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1

歷史是一種宏大而又美麗的悲觀,文化是歷史的產物,文化又是歷史的靈魂。文化是永存的,因而歷史變成了片段式的。我總會發呆,想想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我卻只記住了李杜,東坡,稼軒,易安,顯祖,容若,只記住了驚心動魄的那一段,也是隻有文化靈魂的那一段歌。

地理也與文化有着無法言說的聯繫,自古以來,文化傍山水,文化襯山水。行者無疆,似乎更有苦旅的味道,一如陶潛的那句“託體同山阿”。特此摘錄幾句:

“山河間的實際步履,使一切偉業變成了尋常風景,因此也使我們變得輕鬆。人類本應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終點,價值的終點和生命的終點。”

我想,行走的人有權將腳下的一切,稱作我的山河。

是的,這是我的山河。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2

《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先生的足跡遍佈全球。然而,立中國越遠,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謂祖國,無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擊人心,如此驚心動魄。

長歌當哭,獻予中國。

以歌呼喚,獻予國人。

其實我喜歡《文化苦旅》的原因並非僅僅是我欽佩那位作者與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更多的是它帶給我的還有高中的回憶——一個傻乎乎又很愛較勁的小女孩。

它對我的意義就像是人生的一個“逗號”,看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明白,這是一個過程的暫停和轉向另一個過程的開始。

蘇東坡終於從泥沼中爬出來了,儘管骯髒,精神卻是乾淨的。他在黃州這個小地方真誠地自省,“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爲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這樣的蘇東坡纔是真正的蘇東坡,他“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之後他的詩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無數次的美玉,溫潤、厚重、大氣、古樸,成就了一代經典。我想,這樣的蘇東坡,纔是我們後世所敬仰的。他並不完全乾淨,他身上還帶着沼澤中的污濁,但他在苦難中脫胎換骨,拋卻了銳氣與輕浮,不理會周遭的喧鬧,不在意他人的指點,真誠而灑脫,淡漠而從容。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3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鬆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餘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人生滄桑感。”倘佯在歷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這裏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透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

<白髮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爲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早已傳爲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爲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4

我是在軍訓返程的時候在車的側邊欄看見這本書的,誠然,如此深刻的話題,對於沒有多少閱歷的我來說,談起來一定有很多漏洞。然而我卻深深的着迷了,我不知道我能有多少理解,但我希望人們也能看看,尋找自己的山河。讓那些支撐着的人,多少有些慰藉。

謹以此文,紀念屬於我的文化苦旅,和我的山河。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5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辭去一切高位任命和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末,他冒着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蹟,他作爲全球迄今唯一完成全部抵達現場的人文學者,對當代文明的思考和提醒,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餘秋雨先生有很多著作,《行者無疆》,《千年一嘆》,《中國文脈》等,我最欣賞的卻還是他的《文化苦旅》。這本書分爲三部分: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其中的文章在《行者無疆》,《千年一嘆》,《霜冷長河》中皆可找到。然而,作者把他們編在一起,卻絕非簡單的拼湊,從中國到世界再到人生,不僅僅是內容上的昇華,更是萬般皆歸一的體現。因此,我唯獨鍾愛這本書。

周國平說,我是一個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

我想,細節又何嘗不好呢?

是的,地理是細節,歷史是細節。但不面對細節就無法面對真實。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6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有如一支從一千年前射過來的利箭,射中了自己的心,感覺好痛好痛。

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爲主,卻讓一個不懂佛教的、無知的王圓籙來當家?他就象一個老農看護自己的院落一樣,到是“勤快”。自己扎一把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畫刷去,大片精妙絕倫的壁畫瞬間灰飛煙滅。再掄起鐵錘把塑像打毀,把一個個洞窟開啟。這樣在他晃動着的鐵錘下,藏經洞裏封存着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和藝術輝煌沒有了。

當時在無能的晚清政府下,藏經洞開啟的消息很快傳到了英,法,德,俄等列強國家。他們的所謂考古探險人員紛至踏來。其中有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籍的匈牙利人帶着一個叫蔣孝琬的翻譯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取”走了敦煌藏經洞的大批經卷和繪畫,打包了整整七天時間,最後打成了29個木箱,在一個黃昏下午,大車,馬車的拉走了,而王圓籙站在悽豔的晚霞中,數着那歷歷可數的一點點錢!

如今在遊人如潮的道士塔前,人們看着王圓籙這個小人物,不免要發出長長的嘆息,心中有的只是綿綿的恨!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7

《文化苦旅》帶領着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杯具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爲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重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裏。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藉外國博物館帶給的微縮膠捲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啓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正因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爲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爲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麼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將留下什麼呢?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8

好早就聽說了《文化苦旅》這本書,記得第一次聽說是從英語老師口中蹦出來的。這次,終於有機會拿起來讀一讀。

我細細讀着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爲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9

因爲《文化苦旅》我走近餘秋雨。

還記得那時青春年少,輕狂無知,在書架上瞥見了他的名與作品,那書架是那樣高啊,我不屑地走過了,沒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許多許多的敬畏。那讓我不敢顧盼的高度漸成了心中最神祕的暗泉,也許正是這份感覺拉着我走近了他。

他有許多頭銜和稱號,許多鮮花和掌聲,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個浪跡天涯的旅人。

歷史與現實隔着一段距離,正是這段距離把祖國山山水水中沉澱的文化層層剝離,於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有誰在覽盡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內涵了呢?

然而,終於有一個人肯在旅遊的時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將沉埋于山水間的歷史,執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讀後感《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篇》。他在山水之間捕捉文化的氣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麗,於是山水活了,歷史活了:西湖水裏亭亭走出了蘇小小與白娘子,都江堰邊默默佇立着李冰,天心閣的風雨飄搖着歷經劫難的書香,莫高窟的絢麗蒸騰着千年不枯的生命,《廣陵散》的餘音來自歷史深處,勾魂攝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祕而廣大……幾千年的沉澱重新在人們心中搖曳生姿起來。

讀餘秋雨,就像順着涓涓溪流尋找文化的歸宿,追溯文化的淵源。

讀餘秋雨,就像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覽盡歷史的畫卷。

讀餘秋雨,就像與一位隱士談話,嫋嫋茶香中體會歷史與文化的沉重。

讀餘秋雨的時候,就會覺得生命的本體貼近了歷史,貼近了文化,心靈靜了下來,世界靜了下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10

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人生,歷史,不過是細節。

——題記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餘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裏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匆匆塞北雪,不捨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後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着;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於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我仰望人生。

這是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我很欣賞的一本書,《文化苦旅》。

我很欣賞的一個作家,餘秋雨先生。

他來自上海,一個如此繁華的城市,卻有着如此乾淨的文字。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11

餘秋雨先生。

他以筆爲弓,以墨爲箭,將一場聲勢浩大的戰役會聚在白紙一張之上,寫着對人世間樂與哀的體悟。一字一句一段一章直入讀者心底,激起一陣波盪。

他的文章溫吞厚重,又不乏美麗明豔,如此矛盾,上演着一場筆尖上的魔術。

我向來喜歡歷史,來自千百年前的一點痕跡總能讓我心如止水。

在歷史長河中,自己渺小如一粒粟,投身於天地之間。我這一個愚人的所思所想所語不過是一陣煙,來無際,去無痕。即使這樣,仍想留下一些東西,以各種形式留下,這就是活人的證據,死人的墓誌銘。

歷史再多數情況下僅僅印刻在書本上,駐留在影像中,失了實感,看不真切。餘秋雨踏上尋史之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寫。親身去體會,將肉身隱於浩渺山河之中,思緒追隨古人遊蕩。

他眼中有太多東西 他能感受到太多東西。一花一木一草在他心底都能翻起巨浪。故而,他永遠是充滿感情,熱情洋溢。

他對歷史的感悟是深刻的,因而他的文字也是沉重的。因而這書,不同於普通的遊記,少了些尋歡作樂的意味,蒙上了歷史厚塵。

總的來說,很好看,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看。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12

第一次拜讀餘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餘秋雨第一本遊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爲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寫出了因爲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爲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

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深省。在他的筆下,歷史是那樣的深邃蒼涼。

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啓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佈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讀《文化苦旅》並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看莫高窟不是看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13

秋雨先生的文章雖是講述的是歷史文化這樣深重的話題,卻絕不佶屈聱牙。他的文章是質樸的,親切的,而不是空談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透過文字我可以猜想,秋雨先生應該是很溫和的,微微地笑着,不多說什麼,卻能以這樣洗練的文字感動人心。

他的文字雖溫和,但同樣也是犀利的。他毫不留情的指出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通病,讓我們在驚歎於文化的偉大的同時也深深的反省自身。

文化的終途是生命,這一點倒是與周國平先生一致。文化苦旅的苦,在這個嬉鬧的時代,總是顯得不合時宜。然而我們必須知道,高貴的生命要創造文化,必然會經歷坎坷。

文化,需要無數個高貴的生命苦苦來支撐。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14

就這樣一天看一點,這麼久終於看完啦,不論是因爲習慣還是環境,終歸沒有隨手寫什麼讀書筆記,大約我是從來不會這樣寫的吧。有的只是追隨情節而動,奔走四方,隨文字漂泊不定,去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去看世界的廣闊無垠,去看歷史的轉變輪迴,去看文明的繁華衰亡,文化苦旅,那麼,又能看到在這廣闊天地間隨時間這世上遺留下來的可以被我們所讀到的那些東西。

這場文化苦旅包含了中國,世界以及人生的三場旅程,關於世界部分,關於古代世界文明,淺嘗輒止,未免有些生澀,並不喜歡。其次,則是人生的旅程,可是,這樣的旅程是作者的旅程,是一個秋雨中出生,一生經歷榮辱浮沉的他的人生,他寫,我讀,其間他對人對事對人生諸多感慨我只能掠影而過,更別作甚麼品評啦。唯獨最初的旅程,也許並不苦的這部分,遍覽河山,橫越千年,從北地苦寒的流放之地傳出的文字,到南方水鄉傳承幾百年的藏書樓,歷史,人文,盡在旅途。其間有一地歷史,串聯起千年風流人物,如杭州,也有一人旅程,溝通兩地迥異風物,如蘇軾。多的是以風物爲題眼講出此地曾經發出心中所感,一眼泉,一座山,文明在其中,中華歷史在其中。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50字15

我也不甚記得看過幾次文化苦旅,只知道那個帶着些文人特有的酸氣的一本書,在我年級尚輕的日子裏,讓愁死變得有處可依也有些高貴起來了。就像是少女在青春期特有的那些自以爲是的憂愁與優越感。

我是個很怕單一又很喜歡單一的人,單一有時也是一種風格,一種別人看到就知道那是你的風格。就像是我的穿衣,永遠不會有固定的風格,可愛,御姐,運動,都可以是我的選擇,但是總有一點是一樣的,我選擇的款式總是最基礎的,色彩單一,純色,進而透過搭配來讓這些東西有自己的風格。

看到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時也是這種感受,每一篇文章,不同的內容,卻是相同的風格。我想尤其是文字的風格是最不應當變來變去的,文字常常是代表着一個人的態度和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一羣人,而餘秋雨的文字也恰好帶着那些我喜歡的溫柔,平淡與乾淨。

總是覺着看着這本書時,好像整個人都會變得溫柔,文字極具穿透力。讓我的心上好像放了一塊棉花糖,每一篇文章中總會有那麼一雙溫柔的手將你拉入這場關於文化的旅程中,你歡心慶幸,無奈哀嘆,彷彿正如這漫漫文化之旅的一位身處其中的旁觀者。

希望抽空讀一下,餘秋雨,文化苦旅。

標籤:苦旅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