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史記刺客列傳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史記刺客列傳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刺客列傳讀書筆記

史記刺客列傳讀書筆記1

於中國而言,忠良死節之士定如繁星一般閃亮奪目。”就車而去,終已不顧”的荊軻或許內心中惟念家國,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聶政在完成刺殺後爲使姐姐不受牽連便將尖刀指向自己,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多次刺殺但最終失敗的豫讓,被重兵包圍之時請求得到大王的衣服,拔劍三躍而擊之,遂伏劍自殺。臨死之前還喊出”吾可以下報智伯矣”的感人之言;面對齊國國君,曹沫毅然上前挾持桓公,毫無懼色,逼迫齊歸還魯多次戰敗失去的土地。雖不及荊,聶二人那樣失去性命,但亦不失爲一位視死如歸之士……

《刺客列傳》中一共描寫了五個刺客,“人氣”最高,但業績最低的就是荊軻了。荊軻是刺殺最沒有成效的一個。刺秦不但一無所獲,反而損失慘重,不僅丟了自己的性命,還喪失了燕國督亢地區圖,樊於期的性命也白白搭了進去。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可能是他劍術不精,可能是失去了幫手,也可能是想要效仿曹沫挾持齊桓公一樣挾持秦王。荊軻可以要挾秦王,做出對燕國有利的事,如若不成,再刺殺也來得及,可是事情連第一步都沒有進展成功,他就被秦侍衛所殺。荊軻爲人慷慨,臨行前,燕太子,高漸離等人爲他送行的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體現了荊軻刺殺秦王的決心。可能荊軻的腦子裏想法太多,到底是刺殺還是挾持,讓他猶豫不決,最終成了遺憾。或許他“感情用事”不適合當刺客,如果他果斷一點,就會成功。司馬遷這樣評價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使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爲餘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明也。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我們聽過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卻也曾見過辛棄疾筆下的”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呼喚英雄似乎是那個時代的聲音。而今,時代變遷,有人說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還有人說這是一個沒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或許只是因爲時代沒有給當代人一個人去拋頭顱灑熱血,殺身成仁、英勇就義、慷慨赴死的機會,但我想這絕不意味着是英雄的缺失,而是當代的英雄們就在我們身邊默默的奉獻着。指揮交通的交警,城市美化的環衛工,奔波大家小巷的外賣員,建築城市的工人……不正是他們這些人才撐起了我們的這座城嗎?或許並沒有那樣的光彩奪目,但着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對有無英雄的質疑,是否又像食馬者與千里馬那樣呢?正如太史公言曰: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史記刺客列傳讀書筆記2

這一篇寫了五位刺客,分別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刑軻。

曹沫,魯人,以勇力事魯莊公。魯莊公派他帶兵與齊國戰,屢戰屢敗,連失幾城。曹沫覺得很慚愧,但莊公仍很信任他,“猶復以爲將”。齊恆公與魯莊公於柯邑會盟,曹沫趁隙執匕首劫持了齊桓公,齊桓公的左右投鼠忌器,無法近前,問曹沫,你想幹嘛,曹沫說:“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已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這時候其實他說什麼齊桓公都會答應吧,只要不殺齊桓公,於是齊桓公答應“盡歸齊之侵地”,曹沫也乾脆,齊桓公一答應,他立馬扔掉匕首,回到魯國羣臣的位列中,談笑自若。齊桓公心裏當然憤怒,回去就想背約,管仲勸他,“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這樣,“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曹沫很有勇氣,心理素質好,機智。他是本篇介紹的幾個刺客中唯一從刺殺現場平安脫險的幸運兒。

專諸,吳國人。伍子胥瞭解專諸的能力。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後就向吳王僚遊說伐楚之利,被公子光否定了,說伍子胥提出伐楚是爲報私仇,不是爲吳國作想。伍子胥因此推斷公子光“將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這個內事是提公子光有殺吳王僚以自立的圖謀。於是伍子胥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公子光想殺吳王僚自立是有原因的,因爲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的四弟季子札賢,諸樊想把王位傳給他,但季子札堅辭不受,於是諸樊不立太子,將王位傳給其二弟,二弟死了傳三弟,三弟死了準備傳四弟季子札時,季子札跑了,於是吳國人立三弟的兒子爲吳王,即吳王僚,這下子諸樊的長子公子光就不樂意了,認爲王位應該是他的。他很有耐心,等到吳王僚派其弟領兵攻楚,同時派季子出使晉國以觀諸侯反應,而楚國雖正值國喪,但並不示弱,派兵從背後斷了吳軍退路;這時候公子光認爲機會終於來了,就與專諸商量,是出手的時候了。公子光發請帖請吳王僚吃飯,吳王僚也是有防備的,帶了一大批護衛來赴宴,大家喝灑喝得差不多的時候,公子光稱腳痛進入內室,專諸將魚端給吳王僚吃,近前後抽出藏於魚肚子內的匕首刺吳王僚,“王僚立死。”專諸也被迅速撲來的吳王僚的隨從殺死。吳王的人見僚已死,一時惶亂。公子光這時帶入事先埋伏的人一擁而上,把吳王僚的人全部除掉。然後公子光自立爲王,即吳王闔閭。吳王闔閭封專諸的兒子爲上卿。

專諸的特點應該是刺殺技術好吧,快、準、狠,一發即中。他刺殺成功後被對方殺死於現場,死得其所。

豫讓,晉國人。他開初是範氏及中行氏的手下,不受重用,就改投到智伯門下。智伯“甚尊寵之”。後來智伯死於與趙襄子的`戰鬥中,趙襄子對智伯怨恨極深,不但與魏韓合謀滅了智伯,三分其地,還“漆其頭以爲飲器”,這個,有點變態了。豫讓逃到山中,立志爲智伯報仇。他報仇的手段一直走的悲情路線,先是扮囚犯到趙襄子宮中去刷廁所,想趁趙襄子上廁所時刺殺他,被發現並抓住了,趙襄子念其忠義,放了他。然後他就扮乞丐,“漆身爲厲,呑碳爲啞”,連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他了,他一個老朋友在街上認出他來,都感動哭了,說以你之才,假裝投到趙襄子門下,他一定會收留並重用你的,這樣你不是更有機會接近他並殺掉他嗎。豫讓比較死腦筋,認爲我心懷二心投到趙襄子門下並殺他,一是對智伯不忠,二是對趙襄子不義,不能做這種事。他躲在趙襄子的馬車必經的一座橋下,結果馬驚,趙襄子立即意識到是豫讓在附近,於是豫讓又被抓住了,趙襄子忍不住指責他,說你也曾經是範氏中行氏的手下,智伯滅範氏中行氏你無所作爲,而今我滅智伯你卻執意要殺我爲智伯報仇,這是爲什麼。豫讓的回答比較經典,說範氏中行氏以常人待我,我就以常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趙襄子默然,說我已放過你一次,你這樣不依不饒,我無法再饒你,豫讓也有他的邏輯,他說“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你要殺就殺吧,臨死前希望能刺穿你的外衣來成全我爲智伯報仇的意願,趙襄子感其義氣,就脫下外衣讓手下拿着,豫讓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然後伏劍自殺。

豫讓作爲一個刺客其實並不專業,他像是一個徹底入戲的演員,專門向世人演示什麼是忠義,只專注於表演過程而不計結果,是個失敗的刺客。其實他蠻聰明的,很會說話,是個挺有才的文人,只是死腦筋,中毒太深,枉送了性命。想像他連續三次躍起去刺擊趙襄子的衣服,然後伏劍自殺的畫面,感覺他像一個用生命在演出的小丑,有點悲愴的喜感。唉,這讓我想起一句被篡改的歌詞:“原諒我一生放縱不羈笑點低”。

聶政,軹深井裏人,軹在哪裏?不大清楚。殺了人後躲避仇家,與母親姐姐一起搬到齊國居住,以屠宰爲生。濮陽嚴仲子本來是韓哀侯的臣子,與韓相累俠結了怨,就跑回老家,一心想除掉累俠,到處訪求勇士。聽說聶政勇,多次去齊拜訪聶政,又備了酒席到聶政門前,並送上百金給聶政母親祝壽。聶政“驚其厚”,“固辭”。嚴仲子避開他人,向聶政講了來意。聶政說我是因爲有母親要贍養才避仇在此,“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最終沒接受嚴仲子的厚禮,嚴仲子“卒備賓主之禮而去”。後來,聶政的母親死了,“既已葬,除服”。這時候,聶政就去找嚴仲子了,說:“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親以天年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爲誰?請得從事焉。”嚴仲子就把詳情說了,並說了困難之處:對方爲韓相,且是韓君季父,在韓國宗族衆多,護衛嚴密,我謀劃了很久,終不能成。並說“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爲足下輔翼者。”聶政拒絕了嚴仲子給他增派人馬的提議,說濮陽與韓國相距不遠,韓相耳目衆多,我們人多了就難免生是非,有是非就容易泄漏機密,若事情傳到累俠耳裏,“語泄是韓舉國與仲子爲仇,豈不殆哉!”聶政獨自去到韓國,仗劍闖入累俠府中,當時累俠正坐在府中,左右護衛甚多,聶政直接衝上臺階刺殺了累俠,左右大亂,聶政大聲呼喝,砍殺幾十人後,“自皮面決眼,自屠其腸,遂以死。”

聶政是個孝義雙全,冷血果斷的殺手。他的每個決定其實都有其道理,你知道他爲什麼臨死前要自已割面挖眼毀容嗎,那是因爲他還有個姐姐在,他不想讓韓國人查到他的身份去殺他姐姐報仇,可見他心思細膩,俠骨柔腸,乃重信諾有擔當的真漢子也。說到他姐姐,也不是個耙角,她在齊國聽說韓相被人刺殺,韓國將兇手暴屍街頭,懸賞徵詢兇手身份時,意識到可能是弟弟聶政,就去韓國認屍,伏屍痛哭,最後哭死在聶政的屍體旁。

荊軻,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刺客,可能要寫的會比較多,不如下一篇再寫。

關於已寫的這幾個刺客,一個是在齊魯會盟時劫持齊桓公脅迫其歸還失地的曹沫;一個是幫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後被僚的手下刺死的專諸;一個是立志爲智伯報仇結果只刺穿了仇人衣服後自殺的豫讓;還有一個是受嚴仲子之託刺殺韓相累俠後毀容自殺的聶政。四個刺客各有所長,曹沫有勇,專諸有能,豫讓有忠,聶政孝義。說到這裏,想到中國古代道德觀最強調的四個字:忠、孝、節、義,鑑於當今社會節操如水銀泄地覆水難收的現狀,那“節”字就暫時不提也罷。“忠”是忠君,報君主知遇之恩;“孝”是孝親,報父母養育之恩;“義”是爲朋友兩肋插刀,報朋友善待之情。其實我覺得到現代對這幾個字已經不能只從字面上機械解釋了,應該理解精神實質,就像豫讓說的,彼以常人待我,我以常人報之,彼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實際上就是對方怎樣待我,我就以相同規格回報,這纔是合理的邏輯,不能死忠愚孝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