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8.6K

寒假期間,我有幸讀了李希貴校長寫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不過遺憾的是因爲兒子生病這本書只讀了一半,另一半還需要我慢慢去品讀。不過雖只是讀了一半,也讓我瞭解到中美教育的差異。書中寫的教育現象,多半反映了中美兩國文化上的差異。瞭解美國的基礎教育,和中國教育做下比較,知道作爲教師的我們努力的方向應該在哪裏?很多教育制度的落實不到位,需要我們去進行深刻的反思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

比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 這個問題。在國內,這個耳熟能詳的句子,已經在校園裏響徹了20多年,它甚至已經成爲我們的一個原則性口號,以至於到今天,大家感到已經無需再提了。但在看中國教師的課堂實錄和點評中,直率的美國同行戴維先生卻發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因爲他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細節與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相悖:錄像師只攝教師,很少攝學生。老師說話有字幕,而學生的發言卻沒有;學生回答問題需要得到老師的批准才能站起來,坐下去;點評課上老師們點評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課教師的身上,他們對授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關心備至,而對學生活動的關注卻又少之又少……

學生如果是課堂的主人,在自己的“地盤”上,還用如此小心翼翼,如此不受重視嗎?如果我沒有看到李老師這真實的美國教育之旅,自認爲能營造和諧溫馨的教學氛圍,能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足以把學生當成是課堂的主人了,因爲我們一直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沒想到老外卻如此關注細節,如此關注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我甚感驚訝。我們評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往往是對教師的教大加評論,很少關注學生的學,只注意教師要怎樣教,分幾個環節,哪些是重點。而對於學生來說,我們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一步步引導學生走上我們設計好的路程,然後我們圓滿無誤地直奔目的地,最後我們以學生的成績一錘定音。這就是我聽到的,看到的,也是這麼一路走來的.中國式的教育。雖然現在我們也在試圖改變這種現象,進行着各種改革的嘗試“高效課堂”“生本課堂”……但效果似乎並不明顯。

因爲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們無法比較誰優誰劣。比如說學生在課堂上需得到教師的許可才能起立或坐下。這是中國教育文明禮儀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因爲我們的課堂是一個有七八十人組成的大課堂,和美國的小班化教學遠不能相比,如果沒有一定的規矩學生豈不亂作一團,課堂教學一定無法正常進行。

我無法改變什麼,更不可能象李希貴校長全身心把心思放在教育制度的研究上來。但我開始審視自己,思考教育,努力將這種思考向着“以人爲本”的教育靠近,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做一名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