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麥克白》讀書筆記

《麥克白》讀書筆記1

讀了《麥克白》之後,我的心情沉重下來。

《麥克白》讀書筆記

《麥克白》寫的是一位叫麥克白的功名顯赫的爵士,爲了能登上王位,殺死了國王和好朋友,最後被人殺死的故事

麥克白功名顯赫,本來獲得許多榮譽,本來能安度一聲,只因爲三個女巫的預言,便使得自己落得了悽慘的結局。真是因爲他遇見了三個女巫嗎?不,女巫的`預言只是一根導火線,真正的原因是他內心的慾望。

女巫說他會成爲未來的國王,他便不擇手段地想要成爲國王。內心的慾望之火,卻被女巫一句話點燃了。於是,慾望之火愈燒愈烈,最終,玩火自焚,他被自己的慾望殺死了。

麥克白之死,告訴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慾望。自身的慾望能成爲自己積極向上的動力,也能成爲懸在頭頂的一把刀。有的人想要升職,想要高官厚祿,便努力奮鬥,最終達到自身的所想;有的人想要金錢,便鋌而走險,去偷、去搶,最終走上一條不歸路。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透過正當的努力和奮鬥來實現,也能透過罪惡的手段予以放任。誰都會有一絲貪婪,都會有一絲邪念。對於這種不好的慾望,我們必須立刻拔除,否則,養虎爲患,終爲虎害。

我又想起了一件事例:《三國》中關羽之死的一個關鍵因素《便是少了劉備義子——劉封的支援。孟達勸劉封不去支援,因爲關羽罵過他。劉封便按兵不動,結果還不是被劉備斬了?劉封何嘗不知他不去支援的惡果?只是孟達一句話,心中的邪念便迅速成長,使他向邪惡妥協。孟達不正如女巫,劉封不正如麥克白嗎?

不要讓慾望佔據你的心靈!它能爲你提供動力,也能把你推入無底深淵!每個人都會有慾望,但不要讓它佔據你的心靈!不然,麥克白和劉封的舊轍,又將被人重蹈!

不要讓慾望佔據你的心靈!

《麥克白》讀書筆記2

麥克白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蘇格蘭民族英雄,得勝歸來。和大將班柯在途中路遇三個女巫,女巫預言了麥克白將會成爲蘇格蘭的國王,隱藏的野心被挑旺起來。他在妻子的煽動下殺死了國王鄧肯。篡位之後,麥克白感到內心極度的恐懼,爲了保住王位,他殺死了班柯,並開始瘋狂的濫殺無辜,最後被麥克達夫殺死。他的妻子也因爲無法承受殺人後的恐懼自殺了。

讀《麥克白》,你會發現殺死國王鄧肯後,麥克白和妻人失去的都是睡眠,他們無法入睡。從殺人那刻起,榮譽和美德已不存在,麥克白永遠失去了“那清白的睡眠,把憂慮的`亂絲編織起來的睡眠,那日常的死亡,疲勞者的沐浴,受傷心靈的油膏,大自然最豐盛的菜餚,生命盛筵上主要的營養”。我引一段老師在講這部悲劇的一段話“擁有正常、甜蜜的睡眠,就是擁有人生(包括現世與彼岸世界)真正的意義;正常、甜蜜的睡眠,就代表了正常的,寧靜的秩序,它包含着人與神之間和諧的關係、人自身靈與肉的和諧關係、人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這是一種既屬世又指向超驗世界的永生的秩序。當麥克白向鄧肯舉起屠刀,從世俗層面來說,作爲臣子他打破了君臣秩序,作爲親屬他蔑視了血緣關係與起碼的人倫,作爲國家的保衛者他公然破壞國家作爲政治統一體的秩序;然而,從更本質的真理意義上說,當他以慾望爲主宰破壞了作爲一個人自身靈與肉的和諧的同時,也破壞了他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破壞了他與神之間的和諧關係,他破壞了他整個生命的正常健康的秩序。當這樣一種秩序被破壞以後,他所有的世俗生活中的美好內容都被扭曲,他在‘死亡的睡眠’中的美好盼望永遠落空,他內心的寧靜也永遠消失了———一句話,他殺死了自己的‘睡眠’”。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最後一部悲劇,也是最優秀的悲劇之一。從《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到最後的《麥克白》,從宣揚和肯定人文主義精神到最後開始批判和反思人文主義,莎士比亞的思想有了相當大的轉變。他深刻洞見到人文主義帶來的以世俗慾望滿足爲主要內容,極端自我中心,功利主義,一切從自己出發的生活方式所導致的惡果。《麥克白》就是一個向人們展示個人慾望無限膨脹和畸形發展導致罪惡、導致毀滅的故事。引以爲鑑,必竟,誰都不想殺死自己的睡眠,誰都想有個正常,甜蜜的睡眠。

《麥克白》讀書筆記3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戲劇家、詩人,被稱爲“時代的靈魂”。他一生共寫了三十七部詩劇,其中最爲著名的是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而《麥克白》是最短也是最悲慘的一部,講述了一位戰爭英雄在妻子的挑唆下淪爲懊悔無及的罪人的故事。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筆下“最深刻和最成熟的邪惡形象”,他的性格具有雙重性和複雜性,他的`靈魂原本有善與美的一面,然而在野心和慾望的不斷吞噬下,他善良的本性漸漸泯滅,取而代之的是心底不斷滋長的邪惡念頭。他一面作惡,一面恐懼、悔恨,但是野心和慾望佔了上風,最終“正不壓邪”,導致了麥克白悲劇的命運。

《麥克白》情節較爲簡單,作者卻不惜濃墨重彩,在據本中使用大量的獨白來刻畫麥克白的心理活動,從而把筆鋒從殘忍的謀殺轉到“誅心”上來,透過對麥克白日夜飽受良心的譴責,身陷痛苦而不能自拔,直至精神失常這一過程的描寫,揭露了人性的醜惡和陰暗,發人深省。莎士比亞善於運用意象烘托劇情。這出悲劇的主導意象是血和黑暗。麥克白在暗殺國王后冷酷而狂妄地說:“大洋裏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不,恐怕我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無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虹呢。”整個劇本充沛着主人公內心的恐懼和痛苦,籠罩着黑暗和邪惡。然而光明終歸要衝破黑暗,善終歸要戰勝惡。正義的力量浩浩蕩蕩,最終推翻了暴君的統治。這個故事雖然情節悲慘,但結局卻較作者其他悲劇更讓人看到正義和希望。

莎士比亞運用高超的描寫手法,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原本尚存善念的人墮落爲殺人惡魔的過程。麥克白自己造成了自己的悲劇。每一幕獨白即是他內心的鬥爭,是善與惡的鬥爭,是良心與野心的鬥爭,是理智與慾望的鬥爭。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面對誘惑,我們良心的天平也會左右搖擺,內心相矛盾的兩個“自我”也會鬥爭,我們應該堅持善良的本性,做一個從善的人。

《麥克白》讀書筆記4

只要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忍受和製造苦難,我們就不可能幸福。只要人類事物的進程取決於暴力、欺詐和非正義,我們就不可能高尚。只要全人類沒有展開智慧的競賽,以最明智的方式引導個人生活和求知,我們就不可能聰明。——尼采《悲劇的誕生》

這是一部受詛咒的劇,無論表演者還是觀衆都不能說出M*CBETH(麥克白)。這是一部既陰鬱而又充滿光明的戲劇,因爲以不義開始的事情,必須用罪惡來使它鞏固,而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不管這到來的方式究竟充滿多少血淚。爲了實現自己的野心,麥克白一步一步除掉了路上的障礙,爲自己的.行爲製造了越來越欲蓋彌彰的彌天大謊。然而覆水難收,人死不能復生,"Whats done cannot be undone."縱使憑欄望斷天涯路,也回不到當初那個原點,圓了一輩子自己的錯誤,只能是把這個圓越扯越大。殺人者人恆殺之,只不過在《麥克白》裏沒有憂鬱王子哈姆雷特。復仇者與殺人者,不過皆是站在戲臺的兩端,不由自己罷了。宿命論者,也該覺醒屬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了。

《麥克白》讀書筆記5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麥克白》。

寫《麥克白》的這位作者及其偉大,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無聞。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舉世聞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爲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

他的劇本至今還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許多國家會上演他的劇本紀念他。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他就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藝術大師——莎士比亞。

麥克白屬於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四大悲劇分別說明了人性的弱點:哈姆雷特因爲猶豫不決,最後釀成悲劇;李爾王只聽信花言巧語,最後悲慘收場;奧賽羅被嫉妒衝昏了頭腦,殺害了自己的老婆。而麥克白則是因爲野心過於強大而最終滅亡。

雖然《麥克白》是四大悲劇中最短的悲劇,但同時也是最緊湊最黑暗的,它內容精彩,我沉迷於其中。

麥克白是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有勇有謀,爲國王平叛立功歸來,路遇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他將進爵爲王,他的'朋友班柯將軍的後代也會做王。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女巫的話讓他覺得自己是天選之子,他在麥克白夫人的慫恿下謀殺了鄧肯,做了國王。爲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很多人。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裏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而死,對他也是一大刺激。在衆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最終滅亡。

那麥克白殺死國王走上毀滅的道路到底是誰的錯呢?有人說麥克白自己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他意志不堅定,是他的老婆害了他。他之後殘害他認爲會威脅他王位的人其實是出於不自信和恐懼。還有人說他是自己本來就野心勃勃,女巫的話和老婆的慫恿都是藉口,就是麥克白自己殘害的國王。還有人說就是因爲女巫的讒言,麥克白才最終走上了毀滅自我的道路。

我認爲是麥克白夫人逼迫麥克白,才使麥克白殺掉了國王。女人就是很麻煩。就像我媽,總是嘮叨我,讓我學這個學那個,總覺得我應該更好,有時候她也逼迫我,她問我想不想學某個東西,但如果我說不想,她就會生氣,真不明白她爲什麼還要問我。但還好的是,我媽不像麥克白夫人那樣硬逼着麥克白,有時候她吵吵我,也只不過是嚇嚇我。有時我媽會覺得很累,也就不逼迫我了。而且我媽從來都是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像麥克白夫人那樣,自己逼迫別人,自己還承受不了,還崩潰了,死掉了。所以我媽雖然有時可怕,但我媽是個堅強的女人。

《麥克白》讀書筆記6

麥克白曾經是一個英勇的人,在戰勝吼凱旋而歸的途中,因巫師的預言使他改變了,他從一個忠實的臣子變成了一個弒君的逆賊,他不擇手段讓自己登上王位。當他當上國王后開始了的暴政,爲不留後患先後殺害了他的好友、臣子及他們的家人,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裏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而自殺,對他也是一大刺激。在衆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嫋首的下場,最終使他走向滅亡。

名利對人類的'腐蝕,常常讓自己迷失,忘記本來的目標與位置。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請求部落首領給予他一塊土地,首領告訴他在太陽落山之前走會原地,在着期間經過的地方全都屬於他了。結果因爲那個人的貪心而累死在路上。那個人不會回來了,名利爲他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在大千世界裏我們難免遭到名利的洗禮,名利是否會爲你選擇一條不歸路取決與心態。

衆觀中國歷史,視名利如鴻毛的偉人不計其數。

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在那個年代也曾涉足仕途,但卻不爲五斗米而折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名利如糞土,在田園過着令人魂牽夢繞的生活,不做名利的木偶任由它擺佈。

還有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曾獲得中國國家科學獎的等獎500萬獎金,他這些名利併爲阻斷他的前進之路,他的新成果不斷涌現。

可見名利不是人生的全部,面對名利不要崇拜,擺脫名利的枷鎖,照樣能瀟灑快樂的生活。

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大千的世界,看淡一些名利,生活會輕鬆快樂的。

《麥克白》讀書筆記7

“我爲什麼要學那些羅馬人的傻樣貌,死在自我的劍上呢我的劍應當是爲殺敵而用的。”這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任務麥克白所說的話。在《麥克白》這篇戲劇中,麥克白從一個忠心耿耿和屢建奇功的將軍變爲殘酷的暴君,最終被打敗。這一蛻變過程無不吸引着我,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之一《麥克白》給我帶來得是悲傷和思考。

莎士比亞生活在文藝復興的時期,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到達作爲神學和經學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等觀點不斷被提出,許多優秀作品不斷出現。《麥克白》就在這樣的時代誕生的。讀過《麥克白》之後,不禁發出疑問:是什麼讓麥克白從一位忠心的臣子變成參保的君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周圍的人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女巫的出現以及預言燃起了麥克白對權利的渴望。他決定刺殺鄧肯國王是,他內心是掙扎的,可是他的妻子卻一昧的教唆他去做這件不義之事。妻子的支援讓他決定這是理所當然的,於是麥克白開始了他的殺人之路。一個人會受到身邊人的影響。人不肯每時每刻都頭腦清晰,會迷茫會掙扎。此時,需要的是身邊的人給予幫忙,而不是需要一個把自我推進火海的人。除此之外,還有的是內在原因,應對權利的誘惑,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堅定。麥克白原本是一位屢獲奇功的將軍,而應對權利和他人的教唆時卻不能堅定自我的內心。他掙扎過,迷茫過,害怕過,但正義的曙光並不能將他照耀,將他喚醒。從此,我們失去了一位忠心的將軍,多了一個殘忍的暴君。《麥克白》本身就是一部戲劇,許多人也許都喜歡經過舞臺瞭解其中的悲哀。但我更喜歡感受字裏行間的那種氣息,那種悲傷,掙扎,黑暗的氣息……

該劇大膽批評了封建制度的殘暴黑暗,以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期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和倫理思想的要求。這種對夢想的追求值得讓我們學習。社會的提高思想也需要不斷更新。封建的舊思想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作品是當時社會的寫照,這說的一點也不錯,經過這個作品讓我深刻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動盪,黑暗的籠罩,光明的渴望。看完這部劇,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個人能夠有慾望,但卻不能膨脹。一個人的野心會矇蔽人性的'雙眼,終將導致一個人的滅亡。足夠大的野心甚至能夠毀滅世界,我們所能做的是在慾望面前把握尺寸,控制住自我。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衝破黑暗的決心。封建制度對於人們的毒害是十分的嚴重,它是一根插在社會心臟的一顆毒刺。僅有忍痛拔去,纔有以後的復原。《麥克白》這部戲劇讓之後的人們能夠深入的瞭解封建社會的狀況,給現代的人們一個重要的借鑑。

忽然想起紀伯倫曾說過一句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我們忘記了爲什麼而出發。”我們應當控制自身的慾望,不忘初心,不讓野心控制住我們。我們要做的是使世界少一個墜入深淵的麥克白。

《麥克白》讀書筆記8

莎士比亞的著名杯具《麥克白》講述的是主人公麥克白從忠臣到暴君的轉變以及他墮落與毀滅的故事。

人們常說,麥克白是一個十足的惡人——弒君、篡位、兇殘、暴虐、嗜殺……幾乎一無是處。可是如果你們翻開《麥克白》的劇本細細閱讀一下,會發現真相其實不然,麥克白最初的時候是一名驍勇善戰且赤膽忠心的蘇格蘭大將,曾幾乎憑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場叛亂。

麥克白是蘇格蘭王室,國王鄧肯的表弟。身爲王室貴族,麥克白自然不免有一些覬覦王位的念頭。可是,這只是一個潛伏於內心深處的一點點野心,或許連麥克白自我都不明白。

每個潛藏的野心都會因某種外在的因素而一觸而發。真正觸發麥克白這種念頭的,則是那次在荒原他和另一員大將班柯與三個女巫的邂逅。三個女巫對麥克白說:“萬福,麥克白!祝福你,葛萊密斯爵士!萬福,麥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萬福,麥克白,未來的君王!”她們又對班柯說:“祝福!祝福!祝福!比麥克白低微,可是你的地位在他之上。不像麥克白那樣幸運,可是比他更有福。你雖然不是君王,你的子孫將要君臨一國。”本來麥克白不堅信鬼神,對這些話語只會付諸一笑,可是,偏偏一場巧合激發了麥克白的野心。麥克白剛剛轉身,便看見一個大臣騎馬飛馳而來,告訴他考特爵士通敵叛國,已經被鄧肯王斬殺。大臣告訴他,國王因他戰功赫赫而將考特爵士轉封給了他,並且國王晚上將去他家住宿。麥克白很高興,與此同時他也覺得似乎那些女巫的預言真的不是空穴來風,自我真的有可能成爲未來的君王。一個潛藏的野心浮上了表面,麥克白也從此走出了他從忠臣到暴君的第一步。

可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不必須明白自我就應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達成它,需要一個人,一個足夠邪惡的人來教導他。本來麥克白或許會就此罷休,可是偏偏他的夫人就是一個邪惡的女生,心中充滿了惡念。她聽麥克白敘述了他的奇遇,以及鄧肯王要來家中住宿,一個邪念頓時涌上心頭:她想讓麥克白在鄧肯熟睡之際將其刺殺,以便讓麥克白迅速登上王位。麥克白畢竟還良心未泯,不願意弒君篡位。可是,麥克白的意志是脆弱的,經不住夫人接二連三的激將。有一次,她甚至說麥克白是一個懦夫,這是勇猛的麥克白最不能忍受的。在夫人的慫恿下,麥克白在深夜進入了鄧肯王的臥室,刺殺了鄧肯王,並嫁禍於國王的兩個衛兵。第二天,麥克白又以謀反的罪名殺死了兩個無辜的衛兵,銷燬了一切證據。鄧肯死後,鄧肯的兩個兒子馬爾康和道納本逃亡國外,被人懷疑弒父潛逃;而麥克白因位高權重,又是王室貴族,被大臣們擁立爲新的君王。麥克白登上了王位,如願以償。儘管如此,這次弒君行爲也讓麥克白從此失去了安寧,就像《麥克白》中所說的那樣:“葛萊密斯已經殺害了睡眠,所以考特將再也得不到睡眠,麥克白將再也得不到睡眠!”麥克白的內心也從此被內疚所捆綁,他曾看着自我沾滿鮮血的雙手,說:“這是什麼手!嘿!它們要挖出我的眼睛。大洋裏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不,恐怕我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無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紅呢。”

可是,以不義得來的王位務必以罪惡加以鞏固。麥克白登上王位後,想起了女巫們對班柯所說的話語,他覺得十分驚恐懼,便派刺客去暗殺班柯和他的兒子弗裏恩斯。班柯雖然死了,但弗裏恩斯卻逃去了,這也從此成爲麥克白的一塊心病。麥克白爲了確保自我統治的穩定,又去拜訪了那三個女巫。這次女巫派鬼魂對他預言,說麥克白要留心費埔爵士麥克德夫,還說麥克白能夠將所有人類的力量付諸一笑,沒有婦人所生的人能傷害麥克白,並且麥克白永遠不會被擊敗,除非勃南的森林有朝一日向麥克白的首都鄧西嫩移動。麥克白很高興,但爲了確保自我的絕對安全,他又派刺客襲擊了麥克德夫的城堡,把麥克德夫的妻兒殺得一乾二淨,但麥克德夫已經逃往了英格蘭。這一輪的殺戮過後,麥克白成爲了一個十足的暴君。

惡人是終究要受到懲罰的。麥克白雖然殺了這麼多的人,但仍然得不到安寧,還衆叛親離。麥克白覺得,他的人生“可是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臺上指手畫腳的拙劣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着喧譁與騷動,卻找不到一點好處”。所有的爵士都背叛了麥克白,前往英格蘭去投奔潛藏在那兒的鄧肯長子馬爾康。馬爾康在英格蘭的支援下,舉兵進攻麥克白。與此同時,惡貫滿盈的麥克白夫人也因負疚過多而精神崩潰,患了夢遊症,在夜間自殺了。馬爾康所率領的軍隊來到了勃南森林附近,馬爾康命令士兵們一人折一根樹枝做掩護,向鄧西嫩進軍。麥克白在鄧西嫩的城頭上眺望敵軍,看到一大片“樹林”正從勃南森林向鄧西嫩移動。鬼魂的預言應驗了,“勃南森林”真的正在向鄧西嫩移動。麥克白有些膽怯,但想到鬼魂曾說沒有婦人所生的人能擊敗他,麥克白再次拾起了勇氣。他出城迎戰,再次重現了當年作爲忠臣時那橫掃千軍的威風。但由於他的士兵不斷倒戈,麥克白退入了城內。在王宮內,麥克白與麥克德夫狹路相逢。麥克德夫要爲家人報仇,要和麥克白決鬥。麥克白很藐視麥克德夫,說女巫預言沒有婦人所生的人能擊敗他。麥克德夫說,讓你的女巫告訴你,麥克德夫是不足月就從母腹中

剖出來的,不是婦人所生的。麥克白醒悟了,明白了女巫的邪惡和模棱兩可,但事已至此,他仍要和麥克德夫血戰到底。最終,麥克白被麥克德夫斬殺,一代暴君最終落得個梟首示衆的下場。

麥克白的命運是杯具性的,他原是一個忠臣,女巫的蠱惑,夫人的慫恿,激發了他的野心,讓他變得邪惡,最終篡奪了王位。爲了鞏固自我的王位,他又大開殺戒,成爲了一個千夫所指的暴君。麥克白就這樣一步步地墮落,變得越來越陰邪,直到最終被正義之師所討伐。莎士比亞的這部杯具揭示了人心的罪惡:一個看似心無邪念的人也可能會因種種外在因素而一步步墮落,直到自取滅亡,自我毀滅,就像麥克白一樣。

《麥克白》讀書筆記9

一般公認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是:《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和《哈姆雷特》。作爲莎士比亞最傑出的乃至文藝復興時期最突出的四部悲劇,這一向被認爲是悲劇的圭臬。

在讀莎士比亞時,我常會產生疑竇:在那樣鋪陳華麗的文體與句子下,我很難堅信我是在閱讀悲劇。也許是對於悲劇的認識不一樣,我認爲的悲劇,總是如索福克勒斯那樣的具有崇高而嚴肅的特徵的文體。莎士比亞華麗得近於煊赫的文體對於悲劇本身的影響,我心中無數。從這個角度而言,我之因此對《麥克白》更爲看重,也許是正因其更爲“純粹”的具有悲劇性。

《麥克白》中悲劇的.產生,雖依靠於麥克白本人的野心與其妻子惡毒的慫恿,但更多卻體現了天命的因素。這種悲劇被確認爲宿命的方式,帶着更濃郁的古希臘悲劇色彩。

古希臘的悲劇,一般造成其原因是並非個人的主觀錯誤或客觀狀況的干擾,而是天命的不公。如《俄狄浦斯王》,他完全受控於殘酷的命運,無論如何掙扎,最終還是陷入了命運的泥淖。於是乎,主角的偉大與命運的殘忍構成鮮明的比較。這種更廣義的無奈與無力,是悲劇擁有了直指命運的崇高性。而麥克白的野心,也來自於仙女的慫恿。而仙女們也僅此開了狡黠近於惡毒的玩笑,其實這也就是戲劇性的天命。

麥克白最終還是死去了。他的死亡具有着的社會好處,是傳達了莎士比亞厭惡將軍擁權殺王這樣的犯上之舉的思維。但這樣的主題比於麥克白具有希臘精神的純潔高尚悲劇思想,顯然比較淺薄。我重複讀《麥克白》,爲這個邪惡的主人公而悲哀,一如希臘悲劇中那些純粹的悲劇主角。他們的毀滅,並非由於他們的不傑出,而僅僅是,那些將他們玩於股掌之上的命運。

《麥克白》讀書筆記10

莎士比亞著名悲劇《麥克白》向我們展現了命運、野心、慾望以及迷信對一個人的影響。麥克白從一個令人尊敬的愛國勇士逐漸淪落爲殘暴嗜殺,毫無人性,被人唾罵的暴君,最終走向滅亡。

《麥克白》能夠說是一部十分經典的悲劇,可是讀完後我卻沒有一點同情的感覺,反而認爲麥克白夫婦罪有應得。是什麼造成麥克白死於非命卻無人同情呢應當是他的野心和慾望沒有得到應有的控制,最終爲了用不正當手段謀取成果喪失人性。

麥克白曾是一位愛國將領,爲保衛國家立下赫赫戰功,可謂是一位勇士。有野心不是錯,任何一位勇士都有野心,關鍵在於控制。因爲女巫的煽動,麥克白野心膨脹,謀殺了好國王鄧肯,登上王位。他曾爲謀殺國王良心不安,可是帶上王冠後,對戰友班珂和麥克德夫的家人毫不心慈手軟,只爲保住他用不正當手段得到的一切,在罪惡中越陷越深。他不曾後悔,他說:“我已深陷於血泊中之,要是不再涉血前進,那麼回頭的路也同樣使人厭倦。”因爲他的殘暴昏庸,國家衰落,人民痛苦,而命運最終給了他應得的結局。

導致麥克白悲劇的原因除了他的野心和慾望,其夫人和女巫也起了重要作用。麥克白夫人性格剛強,行動果敢,卻利慾薰心,陰狠毒辣。她被深深的罪惡感折磨着,甚至夢遊中不斷的洗手,最終精神負擔超出心理承受極限,默默死去。

當麥克白還在猶豫要不要殺國王時,她給他最終的激將:“你不敢讓你的行爲和勇氣跟你的慾望一致嗎你寧願像一頭畏首畏尾的貓兒,顧全你所認爲生命的`裝飾品和名譽,不惜讓你在自我眼中成爲一個懦夫,讓‘我不敢’永遠跟在‘我想要’後面嗎”這讓麥克白不再猶豫,他的最終一點人性也消失了,渾身充滿邪惡的勇氣。當麥克白夫人站在死去的鄧肯身邊,向麥克白伸出一雙血手時,她的小手註定洗不乾淨了,她的靈魂沾滿罪惡的鮮血。作爲幫兇和陰謀的策劃者,她是麥克白人性泯滅的推動者。因爲麥克白過分迷信,女巫的預言點燃了麥克白的慾火,沒有她們的煽動,麥克白可能當上考特爵士後順理成章繼承王位,安度晚年。

莎翁塑造了麥克白這個人物,用前後鮮明的比較揭露了社會的陰暗面,在當時黑暗的社會環境下,不止麥克白,即位的馬爾康又能怎樣會不會和麥克白同樣下場這都不必須。麥克白黑暗的人格構成也是受到社會的影響,他死後,還會有多少麥克白出現呢?

《麥克白》讀書筆記11

《麥克白》講述了蘇格蘭大將麥克白因爲聽信巫女的預言而弒君謀反當上了蘇格蘭的國王,同時又因爲懼怕命運而殺害自我的好友,導致衆叛親離,麥克白最終也沒有逃脫所謂的“命運”。

“命運”是什麼東西當巫女預言麥克白將會當上考特爵士並最終成爲蘇格蘭王的時候,麥克白是不信的,然而隨後的消息卻是鄧肯冊封其爲考特爵士,於是麥克白開始相信巫女的預言了。麥克白相信自我命中註定會成爲蘇格蘭王,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麥克白弒君謀反,在這一過程中,麥克白身上原有的忠誠、善良等信念最終沒有敵過權力的誘惑。

麥克白如願以償的把王位握在了自我手中。他以“命運”的名義殺戮,卻又想反抗“命運”。正是因爲麥克白相信了巫女的預言,所以才弒君,同時他也相信了巫女關於班柯的後代將爲國王的預言,所以纔想殺掉班柯及其子。這種行爲的結果是悲哀的.,因爲刺客最終也沒有殺掉班柯的兒子,在麥克白看來,這似乎在應驗所謂的“命運”。

於是麥克白再次求教於巫女,幽靈告訴他“沒有一個婦人所生下的人能夠傷害麥克白”,“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樹林會向鄧西嫩高山移動”,否則麥克白不會失敗。於是麥克白勇敢、殘忍的理解了王子馬爾康帶領的英格蘭軍隊的挑戰。最終麥克白失敗了,似乎是因爲“勃南的樹林移動了”,並且麥克白也是死在所謂的“非婦人所生”的人手上,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命運如滔滔河流般不可逆轉。

《麥克白》的行文始終存在着“命運”這一暗線,然而,何謂“命運”難道命運不是自我選擇的嗎如果麥克白不相信巫女的預言,很難想象他會弒君謀反。那樣這場杯具還會存在嗎我堅持認爲,所謂的“命運”其實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無論如何,選擇都是人們自我作出的。麥克白對權力的野心使其輕而易舉的相信了巫女的對自我有利的預言,可是卻又想反抗對自我不利的“命運”,這不失爲一種諷刺。我們無法責怪麥克白,因爲這對每個人來說都可能是抵禦不住的誘惑。很多情景下,“命運”只是藉口,爲我們做出的選擇進行辯護的藉口。成功者能夠用“命運”來爲自我的成就披上神聖的外衣,外人(甚至是其自我)往往就忽略了其爲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失敗者能夠用“命運”來爲自我的失敗尋找藉口,外人(甚至是其自我)往往就忽略了其所犯的錯誤本身。

在巫女作出對班柯的預言時,班柯以往說“魔鬼爲了要陷害我們起見,往往故意向我們說真話,在小事情上取得我們的信任,然後在重要的關頭我們便會墮入他的圈套。”這番言論可謂一語中的。而沙翁最終並沒有說明班柯後代的命運,這可能也是作者對麥克白相信命運的諷刺吧。

《麥克白》讀書筆記12

莎士比亞一生中創作了無數的輝煌,在16世紀並未獲得殊榮,直至19世紀英國掀起浪漫主義狂瀾時,他才被提升至天才的地步。而在莎士比亞傳奇般的一生中,有幾個作品是廣爲人知的,如:《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和《麥克白》。

《麥克白》與《李爾王》都是典型的政治杯具,前者是自己使得自己喪心病狂;後者是使整個王國崩潰與個人的輕浮之中。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麥克白》的。

《麥克白》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們的耳目欺騙;奸詐的心務必罩上虛僞的笑容。”麥克白的一番話讓我感到很詫異,前文還是征戰沙場所向披靡的爵士,此刻就成了奸詐的反賊,這麼大的轉變,不僅僅僅是因爲一個因素的。

凡是都有不可預測的一面,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出此刻了面前,麥克白始終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慾望,在權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在文中,有一個不可預測的外因,即爲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鬼魂和巫婆。之後叱吒風雲的麥克白正是聽取了他們的`預言。()且不說麥克白對預言的反應,巫婆與幽靈究竟居心何在她們究竟是好心還是惡意作者莎士比亞在那裏並未直接點明。我個人認爲,巫婆和幽靈可能並非懷揣着善意,因爲,一個人在不清楚前途是明是暗的時候,往往會更勇敢地走下去,無知者無畏嘛,而真正明白了自己未來的命運,反倒會適得其反,或樂極生悲或心灰意冷,至於對他人的影響,就只能從聽取者的內心的角度來決定了。這些巫婆即使能預知未來,即使能通曉命運,但也無法預知人心。

出現了巫婆這個外因,才促使了內因——麥克白夫人對她丈夫的慫恿。如果麥克白的妻子並沒有出此刻主人公麥克白的生活中,如果麥克白並沒有聽取妻子的謬論,我們的主人公可能在凱旋歸來的時刻被晉封爲考特爵士,然後順理成章地繼承帝業,最後安然地度晚年。

如此說來,我們的麥克白反倒成爲了波濤洶涌的海上的一葉孤舟,若不能隨波逐流,就只能被無情地掀翻。他的人生充滿了跌宕起伏,但是命運始終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麥克白因爲沒有主見而失去了生命。

說來說去,都離不開“慾望”,麥克白因爲慾望失去了理智,他的夫人因爲對權力的渴求操縱着麥克墨登場,歷史上的慈禧太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戴了一個冠冕堂皇的面具,爲了自己的慾望而犧牲他人。

每個人生來就有七情六慾,慾望是一把利刃,既不能拔刀自傷也不能被借刀殺人。;—後記

《麥克白》讀書筆記13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之一,是人性與慾望的演繹,是一部揭露和鞭撻野心的杯具。主要講述了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爲國王平叛和抵禦入侵立功歸來,路上遇到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言和隱語,說他將進爵爲王,但他並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後代要做王。

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爲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衛,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裏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而自殺,對他也是一大刺激。在衆叛親離的情景下,麥克白應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削首的下場。《麥克白》的成功之處有三:其一,麥克白形象的特殊杯具性,心理描述真實而細膩。在莎士比亞的筆下,麥克白由一個高貴前途無量的英雄人物,在野心與權力的誘惑下變成了一個舉國聲討的歷史罪人,展現出了麥克白形象的特殊杯具性。女巫的預言、妻子的慫恿、野心的驅使使麥克白走上了弒君的邪途,坐上王位後,權勢的貪戀使其人性徹底泯滅,不僅僅殺害了侍衛,就連班柯和麥克德夫的家人也慘遭毒手。可見麥克白的杯具是由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劇本中作者經過大膽而文藝的言語表達深刻的展現了人物的心理。

“堅固結實的大地啊,不要聽見我的腳步聲音是向什麼地方去的,我怕路上的磚石會泄露了我的行蹤,把黑夜中一派陰森可怕的氣氛破壞了。”文中的這一句就深刻形象的寫出了麥克白內心的掙扎與恐懼。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裏,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弒君前後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杯具的深度。其二,藝術風格別具一格,悲喜的有機結合。《麥克白》是在不損害杯具基調的原則下把悲喜結合起來,在情節發展的進程中,讓莊嚴的中有簡便,從而到達以喜襯悲、以喜促悲的效果,並使主題蘊意得以昇華。例如“看門人”那一場中就有鮮明的體現。“誰在那兒哼!必須是什麼英國的裁縫,他身前給人做條法國褲還要偷材料,所以到了那裏來。進來吧,裁縫;你能夠在這燒你的'烙鐵。”這一門房的話出此刻麥克白弒君之後,在這樣恐怖黑暗的時刻,不明就裏的門房說出這話無疑給這緊張陰森的氣氛增加了一些緩和簡便之氣,使杯具增添了一些喜劇色彩,使其氣氛不致於過分凝重,緩和讀者的情緒。其三,充分運用意象,深刻揭露主題。《麥克白》中的“黑暗”、“鮮血”、“不合身的衣衫”等意象,它們具體形象,含蘊深遠,最大限度的表達了作者的意念和思緒。但劇中的

意象大多以對立組合的形式出現,比如“嬰兒”與“母親”、“血”與“水”、“黑暗”與“光明”等。“黑暗”與“光明”的衝突有力地反映了那個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尖銳的社會矛盾,激烈的階級衝突和鬥爭。劇中的麥克白夫婦爲代表的“黑暗”和正義的“光明”的衝突,就象徵着封建制度與新興資產階級的衝突。反映出當時中世紀以宗教神學爲代表的矇昧主義思想走向沒落,資產階級以個人主義爲中心的世界觀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義在社會文化思潮中開始佔據統治地位。

該劇大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殘酷黑暗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期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和倫理思想的要求。

作品是當時社會的寫照,這說得一點也不錯,經過這部作品我就深刻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動盪,黑暗的籠罩,光明的渴望。看完這本劇,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個人的能夠有慾望,但卻不能膨脹。一個人的野心會矇蔽人性的雙眼,終將導致一個人的滅亡。

《麥克白》讀書筆記14

這世界上做了惡事會被人恭維讚美,做了好事反而會被人當成危險的傻瓜。“那麼那些起假誓扯謊的都是些傻瓜,他們有這許多人,爲什麼不聯合起來打倒那些正人君子,把他們絞死了呢?”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只有一個驚歎號,簡直!腦子裏完全沒有用來形容眼前之物的語彙,詞語在這時候顯得格外匱乏與力不從心,浮現在腦海裏的就只有一個驚歎號,而這驚歎號就是那一切用語言所不能彌補的空白。

何爲正義?我想不過是符合多數人的利益罷了。對任何個體而言,己所欲即爲正義,但這正義一旦傷及他人,則非要論斷個是非功過不可。我們生活在這世上,無時無刻不在與其他人的正義做着鬥爭。只不過人類是理性的動物,這些衝突和矛盾都可以透過協商來解決。

可是一旦遇到電車難題,想要純粹地分辨出哪一方纔是真正的正義就變得非常困難。究竟哪一方代表的利益更多,有時候難以僅憑理性或感性來判斷,這就是所謂正義的代價。在第四幕中逃亡者的討論中麥克白扮演的就是就是被綁在電車另一端的那個人。一個有才幹、有能力、有雄心的人,即使全國都找不出比他更適合做國王的人,一旦採用了弒君的方法登基,便要被和暴君放上天平稱一稱。麥克白墮落了,不錯,可即便是墮落的路西法在地獄依然是叱吒風雲的魔王撒旦。馬爾康說:“我知道在我的天性之中,深植着各種的罪惡,要是有一天暴露出來,黑暗的麥克白在相形之下,將會變成白雪一樣純潔;我們的可憐的國家看見了我的無限的暴虐,將會把他當做一頭羔羊。”究竟是弒君之罪更重,還是一個暴君的統治更爲可怕?莎士比亞站在了道義這一邊,也許他認爲堂堂正正即是正義。一個不稱職國王的死亡竟不如一個國家百姓所受罪孽的沉重嗎?

野心勃勃的政治家,爲了達到與自己才能相稱的職位,通常被稱爲是靠自己能力的上位者。只有篡位是例外。因爲君王是一國之主,是國家的代表人物,人人都希望他清清白白,撐得起門面這個擔當。

篡位者如王莽,總是受到“正統”史學家的批判,認爲其是“鉅奸”。但他們對國家所做的改革,通常都是創世紀的。我一直認爲,讓百姓一味地忍受舊君的平庸統治,不如讓篡位者把國家治理得更好。這纔是真正的.正義,從另一個角度,這樣的“明君”也能作爲一國的門面擔當。

麥克白稱王之後用盡見不得人的手法除去心頭患,但最後面對自己的命運對決時卻光明磊落地面對了決戰這一風險極高的正統做法。難怪對他的評價都是“慾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奪”。

麥克白啊,錯的不是你,而是這個世界啊。如果你生在任人唯賢的民主投票的時代,那麼無論如何成爲執政者都不會受到指責吧。

《麥克白》讀書筆記15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旦走錯路,鑄成大錯,誤入歧途,就後悔莫及,只能自食其果。在很多情景下,一個人的失足,並非天生是壞蛋,天性要作惡,而是他意志不夠堅強,在誘惑面前經不起考驗,最終失足墮落了淪爲有罪的人。

悲劇《麥克白》約寫於1606年,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述的佳作。該劇中主要寓意了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的潛在禍患;野心和利慾的存在,足以將一個本爲良好的人腐蝕爲墮落的魔鬼。當然,在野心的膨脹和驅使中,也有外圍因素的影響與蠱惑。可是,最終的惡之暴戾會受到懲罰的。

它講述的是中世紀英國一名將軍麥克白,在一次征戰回國途中,碰到女巫。女巫預言他將成爲國王,同時也預言了另一個將軍班戈的子孫將世代爲王,而這三女巫只是因爲受到一個村婦的氣而把這些祕密對他們說了罷了,是帶有一種泄氣、泄愁的因素。可是,當麥克白的考特爵士被預言成真後,麥克白他那還只是矇昧的野心一下子被喚醒了開始膨脹,一個潛伏在內心深處的一個曖昧不明的祕密被突然挑明瞭,他被眼前浮起的可怕的幻象嚇得毛骨悚然、心驚肉跳,從此失去了心理的平衡。

其實他的人性還是在的,當他要向國王行刺時,內心也在進行着一場可怕的爭鬥,他即期望永遠保住最高榮譽,又十分渴望着封建王國的最高權勢。之後,在其夫人的鼓動和教唆下,他殺死國王,取得王權。國王的兒子被迫跑到海外。爲了穩固王位傳續子孫,麥克白找來刺客殺死了大將班戈,本想了斷女巫的另一個預言,但班戈的孩子也逃到了國外。麥克白自登上王位後,暴虐無道,濫殺無辜,引發反抗和戰爭,最終可悲而死。

如果在麥克白的野心被喚醒、內心失去平衡之時,麥克白夫人能夠抓住這關鍵時刻,能夠響應他良心上痛苦的呼聲,幫忙他恢復內心的平衡,喚回失去的理智,他就能夠守住人生的正道,安全地度過人生中的這一場危機;那麼他們就得救了,他們仍將是受舉國上下尊敬的一對好夫妻享受着榮華美譽,可是這位夫人她沒有什麼良心上、道德上的顧忌,甚至用“懦夫”這一使男人承受不了的詞去嘲弄、刺激他,用她火辣辣的舌頭尖去煽動他,直到被煽旺的野心燃燒起來。

他們雖然是同謀,可是那女人的氣質與他的丈夫完全不一樣“……解除我女性的柔弱,用最兇惡的殘忍自頂至踵貫注在我的全身;凝結我的血液,不要讓悔恨經過我的心頭,不要讓天性中的惻隱搖動我的狠毒的決意!來,你們這些殺人的助手,你們無形的軀體散滿在空間,到處找尋爲非所惡的機會,進入我的婦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當作膽汁吧!來!陰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獄中的'濃煙罩住你自我,讓我的銳利的刀瞧不見它自我切下的傷口,讓青天不能從黑暗的重衾裏探出頭來,高喊着‘住手,住手!’”

麥克白是有野心,可那還是埋在心底的一個私密,還處於半眠狀態,就算他碰上了能知過去未來的女巫也沒有甘心墮落,也曾懷恐懼的心境竭力抵拒過那強烈的誘惑,他既不是天生的壞人,也不是註定要做民族的罪人。可是他的身邊還有這麼一個女人,女巫沒有做完的事,留給她來完成,這麼理應外和、前拉後推,他最終爲了他的政治野心而拋棄一切、犧牲一切,跳進了罪惡的深淵。

麥克白夫人本是女人,可她有一顆比女巫、比蛇蠍更毒的心,爲了自我能夠享有更高的地位、權利,爲了女巫的話,她失去了女人善良的本性,教唆、幫忙自我的丈夫弒君並嫁禍給無辜的人,事後若無其事地伸出一又血手,幾乎帶着得意的口氣,開導那也是一雙血手的丈夫“只消一點兒水就能夠把我們洗刷得乾乾淨淨,一點兒也不費事!”

他們不曾想過殺了這個國王,後面還會有更多想殺他們和他們想殺的人,他們爲了自我的王位,想了斷女巫的另一個預言而殺了班戈,可是他的兒子活着逃跑了,而國王的兩個兒子也同樣活着並逃到了海外。麥克白夫人承受不了人性無情的扭曲和擠壓,最終使她垮了下來,精神負擔已超過她心理承受本事,只落得成爲一個精神分裂症、一個夢遊者,在睡夢中還不斷洗手,她那雙小手就算用上所有的香料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香起來了,最終死於分裂症。而麥克白爲了鞏固地位最終成了人人唾棄的暴君,被子兩位王子和班戈的兒子回來復仇而死了。

那兩位王子剛開始的時候或許會認爲他們逃跑而讓人覺得他們懦弱、膽小怕事,可是不能說他們是聰明的、勇敢的,在明明白自我鬥可是別人的時候又何必逞一時之強而葬送自我呢不正是因爲他們逃到海外而最終報了仇同時也奪回了自我的國家嗎其實更多的時候一個國家、一個家庭的滅亡並不是毀於外人之人,而是毀在了內部人的爭鬥、內部人的手中。

其實他們遭受到這樣的結果也都是一個“欲”字和不滿足現狀而引起的,我們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滿足於現狀,看到別人好的生活、好的東西不眼紅。人生是在不斷擁有慾望和努力滿足慾望的過程中行進的。嬰兒聲聲呼喚的奶水是慾望,孩子期冀已久的玩具是慾望,人們辛勤勞作的果實是慾望,強盜殺人越貨是慾望,罪犯刀下的亡魂也是慾望……慾望就是我們活着的目的。

有“欲”本是好事,我們正因爲有了“欲”纔會努力、纔會付出自我的勞動來換取這一個“欲”的滿足後那星星點點的喜悅,這喜悅便是幸福,幸福是我們生活的動力,追逐幸福便是我們活着的理由。沒有“欲”的人生,便不再是人生,只是活着,不論歡樂與痛苦,它不再是一個過程,只是一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