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無人生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4篇)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1

看的讓人很不爽,不過本書製造的氣氛很好,晚上躺在被窩裏看,確實感覺到脊背發涼。

本書描述的故事,如果是一個真實案件,永遠也不會有解,已知的條件不夠,無法推斷出來。當然,看完小說,也不可能推理出來,如果靠感覺猜對了兇手,只能說感覺真準。

這本書仍然沒有打破我對懸疑類作品的預期,正如所有懸疑劇或者懸疑小說一樣,隱藏關鍵的部分,製造混亂的部分,不同的是,本書中加了很多不知真假的內容,給推理製造了極大困難,因爲那離真實遠了十萬八千里,但讀者難以分辨,比如,開局就講法官收到了一封信,來自卡爾明頓,我還記下了這個細節。如果把這當做真實的確定發生的事情,就完美的把法官排除,離幕後之人遠了十萬八千里。

作者精心構思了這個故事,但壓根就沒想要讀者去解出誰是真正的兇手,作者想要的是完美的講完這個故事,把自己精妙的構思,對人性的剖析寫入書中,把懸念留存到最後,由作者親自揭曉,讓讀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如果是這樣的話,作者很成功,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亂,然後,就沒有其他。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2

以前一直很喜歡讀關於推理類的小說,因爲這很驚險,很刺激,能帶給人新鮮的感覺,喜歡有驚喜,喜歡有期待的感覺。隨着一層層薄紗被揭開,隨着一層層迷霧被推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結果,喜出望外的感覺總是讓人舒服,又驚奇。每次讀一本推理小說,總是會受益匪淺,越看越喜歡。荒島上僅有十個人,其中有一個是兇手。但他們接連死去,無人生還。那麼誰是殺人犯?是最後一個死去的人嗎?如果不是,那麼他(她)如何在死去之後,還能使自己的殺人計劃照常實行?他(她)爲什麼殺人,又爲什麼給自己也貼上死亡標籤?在《無人生還》中,阿加莎·克里斯蒂顯然把自己逼入了創作的險地。面臨此景,偵探小說作者有兩種選擇,一是用天才的構思自圓其說,另一就是假託“心理懸疑”“奇幻”一類低劣手段胡說八道。

“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嗆死,還剩九個人。九個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個睡過頭,還剩八個人。八個小兵人,動身去德文。一個要留下,還剩七個人。”這首英國的古老童謠成了貫穿小說的線索。十個被害者先後像歌謠中描述的那樣死去,使之帶有讖語的色彩。它使這小說的文字冷颼颼的。你的耳旁似乎總有一個囈語式的童聲,它在輕輕吟詠這歌謠,那漫不經心的聲調中帶着一絲死亡的氣息,猶如在童真的面龐上忽然出現嗜血的表情一般,讓人在極端的對比中感到無形的恐懼。

從風和日麗到慘霧瀰漫,小島由度假勝地變成了人間地獄。這部英國的小說,會很容易地讓你聯想起英國的天氣:多雨、陰冷。暗夜中的大海隱去了波瀾壯闊的一面,冷峻地窺視島上的一切。當海邊也成爲謀殺現場之一時,從沙灘上退去的海浪便留下一抹憂鬱,讓人擔憂死亡之吻的再度來臨。尼羅河上的撲朔迷離,擾亂的是讀者的智慧,而《無人生還》中的大惑不解,擾亂的是人們的心絃。

克里斯蒂似乎是深信人性本惡的。在謀殺案中,幾乎每位出現在現場的人都有作案動機。克里斯蒂在對每一位嫌疑人加以排除時,都順便嘲諷着他們的陰暗一面。兇手預先在留聲機中放置了錄音,在衆人上島後逐個宣佈了他們的罪狀。原來每位上島者的心頭都藏有一個祕密:軍官爲了泄私憤故意將下屬派往危險之地;醫生醉酒後動手術致使病人死亡;女孩兒爲了幫情人獲得遺產故意製造了一起事故?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指控,小島變成了審判之所。

在絕境中,有人心頭坦然,因其多年來已無法承受罪惡感帶來的痛苦;有人不以爲然,因其從不曾以自己的罪錯爲忤;還有人惶然,有人悽然。但無論怎樣,從貴族到底層,島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裝扮,在最殘酷的現實面前表露了最真實的一面。渴望生命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想法,渴望解脫則是所有人的企盼——困境或道德上的解脫。如果說“波洛三部曲”裏還有波洛的幽默作爲調劑,那麼《無人生還》則從頭至尾充滿壓抑的悲腔。克里斯蒂的嘲弄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聲色俱厲的批判。同時她也變得更無情——那首童謠無異於一份判決書,將這些待死的囚徒送至刑場,先讓他們看到黑洞洞的槍口,而後蒙上頭罩,再將槍口抵上他們的額頭。那種等待中的煎熬帶來了無法承受的沉重感。也許,當你在深夜讀這本書時,會聽見他們大口的喘息聲。

“他們究竟是誰殺的呢?”直到小說臨近終結,這謎團一直困擾衆人。最後是一份神祕的自白解開了謎。真正令人吃驚的,不是行兇者那難以爲人察覺的作案手段,而是他(她)的身份和動機。人性的悲哀在最後的剖白中無法抑止,海中的荒島猶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錯的反思中變得無所憑依。文明在小島上荒蕪,道德的流放地萬物蕭條,無人生還。這部小說在此時變得深刻起來,當後世的讀者一再感嘆克里斯蒂“目眩神迷”的寫作技巧時,似不應忽略她筆下流露的哀嘆之聲。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3

耍笑了這麼半天,也該說點正經的。

翻開《無人生還》之前,心裏其實相當掙扎:這書一旦讀過,將使我蒙受一個損失,以後再也不能拿着無知當個性地叫囂:“誰說我學克里斯蒂?我連《無人生還》都沒看過!”——好像仍不是很正經哈。

而看罷之後——也許因過於特殊的閱讀經歷,使我無法客觀評價——竟產生一種不甚滿意的感覺。這在克里斯蒂作品讀後感中前所未有。究其原因,大約是本書乃克里斯蒂所寫,卻偏不夠克里斯蒂吧。

我心目中,女王風格之代表是《尼羅河慘案》與《陽光下的罪惡》。它們是如此克里斯蒂,這般克里斯蒂,比克里斯蒂還要克里斯蒂。而同是經典名作的《長夜》、《羅傑疑案》和《東方快車謀殺案》,已屬偏鋒之作,所幸偏在合理範圍之內,反顯得比端方的正統更加活潑妖豔。而《無人生還》偏得太過,飛得太高,竄得太快,花俏得捅破天了,而低頭一看,卻是下盤不穩。從性質上講,此二者同爲變化,一爲波動,一爲畸變;從距離上講,前者尚在三等親以內,後者已經出了五服;從效果上講,前者是一念成佛,後者是一念成魔。

好吧好吧,最近穿越回古代太久了,說話有些脫離羣衆,說得淺白些,是這樣的:《尼羅河慘案》是一位妝容精緻的美人,是那種摸着良心誰也無法否定的美貌;《羅傑疑案》等於略作了些簡單整容,割個雙眼皮墊墊鼻樑,輪廓還是那樣兒,只是更漂亮了,於是乎顛倒衆生、傾國傾城;而《無人生還》整個兒變了性,導致結果兩極化:一些人一見之下兩眼開花,蜂擁而上,癡戀而靡他;另一些人驚得“噔噔噔”連退數步,躲得遠遠的,怯怯問一聲:“神仙?妖怪?”

而除卻風格之落差,大概還有評價之落差。

通常,那些交口稱譽、無限榮光的事物,若在滿心崇敬中走近觀之,往往沒有之前想得那麼好。或許,好,固然是好的,但心中到底失落。如同我中學時熱映的《泰坦尼克》,溢美盈耳,萬人空巷,我也從旁人口中聽了些梗概,驚鴻瞥見過幾個鏡頭,記住了一首主題歌,但從未看過。並非沒有機會,而是有機會卻刻意不看。當年我便說:“這樣的片子,若是初時看了,也便看了。別人說好時,我想也是要跟着說的。這好來好去,已是太好了。既然初時沒看,現在已是不能看了。因彩聲聽得多了,心中定下一個‘太好’,便是此片再怎麼好,也比不上這個‘太好’。現實中事,萬沒有心中想象的至美呢。”既是距離之美,索性不要走近,霧裏看花,朦朧陶醉便了。以一時之缺憾,留一世之經典,在我看來,是件個性事兒,也是聰明事兒。而我究竟不愛電影,放手竟也樂得;而面對奉爲畢生職志的偵探小說,到底學不來這種灑脫,或者是無法灑脫。那些經典之作,且不說“沒看過,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吧,到底是本行中人的必備常識。可以說,我看《無人生還》,不是隨性而爲,而是爲所當爲。

許多東西,也許在當年成就之時,確是實至名歸;而隨着時光流駛,不斷增幅擴張,漸漸失真爲天上來的乃至天外飛仙的神異神異之神神異,到得今日,自然盛名之下,其實難符。正所謂天道難違,滿眼所見皆是如日中天之後,隨即譭譽參半;到得飛龍在天,哪個能避過亢龍有悔?阿加莎·克里斯蒂尚且如此,真有誰的腕力能扳過這個魔咒?魔咒的真名若是“規律”,還須順應行之。前車之鑑,實值得我輩惕醒。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4

這應該是我看的第一部偵探推理小說,在閱讀的世界裏,我一直認爲自己是感性派,不願意看一些邏輯性和理論性較強的燒腦讀物,這本書一直被束之高閣,偶然心血來潮纔拿在手上翻了翻。

比較有趣的是開篇的一首古老童謠《十個小士兵》,童謠唱的是十個小士兵如何接連死去: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

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

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

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

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

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裏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

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

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樑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其實看到這裏大致已經能知道文中可能有十個主角並且結局都會死去,接着是一封封邀請信把主角們接連請上場,說實話看到這裏我還是對這部小說很無感的,直到第一個小高潮——馬斯頓的突然死亡,讓我抱着這本書一直到夜深閱畢,情節張弛有度,扣人心絃,停不下來,只想快點知道誰是兇手。

可怕的是:一切都在兇手掌握之中,每個人都相互猜忌卻又不得不勞抱成團,每個被懷疑爲兇手的人只能以死亡來證明自己。

那個老小姐,布倫特,看似桀驁不馴,憤世嫉俗,實則是對自己內心恐懼的掩飾,因爲自己的無情與武斷,女傭自戕而死;麥克阿瑟將軍,嫉妒的火焰“燒死”了自己的部下,這筆賬,總會讓錚錚鐵漢不堪一擊;沉着冷靜的維拉,又何嘗不時時刻刻回憶起淹死西里爾的不是海水,而是自己;服務周到、老實盡責的羅傑斯夫婦,誰會想到爲了一筆財產也曾親手弒殺信任自己的女主人;經驗豐富、專業老練的阿姆斯特朗醫生,也曾因一時酗酒而葬送了一個女孩年輕的生命……

每個人都有不願提及的過往,每個人都有想要毀滅的曾經,曾犯下的罪孽與過錯,無論怎樣滄海桑田,終逃不過正義的判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天道好輪迴,欠下的,總得還清,甚至拿命相抵。

布洛爾是倒數第三個死亡的,其實當布洛爾死亡之後,隆巴德和維拉應該已經能夠想到島上要麼有第十一個人,要麼前面有人假死,我認爲當隆巴德對維拉說“你聽我說”的時候已經想到了,但是處於半瘋狀態的維拉沒有想到這些,她開槍打死了隆巴德,崩潰的神經也把維拉自己送上了絕路(之前維拉房間頂部出現的黑鉤,也暗示了維拉將是最後一個上吊死亡的小士兵)。

如果沒有文末的漂流信,我想這應該是一樁沒有答案的千古謎案,真正的兇手是瓦格雷夫法官,假死的瓦格雷夫,實現了自己“捍衛正義,死也要死的震撼”的心願。

其實我對整部小說有兩個疑問,第一,既然瓦格雷夫是策劃一切的兇手,那麼文初的瓦格雷夫的邀請信那麼像一回事,是否顯得過於刻意?就爲了掩飾他的兇手身份?回頭讀第二遍時看到瓦格雷夫的邀請信就有點搞笑了。第二,瓦格雷夫假死的時候說是在額頭抹了一小塊泥巴僞造槍擊頭部,可是泥巴和血跡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吧!當時島上的人再沒有常識應該也能發現,除非他們都已經處於神經崩潰邊緣了。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5

據說犯罪是人類的原始慾望,所以如福爾摩斯般的刑偵人員也夢想着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當他這個夢想最終實現時,小福同志握着精緻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顫抖。

不過相比於柯南道爾,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寫起犯罪來更加地迷人而優雅。英國人那種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筆下轉化爲一種精細的變態。那些鮮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講來,沉穩而緩慢,帶着英國的霧氣,陰冷潮溼,慢慢地在你周圍瀰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題材本身就偏靈異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讓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讓人驚歎於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這部《無人生還》了吧。

《無人生還》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長的那種,一羣人因爲某種原因被困在一個地方,誰也出不去,而兇手就在其中,人一個個死去,未知的恐懼緊緊相逼。後來的金田一、柯南之類不過都是從阿加莎這裏學到了這種手法。在這個故事中,十個人分別受邀來到一座孤島度假,但很快的,他們發現這是一場陰謀。在一卷播放的錄像帶裏,一個陌生的聲音歷數每個人的罪行,表示要一個個殺掉這些人來洗滌罪惡。可是這時孤島與外面的聯絡方式已經完全切斷,沒有人出得去也沒有人進得來。兇手一定就在他們之中,於是猜疑、合作、憤恨、抱怨,人在面臨絕境時的種種開始本能地上演。而隨着一首詭異的歌謠,十個人陸續地以童謠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個人,放置在客廳中的十個小瓷人就消失一個,恐怖就這樣蔓延開來。十人中最後剩下的女教師槍殺了一個同伴後,在精神恍惚彷彿看見了已死了的人,最終上吊自殺了,但很顯然,她不是那個兇手:她開啟門……倒抽了一口涼氣……那是什麼懸掛在天花板的鉤子上?一條結好了活釦的繩套?還有一把椅子擺在下面,一把能一腳踢開的椅子……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當然也是那首詩的最後一行。“一個也上吊,十個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歸西天……”小瓷人從她手裏掉下,它滾動了幾下,撞碎在壁爐邊。維拉機械地向前走去。這纔是結局——這就是那隻冰冷的溼手(當然是西里爾的手)曾經觸到她喉嚨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塊礁石去,西里爾……”這是謀殺——多麼簡單的謀殺。可是以後你永遠也忘記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夢遊者似地茫然凝視着前方……她把繩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裏注視着她,看着她走上這條她命中註定的道路。

她踢開了椅子……

當警察到達這個孤島時,只發現了一首詭異的歌謠與十具按歌謠方式死去的屍體,也沒有任何人離開過這座孤島的痕跡。讀到這兒迷題似乎變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卻依舊泰然自若地給了整個故事一個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柯南道爾身上有着英國人認真而可愛的一面,那麼阿加莎筆下的故事則表現了英國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爾的筆下,這個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破解的,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筆下,這個世界則多了太多的不確定,真正讓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無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裏,你會忽然理解爲何古板嚴肅的英國會有吸血鬼的故事,會有那麼多的古堡傳說。那是一種在倫敦的大霧裏時隱時現的潛在慾望,正如開膛手傑克夜行於街頭時所挾的那把明亮鋒利的手術刀。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6

《無人生還》真的是我時不時就會翻出來看看的一本懸疑作品了,氾濫的慾望,人性的猜忌,可怕的心理暗示,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發現。現代的懸疑小說寫手應該受阿加莎奶奶的影響也比較大,《親愛的阿基米德》之類的很多小說都能找到這本書的影子……

這本書應該是童謠殺人手法的開端了吧,我們從故事的一開始就能從書名知道了這十個人的結局,甚至書的第一章就能猜到衆人的死法,但是你絲毫不會有被劇透的感覺,反而跟着劇情的發展一步一步進入到那個封閉的孤島,更揪心每一個人的死亡,更疑惑到底誰是下一個死者?

正如希區柯克所說:真正的懸念是一開始你就知道有兇案要發生,你甚至知道兇手打算怎麼做,比如一顆炸彈被放在箱子裏,那麼接下來所有時間你都懸着心,既想知道炸彈會不會響,又想知道人們會不會或怎麼樣發現這枚炸彈。

最後的兇手,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7

對我來說,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我一直堅信看似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幕後玩家,所以先入爲主的認爲維拉小姐就是兇手。但隨着情節的推動,瓦格雷夫法官一直主控全場,阿姆斯特朗醫生又很有嫌疑,我又懷疑島上還有不爲人知的第十一個人。最後大boss的敘述證明了兇手竟然是瓦格雷夫法官,而精心策劃這場謀殺的原因也不是出於正義,而是他想殺人,想實現一次天才般完美的謀殺案。他確實做到了,我想,如果沒有人發現他寫下的那封信,可能真的會成爲一個謎團。

童謠暗示了每個人的結局,島上人們的互相隱瞞和猜忌是全書最恐怖的地方。正義的審判就在眼前,瓦格雷夫法官不僅審判了另外九個確實有罪的人,也審判了自己。

人的承受能力真的是有限的,法官見識過太多的罪惡,自己也有罪惡。所以他最後的自殺也可以理解爲自己內心已經無法承受,死是一種解脫。當然,對另外九個人來說也是。罪惡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正義凜然的爲自己辯護、大言不慚的否認罪過、心安理得的自我催眠,但這些都改變不了他們內心恐懼的事實。瓦格雷夫的策劃也完美的利用了這一點——良心的自我審判。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8

圖書館中,在書架漫無目的'地找,也始終未挑出心裏中意的書。讀東野圭吾的書多了,也難免會有些乏味。一本黃色的畫着小兵人的書滑落在我面前,於是我便津津有味地讀起了這本《無人生還》。

我邊看邊理解,從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最後心驚肉跳,彷彿我也在靜靜聽着這首死亡之歌。“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作者在書中,不,那位偵探女王在書中創造出了一個千古謎案,至於結果,恐怕也只會草草結案。

主人公瓦格雷夫,實際是一名法官,他曾瞭解到明明觸犯了法律卻逃過法律制裁的底細,便想出了替天行道,用自己的方式來懲治這些人。他以尤、納、歐文的名義邀請了包括自己在內的十個犯有殺人罪的人來到士兵島,用童謠的方式殺害了包括自己在內的十位“客人”,警察來了也只能發現十具屍體,誤以爲是天譴離開了,而這個幕後兇手也寫下案件經過,成爲一個漂流瓶漂向遠方。

讀着讀着,看到了瓦格雷夫寫的一句話:我正在尋找包括自己在內的十個犧牲品。”彷彿令我真正看清了他:他縝密的思維能力,十分令我折服,他的佈局簡直天衣無縫,儘可能地還原童謠中的死亡方式,令衆人陷入恐慌之中,使其變得神祕莫測。他是一名法官,法官最引以爲傲的就是用法律制裁懲治犯罪,在當時的法律制度下,他發現自己做不到,可他嫉惡如仇,犯罪的人絕不輕饒,不放過每一位犯人,所以自己走向了死亡。千古謎局的幕後原來是法律的缺失和瓦格雷夫對法律的無奈。

我相信,這個謎團會一直儲存在《無人生還》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能力令人驚歎不已,不愧是偵探女王,她將所有可能性排除,最後留下最不可思議的結果。雖然劇本並非現實,但也找不一絲破綻,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也正因爲如此,她纔會成爲傳奇一般的人物。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9

初拿到這本《無人生還》,乍以爲是一本常規小說。翻了下作者簡介,頓時發現自己錯了。本書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是偵探小說女王,偵探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創作生涯持續了五十多年,共創作80多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著作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

“無人生還”的源起是一首童謠,“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樑了此生,一個也不剩。”作者將故事場景設定在一座無人到達的孤島上,透過邀請信的形式,約了十位不同背景的人物來到島上的別墅,爲信裏的“邀請人”服務。這十位受邀人,形色各異卻有着共同的特點——他們有着法律難以約束,但無法逃脫道德的制裁。最終的結果,十個人“離奇”在島上死亡,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前來調查的警察也束手無策。

故事的最後,作者透過死亡策劃者的自述,以“飄流瓶”的形式將故事真相進行了告白——這使得之前的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滴水不漏。用今天的“潮”語來說,就是細思極恐。作爲讀者,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的慎密構思與細緻描述,特別是對人物心理和人物對話的口語化描述,令人不忍釋手。

除了那有些冗長的姓名,《無人生還》確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偵探佳作,值得一讀。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10

一開始我猜測可能是第一個死亡的人假裝死亡然後在背後密謀着這場謀殺,沒想到不是第一個,也是,馬斯頓看起來年少輕狂,從外表上看是策劃不了這麼周全殘忍的謀殺。總覺得一切案件的發生都太順利了,在被唱片或者是謀殺造成騷動的同時就沒有人看到有人經過死者的酒杯嗎,那麼多雙眼睛在慌亂的同時也盲目了嗎。將軍一個人坐在海岸,海岸不像森林茂密繁盛的樹木遮擋視線,一覽無遺的也沒有一個人發現兇手的行跡也是懷疑。

就像法官說的,謀殺也是一場藝術,藝術家們製造出美麗的作品,都想要被羣衆發現,贏得他們的青睞和追捧,來達到自己內心的滿足,或者鑄就不凡的地位。法官也是,不然就不會把動機,獨白,過程,手段都寫下來裝進玻璃瓶寄予大海,或許石沉大海般從此成迷,也或許遲早會被人發現,無論是大海還是人們成爲他的讀者,他一味地相信這是一場史無前例定能驚動世界的大藝術。

那些逃脫法律制裁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的人,不要心存僥倖,不要以爲在法律都無法證明你有罪的情況下放縱自我,毫無懺悔,自己的內心只有自己知道,暗地裏做過的事只有自己能對自己裁決,你是想要救贖自身還是被別人以私刑判決,總有一個好出路供你選擇,那就是秉持真心,堅持善意,乖,犯罪的事我們不做。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11

剛開始看的時候一度因爲記不住人名而想放棄,後來在本子上把名字一一羅列,從上了島開始故事就開始精彩而不拖沓,整個故事情節十分緊湊。

孤島上的幾個晝夜,都是幕後真兇佈下的天羅地網。透過文字讀出了其中無聲的尖叫。

當幕後真兇顯露身份的時候,除了一聲驚呼,我也感到一絲迷茫:他真的可以代表上天懲罰這些人嗎?與惡魔決鬥的騎士,在擊敗惡魔的瞬間,身染惡魔之血的自己,也成爲了惡魔。

同爲惡魔,真的可以懲罰其他的惡魔嗎?“與魔鬼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爲魔鬼。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這句出自尼采之口的話感覺能完美詮釋這部傑作。

命運無常,死生一定。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12

前天剛讀完《無人生還》,繼《東方快車謀殺案》後看過的又一本阿加莎的偵探小說,譯者夏陽,翻譯得很不錯,流暢自如,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譯名著的學究派譯者來說,實在好太多,所以閱讀的速度還比較快。

想不到佈置這場天衣無縫的謀殺案居然是那個法官,他實際上是裝死,裝死,這一點很關鍵,不然後面那些詭異的事也得不到解釋,阿加莎實際上一直在書中營造一種氣氛,她對讀者的心裏感受和節奏把握地很到位,讓讀者很容易陷入她營造的氛圍之中,島上每個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說作者精心佈置的局按童謠順序死去,有點難以接受,因爲任何一點插曲就能打亂這場佈局,除非法官真能預知未來,但有一點很肯定,這十個人真正死於各人的良心,所以纔會輕易落入法官佈置的圈套中。

法官實際上把殺人當成了藝術,這更讓我覺得恐怖,這十個人確實是逃過了灰色地帶的法律,但是法官也無權利把自己當做上帝一樣對其他人做出判決,我仍然覺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爲了這場精心佈置的殺人遊戲,把人的生命玩弄於股掌,心理變態的高智商人喜歡做這種事,所以我覺得佈置這場死亡遊戲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況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這麼多人陪死估計也算是臨死前的最後一場狂歡,我不知道這能否稱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們應該尊重人性幽微和僥倖的一面,十個人雖然僥倖逃脫法律制裁,但是他們其實也一直在接受着良心上的煎熬,這其實比死更難受,我不知道死亡對他們會不會是一場解脫,雖然這種死去的方式從心理上來講在我覺得太過殘忍,原諒我對這十個人所懷抱的同情心。

當然,法官的心理學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種佈置給人以暗示,特別是女教師海藻那段,以及十個小泥人一個接一個變少的那段,我似乎也體會到了爲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會被騙入傳銷,輕易被**,人的確是很容易被控制的,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懸疑小說中就有發現,感覺心理學是一門很值得探討也很可怕的課程,但是最後一頁有個地方沒看懂,法官自己給自己開槍,又說檢查不出他的具體死亡時間,這是爲什麼呢。

世界上存在這樣把生命當做遊戲的人,實在可怕,但似乎好多美國一些電影就喜歡弄這種,頂着一個堂而皇之的偉大目的,把一羣人放在一個迷宮或者一個荒島做一個生存test之類的,像網絡遊戲一樣,接受各種任務和挑戰,怪物,細菌什麼的,一路不斷有人死去,最後活着的人才能逃離,佈置這一切的人是非常不人道的,人的生命不該是一種手段,而且,人性經不起考驗和測試,所以,當十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時,相互猜疑是人性正常的反應

當然,法官能部好這個精美的局,獲取醫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醫生也是一個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麼信任法官,把法官裝死,看來他們在某個時刻已經達成一致認爲其中有個人是兇手,然後按照法官的指示讓兇手原形畢露。

回頭來看,法官確實是最值得懷疑,因爲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無意主導和控制着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動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劇本走。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13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個話劇特別適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

“什麼戲?”“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刷一發我對愛情公寓的執念。

當然也是這段話讓我去查找了一下這本書,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間就吊起了我的胃口。雖然推理小說一般都不會再翻第二遍了,但我還是買了下來。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受邀來到海島黑人島上。

他們抵達後,接待他們的卻只是管家特夫婦倆。用晚餐的時候,餐廳裏的留聲機忽然響起,指控他們賓客以及管家夫婦這十人都曾犯有謀殺罪。每個人的房間裏都貼有一首相同的兒歌,兒歌講的是十個小士兵相繼死去的故事。餐桌上還有十個小瓷像。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的幾天時間裏,每天都有人按着兒歌裏述說的方式死去,每死一個人,餐桌上的瓷瓶就會少掉一個。人人都想保護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風浪,不可能尋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兇手。

荒島已經被他們搜尋數遍,不可能有容身之處,所以兇手必然在他們中間。倖存着的人們彼此懷疑,彼此試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還是沒有能阻止那最後一刻的到來。風浪停息了,島上的明爭暗鬥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屍體……無人生還。

這本書看的特別快。我儘量在推理,而且還是比較接近的,到了最後三個人的時候發現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這人就是拐不過來彎啊,只能硬讓自己繼續思考剩下的三個人,萬萬沒想到結局會來這麼一出。

某些地方還是覺得很奇怪,但畢竟這是小說還是不要較真了,描寫很細膩尤其是心理和環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沒覺得什麼,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說千萬不要在晚上或者沒人的時候看,會覺得越來越瘮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惡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自動腦補只剩下幾個人的時候,人人瘋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樣子。但是總體來說作者的文筆比較平淡,絲毫不誇張,但是很多地方能從細節揭露出人性陰暗的一面。

小說裏的天氣幾乎都是狂風暴雨,使我聯想到了高一上期語文課本里的那篇澳門從英國收回的文章。最後的獨白看完了之後有一種很安靜的震撼感,小島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沒能把兇手找出來,這些人背後的故事也被永遠地埋葬了起來,可能連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會被發現。

《無人生還》讀書筆記 篇14

在下若有志於一件事物,必依下法而行……

首先,大略入門之後,儘量保持該領域的知識空白,以自家的頭腦空想,應該是如此這般,一五一十;而後親身實踐,積累經驗;到一段落時,進入研究段,以採樣方式調查。採樣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終,看巔峯。若再有興趣,再從中抽取幾個有代表性的過程樣點,略窺其變化走勢而已。

吾對偵探小說如此——愛倫·坡看過,原創看過,克里斯蒂看過,夠了,旁的不看了;而對“暴風雪山莊”,亦如此。《無人生還》作爲此類代表——若說此類不該稱“暴風雪”而應稱“孤島”,純屬咬文嚼字——寫得如此早,寫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領略“暴風雪”的風姿之後,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種文章的“一”、“二”、“三”、“四”,這裏便不細說了。一直以來,對“暴風雪”的某些痼疾頗有微詞,怨念甚深,原以爲是後來人不爭氣,狗尾續貂、畫虎類犬,如今見得這般早期這般經典,那一樁樁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觀點:這等模式,怕是胎裏帶病、先天不足。而這論斷,或與譯者有關。在下所讀貴州版,過程中毫無流暢平和之美感,只覺前言不搭後語,許多理應餘音繞樑處卻嫌生硬,一般敘述時反因多義英文單詞的誤解而冒充了線索,個別段落甚至有讀沒有懂。這等異常現象之解釋,我在克里斯蒂腦子進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譯者自己抽筋之間,選擇了第三個——其文辭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網絡翻譯軟件後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過話說回來,也確有一些精髓之處,早期靈光一閃,亟待發展,後世卻缺乏承襲,丟了西瓜撿了芝麻。之於“暴風雪山莊”,《無人生還》是立,是順,是特例;而後人所寫,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間必有變化,某些方面難以兼顧,也屬必然。但變化本身,大多弊大於利,越發難以在飄和穩之間取一個平衡;而少數利大於弊者,利處偏偏不加彰顯,弊處卻也不知修飾,反而畫蛇添足,新不如故。

在下乃是勞心之人。每每針對一些人事物作些思索,總有一些感觸、一些慨嘆、一些追思、一些承當。此次亦不例外。所謂——重整河山待後生。我欲乘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