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史記.孔子世家》讀書筆記3篇

《孔子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學習吸收夏、商、週三代文明與知識。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史記.孔子世家》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史記.孔子世家》讀書筆記3篇

《史記.孔子世家》讀書筆記篇1

孔子爲人謙恭好禮,有些過分好禮了,所以齊國晏嬰建議齊景公不用他,確實他不適合齊國的施政方針。要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有所作爲,得臉厚、心狠、手辣,得見機行事善於權變,看樣子孔子不具備這些特質,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關於禮的理論,並不適合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實用啊。再說他臉皮也太薄了,與南子見了一面,回來被學生“不悅”,就急得發誓賭咒,“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不必這麼緊張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後期是有所醒悟了,會權變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沒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稱道的,還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編寫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確是中國千年文化中經典中的經典,他教育學生的種種言論,讓我在這裏評價一句正確都覺得不夠貼切不夠資格,因爲孔子的思想已經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每一箇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養,我們其實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來衡量現實的所作所爲,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對孔子思想進行評論。

關於孔子的思想是一個太博大的話題,以我笨拙的筆墨無法寫出其中萬一,只是覺得很奇怪的是:一個說出那麼多經典的對的話的人,爲什麼不能做對的事,讓他能夠在當世得償所願施展才華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讓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澀。

《史記.孔子世家》讀書筆記篇2

太史公以詩讚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至於後世,更有所謂“大誠至聖先師”之號。孔氏之學,漸乎後世,不可謂不深遠矣。

然則孔子之不用於當時,何也?

有論者以爲其生不逢時,故有不遇。果哉?子貢曰:“夫子蓋少貶焉?”子曰:“而志不遠矣!”以此知孔氏一學者也。學者之爲,道也。不容於世,亦宜矣。孔子亦自知也,故有:“知其不可爲而爲之”之語。孔子不悅桀溺,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以此知子之執也。孔子自雲:“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誠然一學者之象也。

孔子之學博。楚令尹子西曰:“諸侯之使,無如子貢者,諸侯之輔相者無如顏回者,諸侯之官尹無如宰予者。”然聖者不霸,霸者不聖。所謂“王者”之說,亦宜付諸東流。孔子既以修道不倦而聖,又不降志以求,其不容於世不亦宜哉?世之所求,無非霸也。

春秋之時,諸子紛爭,各以說逞,皆以己學爲正道。所言不一,所執亦異。然大道渺茫,實難求索。道有大小之分,有“霸”,“王”之別,有學用之類,以此道論比彼道,不亦怠哉?王霸有道,爲政有道,書畫有道,莊子曰:“矢溺亦有道。”

與孔子同時之諸子,名、法、墨、陰陽亦傳諸後世而不絕,唯儒高出諸子而獨尊,何也?無他,時也。

昔孔子生之不遇,後,身既沒而名顯,皆因時也。春秋之時,大禮已壞,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復禮,期諸侯俱以王室爲。秦遵法術而亡,漢鑑前轍而雜儒法,孔學終以“君臣父子”而得顯,豈非無因乎?

《史記.孔子世家》讀書筆記篇3

這次讀完之後,我的感覺就印證了司馬遷說的:“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以前看過《禮運》、《易經》、《樂記》、《經解》、《學記》,以及《論語》,這些當然是名著,但這次透過《史記》瞭解孔子的一生後,再與以前的東西結合起來,深刻的.感覺到了孔子的悲哀。當然孔子也並非是宋明時期神話後的孔子,《史記》裏的孔子給人感覺纔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要說《史記》先得從司馬遷的悲哀說起,司馬遷從忍辱負重受宮刑之後,說出了:“人之一生,或輕如鴻毛,或重如泰山。”後面的《報任安書》中有提到只要是傳世之作,必定是上古聖賢發奮才能創作出來的。

孔子的一生分爲幾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決心治學。

3、四處求學。(如跟師襄子學琴,向老張問禮,在齊聞韶。)

4、始創儒學,招徒授業。

5、開始爲政。

6、周遊列國。

7、刪述六經。

先說身世,司馬評價爲:“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至於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與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雖然是一個大夫叔梁紇的兒子,但是因爲是野合所生,而且父親死時沒有守孝所以沒有人承認他。因爲父親早逝,所以孔子的母親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時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學之路還是非常坎坷的,十五歲前和他母親的爸爸學,之後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學,因爲太史公要測試孔子到底有沒有學習的毅力,讓他在門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於是被太史公收爲弟子,其後認真學習六藝,《經解》中有是這樣介紹六藝的:“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宜良,樂教也;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至於四處求學我想孔子向老子問禮,應該都聽說過,孔子去了以後被老子罵了一頓後,就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龍我不知,今日我見到老子就像見到了龍。有人說這次是兩聖的碰撞,其實當時孔子的思維並不完善,所以我們老師常說如果孔子五十的時候再見到老子,纔會是儒家與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慘的時候就是周遊列國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隱士諷刺,還被軍隊圍了三次,但在這途中孔子的體系才真正的創立出來,磨難也不可謂不重要。

最後的刪述六經,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最大貢獻了,當時孔子想幹這件事的初衷是,認爲天下已經無道,自己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展現給後人。孔子刪了《詩經》,整合了《尚書》、《禮記》,寫了春秋。

關於最後死時見到的最後一個人就是子貢,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

史記原文:

明歲,子路死於衛。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謂孔子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

春秋年間,天下無道,禮崩樂壞,智者無用武之地,賢人空懷興國之志,君王毫無勢力,孔子窮其一生不能把禮義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後,孔子發出了最後的感慨。

子路因爲衝動死在了衛國,孔子一聽,一下氣血上涌,帶動以前的憂愁就病倒了。子貢來看望,孔子勉強裝作很悠閒的樣子,說:“賜呀,你也太晚了吧!”孔子哀嘆一聲,唱到,支撐天地的太山已經摧毀,支撐房屋的主樑也已經被摧毀,領導人心的賢人呀,也已經不管用啦呀!哭了起來。過了一會跟子貢說:“天地之間沒有道德的約束已經很久了,我的主張一直不能夠推行,悲催呀!那曾興盛無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經被葬在了東邊,那禮樂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邊,昨晚我夢到我坐在祠堂裏,我是殷人呀!”七天後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滿了悲歡離合,又擁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時光,死而無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