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

讀後感1.5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歡迎大家分享。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1

第七天了,翻過359頁,整本書算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然而留給我的卻是問號,一連串的問號。木月爲何而死?敢死隊去了何處?直子又爲何自殺?是在尋求解脫?這解脫又從何而來?來自自殺的木月還是自殺的姐姐?不得而知。看着捧在手中的書從厚到薄,我幾乎以爲我即將看到事情的結果,很快能夠知道木月自殺的祕密,從而瞭解整個故事的始終,並講與人聽,然而並沒有。把最後一頁合上,細細想來,從木月死去的17歲到直子自殺的21歲,講了許多,又似乎什麼都沒講,越看便越發糊塗。不過既然看了,多少還是寫寫。

第一觸感便是性,隨處可見的性,毫不避諱的性,從不遮遮掩掩,如此說來島國文化確實算得上開放。書中使我疑惑之處在於直子與渡邊到底是怎樣的關係?朋友?那是當然。戀人?看着也像。然而當他與綠子相互坦白的那一刻,我突然感覺他與直子其實可能並沒有愛情,雖然該做的不該做的全都做了,而且雙方都甚爲享受,至少渡邊是這樣的,照玲子所說,直子同樣如此。在我等看來,渡邊的生活也算得上有些糜爛,也許與這個國度的文化有關,對性毫不遮掩。但能看得出來渡邊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在直子面臨困難之時,他仍舊接受了綠子,能不能說明他愛着綠子有一部分是因爲責任這個我不敢斷定,但此刻的他已經是了。不過有一點得拋開來說,日本的性中是可以沒有愛情的,且並不能把這看成是一種扭曲。

那麼再來說說直子,直子是否愛着渡邊?正如若干年後的渡邊所言,沒有,直子從來就沒有愛過他。那麼,就剩下兩種可能。一是對渡邊的報答,木月死後渡邊是其僅剩的一個好友,甚至比木月對自己還要好;二是渡邊一直充當着木月的角色,直子一直活在那個陰影之下。

一直想把整本書迫不及待的看完便是想知道木月爲何而死?他的身上又隱藏着什麼祕密?但是很失望,作者什麼都沒說,至少沒有明說,所以只能略加猜測一二。一則長時間的相處使得直子和木月像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從三歲開始青梅竹馬,形影不離,早早地體驗了共同的美好的東西,木月也許想過要離開這樣的生活,卻不知如何面對一起十多年的直子,所以選擇以死解脫。二則木月愛上了渡邊,對的,就是所謂的同性戀。直子曾說過,渡邊是他倆與外界溝通的媒介,木月總是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渡邊,幾近於取悅,這很難理解爲一般的基情,而他又察覺到渡邊也喜歡着直子,一時不知如何面對。同時玲子的遭遇又是因同性戀而起,是巧合?還是作者的暗示?不得而知,不過也不重要。

書中意在寫孤獨,寫理解,那麼誰最孤獨?是直子是木月?是永澤是初美?是敢死隊還是綠子?亦或小說主人公的渡邊?都很孤獨,書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像一個怪胎,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但又有些不同。直子與木月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裏,想掙脫卻又怯懦,有些無奈;永澤渾身散發着光芒,他不需要理解,這種男人是來征服世界的,但卻別無所求,包括愛情,包括愛情裏一再忍讓的初美。而這個可憐可愛可敬可惜的女子便在這種意念中尋求解脫,無果而終,有些淒涼;敢死隊活着像個笑話,活成了所有人的笑話,唯獨不是自己的,有些稀奇;那麼渡邊呢?渡邊是最孤獨的,可又是最不孤獨的。因爲他時常獨處,可又不缺朋友,像他一樣只爲自己而活的朋友。同時他又和別人不太一樣,應該說他更有一些人氣,像活生生的人一樣的氣質,又特立又世俗,有時會孤獨,關鍵是他喜歡孤獨,並且善於化解孤獨,這便是直子缺少的東西。把綠子放在最後,因爲她實在是個人才,敢愛敢恨,經歷過苦難後的那種灑脫,愈發堅韌。

渡邊:在我的印象中,世上的人也都在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忙個沒完,莫不是我看錯了?

永澤:那不是努力,只是勞動,我所說的努力與這截然不同。所謂努力,指的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不要同情自己,那是弱者的表現。

寫了不少,但似乎並不是我想說的,有些東西只能在大腦裏徘徊,連我自個都不知道是啥,一想就沒了,可總歸應該還是在的。

完畢! !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2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高度發達的物質禮貌把生活塑造得越來越完美,卻把心雕刻得越來越粗鄙,把社會變得越來越繁華,而心卻在這種繁華中漸漸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羣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他們孤獨,寂寞,卻無法排遣,於是便開始把玩孤獨,把玩寂寞,把玩無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佳作之一,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腐化,墮落的世界。作家藉此來表達現代人在機械化、科技化的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悲哀與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十分十分的寂寞……”阿綠總是像一頭黑夜被遺棄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發出最沉痛的哀鳴。他們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覺,而這種在乎不必須是喜歡和愛,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時刻需要的鎮痛劑,僅此而已。在他們的世界裏,感情不再是感情,感情是被褻瀆被蹂躪的對象,他們只是打着感情的幌子獲取上的滿足與快感來融化寂寞,腐蝕孤獨。他們只靠啃食那點可憐的低級的肉體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殘喘。

像永澤與初美,初美從來不管他多麼濫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邊,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軀殼,而她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爲事情到最終只能變好!所以她在腦海中獨自編織美妙的夢想,夢總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個人在把夢編織好之後要被現實壓迫得不得不萬念俱灰地親手撕碎自我的夢,然後惡狠狠地告訴自我這永遠只能是夢。明明白在扭曲變形的世界裏,感情只是一個人寂寞時的玩物,而她卻要冒險。很長時間之後,當初美髮現她與永澤之間的感情除了肉體上的佔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慘白時,她呆滯的眼神向永澤發出絕望的質問:難道有了我,你還不能滿足?他冷冷地說:“並非不能滿足,在我的心裏面有某種東西渴求那樣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種飢渴感之中。這就是我,有什麼法子?”他無法把感情當感情,他僅有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與軟弱終究決定了她們沒有勇氣與毅力去陪男人玩這種遊戲,所以初美選擇走向死亡,用死來詮釋生的另一種方式。初美選擇了死,永澤選擇了生,人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會有一種信仰,一個人之所以死,是因爲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個人之所以選擇生,哪怕是痛不欲絕地生,是因爲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賴活着。而對於渡邊君、直子來說,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級的肉體性行爲所拼湊起來的碎片,他們飢餓的時候啃“寂寞”,獨孤的時候玩“寂寞”。渡邊君一向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時卻又玩弄阿綠,兩個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療養院那段時間,他在和阿綠玩“寂寞”的同時又在心裏想像直子回來之後生活會有多麼多麼的完美,而支撐着這些信念的只可是是那些碎片拼湊的庸俗。這,也是感情嗎?

直子,是因爲適應不了這種扭曲的社會,所以她到療養院來,把自我扔進和她一樣需要寧靜與安然的人羣裏,而療養院的主治醫生告訴她們:“你們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爲你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既然不能改變,你們就應當讓自我有一個適度的心理空間去理解那種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簡單地活着。可事與願違,她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所以她越是強迫越是更糟,之後出現嚴重的幻聽。她沒有片刻的安寧,她崩潰了。在一個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帶讓自我告別了世界,一個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對她來說,死亡纔是最輕易的割捨。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開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鳴,久久沒有散去。而當渡邊君明白直子死了之後,他深知,他與直子徹底地永別了。茫然苦楚之時,他想起了阿綠,他撥通了阿綠的電話,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終還是低沉卻平靜的聲音:此刻你在哪裏?“我此刻在哪裏?”渡邊君自問道,如今他在什麼地方?他猜不着,到底那裏是哪裏?映入他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去,而他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阿綠的名字……也許他已經不需要明白自我在哪裏了,只明白或許從阿綠那裏能夠獲得某種讓他排遣寂寞、無奈的鎮痛劑,繼續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3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來越完美,卻把心雕刻得越來越粗鄙,把社會變得越來越繁華,而心卻在這種繁華中漸漸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羣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他們孤獨,寂寞,卻無法排遣,於是便開始把玩孤獨,把玩寂寞,把玩無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佳作之一,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腐化,墮落的世界。作家藉此來表達現代人在機械化、科技化的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悲哀與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綠總是像一頭黑夜被遺棄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發出最沉痛的哀鳴。他們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覺,而這種在乎不一定是喜歡和愛,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時刻需要的鎮痛劑,僅此而已。在他們的世界裏,愛情不再是愛情,愛情是被褻瀆被蹂躪的對象,他們只是打着愛情的幌子獲取上的滿足與快感來融化寂寞,腐蝕孤獨。他們只靠啃食那點可憐的低級的肉體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殘喘。

像永澤與初美,初美從來不管他多麼濫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邊,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軀殼,而她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爲事情到最後只能變好!所以她在腦海中獨自編織美妙的夢想,夢總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個人在把夢編織好之後要被現實壓迫得不得不萬念俱灰地親手撕碎自己的夢,然後惡狠狠地告訴自己這永遠只能是夢。明知道在扭曲變形的世界裏,愛情只是一個人寂寞時的玩物,而她卻要冒險。很長時間之後,當初美髮現她與永澤之間的愛情除了肉體上的佔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慘白時,她呆滯的眼神向永澤發出絕望的質問:難道有了我,你還不能滿足?他冷冷地說:“並非不能滿足,在我的心裏面有某種東西渴求那樣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種飢渴感之中。這就是我,有什麼法子?”他無法把愛情當愛情,他只有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與軟弱終究決定了她們沒有勇氣與毅力去陪男人玩這種遊戲,所以初美選擇走向死亡,用死來詮釋生的另一種方式。初美選擇了死,永澤選擇了生,人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會有一種信仰,一個人之所以死,是因爲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個人之所以選擇生,哪怕是痛不欲絕地生,是因爲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賴活着。而對於渡邊君、直子來說,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級的肉體性行爲所拼湊起來的碎片,他們飢餓的時候啃“寂寞”,獨孤的時候玩“寂寞”。渡邊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時卻又玩弄阿綠,兩個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療養院那段時間,他在和阿綠玩“寂寞”的同時又在心裏想像直子回來之後生活會有多麼多麼的美好,而支撐着這些信念的只不過是那些碎片拼湊的庸俗。這,也是愛情嗎?

直子,是因爲適應不了這種扭曲的社會,所以她到療養院來,把自己扔進和她一樣需要寧靜與安然的人羣裏,而療養院的主治醫生告訴她們:“你們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爲你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既然不能改變,你們就應該讓自己有一個適度的心理空間去接受那種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簡單地活着。可事與願違,她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所以她越是強迫越是更糟,後來出現嚴重的幻聽。她沒有片刻的安寧,她崩潰了。在一個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帶讓自己告別了世界,一個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對她來說,死亡纔是最輕易的割捨。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開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鳴,久久沒有散去。而當渡邊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後,他深知,他與直子徹底地永別了。茫然苦楚之時,他想起了阿綠,他撥通了阿綠的電話,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後還是低沉卻平靜的聲音:現在你在哪裏?“我現在在哪裏?”渡邊君自問道,如今他在什麼地方?他猜不着,到底這裏是哪裏?映入他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去,而他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阿綠的名字……也許他已經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裏了,只知道或許從阿綠那裏可以獲得某種讓他排遣寂寞、無奈的鎮痛劑,繼續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4

《挪威的森林》看完了。這是一本很精緻的書,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翻開書,看見自我色彩斑駁的青春。

誰沒有過迷惘的青春?懷疑朋友的友情,無視父母的親情,對存在的意義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質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處,只得相信自我,一個人蜷縮得更緊。永澤說:“人生中無需夢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夢想,而是行爲規範。”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的事,而自我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徒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爲這樣,死亡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已經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着,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我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着,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着她,不想成爲衆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以往的目標在今日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期望就將不復存在,活着就是爲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初讀時,我看見了一種在世人眼中稱之爲頹廢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邊無所謂明天如何,對大多數人漠不關心,按照自我的步調行走人生,平時去大學上課,週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覆。這種人生無所謂好不好,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與榮耀的此刻,能不受周圍環境與世俗理念影響,堅持着自我的個性與信念,實在難能可貴。這點給我感觸頗深。

我還看見了悽苦的愛恨糾纏。渡邊的情感被往事和現實所纏繞不得解脫。代表過去的直子,渡邊對她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不僅僅有少時便存在的憧憬,還有因自覺認爲被友人所託付而產生的職責感等等,真正稱爲愛的部分佔的比例並不高。在直子住院後,渡邊遇見了代表現實的綠子,與直子不一樣,綠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並對生活洋溢着熱情,是個人見人愛的主角。渡邊同樣深深地爲她着迷並且感到爲難,無法從示愛的兩人中選擇,體現了他優柔寡斷的一面。

再讀時,我看見了自我。與渡邊相反,我對生活充滿了十分的熱情,努力搞好人際關係,就是這樣,也平穩地走過了二十年,並且將繼續熱情地生活下去。讀完《挪威的森林》,帶給我的並不僅有故事完結的悲慼惆悵,同樣還有對未來無限的期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侷限於從故事具體情節和人物情態中發現什麼了。從整本書講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我悟到了,書中反覆提到的“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確,怎樣纔算人的出生和終結?如果一個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於這個世界了麼?親友的記憶,遺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這個人的生命的痕跡。只是形體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終結的標誌麼?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景我不瞭解,可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必須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爲,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戴望舒說:“你教什麼智慧給我小小的白蝴蝶開啟空白之頁合上空白之頁?”其實,蝴蝶告訴每個人,青春年華只剩下了兩個字:“寂寞。”也許你不明白青春爲什麼是這樣的。

然而村上春樹告訴你,青春只能是這樣的。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5

初次聽到挪威的森林,大概是在浪人歌手的歌聲中,後來迷上了村上的書,從且聽風吟到挪威的森林。村上的書,書名都很耐人尋味,寥寥幾字,輕飄飄卻又沉甸甸。看到挪威的森林時,書名夾雜着林木的氣息,青澀森然,或許我們沒有經歷,渡邊,直子,木月。那樣的青春,但總是會有這類似的心情,生活平順,看起來秩序井然,但心中卻缺了好大一塊。內心的世界與外面的世界,不同也不融,像一個幽深的湖畔,渴望別人走進,也希望自己能走出,但事情往往是湖水平靜,卻深不見底,溺死了自己,也淹沒了別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在不知不覺的歲月中,已然鬱鬱蔥蔥。

我向往的愛情是從一而終的,純潔的,愛和性是不可分開的。然而這本書確帶給我前所未有的震撼,原來感情是可以這樣的,愛和性原來是兩件事情,毫不相干,理所應當的自由分割開來。我被這個概念深深震撼住了,也無法理解,我也有所瞭解現在的社會混沌不堪。可是我總是堅信,愛一個人只要堅持總會有結果吧,心就這麼大一點,怎麼可能同時容納這麼多人呢!渡邊君是怎麼做到的呢!這時我才知道我和他的思想價值觀完全不一樣,他那樣的行爲我理解不了,我也不想理解。

這時我突然很同情初美,多麼好的一個女孩,多麼健康的三觀!爲什麼就愛上了永澤這樣的男人呢,他是個自私殘忍的惡魔。他不會爲傷害初美感到一絲絲自責難過,他認爲這不是他的事情,這是初美自己的事情,多麼的可憐可悲。你又不能拿他怎麼樣,你也確實沒法拿他怎麼樣,他那麼的優秀,又那麼的努力,同時又那麼的英俊,我想這也是初美愛上永澤的原因吧。在自己沒有足夠能力俯視這個男人時,他就是那麼驕傲的存在那個地方,讓你愛而不能改變,最後把自己搞得遍體鱗傷,身心疲憊,無力再愛。我始終想不明白,在永澤離開後,初美結婚啦,爲什麼在兩年後自殺了呢!她是書中那麼健康美麗的一個人,永澤到底給她帶來多大的打擊呢。那種痛苦能用文字表達嗎?我體會不了,我只是覺得好可惜,我很同情初美,我想現實生活中應該有很多像初美這樣的女孩,愛一個男生好久好久,甚至爲了這個男生接受自己所討厭的行爲,可是最後卻依然得不到,傷痕累累,再也沒有愛的能力。

用永澤的話說,這是初美的責任,他過問不了。這對初美來說多麼的可悲殘忍,可是卻無能無力,確實是自己的責任愛上了一個人不該愛的男人,又沒有任何強加在他身上的理由,讓他也等同的愛你,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最後的自殺,更是作繭自縛啦!真的很可悲。書中對初美的死只是簡單的提了兩句,和永澤分開後誰也不知道她是怎麼過活那兩年的,然後就那樣草草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綠子是整篇小說中最聰明,個性的一個人。她的家庭條件也不好,但她每天很樂觀,積極做兼職,認真生活。她也追求愛情,當他愛上渡邊時,我想她也是痛苦過,這樣的男人太不安全,我想她也曾想放棄過,所以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理渡邊,可是最後還是失敗,纔會有他們在同一個牀上溫存的情景。

一轉眼,渡邊又是以前的樣子,愛一個人會讓自己變得不像自己,我想綠子應該還是留住了自己,這也是她沒和渡邊開花結果的原因。我潛意識裏一直認爲綠子知道渡邊和直子的事情,卻不知道他和許多陌生女人的故事,她看到渡邊這麼對待直子,認爲他是一個值得愛的人,所以纔去愛渡邊。我還有一個猜想,她最終沒有和渡邊走到一起可能是因爲玲子這類人的存在。綠子也是一個佔有慾很強的人,她要求渡邊和她在一起的時候心裏就只能有她,設想一下,他們以後同居,綠子不能接受邊渡這樣的行爲,但不可否認他依然還愛着邊渡,但她不像初美那樣失去自我啦,她認爲愛是平等的。邊渡給不了她,他們就只有分開,我還堅信綠子的生活一定過的很不錯,她比文中所有人都要堅強,因爲她的生活是最慘的一個,家庭的變故給她帶來的遠比失戀更痛苦,她都挺過來了,對她來說更明白生命的重要性,但依然相信愛情,我相信她離開邊渡以後也依然相信愛情,這就是我喜歡綠子的原因。綠子和初美是兩個相像又完全不一樣的人,所以他們的命運也不同,同時我敬佩綠子的決絕我也惋惜初美的遭遇,我還是希望現實生活中人和人的感情不要那麼混亂不堪,多點真誠相待。愛可以讓一切事物變得美麗,交流會不斷的產生火花!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6

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得以永存。很多人都會說,懂得很多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我想我可以從這句話乃至這本書中真正體會到什麼,而不是看起來如何或是淺嘗輒止。

渡邊徹,敘述了全部故事。木月,與直子青梅竹馬,兩人十分喜歡渡邊。木月自身的性格常被人認爲是傲慢,所以朋友方面,木月只有渡邊,對他極其熱情,顧慮周到,心思細膩到不想讓任何一個在場的人(其實就是直子和渡邊)被冷落,可以說木月有着十分出色和完美的才能,但直到最後都對自己沒有信心,以至他在直子面前都很頹喪。然而,太在乎別人的人往往堅強給別人看,脆弱留給自己,他無故自殺了。一年後,每當週日來臨,渡邊與死去的朋友的戀人直子幽會。不是作爲道德低下的男人,反而渡邊帶着憐惜愛戀直子的心情,他明白直子需要的不是他的安慰故不能大膽給予,大學生活中不鹹不淡,可謂是在心裏迷茫的“苦吟”。

偶然間,渡邊一次讀到《了不起的蓋茨比》時,認識了所謂“對死後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則上對書不屑一顧”的永澤,如果說木月是僅對直子和渡邊君有領導魅力,那麼永澤是有能力在衆人之上迅速審時度勢,讓人迅速察覺“此人是非等閒之輩”,這兩人在信心上可謂是天壤之別,“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諾夫乾的勾當。”永澤對於深深追求他的初美薄情得很,“我沒有同任何人結婚的念頭,這點對初美也說得明明白白,初美如果想同某人結婚也是可以的,我不干涉;要是不結婚而想等着我,那她就等。”初美割腕自殺,永澤給渡邊寫道“由於初美的死,某種東西消失了,這委實令人不勝悲哀,甚至對我來說”渡邊將信撕得粉碎,並以後不再和此人有往來。每人有其兩面性,永澤那顆心既春風得意卻又在陰暗的泥沼裏苦苦掙扎。

綠子,和渡邊在大學中遇到,家境艱難,母親癌症死去,父親和母親一樣得腦瘤,姐姐愛好坐在狂吼亂叫的車子上兜風,兩人僅靠和親戚經營的小氣的“小林書店”度日,一手好廚藝,吉他唱歌不敢恭維,面對着附近的火災,卻坐在陽臺上唱歌,“死了就死了唄!我們早已決定對未來的事來個不屑一顧!”沒有溫馨的家庭,得不到別人能得到的愛,就會對愛有獨特的標準,“對某種人來說,愛是從根本上不值一提的,或者說非常無賴的事開始萌芽的。”

這書中,沒有讓人很崇拜的角色,有的只是我的影子。

對於隻身獨處的人來說,四月實在是不勝悽寂的季節,四月裏,周圍的人無不顯得滿面春風,人們脫去外套,在明媚的陽光下或聊天,或練習棒球,或卿卿我我,我卻孑然一身,形影相弔。渡邊在兩次探望療養院的直子(精神病),發覺直子可以回到現實世界了,可以與自己生活了,但卻又得到病情急劇惡化,幻聽很嚴重,生活難以自理的消息;同時面對着綠子真誠的愛情不能做出綠子心中的正確迴應。渾渾噩噩,兩處都難以擺平。

其實,這種境況隨處可見。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行舟於湖面,既覺得藍天迷人,又覺得湖光旖旎。傾心於某些人,再正常不過,只是隨着世事長河流逝,留下的是一個或者無。

直子自盡,某種程度上是對自己的解脫。對於渡邊,不管直子是否在世,兩人註定無果。渡邊對直子只是一種責任,並且不能放棄這種責任。渡邊對直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儘管愛的方式在某一過程中被扭曲的難以思議。綠子生性活潑,腦子靈活,渡邊有緣與她一起共度餘生,就像綠子說過的話“把人生當作餅乾罐,餅乾罐裏不是裝有各種各樣的餅乾,喜歡的而不喜歡的都在裏面,如果先一個勁兒條你喜歡的吃,那麼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歡的。每次遇到麻煩事我就這樣想,先把這個應付過去,往下就好辦了。人生就是餅乾罐。”

這樣,渡邊繼經歷木月的永逝,又經歷了一次傷痛。直子的死沒有成爲一個結點,而作爲渡邊的成長,再次延續了渡邊的生命。

但是無論怎樣的哲理,都無法消除所愛之人的死所帶來的悲哀。那句話也一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所謂成長,盡是如此。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7

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文字,怎麼描述好呢?嗯,這樣說吧,這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書,我僅花了兩天的時間就看完了,村上春樹的文字很吸引人,嗯!是一個適合講故事的人呢,隨着他的如耳語一般的訴說,我的眼前很容易出現他所描述的景色、人物,清晰可見。對我震撼較深的是關於性的描述,我這裏說的關於性的描述指的不是一個性交的場景,而是對性的感受,是這樣一種感受,如果我以一個18歲的少女的身份來看這本書,對我肯定是一種啓蒙,並且是很有質量的啓蒙,那麼我對性的認識會自然很多,知道很多關於兩性的常識。而現在,我以一個離異再婚的中年婦女的身份來看這本書,感受就是一種肯定,而這樣的肯定,來得比較不易,來自於吃一塹長一智的經歷,而青春期由於缺乏性教育而對性的誤區之深而引起的害處,恐怕是要伴隨一生的了,等我的兒女到青春期,我要介紹兒女看這本書,讓他們知道性是多麼自然和美好的事情,他(她)們所做的僅僅是怎樣保護自己和不要禍害別人而已,讓他(她)在讀小說中人物的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的時候,明白自己遇到的困惑是多麼的正常的事情,不必恐懼,從而有理智去思考解決的方法。嗯!雖然是一部小說,卻充滿了對性和人性的剖析,而且是那麼寬厚柔和的剖析。

我人生的28歲是一個分界點,在那之前,我認爲一個人一生最好就只深愛一個人,並且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品質,如果不這樣,人品多多少少有點問題,什麼喜新厭舊、見異思遷一類的的詞語就是形容這一類人的。我還認爲,找小姐的行爲是最齷齪、最骯髒、最不齒的行爲,找小姐,在我的道德譜系裏,直接是對一個人人品的一票否決,這個人再怎麼優秀,我都非常鄙視他,而隨着我年齡的增加,經歷的增多,我重新認識到,我以前認識的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我漸漸對兩情相悅有了另外的認識,而讀了很多書之後,更加肯定了我的判斷,這次讀的挪威的森林,又產生了一個很好的共鳴。

文中的男主人公渡邊是一個處於青春期的男孩,他長得有點帥、性能力比一般的男人要稍強一點、有教養、喜歡看書、性格非常的溫和有點內向、有着誠實的美德,對人生他有着自己的認識、看法和理解,並不同於大多數人認可的規範,並且也不需要別人的理解,我感覺村上春樹對尼采的很多觀點也贊同,比如,渡邊不知不覺愛上綠子後,由於內心的矛盾,渡邊一蹶不振,響徹在渡邊耳邊的好朋友永澤的話語明顯是尼采的觀點:“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正是這一句話,激發了渡邊重新尋找美好生活願望的心火。並且整本書的觀念都是讓人迴歸自然、做你自己,不要輕易被他人或自己的同情或鄙視而左右自己的人生。而渡邊的感情、渡邊的性,複雜而充滿了真情,同時深愛直子卻又不知不覺愛上綠子,對男人的性衝動問題有着自我的剋制而也有自我的放縱,活生生的一個健康男人在青春騷動期富有人情味的體現。讓我在深深喜愛《呼嘯山莊》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癡戀一人至死不渝、沒有一絲風吹草動的絕戀的單一性的同時,也深深喜愛渡邊的多情、同時深愛兩人的多面性。而相比之下,渡邊的情況普遍得多,而更加符合人性的規律,人就是一種善於適應環境的動物,所以,當你遇到不管什麼困局,你儘可以告訴自己,沒關係,總會有辦法的,要麼適應要麼改變,總之,只要你堅持,你總會生存得比以前更好。另外,在感情方面,渡邊會得到更多的愉悅和新鮮感,而希斯克利夫,癡戀固然令人震撼、心動,而帶給希斯克利夫和女主人公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希斯克利夫在癡戀的狀況下慢慢的形成了變態的人格,鬱鬱而終,他的早死讓他的侄兒和戀人的女兒得以重拾歡笑。以我之見,過於執着,對人對己,未必是一件好事。

一生僅僅深愛一個人的現象是非常罕見的,而這樣的情況也只是僅僅作爲一個 個案存在也就罷了,不值得歌頌、更加不值得效仿,存在於萬千世界的一例,含義僅此而已。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8

幾年前拿到這本作爲生日禮物的書,懷着對送書者輕描淡寫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開扉頁——輕快而不失格調的文筆,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與欲、生與死的隱晦闡述,讀來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邊回憶青春往事爲開端,初入大學的渡邊在電車裏偶遇直子,直子是渡邊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戀人。渡邊與直子開始漫無目的地行走在東京街頭,逐漸相戀。不料兩人同牀之後,直子因無法擺脫愧疚的心魔而休學。與此同時,學潮迭起,獨善其身的渡邊在東京孤獨度日。然而,綠子的出現令渡邊重獲生機,一段新的戀情發生。在兩段感情的糾葛與失去所愛的痛苦中,渡邊逐漸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讀起這本書,1969年日本繁華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鳴得意的路人,氣氛壓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學,彷彿爲我所經歷一般,一一於腦海中呈現,人物所感彷彿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飾的潛意識。這部被譽爲“純愛”的長篇小說,完完全全稱得上是一部“心靈巨史”。

初次讀罷,有太多共鳴,陰暗面的共鳴,合頁只覺無奈。書中人物的心境與我不謀而合,“在隔了許久後重新觀望這光景的時間裏,我驀然注意到一個事實:每個人無不顯得很幸福。至於他們是真的幸福還是僅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無從得知了。但無論如何,在九月間這個令人心神盪漾的下午,每個人看來都自得其樂,而我則因此而感到了平時所沒有感到過的孤寂,覺得唯獨我自己與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細節描寫,讀來不禁怦然心動。作者一向不將陰暗面視爲羞恥而避而不談,相反,這樣不遺餘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尋求心靈出口的必經之路。

共鳴催促着我將此書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幾年過去,我的心境風雲變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運,痛苦與平淡讓我更加懂得了堅守,漸漸地,那個心靈出口也浮現出愈加清晰的形狀:

在繁雜荒涼的世間,請承認自己的孤獨,與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獨,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隨波逐流使自己忘記孤獨的人終將淪爲碎片。孤獨的價值在於反思,反思之人對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纔有資格對症下藥,與自己和解。

綠子作爲書中最離經叛道的人物,留一頭短髮,“爲什麼男人偏偏以爲長頭髮女孩纔有教養,才心地善良?頭髮長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個。”鄙視空洞無聊的貴族學校,“因爲我討厭學校討厭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課都沒曠過,心想怎麼能敗下陣去!一旦敗下陣豈不一生都報銷了!”看透了虛僞的口舌,“討論的時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個個無不擺出無所不通的架勢,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詞句。我莫名其妙,就接連發問說:”帝國主義剝削是怎麼回事?同東印度公司有什麼關係?“”粉碎產學協同體是不是必須走出大學去公司工作?“可是誰也不解釋,不僅不解釋,還煞有介事地大發脾氣。那情形,你能信?”……這個家境平凡,父母雙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卻實實在在持有一份拒絕受人擺佈、拒絕社會同化、待人真誠坦蕩的執着。她言語粗俗、行爲乖張,該認真的時候卻不吝於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確找到了社會與個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綠子這種亦正亦邪的存在帶給了渡邊慰藉。與綠子相似,渡邊自知與環境格格不入,而若沒有遇到綠子,或許他將一如既往地墮落下去,不斷爲空虛折磨。

渡邊與綠子的相互吸引來源於一份共性,即他們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覺,內心古怪、骯髒、自私的感覺並不爲他們所刻意壓抑,而是用於抗拒虛僞片面的現世道德。他們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們內心強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從未接受獨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鎖——社會道德、社交法則——每當她稍有違背便內疚自責不已,無可解脫,“我們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帳償還回去,償還成長的艱辛……”直子的悲劇與綠子形成鮮明對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這麼一本小說,1987年在日本出版後長居銷售榜首,並介譯到各個國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讀越覺得餘韻無窮。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9

今天村裏人去了一趟市裏的校區,獨自踱步的時候凝視久經歷史滄桑的路面,發現陽光的倒影跟着路面坑坑窪窪的,彷彿意欲把時間絆倒。不閱讀什麼似乎有悖於這樣的好天氣和手中的冰淇淋紅茶,於是翻完了《挪威的森林》。

剛剛讀完的時候,只被結局壓抑着呼吸,並沒有明顯的體會。摘錄了很多句子和段落,讀來或幽默風趣或意味深長,但總覺得缺乏總結性的體會。又讀了諸多其他人的感受,各種角度的理解紛繁多樣,不同人的觀點相反的情況也常有發生。

圍繞着這本書,時常討論的主題是孤獨,青春期的迷茫,以及生死。有人概括整本書的劇情是,讓想生的人生,想死的人死。孤獨和迷茫貫穿其中,包括每個角色的家庭、性格、經歷,在生或死的兩種傾向中撕扯着他們作出選擇。在故事的一開頭就死去的“我”(渡邊)的好朋友木月,是一個明顯向着“死”的方向下滑的人物(或者說書中沒有透露他關乎“生”的掙扎)。而他青梅竹馬的戀人直子,雖然向着“死”,但卻因爲渡邊的出現短暫地留戀過“生”。最有可能在未來與渡邊共度餘生的女孩綠子,和他大學時代的好友永澤,則總是“生”的傾向佔了上風。而主人公渡邊,則是在“生”與“死”的徘徊躊躇之中,串起了這一系列性情迥異的人物。

至少從我閱讀的評論和自己的感受看來,對於向着“死”的木月和直子,評價大致類似,或是分析他們與現實生活的格格不入,或是猜測死亡是二人的互相追隨,諸如此類。而對於“生”,主流的觀點是對樂觀、堅強態度的欣賞,朝着“生”堅定的進發,大抵是成熟長大的標誌。看到一段書評:“人們都曾經生活在過去和自我編織的殼中,當我們成長時,便感到痛苦,我們要像蟬蛻皮一樣,把過去的、內心的種種恐懼和柵欄丟掉,不會任性,不會自閉,不懼怕去愛,不害怕被愛,感覺到別人的心,感覺到自己的心,不再使別人痛苦,不再使自己痛苦。”也有書評摘錄了其他作家的語句:“人活着就是因爲:他願意活着。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或者說不必再去追尋什麼意義。”

即便如此,我對綠子這類人物總是無法產生欣賞和共鳴。一方面,過於積極的話語看起來總像是自我欺騙;另一方面,對於堅定朝向着“生”、認爲“活着就是意義”的觀點,我總是不能理解。人成爲“生”無法選擇,雖然這種無奈並不意味着就要走向“死”,但總歸人生來就要被放在生與死的天平上掙扎,並且不能夠選擇。一心一意地感受着生,固然是一件被社會承認的美好的事情;但是,有時覬覦着死,有時嚮往着生,在這樣的擺動裏直到被剝奪生的權利,總覺得並不能算作大逆不道。

最後摘錄一段話(這段話倒是非常積極):

“而我必須使自己適應這種局面。當然也不是我堅強起來就能一切都迎刃而解,這我心裏清楚。但不管怎樣,我現在能做的只有提高自己的士氣,只有耐心等待她的康復。

喂,木月!我和你不同,我決心活下去,而且要力所能及地好好活下去。你想必也很痛苦,但我也不輕鬆,不騙你。這也是你留下直子的死造成的!但我絕不拋棄她,因爲我喜歡她,我比她頑強,並將變得愈發頑強,變得成熟,變成大人——此外我別無選擇。這以前我本想如果可能永遠十七、十八纔好,但現在我不那樣想。……喂木月,我已不再是同你在一起時的我,我已經20歲了!我必須爲我的繼續生存付出相應的代價!”

這一段內心的闡述對我而言具有非常特別的力量。小說裏“我”對木月的內心獨白,因爲對方永遠不可能的回覆,像是往深淵裏投進石子,越是表面波瀾不驚、了無痕跡,越能夠在心靈的黑洞激發震撼人心的迴響。

“變成大人”,是伴隨着迷茫和孤獨的青春年歲常見議題。不論“大人”擁有怎樣不同的定義,“此外我別無選擇”總是最真實的情況。或許有人會在大人和孩子之間掙扎一生,或許會乖乖束手就擒,但總歸“必須爲我的繼續生存付出相應的代價”。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10

這本書並不是標準意義的村上風格,拋開大家對這本“戀愛小說”或是“現實主義小說”的爭辯不談,這本書卻的的確確讓我的內心無比震撼。人生中還是第一次,對書中許許多多的情節有着靈魂上思想上的劇烈震顫:這震顫來自迷茫,來自青春,來自愛情,來自友情,來自人類初始的慾望,來自對話,來自窗外的景色,來自玲子的吉他聲,來自普通的事,來自放棄,來自振作,來自我自己。本來因爲讀後內心情感過於豐富且複雜,感覺難以表達清楚,並不想就此付諸語言,可躺在牀上腦子裏的情感波瀾遲遲不能平息,是的,我的情感已經被這本書攪了個七葷八素。於是我想就此多多少少把腦中的思緒一個個剝離出來,希望不至於混亂無比。

書中最讓我久久不能釋懷的是綠子,這個讓人不自覺輕鬆下來涌動着旺盛的青春生命力的短髮女孩;這個經歷喪父喪母卻不像直子或木月抑或初美那樣奔向死亡,而選擇用更加堅強更加勇敢的姿態生下去的活潑女孩;這個希望能夠完完全全任性一回的壓抑女孩。我想我在心底裏是佩服她的,難道綠子經歷的痛苦與打擊不比直子木月或初美大嗎?可唯獨她,卻選擇以生的姿態走下去。誠然,她也有過抱怨,有過情緒崩潰,可第二天,她又回到了山腳,繼續向山頂推着圓滾滾的巨石。若問這樣苦苦撐着有什麼意義,想必問這句話也是毫無意義的吧。說到底,到底什麼纔有意義呢,無非立場不同罷了。可這種明知自己的弱小,卻對此充耳不聞的樂觀精神,本身就是令人生畏的。

綠子喜歡渡邊,即使知道渡邊愛的是直子,這也是令我佩服的。我們的情感是多麼的微薄,容不得一點點付出得不到回報。可綠子喜歡渡邊,那她就會用全部的力氣全部的心去喜歡他,這種對自己喜歡的人的追求,不也是愛自己的表現嗎?因爲說到底,只有愛自己,我們纔會堅持去愛我們愛的東西。可往往更多的時候,我們愛不上不愛我們的東西,所以不得不委屈自己,給自己一個似乎理所當然的藉口——你愛她/他得不到回報,爲什麼要愛?如此,苦了自己,誰去愛你?當然,想必綠子是累的,非常非常累的,所以我對她也十分同情。我對一個死活也要活下去的樂天派十分同情,卻對那些頂不住生活的打擊或自己內心的打擊活不下去的人提不起太多同情。這是否是因爲我無情呢?我不知道。

說到同情,永澤最後對渡邊說的“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這句話很殘忍,卻很實用。它幫助得知直子死訊後一個月頹廢不振的渡邊多少找到了勇敢下去的信念,可這句話,畢竟是空泛的,它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個最有旺盛生命力的,還是綠子,她的樂觀從她的舉止話語中不斷地散發出,將渡邊從死的漩渦中一點點拉回。

而渡邊的年齡與我相近,他感受到的感受很多我也有過。包括在某些時候,會覺得十分孤獨。誠然,朋友是有的,能夠談心的多少也還算有吧,可就是沒有和你宛如契合物的人,我想也不會有人有吧。沒有一個人可以滿足你所有的需求,我們不過是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朋友一起罷了。人說到底是孤獨的。這孤獨來自人的自主意識和思想,正是因爲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完全相同的思想,所以全世界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完完全全的理解你。還好,在某些時候,某些人,可以或多或少的理解你,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啊,光是這樣想想便又覺得人不至於那麼孤獨。但我想,要是我們可以把自己也放入朋友當中去,那麼,完全理解你的人便是有可能存在的,至少可以大部分理解你,這個人就是你自己。所以,我覺得不要騙自己,對自己要真誠,因爲這是唯一可能可以完全理解你的存在。我們擁有自己,我們理解自己,我們其實不孤獨。

書中的青春在以翻頁爲單位從我眼前飛速劃過的同時,我的青春正在以飄忽不定時快時慢的速度從我身邊浮現、溜走,這麼想着,不覺感到一陣幸福。是啊,我的青春還穩穩妥妥地站在我的這邊,我可以注意它也可以不去在意它,全憑我的喜好。我不去想,我的青春還有多久;我要想,我還青春。

感謝村上,感謝渡邊,感謝書中的一切,我彷彿真真切切地體會了一邊青春的味道,它可能不可口卻讓所有人都想再喝一杯。正常來說,人生僅此一杯,可是藉助書本,我得以在現在細細品味我的青春續杯。想必我身邊的不少朋友也在和我共飲這杯青春咖啡,不知,你的那杯,味道如何?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11

這本書其實我還沒讀完但是讀了前半部分,其實我總是覺得日本小說家都喜歡較長的開場白開場說明(雖然我認識的就那幾個),但是後面的情節也確實是引人入勝。我總是認爲作者都是以自己實際生活經歷或者周圍的人及其故事作爲自己創作的源泉,因此我也會在看的時候猜想那個是作者自己實際生活中發生過的事情,就這一點讓我深陷小說之中。

這本書實際上我在高中時期就已經聽說過了,但是看着前面的鋪墊卻是覺得平淡無味(可能是受到以前看的國產爽文太多變得不懂得欣賞),但是經過較長時間的沉澱我也不再是以前那種心浮氣躁的人了,所以我沉下心去看了這本,順便把其他的也下下來了,可能你會奇怪我爲什麼不用實體書,其實我以前也是挺喜歡的紙書的味道和手感,只是太難拿,而且我買過的書也不會再重溫,畢竟書這種東西重溫還不如在記憶中回味的滋味更深。

還有我發現這書裏面很喜歡用“國家+物品”的形式來描寫事物,這樣好像看的很有品格對作者來說,對部分喜歡這個風格的人,喜歡這樣的人還很多。

書中目前我之瞭解到幾個重要人物,主角大概就是男主,直子(其實我很難記住小說人名字,但是主角在劇中常常提起,而且直子這個名字也很好記),還有綠子。配角大概就男主的基友,還有一個富二代,他們我不太記得名字。他們之間的關係很混亂,直子原本是基友的女友,但是基友以外去世後直子就像失了魂,很長時間後才和男主聯繫,可能女主和男主之間沒有感覺到情侶之間的感情,但是卻一直在一起,我感覺女主其實沒有愛了,只是將男主當作替代品暫作消遣,而男主確實帶有感情愛直子,即便如此直子也沒有這樣說,兩人總是在閒逛,在咖啡店自看自的書,說實話這樣的情侶是否存在我也無從得知,能否稱得上是情侶也無法說明。然而在一次直子生日的晚上兩人關係發生進展之後,直子就忽然失蹤。在之後的聯繫上,直子自稱自己不正常,在療養院,之後男主在長久的寫信等待後去了療養院尋找直子。我只讀到這個地方。

在直子失蹤的過程中,男主在餐廳認識了綠子,兩人同在一個戲劇課中的的同堂同學但是兩人毫無聯繫,大概是男主上課獨特的行爲導致綠子自己前來搭話,綠子自身也是開放活潑的女孩充滿活力,但是她家裏卻不像她的性格,沒人做飯她只能自學並且拿零花錢去買廚具,從小在貴族女子學校,身邊的同學身家富貴,和她有天壤之別。但她還是能極力掩蓋到畢業。母親去世時還被父親說不如讓兩個女兒來代替這樣讓人傷心。父親自己也不顧家庭自己出國,全家就她一個人,能燒一手正宗的關西風味菜但是卻都是在書上自學學來的。不懼死亡,獨立自行,樂觀的女孩,才認識不久就讓男主去家裏陪她,看着附近的鄰居着火,還一起喝酒唱歌。怎麼說呢?難以言喻。

還有一個已故的能在好友前能說會道,在外人面前沉默寡言,維持與直子還有男主三人關係的中心,最後分離,即使他依然在世我也認爲這種關係難以維持。

原本有個奇葩的舍友,喜歡一些非主流(不是殺馬特)的東西,每天準時起牀做早操,但是他喜歡乾淨的風格影響了男主,使得他們宿舍和其他宿舍產生不一樣的乾淨的景色。同時男主也很喜歡和女孩們談論他,稱他爲敢死隊,每個人都會爲之而笑,但是我覺得略顯嘲諷,因爲每次被男主拿出來談論時都會惹人大笑,實在讓人感覺不真實。

後面又認識一個因書結緣的富二代精英,有着完美女友卻依舊過着花天酒綠的生活,男主也跟隨他,夜不歸宿。

怎麼說呢,這本書的人物塑造的很立體,很有特點,即使是配角我也能清楚記得是怎樣的人。故事的細節也是很多,也不是無意義的描寫。我看了一半認爲是佳作,但是網上卻喜歡吹捧這是個神作,雖然很好看但這樣說也是很過分。一個作品,應該擁有應得的評價,高了是過譽,低了是詆譭。

同時我也很喜歡綠子,比起直子,她沒有直子的陰鬱感,直子總是有種病怏怏的感覺讓我很不舒服,看直子那段我也總感覺天氣很陰森即使實際上是大太陽又很晴朗,綠子讓人又愛又心疼,但卻不敢去擔心,堅強的不像女孩,現在來說描寫的綠子讓我甚是喜愛。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12

想着假期百無聊賴,舍友便介紹了所謂經典必讀的《挪威的森林》,果如其然,捧上一讀便愛不釋手,其間常廢寢忘食。給我的感覺,全書籠罩着一層幽婉淒涼的冷調,其中穿插一些不少的逗樂情節讓讀者從陰沉的氣氛中捧腹大笑。讀罷,心裏不禁喟然長嘆,那句話——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我不禁醒悟,死並非永遠消逝,它時刻影響着生者,存在於生者的生之中,並引導生者一步步成熟,成人。木月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不是他最愛的直子而是渡邊,意味着木月把直子託賦給了渡邊,而渡邊似乎也從木月的死悟到了一種對直子的責任。而直子選擇了死亡,也讓渡邊領悟到他應該所追求的幸福是現實中活生生的,可以衝破黑暗享受到陽光的綠子,而不是過於追求完美,虛無飄渺的直子。這兩次摯友的死亡也讓渡邊慢慢走向成熟。

故事中出現的那口井,我認爲那是孤獨的源泉,而掉入那口井的人被孤獨折磨,必死無疑。而痛快的結束方式,也就是書中所描述的種種陷入孤獨深淵的人爲了拯救自我而選擇了自殺,這也反映了戰後的日本,一個有一點良心和追求就要瘋掉的時代,經濟雖然復甦,但整個社會像一條巨大的冰涼的鐵鏈將人們緊緊纏繞、扭曲,製造悲劇的根源是社會的醜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造成了那口井的存在,導致每個人都在走向毀滅,而彼此在靈魂上互相排斥,彷彿解除痛苦方法只有變成精神病人然後再自殺。悲乎哀哉!

相反,小說中出現了令每個人都憧憬的療養院——一個人人互相幫助,靠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來治療精神病的機構。但這種地方不可久居,一旦沉溺其中便不想融入真實的現實社會中。我開始有點理解林少華先生在譯序所說的渡邊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也就印證了直子所說的“對你我從不擔心,你絕不會掉入那口井裏。”,渡邊在各種孤獨無奈面前平靜對待,逆來順受,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響他的生活軌跡,這也和綠子相似,或許這纔不至於他們選擇自殺吧。

文中也有不少情節令我扼腕嘆息的,其中就有直子選擇了自殺,個人真爲那段感到傷感惆悵。村上將直子的死突然安排在第十一章的第一句話,令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給潑了一盆冷水,我反覆翻看,簡直不敢相信,恍若我精心構築的空中樓閣,被一段話付之一炬,頃刻間幻化殘垣斷壁,內心淒涼到彷彿失去直子的是我而不是渡邊。村上,你還我直子啊!!可是轉而細想,直子的死或許更能警醒人們思考社會現狀。可是一想到可愛的直子作爲時代的犧牲品,內心的悲涼反覆驚起波瀾,久久不能平靜的痛。

還有直子竟然連愛都沒愛過渡邊,直子一直愛的是木月,而對渡邊,又是另一種情感吧,或許是作爲陪伴着她守護着她遠離那口井並作爲與外界聯繫的渠道的一種感激吧。她無法遺忘過去木月的死,也無法留住現在美好的幸福,未來的一切相信僅剩下的傷害,她不知道怎麼面對過去和現在,所以選擇一個人的未來。或許,那會是她最真實的夢吧。

不得不提,文中出現各種對性的挑逗也讓我更爲清晰的瞭解性與愛,想不到日本是如此奇葩到在60年代“性”就介摸開放了,想必是經濟復甦時代衍生的孤獨所迫,用於解決大衆內心寂寞的發泄方式吧。想到這裏,我們真的實實在在太落後了。但我個人覺得這種繁華背後所衍生出來的是一種扭曲變味的性愛觀,我還是很是支援純真的戀愛,就像文中純美童真式的初美。想到這裏,初美和情慾氾濫的永澤能在一起三年,還真是奇蹟啊,同時也被爲愛付出再大的代價也無怨無悔的初美所深深的感動,最後她也選擇自殺也深爲可惜,也再次痛訴純美的夢想不可能在如此現實中實現的悲哀。同時我還真爲村上筆下的性描寫所折服,完全沒有閱讀黃色的小說的那種羞澀,他真誠的筆觸讓每位讀者坦然和留下美好的印象。

這算得上是我第一次寫讀後感吧,僅個人無聊所作,總得來說,很喜歡這本村上的作品,值得一讀再讀,希望以後繼續品味他的其他優秀作品...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13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直子的死使我明白: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所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忍,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然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的軟弱無力。”

以上這段話是主人公渡邊在經歷木月、直子雙雙死去後,領悟一些哲理後的一種悲慟的心情。這段話其實也給了我很大的心靈的震撼,我十分偏愛這段話。哪怕渡邊能夠面對直子死去的現實,然而他卻逃脫不了失去心愛女人的精神折磨。於是,他會說:“我明白‘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生之中’的哲理,但我仍是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顯得那樣軟弱無力。”看吧,這是一段多麼令人心疼的內心獨白,而我,而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

小說結局最終以直子死去、渡邊打算去找回丟失的`綠子爲結尾,也正好是體現了那是已三十八歲的村上的心理狀態。很多人都說,書裏的主人公渡邊實則就是村上青春歲月裏的大部分折射。所以說,村上以這樣的結局收尾,正是想告訴人們,他的這本《挪威的森林》的書正是寫給自己青春的墓誌銘。已經三十八歲的村上,已經沒有了那段青春歲月裏的迷惘、掙扎以及與現實相悖的理想,唯有的只是歲月沉澱下來的對現實生活的篤定、堅忍。大抵,這也是我將題目命名爲“寫給青春的墓誌銘”的緣由。

我是一個喜歡愛情故事的人,所以這正是我把感受主要定位愛情話題的原因,但畢竟愛情是青春歲月裏最美麗的風景。《挪威的森林》中,最後讓直子選擇自殺、然後追隨木月,我認爲這是情理之中的。只有這樣,渡邊纔會放心地愛上綠子,也對直子的那份希冀從而勇敢地放下。《麥田的守望者》裏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而卑賤地活着。是的,直子和木月死去了,但渡邊活下來了,活着就是要有勇氣面對這一切。於是,穿過青春愛戀的惶恐和分裂的叢林,渡邊找到了一種對現實的態度:既是無所謂的,同時又是堅定不移的;既是邊緣的,又是具有行動力的。

木月、直子、渡邊和渡邊、直子、綠子這兩對三角關係,應該是一種理想與現實的關係。木月和直子的生活狀態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他們對現實世界天生有着一種莫名的恐懼,活着說是他們的生活過於優越,當他們面對死亡的時候,無法從容應對。在他們的眼裏,愛一個人的方式就是同他死去。於是,木月死後,直子逃脫不了精神的折磨,就算她曾一度認爲渡邊會將她從精神的泥沼裏解救出來,但最終她還是去尋找木月去了。如渡邊在小說裏也說:“她在如同她內心世界一般昏暗的森林深處勒緊了她的脖子。”而渡邊和綠子的生活則是一種現實的狀態,他們終究會對現實世界的各種晦澀、污濁產生抗體,從而很堅定地活着。綠子是在一種很缺乏愛的空間裏,扔好像一棵從石頭擠壓下拼命汲取陽光和水的小草,而渡邊就是她必需的一部分陽光和水。所以,在對渡邊很多次的失望下,她仍能接通渡邊的電話,僅是一句輕輕“你在哪裏”的囈語,卻抵過千言萬語。渡邊他愛直子,但他也愛綠子,正是直子的死亡決定了渡邊必須將綠子留住,即使是爲了直子,他也需要這麼去做;因爲綠子見證了他和直子的愛情,她已經成爲他愛情中的一部分。於是在小說的結尾處,手握電話筒的渡邊開始不停地呼喚綠子的名字,他怎麼能不重新找回他傷害過的女孩?

不管過去如何,對於渡邊來說,結束便是一種最好的開始。於我們而言,同樣也是這樣。他年近四十,回首這段往事時,他一定是滿滿感動。儘管這段歲月裏充斥着死亡這種最被人忌諱提起的事情,但仍掩蓋不了歲月積澱下來的對往事的那種緬懷與深思。每段青春的逝去,我相信,都是一種成熟。

面對青春,我們都會有一種如同夕陽帶給人美麗的心痛的心情,一下子抹煞了隱隱作痛的心胸。時間是最妙的過濾器,網羅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釀成多年後散發着芳香的醇酒。因爲已然中年後,我們終會擺脫掉物質、精神兩方面都在低水掙扎的悲哀,然後驕傲地堅持我們自己的選擇。

不帶抱怨的生活,這是一種尊嚴。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14

從我讀《挪威森林》到今天寫讀後感已經很久了,我已經忘了書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寫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記得大致的情節。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專門抽出時間將甲殼蟲樂隊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聽了數遍。記得渡邊君就是在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這支曲並回憶起他年輕時的經歷的。

人都有一種懷舊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時候。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人事的變遷,心態上應該是比較平和的,而最讓人難忘的恰恰是年輕時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會令我們想起當年喜歡過的男孩(女孩)的模樣,一幅相同的場景也會讓我們記起當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樣一個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處總是銘記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說中的開頭並沒有詳細的交代渡邊現在的生活情況,僅僅因爲那感傷的曲調令他想起了往事。對於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問題歸成了3點:

1、小說中絕大部分內容寫的是渡邊上高中的事情。一個高中生的憂鬱和孤獨卻用性的方式來緩解,我不認爲是件好事。我認爲生理的宣泄只能緩解暫時的困惑,卻不能徹底擺脫掉抑鬱,反而會養成依賴。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來減輕疼痛一般,並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記得當年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後,有很多的年輕人向維特學習選擇自殺。看來文學的導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麼我們的文學評論者在極力擡高這部作品的價值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它有可能會引起的負面效果?

2、渡邊是不是好學生當然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但是一個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門去讀書的學生心思卻不放在學習上,那他還不如直接告訴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費他們的血汗錢了。所以從這點來看渡邊的苦悶極不成熟,完全是一種青春期綜合症了。

3、有人認爲:當一個人對現實社會感到恐懼而無法逃避的時候只有選擇死亡。直是這樣做的。當然渡邊不是這樣做的,他選擇出去流浪一個月,這是逃避。可後來又回來了,這卻不是逃避。這也正是我們大都數人的生活經歷。

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反之亦然。人與人完全默契與溝通簡直如同天方夜譚。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無缺呢?我認爲人性的完美就在於它的真實:優點,缺點;健全,殘缺;理智,感性;清醒,糊塗;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爲年輕,所以憂愁。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一定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爲,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

對《挪威森林》一書我沒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觀點,就如同你不能強求我接受你們的觀點一樣,知人論世或者論世知人同樣重要,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可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與行爲必然受到時代的影響,那麼渡邊的失落與頹廢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與合理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困擾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誰讓這本小說浮出水面並如陽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說真是村上自己的實力的話,我想很多文學好者應該知道很多的大師們他們的作品一開始是無人問津的,比如畢加索,卡夫卡,司湯達,等等,因爲某個知名的評論家發現了這些金並使之袒露與塵土之外,然後衆人發現了這塊金。看來伯樂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我們知道一部文學作品的傳世,作者、讀者、評論缺一不可。如果說作家的文字如鷹的話,那麼讀者與評論者就是鷹的兩翼,只有三者夠強勁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所以我們的評論家在評價《挪威的森林》的話是否全面,這是一個問題,至少我沒有看到有關這本書的不好的評價,可能是我見識短淺吧,但是我願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發表意見。你喜歡而我不喜歡,你不能因此指責我淺薄,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纔會滿園春色。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00字15

《挪威的森林》其實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夠再普通的故事。在譯文版的封面上,寫着的“孤獨的都市少年,徘徊於兩位少女之間”或者“一首感傷的青春戀曲”這樣惡俗又畫蛇添足的文字,沒有看過的人大概也能夠猜到。少年渡邊徹。十七歲便死去的好友。好友的女友直子。還有後來遇見的綠子。後來直子自殺。餘下的,便是渡邊和綠子。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是陰冷的。木月的死。直子的姐姐的死。初美的死。這樣的密集的自殺,卻沒有讓人覺得一絲一毫的不自然。 死亡帶來對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時也讓生命斷裂開一個出口,督促着倖存着的人們去探尋。然而對人生自始至終沒有把握的感覺,對諸多人事的無能爲力,以及深深的孤獨,卻是一直深深存在於渡邊和我們各自的內心。 慢慢的我卻也漸漸能夠明白其間一些溫情。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那個叫綠子的女孩子。這個直率天真的女孩子,深知世間的諸多規律和困苦,卻始終像個孩子一樣任性。她有俏皮的短髮,穿着短裙走在渡邊身邊,會往下拉一拉裙襬。有時候想象她說話的聲音,應該是清脆甜美的。這樣的女孩子始終是叫人喜歡的。 在書中的諸多出場的人物中。唯有綠子的人生是堅忍和完整的。其他人,不論是冷漠的永澤,高貴天真的初美,掙扎破碎的直子,還是落魄飄離的鈴子,甚至是那個被當作笑料來講述的敢死隊,都只會讓我想起來被撕裂的布匹。他們的生命是殘缺的。

我不知道要透過怎麼樣的語言將那些感覺述說出來。就如文章最開初,渡邊最開始回想起直子時,所講到的那口井。那口井就在草地不知道何處,我們小心翼翼地行走,但總免不了有一個不小心,掉落其中,從此暗無天日,獨自掙扎。 然而綠子有她一份沒心沒肺,一份假裝盲目的天真。這個女孩子,是真正經歷過生活瑣碎的艱難的,從小得不到許多的疼愛,學校生活也並不如意,末了還要面對雙親逐個病逝。然而即便如此,她的內心卻有着不可多得的篤定,對生本身有一股不顧一切的熱切感情。想法單純到只想要一個疼愛自己的男人,兩個人在下雨天躲在被窩裏面天南地北地聊天。

不記得是在哪一處的段落裏,渡邊說,只有見到綠子,才終於覺得自己回到了現實世界裏面。綠子是他和外界世界的一處關聯。否則他大概也只能像直子那般,在沒有光亮的井底拼命抗衡,最終卻只能選擇死亡。 而我是直到後來成長了一點,才漸漸學會欣賞像直子這樣的女孩。乾淨溫婉,黑色直髮垂散直下,有美好溫潤的身體和臉龐,看起來是弱不禁風的模樣,叫人憐惜。她說話的聲音應該是更加輕的,沒有綠子那般有重量,但自有她的平緩堅定。

她傾注在自己的世界裏,年少時候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便自殺的戀人和親生姐姐。她掉落在自己生命深處的那口井裏面,渾身破損,即便用盡許多力氣,拼湊在一起,卻終究是費力和徒勞。

很多敘述都是尋常的,輕描淡寫,從不過分執着於情緒,卻像細細的針,沒有聲音地刺入內心的。這或許是村上最爲打動我的地方。

從文字的最開始,他在飛機上,看見周遭陌生的人羣,突然回想起來年少時候的戀人,那種感受,或許是需要一定的年歲來理解的。他說他漸漸難以想起直子的臉龐的時候,言語之間並沒有太多着墨,卻叫人內心跟隨着他斗轉星移。自己的身軀已經老去,記憶也早已經在時光和日後生活的瑣碎時間裏面被磨損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當初再過深切的愛戀,也終究是枉然。

還有在阿美寮裏面,同鈴子在倉庫裏面吃葡萄,聽她說起往事。其間有一些細節,也是真實的。而我曾經在某一段時間裏,時常翻出小說的第八章來讀。原因已經不是十分記得。但是會知道,這一章的開初,渡邊的手被玻璃劃破。 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來似乎沒有邏輯可循,然而讀起來,卻是叫人覺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應該是這般發生。 可能自己還太年輕,還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作者的一些東西,但是還是無法掩飾我對這本書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