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與父母和解》讀書筆記語錄

1.“父母病”——把問題統統推到父母身上,以爲自己沒有問題,卻往往在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中留下更多口是心非的遺憾。

《與父母和解》讀書筆記語錄

2.要檢驗自己內在的信任感是否厚實,首先要關照“眼神”對我們的意義。

3.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某段關係中,總是被生氣、難過、討厭的情緒淹沒,這段關係的背後,肯定隱藏着我們早年與父母相處的缺憾。

4.承認渴望,也就理解了自己想要尋找的方向。

5.當年歲增長,我們的心智可能更堅強,但心底卻可能更悲傷——在這個世界上,可以信任與瞭解我們的人越來越少了。

6.願意相信別人而示弱的人生,纔是真正健康的人生——因爲故作堅強地活着,往往過得很辛苦。

7.依賴並不可恥,它代表我們心裏還願意信任那個純真弱小的自己。主動和父母或他人重建安全關係,不是爲了別人,而是爲了自己——我們心裏那個弱小的自己。

8.當我們打心從心裏感受不到愛,就容易困在黑暗裏,不論我們多努力想充實自己、填滿自己的生命,還是會感覺到深深的孤單。

9.因爲無感,讓我們即使在對方面前,也感受不到彼此。

10.父母對我們的影響越深,越會阻礙我們清晰地觀見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並且使我們變得容易爲父母互動所激發的情緒所擾。

11.一個捱餓的心靈,也許外在可以生活得很好,內在卻總計劃着從這樣的生命裏逃亡。

12.當我們內在處於一種“無法信任自己”的狀態時,所看到的外在環境往往是“別人不相信我”或“別人不尊重我”。

13.我們要這樣隱藏在“我不相信自己”的騙局背後,往往是因爲:不夠相信自己,就會害怕被別人看穿那些不美好。

14.沒辦法打心底肯定自己存在的人,往往能從生命中找出一段不被信任的深刻經歷。

15.在幻滅中調適心情,以及學習接受無法控制,是挫折忍受力的來源,逐步形成我們成年後的抗壓力。

16.這就是“矛盾意象”的力量:當我們化太多力氣阻止自己去想,那件事情反而對我們更加重要。所以,要讓自己沉浸在一種相反的狀態裏。

17.當年被如何對待,並不是因爲自己不好,而是父母帶着他們的遺憾與傷痕,所以也只有能力如此對待。

18.依賴不是爲了告訴我們離不開誰、不能沒有誰,而是爲了認識自己內在真正的渴求。那是一種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渴求。

19.當我們無力向頒佈禁止訊息的人詢問“爲什麼不行”時,無形中也就發展出一套在禁止訊息中生存的邏輯——要不就是說服自己,被禁止也沒什麼不好;要不就是編造謊言,矇騙那些我們需要順從的人。

20.隱形攻擊是一種父母加在子女身上的情感包袱,但它往往是透過柔順的善意而生,我們可以視之爲一種軟性的要求,伴隨着父母誠懇的、透露着“我都是爲你好”的眼神和話語,就這麼一天天深植於我們內心。

21.自由加自律,會爲我們帶來享受自我的快樂。若少了自律呢?可能就會讓人活在一種缺乏邊界的自我焦慮中了。

22.這種限制的框架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哪裏、可以成爲怎樣的人。於是,我們擁有了成爲一個人的方向。這是人生必備的框架,是一種有“邊界感”的框架,讓我們不至於被過多的自由給淹沒。

23.孩子的生活與夢想,往往夾雜着父母所投射出來的未完之夢。

24.如果我們寧願停留在此刻抱怨,那麼,抱怨背後的真相可能是:其實是我們自己無法放下父母的夢想。當我們不願真正放棄父母的夢想,就會讓自己陷入無法真正自主的處境。

25.在父母的內心深處,往往藏着一個說不出口的聲音:他們總是盼望我們能在他們入土後,還能幸福快樂地活着。對父母而言,我們一輩子的快樂,纔是系在他們心頭最重要的夢想。

26.釋放童年的痛苦,不代表我們不需要扛起自己的責任。當我們願意承認和感受自己,我們的內在將更加強大、有能量。嘗試找回心的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扛起父母以外的、屬於自己的責任。

27.成年後的孩子與父母,終究要面對自己的難關與未來,誰有沒辦法真正幫得了誰。

28.人的天性本身就具有一種“雙性特質”——一個住在世界可見之處的性別特質,和一個住在世界不可見之處的性別特質,而我們卻不見得知道,自己壓抑了哪一種特質。答案可能在我們對父親與母親的認同上。

29.我們用一個虛幻的籠子,關注了原本可以自由的自己。

30.讓我們一起行行好,好好向幻想中的那對完美父母道別,然後看到現實生活中父母真實的樣子,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

31.越是對自己父母生氣的人,其實越放不下父母帶來的創傷,最後只好用不快樂來紀念被父母傷害的過去。越是對父母生氣的人,其實也越膽怯於面對自己的不足,所以常常把錯怪到父母製造的傷痛上,這樣就可以永遠活在童年的傷痛李,不用成爲成年的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