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1

讓我們先看一下封面上的資訊,除了基本的書名作者之外,更是給出了似乎能統領全書的總結性句子,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嗯...終此一生首先給人以沉重的壓力,而後面的哲理卻看上去很平常普通,極好,這很符合一般流行的範式模板,即拋出一個讓你覺得詫異的論斷最好是與你第一直覺是互相矛盾的,隨後一頓理論下來,你將信將疑似乎有點暈,在之後的生活中會不自然地將遇到的事和爲了說服你舉過的例子用教給你的邏輯方式去思考,你逐漸發現似乎可以解釋一些問題,當你覺得彷彿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從而向周圍人宣傳這種新奇的觀點或理論,最後形成了一種流行,也就有了最後什麼最佳啦,黑馬啦,銷量冠軍啦等等頭銜。當然我並不是說這種範式就是錯的,畢竟透過這些技巧確實能讓人印象深刻,從而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性更大。那,這本書內容到底如何呢?

用了2天的閒暇,通讀完了這本小說,確實談不上精讀,一半原因是這本書全程也沒有勾起我精讀的興趣。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直在敘事,一直在平淡地以豐富的細節描寫敘事,以莉迪亞爲線索,從失蹤、發現屍體到葬禮最後各奔東西,中間穿插了很多回憶,全文風格節奏高度一致,也沒有什麼曲折或是神展開的劇情,所以對我而言可謂是相當的無趣了。其實我在寫這之前呢,也是偷偷上網查了一下別人關於這本書的評價以及讀後感的,一方面是想看看別人是否有部分觀點和我相似,也算是檢驗自己的通讀基本合格,沒有漏過錯過書的精華。另一方面自然是想瞻仰一下這本書能被吹到多高,畢竟這個時代嘛,水軍,都懂。

那麼,大部分讀後感都認可了這本書貫穿始終的壓抑氛圍,以及其想表達的核心思想:小孩受到的期待是一種“壓力”,可能會造成心理問題等巨大影響。我拿一段知乎高贊讀後感就說得很明白。

人天生都是要被認同的。被家人父母社會,或者自己。即使一時短暫的叛逆也不過是想要某一瞬間能吸引到別人的關注,說白了還是因爲一種廣義上的虛榮心。

孩子在最初的時候沒有夢想,蔣方舟就說過一句話,“孩子在年幼時候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一種向大人們獻媚。”無比正確。一句誇獎,一次和諧的晚餐,那都是孩子努力學習的目標。至於想當科學家,畫家,也不過是從小聽大人說多了,就記住了,鬼知道科學家是什麼東西。

這種被認同的心理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清晰,越來與具體。比如,我想成爲一個小範圍的網紅;我要創業,賺錢;我要成名;我要做一個酷的人,讓別人都羨慕我,這是認同,是虛榮心的一種結果。

想要成功沒有錯,想要平凡是對於成功這條路上的附加要求,也沒有錯。沒有人喜歡爲了出名,被人罵着長大。想要平凡,從平凡中有那麼點兒不平凡是所有人對於“社會生存”這個命題裏最理想的期盼。

願你們從這本書反思到自己,反思到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成長,那這本翻譯不那麼靈光的書也算是找到意義了。

其實這個讀後感說得已經很客觀了,客觀到我覺得看這段文字比看書好,因爲生活總歸是有各種壓力和不順的,你不可能要求每一父母刻意去給孩子塑造毫無壓力的環境,當然作者也沒有這樣的期待,作者的態度就像書的基調一樣,壓抑而無奈,所以在此不爭論該怎麼做之類的問題,僅單從適不適合讀的角度來說一說我的看法。我覺得還是不太適合的,因爲大部分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無法理解書中主角的生活背景。在此作一個可能不合適的比喻,好比你是種植在水田裏的水稻,乾旱給你的生長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你渴望透過和別的穀物相互傾訴尋求理解,於是你上網找到小麥,哎呀這沒水啊可怎麼活啊。還挺好,大家說一說心裏總好受了些,可萬一你碰到來自西藏的青稞,人家正抱怨這晝夜溫差越來越小了,氣候也變暖了呢,你們舒適生長的環境都截然不同那還怎麼聊?那隻能說網絡不好然後把網線拔了,此處動圖自己腦補,所以說如果你也承受了很大壓力,你可以考慮看看這本書,當然前提是你也具有女主類似的背景,即國外文化中夾縫求生的黃種人經歷,否則我不認爲這本書能帶給你多少體驗。另一方面,我看到它的英文書名是Everthing IN ever Told You,比《無聲告白》這個不知道誰拍大腿想出來的中文書名好太多,也許這本書本來的目標受衆就是在美華人,如果是想以這本書進軍中國市場的話,《無聲告白》至少是不合適的,我建議譯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或者《致那些未曾述說的》可能好一些,當然一般不會譯得這麼直,這也是爲啥前面那個讀後感說這本書翻譯不太靈光的原因吧。

最後,如果讓我用一句話總結我讀完這本書的感覺,那就是,全程毫無波瀾,甚至,還有一點“無奈”。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2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題記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莉迪亞是家中的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作爲中國人父親的黑頭髮和美國人母親的藍眼睛,這對夫妻對她寄予厚望,將所有注意力傾注在她身上,在她的屍體被發現後,家裏一直維持着表面的平靜終於被打破,最終一家人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莉迪亞自殺的真相,將會永遠埋藏在小妹妹漢娜的心底。

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的美國,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沒有世界名著那樣的波瀾壯闊,但它是如此的扣人心絃,這本書的感情是如此的力透紙背,就好像在一個明媚的秋天的下午,你剛睡醒午覺,帶着再好不過的心情,你拉開了房間的窗簾,然後你發現——陽光灑滿了房間。

也許我們這輩子不會遇到與種族有關的敏感問題,但就如書的封面上的那句話一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有找尋過真正的自己嗎?

沉浸在題海里,因爲覺得自己總有一天能出人頭地,參加各種補習班,一步一步走向父母給自己設定好的未來,沉迷網絡,試圖在虛幻的世界中尋找真實,在所謂的愛情裏糾纏不清,因爲自已還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或者是認爲自己再也無法面對那一雙雙充滿期盼的眼睛,像懦夫那樣逝去。

我們到底忘記了什麼?

忙忙碌碌地過着每一天,自以爲自己找到了一個偉大的理想並且要去實踐它,結果卻在現實中不斷迷失自己,辨不清方向,看不清前途,感受不到親情的溫度,體味不到四季的輪迴……

我們被虛妄的希望拖下水,然後溺亡在希望的深淵。

站起來吧,捫心自省,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靈的皈依。

我輕輕的合上散發書香的《無聲告白》,站在窗前,看着窗外滿眼的透着生命氣息的綠色,感受初秋的涼意,卸下一身的燥熱,此時,清風拂面,鳴蟲靜默。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3

從昨天到現在,我花了所有空餘時間,看了你所有的博客。才覺得你的涼薄是漫長的.歲月堆積出來的,並不只針對某個時刻某個人。看着那些冰冷的文字才明白,一個人可以涼薄無望至此。可是又是那些涼薄將你支撐着走到現在。看着那些消極厭世的思想,快要被你帶進暗流。站在懸崖的時候,你享受那一刻的寧靜與釋然,之後決絕地轉身,你始終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所以並不擔心你會飛身而下。你那厚重的殼保護你不受傷害,只是也隔絕了所有溫度。一直在想是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傷害,讓一個人早早獨立變得沉穩與淡漠。該怎麼形容呢?彷彿一杯冰水放在了一桶熱水裏,當拿出來喝的時候才發現,這杯水只有外緣這一層是暖的,喝到胃裏依然涼。那種涼,比直接喝一杯冰水要更寒心。不能長時間地看你的博文,看多了心會結冰。可是好奇心又驅使我看了一篇又一篇,看了一遍又一遍。一開始覺得神祕莫測穎悟絕倫,後來才知道把自己的內心包裹起來,努力想變得優秀得到認可的人,他活得有多累,多冰冷。不過是想要一點點溫暖,結果依然活在冰冷的世界。

我在看《無聲告白》讀到寫內斯的部分,心裏全是你。在看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年輕的時候》時,卻又覺得潘汝良跟你也有相似的地方。我拼命地想要你感受這個世界的溫度,可是卻發現你身上的刺,正在一點點地戳傷我。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4

我不知道該點評些什麼,但是很想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

無聲告白,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

是一個善良懂事因爲童年的變故而不得不去體察和順從父母心思的女孩,用自己的離開讓那對沉浸在自己思維中的父母懂得他們自己所作所爲對自己的孩子家庭造成怎樣後果的故事。

莉迪亞的自殺是命中註定的。母親的離開,父親的崩潰對她造成了童年不可磨滅的傷害。以至於在之後的日子裏只會對母親的希望說:“是的”。對父親的希望自己融入朋友和社會,看起來正常一點只能報以微笑和贊同。

父母體會不到莉迪亞的心思嗎?是的。瑪麗琳將自己的夢想強加於女兒之上,想讓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自己母親希望自習變成的樣子,卻沒意識到自己和自己母親運用了一樣的方式。詹姆斯希望能在莉迪亞身上找到自己未能擁有的自信,於是他最喜歡莉迪亞那雙藍眼睛。

內斯和漢娜都是被忽略的孩子,他們內心各自的想法因爲自己父母視莉迪亞爲掌上明珠而無法公佈於衆。因此內斯想逃離,漢娜想隱藏。

我們從每個主角的視角在看着整段故事,也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也誤會了故事中每個人的情感。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5

瑪麗娜在經歷“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浪漫戀愛到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母親的死喚起她要重新追隨年輕時的崇高理想—當一名醫生,實現自我價值。她逃避了一個已爲人母人妻的事實,她忘了責任和痛苦是並存的,也沒細想過現實並非與理想對立的,毅然決然拋下一切,給年幼的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傷害。

莉迪亞害怕再次失去母親,她以一種卑微的姿態祈求着母愛,母親用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光環以愛的名義強加給孩子,在愛的綁架下,孩子失去自我;一步一步陷入黑暗。在得知無法改變內斯-唯一可以給她帶來慰籍的哥哥要離家上大學,以及原以爲可以從傑克那兒尋求解脫離家出走,當着一切落空,她徹底絕望且異常孤獨,她的孤獨不是受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最終放棄自己。本書以種族歧視爲社會意識形態爲背景,批判民族歧視。

在書中我若隱若現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身影,只想對兒子說“狹路相逢請擁抱。”

非常喜愛龍應臺《目送》裏的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以此讀書筆記告誡自己,生命需要的是自行澆灌。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6

一切都像極了…壓抑的喘不過氣的氣氛,每個人如筆記般的晦澀難懂的心事,各式各樣在某個不經意瞬間的誤解,弄巧成拙的“爲你好”,竭力衝破卻無從下手的尷尬,千瘡百孔脆弱不堪的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大概每個人都能從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如何跳出這種怪圈…這是一個關於愛的答案,真正做到把愛的人放在心上,放在眼裏,和而不同,莉迪亞的家庭充斥着以愛爲殼的自私,每個人都期望其他人給予或者培養自己所稀缺的:爸爸媽媽希望莉迪亞實現自己未實現的醫學夢想和合羣性格、莉迪亞希望媽媽一直的陪伴而委屈順從、長期揹負關注與期望像抓住救命稻草樣抓住內斯、內斯和漢娜因長期缺乏關注而心思敏感對莉迪亞也沒有正常兄弟姐妹的深情…試想如果有人走出第一步,大膽表達:詹姆斯可以說:“我一直自卑自己作爲華裔不合羣”瑪麗琳:“當醫生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我希望你們可以支援我實現”莉迪亞:“我只想做我自己”內斯漢娜:“我們也很棒,爲什麼不關注下我們?”一切是否都會不同?沒有什麼是不可直視的,沒有什麼是一起同心連理解決不了的!

很喜歡作者細膩的文筆,精細刻畫了每一位人數的微動作微表情微妙心理變化,步步推進,潛移默化,淋漓盡致地傳達了那種透過面板毛孔滲入骨血的壓抑和心疼,一點道理都講不起來。後來發現,是個女作者,一切都合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