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目送》的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的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目送》的讀書筆記15篇

《目送》的讀書筆記1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臺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是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說是第一次認真的讀,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爲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啓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啓動,直到我完全脫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臺的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目送》的讀書筆記2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氳着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曾經,我也像龍應檯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溼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的讀書筆記3

想想自己畢業快三年了,作爲一名師範類的中文系畢業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中學語文教師的崗位。很慶幸自己還生活在校園中,這樣感覺自己還能經常和書本打交道。因爲,讀書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愛書,也愛讀書!

書,都瀰漫着香氣。讀書不僅僅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性情的愉悅。它如同春日扁舟裏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戲,秋日田野裏的散步,隆冬爐火旁的傾談,它是心緒的慰藉,是靈魂的依傍。讀書,可以慰藉心靈,讓寂寞封存在書香中;讀書,可以洗滌心靈,讓高尚的人格在書中昇華;讀書,可以播撒希望的種子。讓生命結出豐碩的果實;讀書,可以插上騰飛的翅膀,讓生命自由飛翔!

讀小說,在經典裏感受豪氣與浪漫;讀散文,在優美里感受平實與真情;讀雜文,在議論中感悟哲理與生活;讀雜誌,在故事裏愉悅身心,陶冶性情。喜歡在清晨讀詩歌,在膾炙人口中感受音樂美與結構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讓我感受到親情的真摯;劉蘭芝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讓我感動於愛情的堅強與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讓我想到曾經離開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我們感悟到生命與理想的碰撞、在詩歌中沉醉。

風清雲淡的日子,獨自倚在窗前,看花開花落,賞雲捲雲舒。低頭一回眸,桌上的書,窗前的樹,樹葉上躍動的陽光,一起憩息在心靈中。驀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無形的書,伴我們成長。母愛是一部書,是世間最美麗的一部書,我們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潤澤呵護中,父親是一部書,一本厚重的書,我們要用一生去讀懂它,讀懂那如山的父愛。朋友是一部書,一部精緻的書,共同記錄下了友誼點滴。家鄉是一本純樸的書,卻又是根入心底的書,“落葉歸根”是對家鄉的眷戀,“家鄉魂”又是對家鄉的熱愛,讀懂這部書時,我們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鄉明”的真諦。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書和無形的書,讓夢境也豐富多彩,真是“夜半有夢書當枕”啊。有書香的地方就有美麗,心靈也會在書中憩息。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來詮釋生活,但在書裏卻可以發現生活的真諦。

我認爲,作爲教書育人的教師,讀書,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讀書就是一種學習。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學習氛圍必定是非常濃厚的,教師一定是帶頭讀書學習的,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學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老師的薰染下愛上讀書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讀書學習的教師,能培養出愛讀書學習的學生。

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脩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羣體,雖然待遇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書籍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細膩而平靜,內心逐漸變得博愛而不自私,一句話,讀書可以使教師的靈魂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目送》的讀書筆記4

有一隻蜥蜴,它爬過山川河流,在一個孩子的面前掠過。它的背上,有一條藍色的火焰。

《目送》是一本記錄着人生的筆記。作者以細膩的文筆描寫出了一個發生在“我”、媽媽、父親和“我”的兩個兒子之間的事情。

在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媽媽。她年輕時曾是一個潑辣而放肆的女子。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是放縱的,無拘無束的。她曾在暮暮垂老時手捧一隻花哨的高跟鞋,不願撒手。她一生都是在追求着“美”的。

在文中,每每提到父親和兩個兒子,必然會像是聊到了一個循環。“我”對父親做的事,長大後,也往往投回了“我”身上。“我”的父親曾對我伸出過的手,穿越萬千時光,化成了我伸向兒子的手。但無論是我,亦或是我的兒子,他們,都拒絕了牽手。

這本書整體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家人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漸漸地,“我”的動作,從自由散漫的行走,變成了攙扶。可是在攙扶中,“我”還是空出一隻手,伸向了兒子。可回頭看時,兒子不知何時早已步上了另一條路,一條同自己在走的,大同小異的路。

“我”用盡氣力,攙着父親,一隻手閒下來扶着眼神泰然的母親。在攙扶中,“我”像在幫嬰兒學步,一聲聲唱着:“白——日——依——山——盡”,行遠了。

父親也是文中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他寬厚,有耐心,總笑眯眯的,最後隻身穿一套冬衣,暖暖和和地去了。“愛己”送他的“鞋”,他卻終沒能穿去。僅帶去了幾句詩詞,帶去了一隻揹帶藍火焰的蜥蜴。

在開始讀書的時候,我就發現,封面是一張被洗褪了色的綠色布料。它經歲月洗滌,綠色中帶了些淡淡的黃色。正如這書中所講述的故事,平淡而樸實,像一張粗布,初見時只覺乏味,細細端詳,才覺其中美感。

文中的一些段落,總令人有時光倒錯的感覺。中學女生的校服,母親的一件衣物,甚至一隻蜥蜴。這種寫法令人耳目一新,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寫作方法。

在寫到這裏後,我再閱自己寫出的文字,只覺有些不足。紙上單薄,閱書時的感情都不知如何表達。翻書,瞟到最後一頁的下腳,有幾滴水漬,不知是何時沾上的。水漬落下的地方,正巧是作者目光所及之處。那裏有一隻灰色的蜥蜴曾爬過,背上有一條藍色的火焰。

《目送》的讀書筆記5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初見《目送》這本書,隱約中使我從內心中感到無限的親切,回憶往事,感覺在某些方面與作者有着同樣的過去與經歷,作者在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引發讀者無限深思。

透過全書的閱讀與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擁有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爲珍貴的是,我學習到了作者龍應臺的廣闊視野和樸實的文筆。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

有人說,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爲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讀完《目送》這本書,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個是曾經歷的畫面。光陰似箭,曇花一下,稍縱即逝。

《目送》的讀書筆記6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龍應臺在送別自己兒子之後留下的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似乎在親情裏,父母永遠都在扮演着默默付出的角色,只有父母在感嘆時間的易逝,害怕子女的離去。而子女,只會留下一個背影,好像是在告訴父母,不用送。可是,怎麼會不送呢,人生幾十載,爲人父母最遺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己的子女走到最後嗎?時間匆匆,自己永遠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着子女的背影。

龍應臺在這本散文集裏,寫了許多她的心情故事,每當龍應臺寫到自己母親的時候,我會感到十分唏噓,時間真是個愛抓弄人的東西。

龍的母親是個愛美的女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是打扮得體而且十分要強的女人。但是到了老年,時間將她的記憶都抹去了,她變得需要人照顧,變得邋遢,變得誰都認不清了,只是會一直嚷着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遲暮的人都是這樣的,但是當人老了的時候,總會忘記一些事情,總是會看到那些與自己同輩的人走了,總是會看着年輕一輩而想起當年自己是如何如何。可是,卻回不去了。屬於自己的那個年代早已走遠,在這個年代裏,自己好像就是個旁觀者,無所謂自己的健康,也無所謂自己的想法,什麼都想着,自己老了,也該爲自己的子孫着想了,於是,整天整天的想着爲子孫祝福,而沒有想到子孫最擔心的還是自己。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可以忽略,但是唯獨自己爲子女的那份情,不會隨時間消逝。感嘆時間,是否也要讚美,親情的偉大,又或者說是父母的偉大呢?

最令我感慨——《回家》。爲了母親,子女們陪母親會她的家鄉看看,可是母親卻總嚷着要回家,可是這裏就是他們最初的家啊,母親卻忘了。“她走近牆邊,擡頭看照片,從左到右一張一張的看過去。半響,回過頭來看着我,眼裏說不出是悲傷還是空洞。”這是母親在回到家鄉時的一個場景,也許母親想起了一些過往,不知是悲傷還是空洞。我想,應該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可是卻不知如何面對,都把這些事忘記了那麼久了,久到似乎並不是自己的回憶,所以眼裏只有空洞,不知是該悲傷時間的傷害,還是該高興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事情。空洞的,無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兒,也許想詢問更多,卻不知如何開口,不知爲什麼原因,也不知在那個自己輝煌的年代裏,女兒是否也陪她一起走過。母親在深夜的火車上又再一次的`說要回家,可是這一次做兒女的都知道,母親想回的家,不是一個明確地址,也不是一個郵差可以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時間,母親想回到那段時間裏,在那裏,母親還是個貌美的女孩,也許還在羞答答的想着自己的夢中情人;也許是在某個新年,母親還在爲團圓飯而忙東忙西,而外面,自己的子女還是想豆丁那麼大,吵着嚷着要發鞭炮,要吃餃子。“媽媽是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目送》的讀書筆記7

在讀龍《目送》之前,非常慚愧我並在不知道龍應臺是何許人氏,起初認爲這應該是男作者才能駕馭得起這麼霸氣的名字,又或者這僅僅就是一個筆名,猶如魯迅先生。直到大學畢業前夕友人將這本書送予我時,翻開扉頁的那一剎那,我才知道,這本書註定將和她的作者一樣,是一個平凡的存在。

之後又陸續讀了她的《野火集》,驚歎於那疾風捲沙般的文風,女子筆下如此爽利果敢,豈止是難得!這般豪氣猶如百年前夜裏挑燈看劍的劍湖女俠,她們心裏懷着同樣深刻的情感——“無可救藥的愛着這片我痛恨的土地”!那時的她正當而立之年。龍應臺不惑之年的《百年思索》,有着深刻的理性反思,筆下仍這般冷峻理智,她臉上的線條已變得柔和,不似二十年前那麼硬朗,但仍舊閃耀着她所獨有的那份理智的光輝。而今的她,已知天命。一本《目送》拿在手裏,百轉的惆悵,讓人知道,大漠的狂風已吹入林間,在枝椏間穿行,與溪水低吟,與草葉傾訴。

這本書,是龍應臺幾年來散文作品的集結。其中少了政治論述,多了人生感悟;少了劍拔弩張的火藥味,多了絲恬淡深沉的哀傷。書中寫母親的老去,寫父親的訣別,寫孩子的疏離,寫人生的困惑,寫經歷失敗的頹廢,寫成功過後的淡漠,寫身處鬧市的孤獨,寫面對生死的迷惑,讀着讀着,赫然發現那支犀利如匕首的筆,竟然也能有如此溫婉憂傷,惹人落淚的筆觸。那支能夠在華語文壇掀起龍捲風暴的筆,也可以如此平靜而冷徹,看着她的那些對自己生活點滴的描寫,漸漸恍然大悟自己的短暫人生。龍應臺是那個氣勢磅礴的龍捲風沒錯,可她也是個真實世界的人,是父母的女兒,兒子的母親,看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她也有一個母親的酸楚,面對生她養她父母的衰老與逝去,她也有爲人兒女的悲慟。或許隨着年齡一年一年的增長,人越來越怕生命的老去,情感也越來越多愁善感了。當看完這本書,潸然淚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本書,讀過以後又多了一種更深的體會,在龍應臺柔情的一面裏,還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深沉的,滄桑的,茫然不知所之的,很彷徨,很沉重;另一種是比較平和的,比較看得開,甚至比較歡快、比較享受的。前一種,是寫到父母的;後一種,是寫同輩、兒子、自己的事的。看《目送》,這兩種感覺很分明。看《如果》到《散步》,一連六篇,一路壓得心頭快喘不過起來,很沉,很重,對父母的感情就像一座大山,在心頭,是無法輕易承擔的。接下來的一篇是《爲誰》,頓感輕鬆,寫自己與兒子,雖然涉及的還是爲人父母,文字卻活潑了許多。甚至插圖都不一樣,前面的插圖是潑墨殘荷,是空洞原野,是荒涼窗景,後面配的則是母子相娛。

龍應臺常說她是逃民,是一個無根的人,不繫之舟。這種漂泊的流離感、不安全感時刻流淌在她的血管裏,如影隨形。然而無根之人,最在意的、最放不下的、最流連忘返的,就是這種她時刻在企求、在挽留的記憶,與童年、成長、父母相關的記憶。對她來說,記憶,是比將來讓人害怕得多的東西,尤其是與她試圖挽留住的童年、成長、父母相關的記憶。這些童年、成長都是與父母相關的,而父母已經逐漸遠去了,雖然母親還在,也已經看得到另一端的情景了,已經定格,只能往回看,無法更改,無法重來,只能在心裏默默唸着。而與兒子、與朋友,還有那麼長的路,可以慢慢來,慢慢玩。兩種感情,一種是過去了,一種還在繼續。孩子還會長大,而母親只會更老,寫的感情怎麼能一樣呢。

家,在變,從前是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後來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目送,也在變,先是目送父母,父母漸行漸遠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然後是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一前一後的背影,一前一後的目送,就是人的一生了。龍應臺就在這一前一後,像一片孤舟,在蘆花深處,聽着杜鵑啼血,深深凝望。

《目送》的讀書筆記8

當我又從《滕王閣序》中讀到我所熟悉的“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我就想起了曾令我感慨頗深的龍應臺的《目送》及其中那篇我極其喜愛的《關山難越》。

說來慚愧,這樣一本充滿文學色彩和哲學思考的書,我第一次見到卻是在應試(一次學校的閱讀測試)之中。“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這個句子就曾被《關山難越》所應用。那是20xx年中考海淀一模語文記敘文的一道題目,問文中引用的這句話表明了什麼。對大多數已徹底進入應試的海洋中的同學,這或許意味着不易得到的4分,但在我看來,這句話真的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所以在做這篇閱讀時,我很少有地用感性戰勝了理性,拋去了那些所謂的做題技巧,把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對文章的感受抄在了試卷上。

走過應試的一年,買來那本書皮綠得耀眼的《目送》,我急不可耐地翻到了這篇又曾讀了不下五遍的《關山難越》。即使我至今不喜歡《陳情表》,但我依然對文中父親常嘆到的那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可憐可憫啊,真是可憐可憫啊”感到淒涼和無奈。想來,每個人都在青年時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直到理解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才發現這種機會已不多得。

《目送》這本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表面上看,這本書寫的是作者身邊的故事,但這其中包含了對人間生死離別的思考、對大陸與臺灣分離多年的無奈、對個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係的反思。讀完這本書後,我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看待一些事。好比書中有過一段話,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人教我們: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包紮;你疼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表情去面對別人。的確,我們一直弘揚成功學,但爲何沒有失敗學?在追求成功失敗時,我們該如何面對?所以,現在想來,在密集得讓人透不過氣的考試中,一兩次不及格或許也是必修課,考試失利不只意味着對下一次的經驗和知識點的積累,更意味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面對失敗的機會。

正是如此,這本書是一本能令人跳脫出匆忙到令人窒息的社會,來真正審視人生的書。

《目送》的讀書筆記9

《目送》這部作品出自龍應臺的筆下,是她“至今未畢業的學習”中作業的一本。

誰說女作家的筆下一定是優柔寡斷,柔情似水?龍應臺女士是個特別好的反例,雖然她也有柔情的地方,可她批判起來卻毫不留情。比如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狼來了》。這裏面數落了鴿子。其實它們是長了翅膀的老鼠,給人們帶來了各種疾病,卻只因爲《聖經》中的一段話,使本應令人討厭的“老鼠”成了天神般的幸運兒。它的肥胖被視爲可愛,它的呆笨被視爲和平,而它的粗俗,噁心,卻有許多人視而不見。甚至當有人說要消滅鴿子時,那些“愛好和平”的人還會驅逐他。這一篇中,龍應臺對鴿子的討厭,對那些盲目相信童話而大量殺滅狼羣,還自稱愛好和平的人的批評也絕對是毫不留情的。

我不僅欣賞龍應臺批判時的果斷和勇敢,還佩服她對自己父母的在意,照顧和盡力的孝心。

在這本書中,有八篇文章寫了母親,十一篇文章關於父親,都十分感人。作者的母親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愛美,有一大堆的首飾,她一直很珍惜。當她老了,自己化不了妝了,沒事兒,女兒幫她化,還幫她染指甲,母女之間的親情令人動容。作者的父親一直爲改善家庭條件而忙碌。爲了給家裏省錢,一個小貨車他一開幾十年。直到出了車禍,才把鑰匙交給女兒。他後來生病了,很重,很重的病,變得不能走路,不能說話,唯一一次發出聲音還是因爲女兒要離開去上班。這使作者感到很傷心,整個家也因此變得沉默。

作者龍應臺一生的後半段,父親逝世,母親老年癡呆,兒子不再親近,整個世界好似離她遠去。作爲孩子的責任,作爲母親的責任,作爲一個作家的責任,她肩上的擔子一定很重吧,正因爲這樣,她才能寫出一篇篇對生命無常的思考,對家人朋友的留戀與心疼,對兒子親近的渴望的散文吧。

《目送》就是這樣一本關於生命、歲月、親情、人性的書。鄭重推薦大家都來讀一讀吧!

《目送》的讀書筆記10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看這本書,有很多感受都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就是心裏莫名的又覺得好像學到了一些什麼東西明白了一些道理,或者說是人之常情。在這似懂非懂的感覺下,我還是有所收穫的。

一個國家有大筆的經費用於戰爭,而領袖們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打着的旗號是“國家統一,讓人民回到自己的國土上面”。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一場戰爭會帶來多麼大的影響,會讓多少家庭妻離子散,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不便。你想收復領土的原因是爲了讓同胞迴歸祖國,如果我們雙方友好合作,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他們一樣可以隨時回家。那麼領土是不是需要收復還有那麼重要嗎?

國家爲什麼要富強,那是因爲國家只有富強了別人纔不會欺負我們,我們的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一切都是爲了人民羣衆,那麼人民幸福了,其他的還重要嗎?

歷史上總是一筆概括人們所承受的苦難,將作爲一名軍人應該做的事情無限的誇大。將戰爭的勝利反覆的渲染,將國家以及人民的恥辱一筆概括。

難道我們沒有權利去了解真實的歷史和歷史發生的經過嗎?也許只有我們在瞭解經過的同時會更加的感恩國家給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呢?

越向後看就越覺得有很多方面,國家、親人、朋友等,我們會因爲生活無法陪伴父母,會因爲時間的推移兄弟姐妹們都有了各自的生活,會不斷的結交新的朋友。

隨着時間我們會慢慢的改變,我們無法想一些人解釋我們的處境和生活,我們也無法理解他們的處境和生活。我們應該感恩我們生活的這樣安逸,而他們卻無法得到基本都生活。突然間有了想去支教的念頭,我沒有高薪可以去捐獻,在還依靠父母的年紀我也無法做更多。

也許這些都是我的藉口如果願意你可以很節約將這些錢拿去捐贈但是你沒有,我因爲有牽掛所以做什麼事情都很束縛。

我有太多想做的,因爲生活、因爲我不能自私放下父母不敢去過自己的人生。畢竟我們的父母是很傳統的,我還有點害怕的,他們無法理解我們的想法。有的時候很想問他們是我的幸福重要還是你們所謂的安逸重要,爲什麼我就應該承擔這一切。

《目送》的讀書筆記11

一本好書,每看一次,都有新的體悟。——題記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十三年前的穀雨這天,我來到了這個溫馨的家庭,媽媽成了我溫暖的港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媽媽憑着那份對生命的熱愛,爲我描繪了一幅幅動人的圖畫,鼓勵我揚起生命的風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小時候,母愛是舒適的肩頭。“媽媽,我想睡覺!”我稚嫩的聲音在車廂內響起。每次出去旅遊,我都會說這句話,媽媽就會讓我靠在她的肩頭,熟睡。每次都在朦朧之中,感到身上多了一件衣服。睡着了,我原本故意放鬆的頭就漸漸變重了,那時的我不知道媽媽有多難受,只管安心地睡覺,有時車子很顛簸,我還很埋怨,她只好努力保持鎮定。長大些,母愛是甘甜的水果。現在,母愛是鼓勵的眼神。“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人們都說:“母愛是無私的,父愛是無言的。”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深深體會到母愛的同時,卻忽略了無言的父愛。爸爸是一名中學教師,記憶中,他總是一副嚴肅的神情。小時候,我很調皮搗蛋,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不拘小節,學習上這樣,做人也一樣。有一件事讓我難忘。一年級時,老師剛剛教我們握筆寫字,我沒有好好學,字寫得歪七扭八,還出奇得大。在被批評過後還不悔改的情況下,老師打電話跟爸爸說了我的情況。回到家後,他拎起我就狠狠地揍了一頓,我嚎啕大哭。事後,媽媽跟我說,爸爸打你,你覺得委屈,那難道爸爸不愛你嗎?他爲什麼要打你,還不是爲你好,讓你把字寫漂亮!媽媽那時的話,一下子把我喚醒了,對爸爸的怨恨也煙消雲散,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無言的父愛。直到現在,不知過了多少個日夜,他總是不厭其煩地重複同一句話:“注意握筆姿勢!”

愛心滿懷,靜等花開……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時間是一直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這些都是兒時的事,現在,我已14歲,父母的愛只有當歲月走過,你才能漸漸明白其中的寓意, 品出那淡淡的清香。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而我,只管一心離開,可曾回頭張望過?

《目送》的讀書筆記12

最近,我閱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閱讀的一本好書。

龍應臺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着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閱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爲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第二段龍應臺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爲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爲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龍應臺是一位優秀並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着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閱讀總是伴隨着無數的感同身受,當閱讀《雨兒》一文時,我不禁被作者所記錄的一點一滴所感動,每天,作者都給媽媽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說着“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說着“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着:“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溫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着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所以,爲人父母以後,不管工作多麼忙碌,都應該抽出時間帶着孩子來到父母親的家中,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聽一聽父母家長裏短的嘮叨,然後不住地點頭應和。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裏,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說,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纔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閱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纔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爲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的讀書筆記13

封面並不出彩,但奇怪的是,這本書總在我面前滑落,我不得不一次一次從地上把它拾起來。候機時間尚有餘,我翻開了這本書。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當場就挪不開腳步,眼淚嘩嘩地流下來。

還能追什麼呢?還能追回爸爸媽媽嗎?甚至連他們的背影也不曾記得是什麼模樣。

最近總會這樣,無端地就傷感起來,意識到時眼淚已流了一臉。姐姐跟我說她也是這樣“也許,過了媽媽的百天就好了吧。”姐姐說。

可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能夠痊癒,有很深的無助感,特別是遇到讓我糾結的事情的時候,這種感覺就特別強烈。最記得有一次跟媽媽講一件我不太佔理的事,本以爲媽媽會有什麼相左的意見的,誰知道媽媽一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毫不猶豫地站在我的一邊,根本一點原則性都沒有,所想的只有一點就是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這才知道,世間真的只有爸爸媽媽纔會這樣無條件地,無原則地愛自己的孩子。

《目送》的讀書筆記14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臺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說是第一次認真的讀,這是一篇讀後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臺在文章裏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着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仍然戴上耳機,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爲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啓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啓動,直到我完全脫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臺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目送》的讀書筆記15

《目送》對於我來說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綠,淡得那麼不起眼,無形之中卻又一種那麼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接着我便一口氣讀完了它。關於《目送》我有太多的話想說,因爲它的明媚、深邃、憂傷,它的美麗。

《目送》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以及兄弟相攜。他的筆觸極盡幽微就像是那燭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實不僅僅是眼睛的目送,還有幾許心靈層面上的東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發自龍應臺的肺腑。我想,無論是誰,看到這段動人心絃的文字,心都會怔住。作爲父母的子女,作爲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臺說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在目送着我們一步一步走遠,背影一點一點模糊。

暑假,我參加了夏令營。雖然要離開家半個月,我卻沒有絲毫傷感,反而開心地手舞足蹈。我幾乎是數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來,沒有半點即將要離開父母應當有的難過與憂愁。盼着,盼着,那一天終於姍姍來遲,我也終於踏上了夏令營的旅程。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視了父母以及他們不捨得眼神。我與我的新朋友興奮地討論着這次活動,不知爲什麼感受到兩道熾熱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彷彿要看穿我,卻又那麼柔和。或許,是爸爸媽媽吧。或許,他們在等待着我的回頭,哪怕是僅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快要到寢室了,我急忙從媽媽手中拿回書包,閃入門內,倏忽不見。父母該離開了,顯得有些落寞不捨,我並沒有發現那麼。現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落寞與不捨,或許與我的背影有關吧。或許,這轉瞬即逝的半個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半個世紀之久。

時間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來,我們親愛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春來秋去,光陰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發會白,牙將掉,臉上會呈現出皺紋。

父母早已和我們牽扯起情緒,纏繞成關係,氤氳成感情,和我們打成一個死結,如影之隨行。

趁着父母還在,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後,不要那時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所以現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終要目送的生命問好。

標籤:目送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