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史記商君列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商君列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史記商君列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史記商君列傳讀書筆記1

商鞅,衛國人,本名公孫鞅。

才華出衆,恃才傲物。這便是我對商鞅的總體感覺。特別自信,就像電影裏的超級反派,總有種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

太史公說他刻薄少恩,得罪人太多,以至於招來殺身之禍。其實仔細看看,他得罪的最終害死他的,應該是太子,後來的秦國國君。商鞅是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可那時人家潛龍在淵,等到飛龍在天的時候就回來找他翻舊賬了。

公叔痤也是個有趣的人。在位的時候沒來得及推薦公孫鞅,快死了才告訴魏惠王,這個人可以做宰相,要重用啊。話說你的國君是個啥樣的人你自己個兒心裏就沒點B數嗎?真以爲人家來問你是真心擔心魏國的未來麼?人家那是做做樣子的,畢竟身份地位在那裏,手下宰相要掛了,怎麼也得來看看,不然輿論怎麼說?也過不去心裏那道坎呀。

商鞅喜好刑學。說明他內心深處認爲世界就是黑白分明的,要麼對的,要麼錯的,沒有差不多,無所謂之類的情況。推崇法治社會,認爲人人守法,規矩天下。難到沒邊了呀。他這樣的人,遇到一個好領導,那就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刀,遇不到,就是人家刀下的菜。

做人要厚道,厚道就是與人爲善,與人爲善就是要委屈自己,把自己的委屈當作開心。

讀書正行,讀書正言,讀書正心。

史記商君列傳讀書筆記2

《商君列傳》是《史記》七十篇列傳中的一篇。這篇列傳,太史公主要記述了商鞅事秦變法革新、功過得失以及“卒受惡名於秦”的史實。文章始言商鞅“好刑名法術之學”,三次遊說秦孝公,終使“君大說之耳”;“鞅欲變法”,守舊派公然反對,鞅據理力爭;“卒定變法之令”,衆皆譁然。鞅立木懸賞,取信於民。刑太子師,以肅法令;“行之十年”,“家給人足”,“鄉邑大治”,“秦人富強”。鞅將而伐魏,“既破魏還”;孝公卒,太子立,以欲反之名捕商君,而終以車裂族滅。文章最後,太史公對商君作出“天資刻薄人也”的評價。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讀了《商君列傳》後,有以下幾點粗淺感受。如有不妥,請方家指正。

一、革舊立新,依法治理,使商君功成名顯

商鞅變法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的案例之一。一是建新制。根據天下大勢和秦國實際,創立了適合秦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制度。把零星的鄉村合併爲縣,重新劃分田塍,鼓勵開墾荒地,平衡稅賦,統一度量衡,極大地促進了秦國經濟發展。二是嚴管理。十家編一什,五家編一伍,相互監督,連帶治罪。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城鄉秩序穩定的大好局面。三是明法度。太子犯法,依新法處罰了他的兩個老師。公子虔再犯,被處劓刑。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初步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使封建國家機器更加健全,推進了中央集權制。四是興教化。要求男子長大後,父子要分開,男女老少分居而住;明確尊卑爵位等級,按等級佔有土地、房產。五是重農業。讓糧食豐收、布帛增產的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六是獎軍功。有軍功的顯赫榮耀。人民勇於爲國戰鬥,不敢爲私爭鬥,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爲秦國實現稱霸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基礎。

二、刑法嚴酷,剛愎自用,致使商君結局悲慘

商鞅變法使秦國民富國強之功難沒,但最終卻落得個車裂族亡的悲慘結局,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一)用刑過度。懲罰犯罪,保障人權,是法律的責任。如果法律違揹人性,濫用酷刑,無視百姓切身利益,就不會得到百姓發自內心的遵從。商鞅變法的宗旨是富國強兵、王霸諸侯,至於百姓權益、尊嚴則很少顧及。“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讓親人、鄰里之間沒有安全感;獎軍功,“民勇公戰”,把人培養成了戰爭機器;對百姓有議論新法的,“盡遷之於邊城”。

(二)不聽進諫。趙良對商鞅說,聽得進反面意見是聰,能正視缺點是明,能戰勝自己的人性弱點是強。還說,一千個人唯唯諾諾贊同,不如一個人不留情面提出反對意見。這番話商鞅還算聽得進,認爲“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希望趙良“終日正言”,作自己善政之“藥”。而趙良勸商鞅,鑑於朝野積怨太多,不如功成身退,交出商於十五國封地,到偏遠的地方澆園耕種,“可以少安”。但商鞅認爲有秦孝公支援,自己功勳卓著,沒有誰能撼得動,因而沒有服用趙良的“藥”。

趙良勸商鞅學五羖大夫,勞累了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撐傘,走遍國中不用隨從,廉潔自律、勤政愛民。提醒他,“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如果您還要貪圖商於的富有,以獨攬秦國的政教爲榮寵,聚集百姓的怨恨,一旦秦公駕崩,“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令人惋惜的是,對趙良的逆耳忠言,“商君弗聽”。

(三)重刑罰、輕德政。商君治理國家傾向於刑罰,過度使用嚴刑、酷刑,這不僅不能使百姓心甘情願地遵從法令,還容易引起民憤,造成積怨。應當是德政教化,刑法約束,標本兼治,相輔相成,才能夯實治國理政的法治之基。

(四)監督缺位。商鞅自己立法,自己執法,而且拒絕接受監督。他持才傲物,自詡爲“高人”、“智者”,瞧不起任何人,認爲“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在沒有與大臣形成共識,沒有徵求公衆意見,只憑借孝公的支援推行新法。太子犯法,刑、黔太子師傅公子虔、公孫賈,以殺雞儆猴。公子虔復犯新法,即被處以劓刑,“使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本來,評論法令得失,是最有效的監督。可商鞅聽不進反面意見,對評論者無情打擊,“其後民莫敢議令”。

(五)自身腐敗。腐敗是最不得人心的詬病之一。商鞅出任秦相後,不爲百姓造福而大規模地營建宮闕,損耗國家資財,引來衆多非議。受封於商於之地,恃功自傲,高調稱君,“南面而稱寡人”,更是不講規矩;一旦出行,後邊跟着數十輛車,車上都是穿着鎧甲的衛士,身強力壯的人作貼身警衛,持矛操戟的人緊靠車子奔隨。興師動衆,作威作福,好不氣派。

三、身受其害,痛恨酷刑,太史公對商君評價少褒多貶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商鞅有缺點也是難免的。然而,每一次改革總會觸痛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別是涉及到貴族們既得利益後,不僅會引起衆怒,還會招樹強敵。商鞅迎難而上,力排衆議,推行新法,使秦國大治,秦人富強。所以,評價商君不能無視其改革成果,不能抹去他對社會治理的功績。

史記商君列傳讀書筆記3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誠信是一個國家得以強大的根本。在讀了《知榮辱樹新風》中的《商鞅立木取信》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這句話的含義。我也知道了“誠信”,是比金子還要寶貴的品質。《商鞅立木取信》這篇文章中主要透過寫商鞅立木這件事來突出表現只有誠信對人,別人纔會以誠待你、幫助你。

公元前361年,秦國很落後荒廢。而這時,秦國新國君秦孝公繼位了。這位國君有着雄才大略,他決心復國,讓國家強大起來。讀到這兒,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爲這位好國君而高興。可是,我又犯愁了,即便國君有復國的決心,可誰來幫他復國呢?接着向下看吧。秦孝公下了道命令:只要有人可以讓國家富強起來,就讓他做大官。後來,一個叫衛鞅的年輕人蔘見了秦孝公,和秦孝公談論自己的富國方法。兩人越談越起勁,連飯都忘了吃。讀到這兒,我心中又迸出個大問號,這個年輕人真的能富國嗎?他怎樣取得百姓的信任呢?要解決問題,再去看看吧!第二天,南門出現了一根木頭,旁邊貼了一張佈告:如果有人把木頭扛到北門,賞十兩金子。最後寫的名字是衛鞅。佈告旁圍了一堆人,大家議論紛紛,都不相信。我也在想:這個衛鞅,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實在叫人猜不透!衛鞅見無人扛木頭,又把賞金加到五十兩!人們議論的聲音更大了。我也更加差異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個漢子衝出來,扛起木頭就走。衛鞅見狀,真給了他金子。大夥紛紛議論起來,大家認爲衛鞅可信,就協助他治國,秦國就富強起來了。秦孝公也信守諾言,給了衛鞅十五座誠池,從此,大家就把衛鞅叫做商鞅了。

讀了這個故事,你們體會到誠信的寶貴了嗎?可是有些人呢,他們就十分的不守規矩,我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有個很有才華的大學生,他很窮,但很聰明。他每天都要去坐班車,爲此,他在這方面花去了很多錢。有一次,他沒有買票,也沒被發現。他驚喜萬分,於是經常逃票,只被發現過一次。畢業後,大學生去找工作。可沒有一家公司錄取他,他怎麼也不明白,於是跑去問經理爲什麼不錄取他。經理說:“你很有才華,可不誠信,我們不需要這樣的員工。”他後悔極了,從此再也沒有找到工作。這正如一句名言所說: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所以,誠信是一把金鑰匙,擁有它,你就擁有了成功!

史記商君列傳讀書筆記4

商鞅作爲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改革先鋒,改革可以說獲得了成功,但他並沒有脫俗其結局應該說也是很慘的。他的內心本質應是一個愛慕虛榮、對權利極度追逐的人。爲了獲得成功和目的不擇手段。這在他爲了推進改革所採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上可見一斑。比如城門立木予十金和太子犯罪責罰其師的行爲,行爲上標新立異,作爲一個改革家應該說是成功的。而作爲一個人或者說一個成功的人,他又是失敗的。

趙良與商鞅的談話非常值得人回味。當一個人獲得所謂成功的時候往往沾沾自喜,忘記了他成功的本源是什麼。我們並不否認一個人在獲得成功的過程中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如果沒有秦孝公的賞識和信任,我們還能記得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叫商鞅的人嗎?

一個人往往在勝利的喜悅下會認爲自己無所不能,認爲如果沒有自己,對於這個世界和國家是個損失。但是他忘掉了人的渺小,忘掉了在歷史的長河中,你只是長河中的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花,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河流的流向,有的僅僅是泛起的'一漪波瀾。越是所謂的偉人和成功人士,越是容易失去自我,越是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可最後的結果往往跌得越重。

鳥盡弓藏,獸盡狗亡。一個人只有真正的認清自我,學會隱退纔是重要的,往往它比治國齊民之術還要重要。功利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一個人剋制本欲比爲了本欲而不擇手段要重要得多。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單位、一個家庭沒有道德、沒有禮法、沒有法律、沒有制度和規矩是不可想象的`,但去執行這些東西的人又往往是受到責難的,因爲這些都是讓人覺得活着不自由、不舒服的東西。治民之術歷來爲帝王把持,所以官道講大官小當,小官大當不是沒有道理的。

商鞅當初爲了獲得秦孝公的賞識,不惜賄賂孝公的寵臣景監來達到目的。商鞅爲秦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爲了個人的名和利。我們不否認他爲歷史所做的一切和他本人的才華。但是當一個人內心世界是自私狂妄的時候,他的結局只有失敗。

史記商君列傳讀書筆記5

商鞅,衛國人,故稱之衛鞅;姓公孫,故又稱之公孫鞅;發於秦,秦封之於商十五邑,故號爲商君。商鞅稱商君源於由他主導的一次著名改革——商鞅變法。這次改革既成就了商鞅,也成爲殺死商鞅的一把利刃。

商鞅從入秦伊始,便致力於變法,以成秦孝公霸業。從結果上來看,商鞅變法取得了莫大的成功,變法成果爲秦後來兼併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爲此做出巨大貢獻的商鞅,最終卻落了一個五馬分屍,家人盡滅的悽慘下場。不僅如此,古代史學家對其一生更是極盡損貶之辭。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如此評價商鞅:“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這種評價對於一位功勳卓着的改革家來說,是極不公平的。

商鞅在魏國時得不到重用,個人的理想抱負得不到實現。而秦孝公正欲修穆公霸業,廣羅國家人才,這讓極具政治慧眼和才能的商鞅看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遂西入秦。他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來求見秦孝公,以帝道、王道、霸道三種爲政理念來試探秦孝公的意圖。在得知秦孝公欲成霸業的想法之後,第四次會面與孝公大談強國之術,孝公數日不厭,相見恨晚。商鞅與秦孝公達到了一種政治上的共鳴——成霸業以揚名立萬。可以把這種君臣關係理解爲相互利用:秦孝公需要一位有才幹的改革家替自己衝鋒陷陣,而商鞅則需要一位強有力的國君爲其實現政治理想提供平臺。

變法之初,孝公心有顧慮,商鞅用“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的說辭爲秦孝公堅定了變法的信念。他和守舊派代表甘龍、杜摯激烈辯論,辯論中引經據典,最終力排衆議,得到孝公的全力支援。緊接着,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開始了……

1、經濟方面: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減輕農民賦稅徭役;廢井田,實行土地私有。

2、政治方面: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推行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推行縣制。

3、社會層面:用嚴峻的刑法來代替德治,嚴厲控制社會輿論。

《史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由此來看,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說商鞅變法是不成功的。改革達到了秦孝公的目的,可以說爲他東復侵地,建立霸業的宏圖偉業打下的堅實的基礎。於是,在商鞅的建言下,秦趁着魏被齊大敗的大好時機下,迅速發動了對魏的戰爭,商鞅計敗魏軍,當初對商鞅不以爲然的魏惠王無奈只能割地求和,遷都大梁。

然而,當秦孝公和商鞅等改革派享受着改革帶來的成果時,改革也招致着守舊貴族的不滿,多項改革措施或直接或間接地觸動着守舊貴族的利益,在利益面前,沒有人會主動退讓。守舊貴族對改革的不滿終將會成爲懸在商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守舊貴族的代表趙良粉墨登場,他遊說商鞅,以賢相百里奚和商鞅做對比,指出商鞅在變法中過分激進,用苛刑代替德治,而且絲毫沒有考慮貴族的利益。最後甚至用人身威脅的方式來“勸說”商鞅引功身退,停止新法的實施。

在如此高壓之下,商鞅沒有退縮,可以說他是爲了自己的名利着想,但更重要的是爲了保住改革的成果。但歷史總是充滿着偶然性,五個月之後,他的“政治盟友”秦孝公死了。誠如趙良所言,“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守舊貴族立馬掀起反撲,誣告商鞅“謀反”,最終殺之於鄭澠池,車裂商君以徇,滅商君之家。至此,懸在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落下。可謂成其者變法,亡其者亦變法。

歷史不能做到絕對的公正。漢朝實現大一統,國家政權穩定,加之需要休養生息,故尊崇儒術,統治者施仁政,行王道。因此,在漢朝的史學家司馬遷眼裏,商鞅就是一個離經叛道者,其受到不公正的評價也是情有可原。但商鞅變法對秦國國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爲秦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也不可否認,商鞅鼓勵苛刑,忽略德治的理念確存不合理之處,但苛刑在短時間內達到的效果卻又十分驚人。

商鞅變法留給後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任何改革者都當以史爲鑑,從歷史中探求經驗,助力改革,以圖千年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