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經典】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哈姆雷特讀書筆記【經典】,歡迎大家分享。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經典】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經典】1

被馬克思喻爲“最偉大的戲劇大師”的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藝術大師,他不僅屬於一個時代,而且屬於所有世紀;他不僅屬於英國,而且屬於全世界。浪漫派詩人濟慈曾說,“莎士比亞過的是寓言的一生:他的作品就是詮釋。”世界上對這位巨人的劇作一往情深的導演不計其數,特別是對《哈姆萊特》這部傑出的經典戲劇更是情有獨鍾,俄國導演梅耶荷德就曾說:“如果將來的某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劇本都失傳了,而《哈姆萊特》沒有失傳,那麼戲劇就還存在。”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這句話總是被人們在不經意的時候提起。莎士比亞的名言,即使年代相差遠久,對於現在人仍是非常熟悉。

完成於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別林斯基稱《哈姆雷特》是戲劇詩人之王的燦爛王冠上面的“一顆最光輝的金剛鑽”。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哈姆雷特》是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戲劇,他的劇本僅在1979~1985年間就出版了92次。

好的作品往往源於社會生活。《哈姆雷特》故事情節取材於12世紀末的一部丹麥史,1567年一位法國作家把它寫進自己的故事集裏,16世紀80年代中,倫敦舞臺上曾多次上演過莎士比亞同時代劇作家據此改編成的戲。1601年,莎士比亞又把它重新改編,把一段中世紀的封建復仇故事改寫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悲劇,哈姆萊特的形象也因此成爲世界文學中著名的藝術典型之一。

據說莎士比亞寫《哈姆萊特》的時候,英國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這時,宮廷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莎士比亞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英國現實之間存在着無法解釋的矛盾。他開始在《哈姆萊特》中深刻揭示出這一矛盾。他透過這一個古老的宮廷仇殺故事,對以克勞狄斯爲首的專制王朝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王子哈姆萊特這個人文主義者所進行的反封建暴政的鬥爭,給予了熱情的讚賞和深厚的同情.

第一幕:哈姆萊特聽王家城堡上的哨兵報告,城垛上出現了一個酷似先王的幽靈。遇見了它,證實了他的最大疑懼:原來正是先王的兄弟克勞狄斯,在先王熟睡時分謀害了他,隨即篡奪了他的王位,並娶了孀居的王后。鬼魂告誡他要嚴守祕密,伺機爲他報仇,然後消失了。在這一幕中,哈姆萊特的一段話讓我感受頗深。

“在個人方面也常常是這樣,由於品行上有某些醜惡的瘢痣,或者是天生的——這就不能怪本人,因爲天性不能由自己選擇;或者是某種脾氣發展到反常地步,衝破了理智的約束和防衛;或者是某種習慣玷污了原來人喜愛的舉止;這些人只要帶着上述一點缺點的烙印——人生的標記或者偶然的機緣——不管在其餘方面他們是如何聖潔,如何具備一個人所能有的無限美德,由於那點特殊的毛病,在世人的非議中也會感染潰爛;少量的邪惡足以勾銷全部高貴的品質,害得人聲名狼藉。”

確實如此,人的本性,很多時候都在被爭論着。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人的品行,似乎隨着時代的發展反而一步步退化了。古代所提倡的“大同思想”,似乎已被遺忘。人的醜惡漸漸顯露了出來,搶劫等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而“發脾氣發到反常地步”這便是心胸狹窄的表現。

第二幕:懾於那個可怕的祕密和所承諾擔當的艱鉅任務,哈姆萊特讓江湖戲班演了一齣戲。第三幕則重點描述了這齣戲。其獨白再次深深地打動了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透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爲,那一種更高貴?”

“生存還是毀滅”的疑問應該說貫穿於整個悲劇,最終導致哈姆萊特走向死亡。這段內心獨白不僅是哈姆萊特的疑問,更是許多人類痛苦的根源。哈姆萊特的悲劇命運也根源於對這個疑問的理解和闡釋。一般認爲,這個人物既有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反封建、崇尚人的理性的特徵,又有宮廷貴族後代悲觀、憂鬱的消極一面。在面對死亡時,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一面令其勇於走出黑暗,面對人生,而悲觀的一面則讓他對擺脫不了死亡的恐懼而痛苦萬分。儘管哈姆萊特最終選擇了勇敢面對,但死亡最終還是降臨在他的身上,更重要的是,對死亡的恐懼至始至終困擾着他。

“生存還是毀滅”確實引發人的深思。處於這個年齡的`我從來都沒有好好考慮過這個問題,最大的願望就是無憂無慮地過着每一天。確實如此,我想的事情都很簡單,從未停下來好好想過一個問題。現實的我,不想去太過於繁瑣的問題,一遇到問題,似乎都是在爸爸媽媽的指導下走出一個又一個迷宮。現在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確實很幼稚。生存?毀滅?似乎在一念之間。不明白爲什麼世間有那麼多人選擇逃避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忍”,世間有很多事情都要忍。其實,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爲什麼要氣憤和不滿呢?只有自己知道。

我們生存的社會不可能達到古代所提倡的“大同社會”。對於環境,我想只有自己學着去適應吧。如果你沒有能力改變周圍的生存環境,那麼努力去適應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社會環境的混亂,人心的險惡便是悲劇的最大根源。面對誘惑和挫折,我們不能一味地抱怨。讀好書不僅是思想的淨化,也是心靈的淨化。最起碼,讀了這本書,我開始深深地思考自己的問題,也明白很多看似簡單的道理。我不願有哈姆雷特的軟弱,雖然偶爾會有點脆弱,但是每一次從挫折中爬起來時,我對着自己一笑。因爲我知道自己沒有想象中脆弱。

總而言之,真正的經典是不會被時間的塵埃所埋沒,相反,猶如陳年的美酒,越是年代久遠,越能散發醉人的醇香,《哈姆雷特》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經典】2

哈姆雷特是丹麥前國王之子,現國王之侄。他的父親剛剛去世不久,叔叔成爲了國王,母親嫁給了叔叔。從父親鬼魂處得知,父親是被叔叔毒死的消息,從而裝瘋,去探究事情真相的過程。

丹麥國王克勞迪思是故事的反派,他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就是他用毒藥滴進老哈姆雷特的耳朵,致其死亡,然後取得國王的王冠,霸佔了王后,然後千方百計想殺死哈姆雷特,免除後患。

這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哈姆雷特想要替父親報仇,但需要探究事情真相,國王克勞迪思爲了自己的王冠和王后,想要致哈姆雷特於死地。但因爲王后,國王只能暗地裏派人做,哈姆雷特想報仇也非常困難,所以產生衝突。

哈姆雷特的父親剛去世不久,守城的士兵發現了他的鬼魂。哈姆雷特的好朋友霍拉旭告知了他,哈姆雷特得以見到父親的鬼魂,並與之對話。得知父親是被毒死的,但他並沒有全部相信,於是裝瘋,希望能夠探求事情的真相。

在裝瘋的過程中,國王因爲心中有鬼,有點擔驚受怕。朝臣普隆涅斯誤以爲哈姆雷特瘋是因爲他的美麗女兒。因爲哈姆雷特曾經那麼真切地向莪菲莉霞示愛。爲了試探哈姆雷特,給他請來了演戲的伶人,以期能夠把他的心思轉移到娛樂上來。在國王執導的試探中發現似乎不是這個原因,於是國王就想盡快把他送到英國去,冠冕堂皇說讓哈姆雷特遊歷各國散心,其實是想借英國國王處死他。

在臨行前,看伶人演戲。哈姆雷特巧妙地把毒死父親的情節寫進戲中,目的爲了觀察國王的反應。結果國王大怒。派人立即要把哈姆雷特送往英國。普隆涅斯還想做最後的努力,探聽哈姆雷特發瘋的原因,結果被哈姆雷特誤殺。莪菲莉霞因爲父親的死亡和對哈姆雷特的失望而發瘋,在哥哥爭執時誤入水中身亡。

哈姆雷特途中機智拆看國王公文得悉加害自己的意圖,偷換公文藉機折返。偶遇莪菲莉霞的下葬,與勒替斯相撞,在國王的慫恿下決定比劍。國王和勒替斯密謀設計置哈姆雷特於死地。

國王預謀借勒替斯和哈姆雷特比劍,用毒酒或毒劍毒死哈姆雷特,是本劇的高潮。王后錯喝了國王爲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身亡,勒替斯因爲和哈姆雷特奪了對方的劍,被毒劍刺中,在最後的時刻,勒替斯告知哈姆雷特都是國王的陰謀,哈姆雷特用那把塗有國王親手調製毒藥的劍刺向了國王。這個敗壞倫常、嗜殺貪淫、萬惡不赦的奸王終於死了。

哈姆雷特因爲中了毒劍而死,留下一直陪他的好朋友霍拉旭替他傳述故事的始末,以期昭告世人,不讓哈姆雷特的名譽蒙傷。

莎士比亞藉助哈姆雷特這一角色,體現了事情發展的曲折、多變,同時在哈姆雷特身上體現了一種人文主義者的性格特徵。作品中展現哈姆雷特在不同場合下的話,時而高雅、時而粗暴,有時富含哲理,有時又有譏諷的味道,這些語言的高度個性化更是將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特點表現地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