴉和卡夫卡的對話一樣,目的都是直指困擾和矛盾。

當然還是得大方坦承地承認,我的資格與閱歷確實沒讓能我讀懂這本書。不過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句話還是能銘記在心:“你是最堅強的十五歲少年。”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 篇3

《海邊的卡夫卡》讀到一半,才搞清楚了村上爲何把中田這個木訥但具有着神祕性的老頭與田村卡夫卡這位孤獨且生活習慣良好的少年的行蹤並行推進。

一開始,我是越讀越迷糊,完全是兩個不相干的人與不關聯的事件呀!一會是東京的中田和貓,一會兒四國的田村卡夫卡和影子,一會又是東京的中田和瓊尼。沃克,一會又是高鬆的卡夫卡與圖書館,隨之就是中田殺了瓊尼。沃克後迷迷糊糊、沒事人似地一路搭順車來到四國,由年輕的貨車司機星野陪同着專程高鬆住下,尋找什麼入口的石頭,一路上這怪老頭兩次無意間的預言都魔法似地應驗,不可思議的使天空下了兩場魚和蟲子,離奇而古怪,冥冥之中。田村卡夫卡與圖書館女老闆佐伯相識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漸漸地與中田的所作所爲接上了口,接口點就是那塊“入口的石頭”。“入口的石頭”在卡夫卡與佐伯這邊是抽象體,這五個字曾出現在佐伯的歌詞裏。而在中田和星野那邊“入口的石頭”,確是實物。當所謂的入口石被兩個混混沌沌的人找到並開口後,奇幻現象出現了——電閃雷鳴,恐怖異常,卡夫卡與長他30多歲的漂亮女老闆媾和了,卡夫卡與佐伯媾和雖說是田村的父親生前的預言和咒語,但中田與卡夫卡神祕的關係終於漸出水面。中田和卡夫卡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佐伯是卡夫卡的生母嗎?中田與佐伯有關係嗎?等等等等謎團還待讀完小說後方可知曉。

村上的這本書運用了中國章回小說花開兩頭各表一枝的傳統手法,懸念頻生,引人入勝。總體上仍是村上的陳述風格,味道甘醇,品味不夠。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 篇4

花了整整一週的時間把《海邊的卡夫卡》這本書看完,很有感慨,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圍繞如何面對孤獨、找回自我而展開思考的書,採用實虛兩條線交織寫作,現實與虛幻相結合。有些章節看不大懂,可不管如何,該書主人公15歲找回了自我,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

書中對圖書館的描述、音樂的詮釋和對自然的嚮往,是我尤其喜歡的。作者花了一些筆墨寫圖書館,那真是令人嚮往的地方,那麼靜謐。我想像中的圖書館就是這樣的美好,也是我長期尋求的場所。看到這段描述後,我居然做夢也去了這樣的地方,徜徉在村上所描述的圖書館中,時而看書,時而彈鋼琴,時而喝喝咖啡……

作者對音樂的詮釋也是喜歡得不得了的地方,如寫到貝多芬的巔峯之作《大公三重奏》,據說該曲子是當年貝多芬爲自己的摯友而作。書中的小人物星野,一個無所世事不求上進的小青年偶然聽到這首曲子,給他一生帶來很大影響,從此決定洗心革面,找回自我,足見音樂的力量相當強大。

最想提及的是,15歲的少年田君卡夫卡,很堅強很勇敢。雖是離家出走,但終歸還是找到自我,追求到自己所想要的強壯——那不是一爭勝負的強壯,不是用於反擊外力的強壯,而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強壯,是能夠靜靜地忍受不公平、不走運、不理解和悲傷等等種.種情況的強壯。而我在這點上是相當欠缺的,也是需要好好培養、歷煉。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 篇5

這篇讀後感主要思想並不是針對書本身的,主要還是借書的內容來解剖一下自身的一些困惑和想法,買這本書看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之前並不知道《海邊的卡夫卡》是寫什麼的,只是十天之前下班在家看《青年文摘》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了這本書,借書中的隱喻來說明他的文章中關於自由與約束的關係,當看到自由這個字眼時我就觸電了,因爲最近心中正好是被這個問題所困惑的,所以就堅決的一定要看這本書,立刻馬上!然後就上網在網上買了這本書。

29歲是個分岔路口,只是每個人的分岔程度各不相同,但需要面臨選擇是一樣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事業和老家+婚姻生活,未婚、事業無成,一向自由慣了,如果在上海接着打拼,就沒辦法照顧家裏父母,無論是健康上還是經濟還是精神上,也很難成家,這些是自由的反面。如果回老家去,因爲有房子住,找個普通的工作,老大不小的年紀,被催促的婚姻,一路安穩,這是約束的正面。

卡夫卡開始選擇了離家出走的自由,15歲的年齡做個決定是多麼的舒服,遠離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獨立上路,遇見好心的人,做想做的事,自由淋漓盡致。卡夫卡未完成的義務教育和與自己無關卻脫不了干係的父親被殺案。如果是隱喻,那就是我的婚姻大事,和照顧父母的責任,人總是要結婚的,誰也不想浪費時間去論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一如義務教育總是要完成的.。而父親身體一直很差,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可以一起自理自己的生活,本來是和自己回不回去沒有關係的,隨着時間的推移,父親讓其回家願望的強烈,變成越來越緊密的關係,這點又和警察到處找卡夫卡破他父親被殺一案不謀而和。

卡夫卡第二次進到森林裏本來是可以不出來的,永遠過着安逸的生活。只是這種生活比較簡單或者說枯燥,一如我現狀再壞也還是有一次機會過安逸的生活,只是我拒絕了朋友的好意。

結尾卡夫卡決定回去對警察說清楚離家出走或者父親被殺案的始末,因爲父親不是卡夫卡殺的,所以交代清楚後就不會有任何麻煩了。然後完成義務教育,如果把整本書縮句,就是:卡夫卡從約束中走向自己決定的自由,然後從自由中走回約束。書到這就完了。只是誰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約束中與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義務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島說過隨時歡迎他回圖書館,還有那通電話,櫻花說:你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並且幾個月後她也會回到東京。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 篇6

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成長小說的最新版本。小說講了一個日本少年的成長經歷,15歲的田村卡夫卡,幼年時被母親拋棄,他決心“成爲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的少年”,懷着憎惡父親的念頭出走,因爲他要逃遁父親的詛咒——他將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

小說透過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和怪人中田兩條線索來展開描寫,如果說少年的故事以現實描繪爲主,那麼中田老人這一部分則充滿魔幻色彩,集體失憶,人與貓交談,天降魚雨和螞蝗雨。在小說中田中面對的是外部世界的兇殘和邪惡,而少年田村卡夫卡面對的則是內心的誘惑和罪孽,最終這兩條線索在高鬆會合了。問題是外部的罪可以用一把鋒利的刀來終結,但內部的罪有那麼容易一筆勾銷嗎?

小說中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最終無法躲避詛咒的宿命,這一切又是透過類似古希臘悲劇中的“卡桑德拉預言”、“俄狄浦斯情節”,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悖謬和荒誕,日本《源氏物語》中“活靈”的怪異,科幻小說中的“時光隧道”這一切怪誕至極的情節來塑造完成田村卡夫卡這個人物形象。作品中的田村卡夫卡他被衝往世界的盡頭,又以自身的力量返回,返回之際的他已不是他,他已進入了人生的下一階段。

《海邊的卡夫卡》力圖透過事十五歲的少年的眼睛來描繪這樣一個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中他的靈魂仍處於綿軟狀態而未固定於一個方向,在他身上類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樣的因素尚未牢固確立,在他身體走向成熟的同時,精神仍在荒野中摸索自由,仍在困惑和猶豫。

責任始於夢中。值得注意的是田村卡夫卡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這一切均在似夢非夢中,殺父由田中完成的,但血卻染在遠在高鬆的田村身上;奸母是在似真似幻的錯覺中(時光倒流,母親錯把他當作是初戀的情人);與姐姐作愛完全是在夢中。這樣寫法的主要原因,作者也許試圖從側面說明,在當今社會,人類最應該做的不是忙着拯救他人,而是及時拯救自己。小說這樣寫,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很好的入世寫照。當年,我們每個人懵懂而莽撞地扎入社會,內心也不是經歷過相似的波瀾嗎?田村卡夫卡的經歷不過更加誇張化寫意化而已。

雖然不是人選擇命運,而是命運選擇人,但是隻要人沒有在命運的旋渦裏失去自己本來的面目,仍然堅守自己的位置,一切抗爭就都不是毫無意義,儘管在命運面前,它是徒勞的。

歲月在流逝,或精彩或平庸我們都要活着承受,我們大家都在持續失去種.種寶貴的東西,寶貴的機會和可能性,無法挽回的感情,但在我們的腦袋裏,有一個將這些記憶儲存下來的小房間。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 篇7

讀完海邊的卡夫卡,躺在牀上輾轉難眠。村上用平實的白描畫筆描繪了一個奇妙的故事,其穿梭於兩個境界:現實於虛幻。更多時候,兩者的界限是無從定奪的。閱讀的同時,我自己如同跟着穿梭於兩者之中,不得自拔。

書的筆調灰暗但不陰鬱,卻着實散髮這陰鬱的氣味,散盡這種空氣,讓人無法喘息。

小說的主角:15歲的田村卡夫卡、叫烏鴉的少年,背起行裝,離家出走,爲了逃離纏繞他的近乎詛咒的預言。漫長的旅途,他時而感覺寂寞,又不時地被叫烏鴉的少年鞭策,被大島開啓,一步步成長。不費吹灰之力地,他遇見姐姐櫻花、母親佐伯。如同一種命中註定的悲劇,他越是苦心掙扎,試圖逃離命運,命運就越將其操控於手掌之間,讓其不得動彈。

我想起與小說同名的那幅畫:海邊的卡夫卡。一望無垠的大海,少年的背影。傳遞着靜謐,或孤寂。少年面對大海,顯得渺小。而他的存在卻賦予了畫面生氣。人類與現實的抗衡,總是需要每一個人掙扎地尋求平衡點的吧。

畫的主人:佐伯,曾經享有全世界幸福的女子,以爲無法承受戀人的死去而跨入入口。從此不再回頭,也無法回頭。被顯示束縛的人類又尋尋覓覓着令人嚮往的領域。苦澀的paradox。

小說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人類在生存境界之間的選擇。一部分選擇活在殘酷的現實中,任意隨波逐流,無力逃脫。一部分人走進入口,在夢境辦的世界中沉醉。還有一部分人,比如中田與佐伯,有意或無意的走進了那個世界,又眷戀現實。於是他們在現實中非同尋常,卻在光照下投下了殘缺的影子。

小說中,佐伯痛苦得存活着,在踏入入口後的不久,她就已經靜靜的等待死亡。又或者,在踏入入口的那一刻,便已預示了她的死亡。在閱讀前半部分小說時,我覺得,卡夫卡進入森林,便博得了成功:在那個世界,看來他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然後,當佐伯的生命在現實中完結,茍延殘喘的在那個世界裏命令卡夫卡迴歸現實。佐伯終究劃開了自己的動脈,殷紅的鮮血結束了她殘餘的半條生命,意味着她的終結,以及,她的痛苦的終結。

我總覺得,單純的活在現實中,被命運操縱,抑或活在虛幻中,讓自己操縱命運都是不可取的。穿梭於兩者之間,人或許能夠獲得輕鬆瀟灑些。我在思索,村上是否想要藉此表達:人,必須依賴與現實。即使跨過了入口,進入那片森林,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乘入口關閉之前返回,勇敢的面對殘酷,承擔痛苦。人定勝天?未必,人終究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操縱的,永遠無法企及,不能戰勝。

小說的結局,一如既往的平實。和衆多小說如出一轍,主人公辛勞地經歷了風風雨雨,並從中成長。但不同於看odyssey或是dracula,沒有武力的戰役,自己與自己的鬥爭更爲艱辛。我想到的是秒速的結局,淡淡的,清澈的,透明的感動,隨着耳邊的鋼琴曲慢慢散開,瀰漫。

校園、社會,混居在太多虛無縹緲的規則中,感覺枯燥,庸碌,虛無。躲進自己的角落,停泊在屬於自己的港灣,頓時感到安定和幸福。我不想離開,不想走出。但現實終究是現實,稍稍休憩後,如果不衝回外界,出口終將關閉。然後,你就想靜靜的在站臺上,等着着一輛列車駛來,記載你的幻滅。

村上的文學,如同幾米的《又寂寞又美好》。我塬以爲,繪本的優勢在於,無聲的畫面超越了文字。而我訝於村上的文字:簡單的黑與白,卻奇蹟辦地,以文字超脫了文字本身,編織了不可思議的世界。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 篇8

終於,這本書第一遍看完了 ,雖然沒看懂,還是有點感想的。

或許,有段以時光,我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趨向成熟,精神卻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心在希望與失望間碰撞,世界在現實與虛擬之間遊弋,思想在跳躍與現實之間徘徊。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君正處於這個年齡。幼年時即被母親拋棄,又被父親詛咒。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獨之中,沒有一個朋友。只能默默地鍛鍊身體,做自己想做的事兒。然後,在十五歲生日那天,他離家出走,一個人奔向陌生的地方。決心成爲&qut;世界上最成熟的十五歲少年&qut;他以孤立無援的狀態離家出走,投入到波濤洶涌的現實社會中去,被殘忍地衝到社會的盡頭,最終以自己的力量返回,而返回之際的他,以徹底離開那個令人沮喪的階段。

令我共振的是卡夫卡的勇敢,就像今年寒假下雪時按照原計劃登山一樣。

拋卻對文化的不認同,卡夫卡確實是一個勇敢的十五歲少年,雖然小說中很多情節我無法理解,但這種則不妨礙我對卡夫卡的驚訝之情,十五歲的他就自己走出了那個階段,反觀自己,有時依然在那個階段朦朧而迷茫。

從《百年孤獨》到《海邊的卡夫卡》,兩部魔幻主義寫法的小說,讓我看的雲裏霧裏,可能是我對這個世界理解太少了吧 。讀不出魔幻寫法後面的現實意義。

魔幻主義的寫法,讓小說在現實與虛幻中碰撞,卡夫卡能夠離開虛幻,重返現實世界,乍看之下就很不可思議。其實細細想來,因爲他對這個現實世界有了期盼,有了希望,或許是佐伯的對他的希望,或許是《海邊的卡夫卡》那幅畫。其實生活沒有那麼難,只需簡單點,即可找到或者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