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8.84K

篇一:無聲告白讀後感1000字

無聲告白,讀了很長時間。一開始讀的時候,總是覺得英語寫出來的沒有漢語寫出來那麼優美,句子表達比較直接,修飾語較少,直接描寫的話語較多,讀的時候不能像漢語有那麼大的魅力。但的,隨着閱讀的進行,我的想法改變了。任何一種文字,一種語言,它都是獨一無二的。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

閱讀是一種態度!

這本書營造了一個壓抑、悲傷的氛圍。無論是周圍的環境,還是身邊的家人都對自身有着很大的影響,再加上交流的不暢、不夠,導致人物內心有太多不可言說的祕密,而這些祕密就是人物身上的枷鎖、負擔,越來越重、越來越沉。

文章一開始就說lydia死了,這句話像顆炸彈,轟的一聲,炸的所有人全都懵了。lydia是誰?她怎麼就死了?發生了什麼事?一連串的問題出現我在腦海中。慢慢的,原因、真相被一點一點的揭開。這本書讀起來就像在看偵探破案一樣。從案件的發生開始,一步一步,抽絲剝繭,最終找到事實的真相。

文中james是一個自卑、不夠成熟的人,作爲一箇中國人,在美國這裏,他感覺不能用光明正大的身份來生存,他極力的縮小自己的存在感,從不出頭,他想像一棵樹一樣活在森林中,無人注意,安安靜靜。他熱切的想融入這種環境中,像別人一樣,自由的呼吸,自由的享受陽光。但是,事與願違,他沒能夠。不管是當時的環境,還是自身的性格,他沒能成功。所以他將目光轉到lydia身上,她乖巧聽話,她那麼漂亮,她學習那麼好,總之james相信,自己沒有做到的事,她也許可以,她一定行的。所以james送lydia各種關於人際交往的書,關注他與同學及朋友的關係,希望lydia可以和同學打成一片。

文中marilyn是一個驕傲、聰明、有毅力、有追求的人。她可以爲了她喜歡的學業忍受別人的嘲諷和輕視,她也會盡最大努力,將實驗做的完美,考試成績全得a,她爲當個醫生在努力着。但是,當她一言不發,一言未留,扔下家人前往學校讀書,甚至直到她住院,家人才從醫院知道她的消息,我又不得不說她很自私。特別是lydia因爲她的離家而在性格或行爲上做出的改變,可以說爲lydia今後壓抑的.生活學習狀態埋下了伏筆。marilyn在迴歸家庭之後,依然對成爲醫生而心心念念,但她心裏明白,她沒機會了。此時的lydia就是她黑暗中的一點光,lydia是有機會成爲一位醫生的,而且她可以培養lydia。但她給lydia買的各種書都不是lydia現在所能看明白的,所能接受的,她買那些書回來只是她自己想看,只是爲了她心中的一點執念。

文中的nath是一個有夢想的人,他想成爲宇航員,他想飛出地球。他一直在爲此而努力,包括他將各種相關書籍全部看了個遍。同時,我認爲他的這個夢想有一部分是基於他想逃離這個家,他想飛出這個家,離這個家遠遠的。也許他當時離家的想法還不成熟,但是這個想法已經出現在他的潛意識中,這個想法已經播種在他的頭腦中。當他收到通知書,收到邀請信,收拾行李準備離家,以及他在電話裏所說的話,這些都說明他對這個家不喜歡,甚至很厭煩。在他小時候,他羨慕父母對lydia的寵愛,他討厭父母對他的忽視。但等他明白了lydia的無奈時,他對lydia也是非常同情,他也經常安慰lydia,雖然是吐槽自己的不被重視。可是,安慰的次數多了、過於頻繁了,他也會感到厭煩,但這種安慰,更像是一種習慣,更甚於是一種例行公事,雖然他在安慰lydia的過程中,也能向lydia傾訴自己不被重視的煩惱。總之他在這個家裏完全沒有感覺到一點溫暖。

文中lydia由於小時候媽媽離家給她心裏留下了一定的陰影,她怕母親會再一次的不告而別。她聽媽媽的話,媽媽讓她往東她絕不往西,她儘自己所能,滿足媽媽對她的一切要求。雖然她是家裏的焦點,發光體,但與之伴隨這的是父母所給予的沉沉的希望。對,她所遭受的就是父母望女成鳳的心願。而這會把她壓垮。nath對她來說就是一縷微光,是她想抓住的一點溫暖。nath雖然將她推進水中,但當nath將她從水中救起來的時候,nath手掌的溫度是她那時所感覺的的唯一溫暖,並且他們有了共同的祕密,nath就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將他緊緊的抓住。在lydia去博物館看動物骨骼、化石時,她看到一顆琥珀。當時文中對這顆琥珀的描寫,就是lydia一生的寫照。

文中的hannah是一個一直奢望着家人的關心的小女孩,她偷拿家人的各種小東西就是爲了引起家人對她的注意,對她的關心。特別是文中有描寫她想靠近母親,安慰母親時所表現出的那種小心翼翼。她總是顯得特別的膽小,她不想收到各種批評的話語,所以她努力的縮小自己的存在感。但也許正因爲如此,她纔會以一個相對來說有點像局外人的身份來看這個家裏所發生的一切。

……

總得來說這本書描述的就是外界環境對人物的影響是深遠的,而溝通的缺乏是導致問題進一步積累的又一層次的原因。文章在最後有給讀者以希望,讓讀者看到james一家人會和樂的生活。但我覺得現實是骨感的。

篇二:無聲告白讀後感1000字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伍琦詩《無聲告白》

本書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開頭,講述了一個70年代美國混血背景家庭因二女兒突然死去而引起的家庭中的每個人的掙扎和自我覺醒的故事。

我用了兩個早晨,就着兩個煎餅果子,匆匆的過了一遍了這本書,作家是華裔,故事也是有華裔背景的,並且是在1960s 1970s——那個種族歧視問題嚴重的大背景下。然而,拋開這些大部分人也許一輩子不會遇到的問題之後,從書中還是看的到我們自己。

首先,這個家庭裏有三個孩子,而聚光燈一直打在二女兒莉迪亞的身上,她是最受重視和關愛的孩子,讓媽媽多講一個關於空氣的構成的故事都可以得到美味的餅乾作爲獎勵。爲什麼呢,因爲母親瑪裏琳把自己年少時沒能實現的理想,重重的拋給了莉迪亞。她一邊在內心下決心“她把鼻子埋進莉迪亞的頭髮間,暗自許諾,絕不過分糾正她的坐姿,逼她尋找丈夫,打理家務,絕不建議女兒從事不適合她的工作,過不屬於她的生活。決不讓她在聽到‘醫生’的稱呼時,只想到男人。她要在餘生中一直鼓勵女兒。”可一邊她會暗自籌劃給莉迪亞買些醫學書,報名暑期輔導班。“‘只要你感興趣。’她每次都這樣告訴莉迪亞,‘只要你願意’她每次都是真心徵求女兒的意見,但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的屏住了呼吸。而莉迪亞注意到了。‘是的’她說,她每一次都會說 是的是的。因爲聽到這兩個字,她母親的呼吸纔會恢復正常呼吸。”莉迪亞非常痛苦,那痛苦不亞於她被無視的哥哥內斯。當年幼的內斯因爲備受冷落而憤怒的把不會游泳的莉迪亞推入湖裏的時候,兩秒鐘不到,他便意識到自己錯怪了妹妹。“當他的手拍在她肩膀的時候,當水面在她頭頂閉合的時候,莉迪亞感到極大的解脫,她在嗆咳中滿足的嘆息着,從容的掙扎着,她迫切的體會到,自己和內斯的感受是一致的,那些傾斜擠壓在她身上的東西,她不想要,它們太沉重了。”

養育養育,我們也終將爲人父母,二胎也放開,天曉得哪天會完全放開。即使是兩個孩子,也會有更喜愛的一個。但是,不要忽視另一個的喜怒哀樂,也不要過度重視更爲討喜的那一個。不愛與愛的太多,對於孩子而言,都會造成很難意識到並且逾越的創傷。

另一方面,作爲孩子的我們,在面對長輩期望或者拋來他們未竟的希望的時候,不迷失自己,樂呵呵的不走心的時候,真可謂是“我雖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終極version。

“那些著名的女性令她厭煩。她們的故事大同小異:別人說她們做不到,但她們還是決心去做。莉迪亞想,這是因爲她們真心想做,還是因爲別人不贊成?”這一段啓發了我一個新的角度——如果說,一個人因爲大衆都在熱愛一件事物於是反感甚至抵制它,轉而去喜愛一些相對小衆的東西,那麼其實,“大衆”與“小衆”於這個人而言並沒有什麼區別——他活在別人的眼光裏。

而身爲女性,更加要從“別人的眼光裏”跳逃出來。

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2014奧斯卡頒獎禮,最佳男配角jared leto的一段獲獎感言,“in 1971, in bossier city louisiana, therewas a teenage girl who was pregnant with her second child. she was a high school dropout and a single mom, but somehowshemanaged to makea better life for herself and her children. she encouraged here kids to becreative and work hard and do something special. that girl was my mother andshe’s here tonight. i just want to say ‘i love you mom, thank you for teachingme to dream.’” (1971年,在路易斯安那州伯錫爾城,一個從高中輟學的少女懷了她的第二個孩子,但是這個單親媽媽想盡辦法給自己和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她鼓勵她的孩子要有創造力、要努力工作、要做與衆不同的事。這個女孩就是我的媽媽,她今晚也在現場。我真的只想說,媽媽,我愛你,謝謝你教會我敢於夢想。)

種族有歧視,而人與人之間,由於經歷的事情,生長的環境等等不同,歧視也在私下流竄。

我很感謝他能在頒獎典禮上說這樣一段話,相對於種下種子的男人來說,大環境對女性更爲苛刻。在似乎每個人都拿着尖刀想要讓輟學,未成年懷孕的女孩子們毫無立足之地的時候,這一段話,毫無疑問,是在溫柔的說——hey,我知道你犯了很多的錯,但是還來得及,不要放棄,你仍然有資格過上好日子,也不要放棄好好教育你的孩子,你們和其他人一樣都有機會獲得美好的生活,你瞧,一個未成年媽媽的兒子,現在站在奧斯卡的舞臺上,用獎盃向她表達對生育之恩的感謝。

其它猶如慢性毒藥一樣的歧視例如女生到年紀就該找個好男人嫁了,離婚的女人不值錢等等,我想說女孩兒!勇敢的活 找到你自己!

說給看這篇作文的你,也說給我自己。

就像本書開頭第一句,我第二遍看纔讀出它的第二層味道。——書中的莉迪亞不小心失去了生命,而很多人的內心也許早都死了,

只是,他們自己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