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無聲告白》讀後感11篇

讀後感7.12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無聲告白》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無聲告白》讀後感11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1

在讀的時候,全程在想:原生家庭的影響啊,真的是一輩子的事情。後來,讀着讀着想法越來越多。

1、小說裏有很多環境描寫以及細節描寫,對當時的人物行爲,心裏活動有着到位的襯托。有些故事情節,並不需要特別燒腦的推理,作者明裏告訴我們,我差不點理解爲並不是想要鍛鍊我們的推理能力,更多想要告訴我們道理。

2、我們經常以爲“重男輕女”思想,爲的是男生可以幫自己養生,女生總是會嫁出去的。但是這裏不重難不重女,重的卻是父母內心的夢想與寄託,重的是自己的私心。

3、讓我想到最近的電影《何以爲家》,父母用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常常以“爲你好”爲理由,強迫孩子去做孩子內心不想做的事情。孩子真的不是我們附屬品,他們的生命從一出生就是不屬於任何人的,多些尊重和理解會更多。

4、詹姆斯跟瑪麗琳組成的家庭,而卻是他們兩個最不在乎整個家庭。兩個都只想要孩子不重複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個爲了孩子不被本地人取笑,被他們孤立,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甚至爲了擺脫內心的悲傷,背叛了妻子。一個爲了琳迪亞可以實現自己的曾經的夢想,不斷把她推向死亡的道路。而三個孩子是多麼懂事,琳迪亞爲了讓媽媽留在家裏,一味服從母親,內斯理解妹妹的痛苦,漢娜是最懂事卻也是最不受待見的人,總在邊上看着所有,明白所有。但是三個孩子之間的愛也是默默的,受父母,家庭的影響,缺乏溝通,這也是致命的。

反思了自己,常常會說,哎以後我要讓我的孩子學這學樣,讓他們多才多藝,不知道類似的想法會不會也是一種變相的強迫......

《無聲告白》讀後感2

故事以莉迪亞的死拉開序幕,莉迪亞的死不是故事的開端也不是故事的結局,但卻是這個家庭走向更好的開始。

這本書裏,有母親瑪麗琳終其一生也沒完成的夢想,雖然也掙扎過,但沒有結果。這也是促成莉迪亞死的原因之一。也有父親詹姆斯從小受到的歧視,沒有朋友,所以在他的世界裏有朋友更重要一些。還有喜歡天文並努力實現自我夢想的哥哥內斯,一向想得到疼愛卻飽受忽視的妹妹漢娜,以及讓莉迪亞看到另一種生活的傑克。

那裏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他們都飽受生活帶給他們喜與樂,苦與悲;他們都肩負着別人對他們的期盼,也都想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故事的情節緊湊連貫,跌宕起伏,讓人沉浸在其中。

生活中的我們也會活在別人的期盼之中,父母長輩總是不期望我們走一些他們走過的彎路,也期望我們能實現他們未曾實現的夢想從而彌補他們人生的遺憾,我們雖然明白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卻在愛的牢籠下不知方向,不知去向。我們寧可讓自我委屈一些也不願意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可這只是我們的初衷,若不是真正的熱愛我們很難堅持到最後。

好在,故事的最後,他們每一個人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或許,我們還在掙扎,不明白自我想要什麼,或者忘了自我想要的是什麼。

或許,我們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麼,可現實中有太多的羈絆。

別太糾結,別太聽信別人,能夠聽,但別全信;誰也不是你,誰也不能替你過一生。也別再爲那些想做而沒做的事情找漂亮的藉口,想做就去做了,過了這個時候都不是最好的時候。

那些愛我們的人也會願意放手成全。

《無聲告白》讀後感3

我們終次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

一個讓人心疼憂愁的故事。無聲告白。是的。一代人影響一代人。作者是華裔作家。讓我對故事的真實性有點懷疑。這種種族。對中國人的偏見是否在早期的美國會永遠顯的不合羣?我不知道。當時的中國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態。一生在嘗試合羣。是這一家人的宿命。莉迪亞對爸爸媽媽的愛很深。爲了維持着岌岌可危的家庭。她什麼都說是的媽媽。媽媽我願意。無聲告白。我爸爸媽媽不會偏心。所以我很難體會到內斯和漢娜的那種不被爸爸媽媽愛重視關愛的感情。想起在家裏我一直都是成績最好的。我突然想起那天哥哥說當初是媽媽說家裏沒錢不讓他去上高中了。我突然覺得很對不起他。讀書至少比他那麼多年來在外工作的好。我覺得。所以他纔會抱怨我用了家裏很多錢吧。想到這。似乎可以原諒哥哥。每次看書總能理解些什麼。我沒有很好的文學天賦。我不能很好的寫出書評。甚至有些我還讀不懂。但是總會有些什麼東西進入靈魂。我想着就應該是讀書的意義把。從他人的故事中想到自己的故事。

讀完此書讓我更加明白了以後要怎麼樣教育孩子。怎麼樣與家庭相處好。也會想我是不是也一直在爸媽的期待中長大?所以高考對於我來着纔會那麼的痛苦讓人失望。也許也有自己的期待吧。加油。

《無聲告白》讀後感4

在《無聲告白》裏,詹姆斯一家,一對夫妻和三個可愛的孩子,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在這個家庭中生活的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編織的美麗謊言和噩夢裏。但很明顯,導致這個家庭的不幸的,不僅僅是溝通和傾聽的問題,悲劇的根源在於父母詹姆斯和瑪麗琳自認爲是美好正確但不負責任的婚姻裏。他們隨意的開始,隨意的懷上了孩子,又隨意的步入婚姻的殿堂組成一個家庭。她們刻意地忽略對方的過去,然後幻想不切實際的未來,到頭來的是女兒莉迪亞的自殺,現實狠狠擊碎了他們自己編織出來的幻像。

悔悟或許永遠都不會晚,但也挽回不了什麼。大兒子內斯對於這個家庭已經心灰意冷,無時無刻都迫切的想要逃離;大女兒莉迪亞被父母的期望壓垮,最終選擇自殺;而小女兒,出生即不被期待,在家庭生活中游走於邊緣,即使在莉迪亞死後,瑪麗琳終於看到了可憐的漢娜,他也失去了同齡孩子該有的童真和無憂,在未來的家庭生活中,也會難以避免的卑微和小心翼翼。

做父母的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多的話,是人難免都會對其中的`一個偏愛一點點,甚至可能自己都沒有察覺,但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感受也很重要。而且我漸漸的發現寬容真的是一件很難得的事,在生活中,其實大部分人自認爲寬容,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你的身上。溝通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瞭解,所以也更容易獲得對方的寬容,在一個家庭裏,作爲最爲親密的人,要善於訴說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互相體諒。溝通真的很重要,但我討厭那些自以爲是的自說自話。

《無聲告白》讀後感5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當所有溝通都被強行調成靜音以後,無聲的悲劇可能也就開始了......

不想平庸、抗拒母親、太想“不一樣”的瑪麗琳遇到了期待認可、努力奮進、太想“融入”大家的詹姆斯,詹姆斯是她遇見的不一樣,瑪麗琳可以讓他卸下暫時的僞裝。相似而孤獨的人總是情不自禁的想要相互依靠,但終究不是想象中的契合......

初讀文章,內心很壓抑。看似最被疼愛的莉迪亞其實被拴了厚重的兩層枷鎖:努力變優秀、被大家所認識......她的離開敲碎了所有平靜。她和他都不理解,內心的希望在那瞬間全都幻滅,只是她們還不知,正是他們的“以愛之名”讓所有人的心都被禁錮起來,整個家都沒有了溫暖,有的只是想逃離。

慢慢的,你會不覺審視自己,彷彿書中某個場景是我們曾經有過的經歷,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包容,我們根本沒有想象中堅強。人都是自私的,唯有放下心中急切的渴望,才能施予別人真正的愛,也才能獲得更多的愛!

我們要理解所有不容易的父母們,也希望我們所要回饋的愛不僅僅是順從和安排,脆弱的心終究需要真正的港灣。結尾終是平穩的,代價是太過慘重了些,但至少未來生活裏他們看見了希望。

感觸很深,也是給自己打打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容易,所有一切,可能真的都是被安排好的,這可能是認爲你磨礪的還不夠,也怪最近的自己太過焦慮而把事情變得更糟了!大度一點,刺痛的越深,明白的才透徹。再堅持一下,幸福遲早都會來敲門的!

《無聲告白》讀後感6

“我們這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但這永遠不妨礙我愛你。”——題記

莉迪亞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美國人。她的母親希望她完成母親的夢想——出類拔萃,他的父親希望她融入大家之中,不再受種族的歧視。莉迪亞就在這麼一個觀念矛盾的家庭中成長。

在她小小的時候,母親爲了實現自己曾放下的夢想,在沒有和家人說告別時就獨自離開。最後母親回來了,爲了留住母親,小小的她,對母親的所有要求都會答應。第一名,最棒的,最好的她都必須要做到。同時又爲了滿足父親的期待,她總會裝出了許多好朋友一樣,來博她父親的一笑。她可以依靠的太少太少,唯有比她大幾歲的哥哥,纔是她的唯一知音。可惜哥哥要去上大學了,她彷彿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他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她尋找錯誤的源頭。發現所有的源頭終究於她曾經溺水的小湖。她不再猶豫,縱身跳下。

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莉迪亞對家人的愛。因爲那愛太過於沉重。她過着自己不喜歡的生活整整十多年。僅僅因爲父母的期待,是什麼才能讓她這樣呢?是孝,我更認爲是她對家人的愛罷了。

因爲愛,所以成全;因爲愛,所以去追逐你所愛;因爲愛,去默默忍受十幾年;因爲愛,未曾有過一句怨言。但是莉迪亞到死亡,也未曾對愛的人說出愛,這是悲哀,更是無奈。

所以故曰“無聲的告白”。

《無聲告白》讀後感7

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意料之中的悲劇。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愛的女兒的離世爲開場,採用倒敘的手法,一點一點爲讀者撥開謎團。

作爲最像母親的女兒,她從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於母親年輕時的特立獨行,嫁給了中國血統的老師,放棄了當醫生的夢想,所以母親的遺憾與抱負託付給了女兒。父親是一名中國人,從小飽受當地人的歧視和諷刺,特別盼望自己的兒女能夠融入社會,被當地人喜愛。於是女兒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壓得喘不過氣來,最終在一個夜晚被一個“意外”帶走了生命。也許死亡是女兒最好的歸宿,在那裏她不用爲沒有朋友被父親擔憂,不會因爲功課不好被母親失望。但這樣的結束方式卻是令人遺憾的。

文章篇幅不長,以家庭中的種種瑣事給我們展現了華人異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頭地,但沒有機會;想融入社會,但飽受歧視;想成績優越,但沒有天賦。但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對下一代的教育,毫無疑問女兒是被父母“逼”死的。爲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兒女健康無憂的成長,而不是成爲誰誰誰。文中的父母卻將自己無法實現的希望強壓給女兒,希望女兒代爲實現,這種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書中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願每個苦苦掙扎的我們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8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本書強烈推介給每位父母看,書裏的主人公一家人是我們現在很多家庭的縮影。父母將畢生沒有達成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代替完成,打着的是“爲你好”的旗號;孩子爲了討父母歡心,努力做個聽話的乖寶寶,從不說不。最後,當孩子認識到自我的迷失,意識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時,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期望可以重新開始。青少年自殺,這個悲劇不停在這個世界上演的劇情,刺痛着每個人的心。

爺爺奶奶那一輩,吃不飽穿不暖;我們這一輩,吃飽穿暖,但也僅限於吃穿不愁的水平,因此,我們常說,現在的孩子很幸福,不愁吃穿,生活條件優越。可是,大人們似乎都沒有看到,孩子越來越多的作業培訓班、越來越少的自由時間以及越來越迷茫的童年。這個社會節奏太快,似乎一停下來就會落後,現在的孩子只知道要奔跑、馬不停蹄的奔跑,卻忘記了爲什麼奔跑、奔跑的終點是什麼。

更可怕的是父母未竟事業的期許,媽媽說“我就是爲了你才放棄了......”爸爸說“我拼命工作就是爲了你......”這些付出,似乎缺少了太多的真心,有多少父母能說“我生你養你,是爲了完整我自己。

我對你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能遵從內心,活的精彩”?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並旁觀孩子獨立地過自己的不一樣的人生呢?

《無聲告白》讀後感9

這樣的家庭組合是個悲劇,一心最求與衆不同的母親,總想着融入人羣“與衆不同”的亞裔,書的一開篇寫到亞裔父親我就能想到在美國,定會出現種族歧視這一點,什麼民主自由接受一切新事物的“大熔爐”國家,到現在爲止種族歧視還不是普遍存在?

上街到哪裏被人赤裸裸的挑釁做眯眯眼等,這種人有什麼可優越的呢?文中的父親成長時經歷的事,太自卑了,太揪心了,也完全理解了他爲何總想融入大衆。而母親,之所以要與衆不同是因爲當時對女性的定位,她母親對她的期待,嫁個潛力股老公,圍着廚房照顧孩子的家庭主婦,她不願意如此,她不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想做個醫生。可命運給她開了個玩笑,她嫁了個男人結婚生子做了個家庭主婦,幡然醒悟,再去追夢,不告而別三個月,可年幼的孩子需要她,也放不下,又再次懷孕,家庭耽擱了夢想,再也無法實現了。便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女兒身上,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全然忽略掉她的感受和其他孩子,女兒怕母親再次離去,選擇了服從母親的一切安排。父親希望她交友合羣,母親希望她出類拔萃當上醫生。

最後......她自殺了,就像文中所說的不知怎麼定位自己。她不像哥哥內斯找到“自救”的方法。最暖心的就是傑克對內斯的暗戀啦,還好最後一切歸於美好結局。這書看得好壓抑,帶入感情多了,會忍不住紅眼,多相像呀,做別人期待中的樣子太累了,我想大多數的中國家庭孩子都有遇到這種情況。感覺自己很像母親瑪麗琳,害怕最後的自己是否也會如她般事與願違做個家庭主婦呢?我只能告誡自己:不要因別人而改變自己的決定。不做令自己後悔的事。

《無聲告白》讀後感10

我們真的能擺脫得了嗎?期待是一副沉重的枷鎖,瑪麗琳擺脫了母親的期待而沒有擺脫對自己的期待,一個渴望出類拔萃與衆不同想要成爲醫生但還是結婚生子平凡生活又因心中總有一個聲音在說去當醫生吧實現自己的夢想,纔有了後來的離家出走不過因爲懷孕所以無果還是回到以前的生活繼而把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轉接到女兒莉迪亞身上。

詹姆斯一個棕色眼睛黑髮的中國人,他渴望融入這個社會,一生的夢想就是能夠合羣,因爲種族,他沒有朋友所以他把夢想交給莉迪亞希望她能善於交際有很多朋友,這是詹姆斯對莉迪亞的期待。可憐的莉迪亞因爲害怕媽媽的離去 ,害怕這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家庭分崩離析,所以她下定決心要實現媽媽的所有願望,不管媽媽說什麼她總是回答是的,一味的順從不敢辜負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她學習生物醫學,看媽媽送給她的生日禮物,拿電話假裝給朋友打電話,和朋友看電影.......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爲了父母開心,在父母強勢的關愛下她感覺無比壓抑不能呼吸,他們的愛像沉重的鎖鏈把她緊緊鎖住,無法逃離。

內斯和漢娜過分的缺乏愛和關注,他們從來沒有得到愛,被忽視的內斯,被遺忘的漢娜成功的成爲了局外人,她看着這個家發生的一切,內心清楚無比。

就在莉迪亞坐在湖邊發現這一切都錯了的時候她想明白了,她要告訴媽媽自己不喜歡當醫生,跟爸爸坦白自己沒有朋友,坐在小船裏的她勇敢的邁出了這一步,她走出了小船踏進水裏感受水的溫度,她要上岸回家告訴父母這一切,不幸的是她不會游泳沒有成功上岸就此沉入了湖底,所有想要說出的話在這一刻變成了靜寂,無聲的告白......

《無聲告白》讀後感11

無聲告白,如果有聲,或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好在結局不算太壞。

莉迪亞揹負了母親的夢,父親的期待,所有的“愛”壓的她喘不過氣來,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她是個孩子。我很好奇詹姆斯跟瑪利亞爲什麼沒有交流,從沒有討論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她們兩個人的自由戀愛愛的是什麼?詹姆斯從小敏感,自卑,種族文化的差異,被當地羣衆取笑,羞辱,無法融入這個美國圈子。父親期待擁有藍眼睛的莉迪亞融入這個圈子,強迫她交朋友,還會監督女兒打電話給同學,每天這樣的假裝是有多累。

母親無聲的離開,給這個家抹上了一層陰影。莉迪亞把一切怪罪於自己,渴望抓緊母親,忽略自己的感受,只爲不看到父母臉上的那份失落,說到底還是害怕母親再次無聲的離開。漢娜一直敏感,在這個家就像多餘的,沒人注意到她,她可是一個孩子啊!內斯心中是有嫉妒莉迪亞的,莉迪亞擁有了父母極度的愛,剩餘兩個孩子被忽視。一個被壓的喘不過氣,一個我行我素,一個小心敏感。如果能分攤,多一些交流可能就不會有悲劇了。

永遠不要把自己的夢強加給自己的家人,那個夢是自己的,應該自己去實現。家庭成員一定要有溝通互動,能觀察家庭人員的習慣,性格,能聆聽她們的想法,感受,聽取她們的意見,理想。要會表達自己的愛。

我們終其一生,只是爲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