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精選18篇)

讀後感2.08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精選1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精選18篇)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1

我是一個哈迷,這幾天我重讀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有了和以前不一樣的感覺。

第一次讀完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只是有種成就感,第二次只是一個淺顯的認識,而今天,我要好好地品味一下了。

本冊書從第一章就說明了伏地魔開始了他黑暗的生活,之後,七個守護人帶着七個Hanry乘坐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打響了天空之戰,雖然哈利順順利利地到達了陋居,但Moddy的死和Gorge耳朵的傷讓哈利感到了心痛,終於,哈利和Ron、赫敏一起開始了尋找魂器之路,從烏姆裏奇哪裏透出真的魂器——掛墜盒、羅恩幫助哈利刺掉掛墜盒,回到霍格沃茨刺死了拉文克勞德冠冕,刺死了赫奇帕奇的金盃,這一件件事情都顯得驚險刺激,但哈利不知道死亡就要來臨,特里勞妮預言錯了,哈利是伏地魔無意製造出來的魂器,如果想殺死伏地魔就必須自己得死。

哈利似乎走向了死亡,但哈利沒有真死,伏地魔復活時用的是哈利的血,莉莉的符咒存在於他們倆體內,只要伏地魔不死,你的生命也不會終止。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2

懷着期待的心情,我一口氣看完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大快人心的故事結局是意料之中的——我自始至終認爲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伏地魔死了,而哈利還活着。

哈利在羅恩和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躲避伏地魔的追擊。他們意外得知如果能擁有傳說中的三件死亡聖器,伏地魔將必死無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開始了尋找死亡聖器的行動,並佈下天羅地網追捕哈利。

逃亡途中,哈利經歷了友誼的考驗,瞭解了鄧不利多的生平和謊言,遭受了戰友的背叛……哈利學會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在最後的一次較量中,伏地魔提出,用哈利的死,來換取巫師界的和平,哈利從冥想盆裏得知只有自己死去,伏地魔才能被消滅,便義無反顧的走向死亡。

儘管哈利的魔法遠不及伏地魔高強,可纔剛剛成年的哈利卻勝利了,這是爲什麼呢?鄧布利多對哈利說過:“如果你肯爲世界上無辜的人民而死,你就一定能夠活下來。”而伏地魔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他只知道讓別人爲他而死。可哈利做到了,於是他成了最後的贏家。

掩卷長思,哈利這個機智、勇敢、善良的男孩形象深深刻在了我的腦海裏。從哈利身上,我明白了,一個人如果有人性美好的一面,就必須有愛,而真正的愛,不僅是索取,還有奉獻。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3

雄雄的戰火正劇烈地燃燒着,黑暗與光明的激烈交鋒正進入高潮。黑暗似乎佔據了上風,它咆哮着,想要肆掠整個世界,但光明挺身而出,它的力量似乎並沒有黑暗那麼強大,但它的身上有一個天下無敵的武器,也正是黑暗所不曾擁有的,那就是愛。戰火紛飛,無數光明中正直、勇敢的英雄在戰鬥中倒下,爲光明獻出了自己的熱血。黑暗在狂笑着,世界似乎將被吞沒,但愛的洪流終於得到了迴應,一名少年臨危受命,勇敢地挺身而出,他用心中的愛和喪親的仇恨,帶領着光明一派,將那個最強大的魔鬼制服。

黑暗逐漸退出,光明籠罩了整個世界,驀然回首,這裏血流成河,成千上萬的勇士爲光明拋灑熱血,光明傷痕累累。但這場大規模戰爭告訴了我們,無論黑暗有多麼強大,無論與黑暗鬥爭要付出多少代價,要流多少鮮血,最終勝利的永遠者都是光明!這也就是中國古代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邪不勝正。

“黑暗的最大的威脅,它們並不知道,其實,那就是愛。”

黑色的迷霧正席捲着整個世界,黑魔法與善良的巫師們的鬥爭正進入高潮。

黑暗漸漸籠罩了大地,伏地魔的崛起已成不可挽回之勢,它的實力着實十分強大。那個救世之星——哈利波特率領着鳳凰社,與伏地魔殊死搏鬥,然而,想要徹底地擊敗伏地魔,就必須先找到伏地魔儲存靈魂的死亡聖器。爲此,哈利波特肩負着無數人的希望,踏上了漫漫征程。在尋找和摧毀魂器的路上,無數人爲了保護哈利,揮灑了自己的鮮血,無私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阿拉斯托·穆迪,萊姆斯·盧平,尼法朵拉·唐克斯……每一次,哈利都是強忍着悲痛,踏上了新的征程。

終於,魂器被全部摧毀了,哈利也站在了伏地魔面前。伏地魔使用了世界上最狠毒的,殺人於無形之中的阿瓦達索命咒。但奇蹟這時發生了,哈利波特竟死而復生,歸根結底,就是因爲他心中有看似強大的伏地魔所沒有的,也是被伏地魔所輕視的,那就是愛,愛的力量,促使伏地魔暴斃身亡,也使光明重新揮灑在人間。

殘陽如血,驀然回首,無數英靈正閃耀在空中。

我認爲《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大成功之處在於,它告訴了世界上千千萬萬青少年讀者,正義永遠存在,有時,爲了正義的存在,我們不得不付出慘重的代價,流盡無數英雄的鮮血。要敢於與黑暗鬥爭。也許,黑暗有時會非常強大,遮天蔽日,看不到一絲陽光,也許,爲了正義,我們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揮灑鮮血,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但是,正義總會在最後贏得勝利,邪不壓正的古話在最後總會被詮釋。

在當今這個龍蛇混雜的社會,很多人爲了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許多人看到了這一幕,都會感嘆社會很黑暗,社會不給人以公平的競爭條件,根本沒有正義的黑暗。但讀過《哈利·波特》之後,我發現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什麼黑暗是不重要的,正義的存在,並且自始至終堅定地支援正義,不能認爲黑暗給我們一時的名利亦或是榮華富貴就去投奔它,我們要堅信,不論黑暗有多麼龐大,多麼可怕,那終歸是一時的,取得勝利的永遠是正義,是光明。同時,當我們周圍已經被黑暗所包圍時,我們應該潔身自好,勇敢地與黑暗作鬥爭,這是這本書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一點。

貫穿整個系列的一條重要思想也同樣讓我頗有感觸,記得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有這樣一條發人深省的話,哈利在被老校長阿不思·鄧布利多從伏地魔手中救回,並聽完那個“救世之星”的預言後,曾不解地問過鄧布利多“我既沒有強大的魔法,也沒有伏地魔所沒有的武器,我怎麼可能擊敗他?”鄧布利多答道“你有,哈利,它是伏地魔所沒有的,也是他所忽視的,那就是愛啊!只有愛才能戰勝靈魂破碎的他。

這裏的“愛”,並不是我們青春期中男女生口中所謂情愛,而是一種人文的關懷。我們都在抱怨中國的人口素質過低,好心扶一個跌倒的老人卻被素質低下的對方誣陷,以至於現在沒有勇氣去幫助那些不幸跌倒的老人,只好做一個路人甲,冷眼旁觀,其實這素質低下,無論在兩方的任何一方去看,根本在於我們的國民缺少“愛”。試想若老人心中有一種博愛的成分,別人將他扶起,他想到的只會有感謝對方,從何談起誣陷他人的想法?再想,作爲一個正當中年的人,如果心中充滿無私的愛,即使在已經有好人被冤屈的背景下,心中的愛也會油然而生,會立刻衝去攙扶。再舉一例,據一份調查顯示,有超過85%的少年犯的家庭都並不是和睦的,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少一些爭吵,多關心他們的孩子,多給一些愛給他們,他們還會走上不歸之路嗎?所以,透過對這句話的理解,我認爲在教育中家長和老師應該多培養我們善良友好關心他人的品質,而這些都是愛的集中體現,我堅信,如果人人心中都能夠擁有一顆充滿愛的心,《禮記》中的大道就一定會施行,大同社會就一定會被建立。

《哈利·波特》同樣也告訴我們朋友的重要性,哈迷們都很熟悉羅恩和赫敏這兩個在哈利的成功路上最重要的朋友,每當哈利遇到危難,他們總會第一時間拔刀相助,爲哈利排憂解難,可以說,哈利最後得以擊敗伏地魔,離不開赫敏高超的法術以及羅恩的幫助,透過羅恩和赫敏,我真正的理解了政治課本中的一句話“朋友帶給我們溫暖,給我們支援與力量,得以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雖然,《哈利·波特》中的一切都是虛構的,但J·K·羅琳透過文字所隱射出的哲理,着實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4

我最喜歡的書是《哈利波特》系列的書,在這裏面我最喜歡《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這本。

這本書的作者是J·K·羅琳寫出的《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系列書共有7本,是英國作家J·K·羅琳寫的,這七本書分別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哈利波特與死亡神器》,主要講了哈利與他的夥伴羅恩、赫敏對抗邪惡的伏地魔和與伏地魔手下切磋的種種故事,最後終於把一次次起死回生的伏地魔殺死了,演繹着光明與黑暗的次次較量;哈利大難不死的傳奇故事。

《哈利波特之死亡神器》的主要內容:還有四天,哈利就要迎來自己十七歲的生日,成爲一名真正的魔法師。然而,他不得不提前離開女貞路4號,永遠離開這個他曾經生活過16年的地方。

鳳凰社的成員精心謀劃了祕密轉移哈利的計劃,以防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隨者食死徒的襲擊。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

與此同時,捲土重來的伏地魔已經染指霍格沃茨,佔領了魔法部,控制了半個魔法界,形勢急轉直下。

哈利在羅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隱形遁跡。爲了完成校長鄧布利多的遺命,一直在暗中尋機摧毀伏地魔的哈利,意外地獲悉如果他們能夠擁有傳說中的三件死亡聖器,伏地魔將必死無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開始了尋找死亡聖器的行動,並派出衆多食死徒,佈下天羅地網追捕哈利。

哈利與伏地魔在魔法學校的禁林中遭遇了,哈利倒在伏地魔搶先到手的一件致命的死亡聖器下。

然而,伏地魔未能如願以償,死亡聖器不可能戰勝純正的靈魂。哈利贏得了這場殊死較量的最終勝利。

一個名叫哈利波特的小孩,一個不平凡的小孩,一出生便擁有了一個要與壞蛋伏地魔作鬥爭的標誌,一道形如閃電的疤痕。那是一道死咒的餘痕,因爲媽媽的犧牲把他的死亡減成了那道疤。他被姨夫收養過了一個很委屈的童年,表哥達力總是仗着個頭大欺負他,就這樣過了11年。在他11歲生日時,發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改變了他的一生。一個表面恐怖實際很溫柔的看守海格給他送去了一封魔法學校錄取信,證明他從一出生就是一個巫師的命運。他很高興的入了學,也知道了對角巷等一系列的巫師世界的事物。到了學校還認識了兩個好朋友,一個是傻裏傻腦的羅恩,有一個同樣把哈利當孩子的媽媽。一個是品學兼優的赫敏,有兩個平凡的麻瓜父母。他們一起努力救了魔法石,與伏地魔頑強抗爭,最後搗毀了伏地魔的美夢,獲得了大家的尊敬。

福樓拜曾說過:對不幸的命運越是抱怨,越是覺得痛苦;越是想逃避,越是覺得恐懼,不如去面對它、迎戰它、克服它,使一切痛苦低頭稱臣,使燦爛的花朵盛開在艱苦耕耘過的土地上。哈利·波特正是這樣,他面對困難不低頭,反而擡起頭、挺起胸勇敢的去面對,征服它。同學們,山中沒有筆直的路啊,然而,有彎曲,纔有雄壯,有秀美、有起伏,纔有波瀾,正如溪流有阻礙,有不平,纔有歌聲!我們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是有起伏、坑坑窪窪的,但我們不能向困難低頭,要向哈利—波特學習,做一個正直、正義、勇敢面對困難、藐視困難的人!勝利永遠是屬於堅韌不跋的人。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

魔法、巫師是已經被衆多作家寫過的老題材了。但是羅林無疑是寫的最好的。把魔法界寫的如此真實,無數的細節交織成一片魔力的網。書中最吸引人的無疑是那充滿懸念的故事情節,每一次的結局都讓你如此意猶未盡,拍案叫絕。書中到處是伏筆,誰能想到出乎意料的結局就隱藏在衆多的細節中。正是這樣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人愛不釋手。哈利這個小男孩的形象深深刻在了我的腦子裏,他的忠誠、勇敢、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以及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無一不清楚的迴盪在我的思想中。可曾想過,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要承擔拯救世界的責任,要面對死亡,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和委屈,我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兒童一直被認爲是幼稚的代名詞,但是哈利告訴他們,你也可以象哈利一樣承擔責任。這大概是《哈利波特》對我最大的激勵。我可能會扔掉許多書,但是書架中總會有一套《哈利波特》;我也會買許多書,但是書架中也永遠有一個空隙。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5

“人總是會死的。但哈利並沒有真正的死,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納威·隆巴頓

——題記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是哈利·波特系列的大結局。它主要講述了十七勻的只得本應在霍格沃茨學校完成最後一年的學業,可爲了完成已故校長鄧布利多給的殺死伏地魔的任務,四處尋找伏地魔的魂器,並一一把它們銷燬。但到最後關頭,只得才知道最後一件魂器竟是他自己!也就是說,欲殺死伏地魔,要先殺死自己!在去給伏地魔送送死的路上,他用復活石爲他而死去的人:“死……快嗎?”

“噢,那比睡着還快。”

哈利來到伏地魔跟前。“阿瓦達索命!”一陣綠光閃爍,哈利“死”了,但死去的只是伏地魔的魂器,當海格抱着哈利來到大家面前時,納威說出了題記中的那段極其富有哲理的話。

哈利又活了。他殺死了力量更加微弱的伏地魔。

輕輕合上書頁,我在思考。

爲什麼哈利要選擇自己去送死來削弱伏地魔的力量,而不是怎麼的活着,逃亡天涯,在伏地魔的統治下與一片唾罵聲中度過餘生呢?爲什麼要選擇“好死”而不選擇“賴活”着呢?我認爲哈利的行爲與那些愛國就義者們如出一轍,而不像汪精衛或袁世凱那樣做叛徒。雖然哈利的行爲談不上愛國,但也是爲了那些無辜的無魔法的麻瓜們着想,愛民如子。這樣大義凜然的行爲爲“好死不如賴活着”做了一個全新的改變,“賴活着不如好死。”

讀了這本書,我對生與死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死不可怕,可怕的是賴活着,可怕的是無恥地活着。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我認爲,哈利的那“死”,重於泰山;伏地魔的死,輕於鴻毛。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6

滿懷着期待的心情,我一口氣看完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不是因爲學校的行政命令,而是因爲自己早就想一睹爲快。

令我十分興奮的是,我的猜測是正確的——我自始至終認爲正義終將戰勝邪惡,果然這部哈利波特系列的結局沒有讓我失望,畢竟,伏地魔死了,而哈利還活着。看來,羅琳女士還是深諳讀者心理的。

那麼,這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呢?如果有人試圖在接受這本書前瞭解故事而發問。有各種各樣的回答:是一個扣人心絃的魔幻故事;關於一個特別的魔法男孩的故事;一羣魔法世界裏的少年英雄打敗大魔頭的故事……我覺得,在看完完結篇後,我的回答是: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部講了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用生命咒語護衛兒子長達十七年;第二部講了同學之間的愛,還有一個小姑娘對一個小男孩的朦朧的愛;第三部講了父子之間的愛——無論是生父還是教父;第四部說的是小男孩對小女孩的愛,當然,這只是表象;第五部說的是衆人之愛——一羣勇敢的人爲了一個勇敢的目的團結起來——赤膽忠心咒,還記得麼?第六部體現的就更多了;但是遠沒有第七部多,第七部是前六部的總結,是真相的曝光,是懸念的掉落,也是愛的大爆發——斯內普教授因爲對莉莉的愛戀擔起了最危險的護衛與臥底工作,挽救了哈利,也挽救了他自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直以“嘮叨”見長的羅恩母親,最後大發雌威,竟把伏地魔手下第一女魔頭給幹掉了,其“護犢”的執着令人咂舌不已;另外還有馬爾福夫人,爲了探視兒子的安危,竟不惜欺騙近在咫尺的伏地魔。

但是最令我欽佩的是主人公哈利在得知自己必死時毅然選擇受死的勇氣以及爲消滅伏地魔所作出的巨大犧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多麼地令人感動。他明白,人生中有許多比死亡更糟糕的事,所以,他不怕死,他的遺憾,也許只是對真摯的感情的留戀。當然,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哈利征服了死亡命運,成爲了生命的主人。

手指輕輕地翻過最後一頁,帶着一絲留戀和淡淡悵惘,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終於到了與哈利波特說再見的時候了。也許,有人只是把哈利波特系列看成是兒童小說或魔幻小說,僅供人娛樂而已,但對我來說,哈利波特系列帶給我的決不僅僅是這些,它讓我領略到了愛的真諦和愛的魔力,讓我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7

今天,我把《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給讀完了。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哈利·波特。

這本書講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因受追逐而逃亡在外,他的同伴赫敏與羅恩也跟隨哈利·波特逃亡在外,哈利·波特與他的同伴四處逃亡並尋找如何打敗伏地魔的方法,最後從燈塔上才知道只有死亡聖器才能幹掉伏地魔、幫哈利·波特的父母報仇。死亡聖器只有三件:一個是老魔杖,另一個是復活石,還有一個就是哈利·波特所擁有的——隱身衣。於是他們就去他們原來的學校——霍格頭茨魔法學校。但誰知伏地魔已經奪得了老魔杖與復活石,並把哈利·波特擊倒獲取了隱身衣。

當哈利·波特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在一個火車站裏,而且看到了鄧布利多校長,透過與校長的談話,哈利·波特才知道原來自己纔是聖器的主人,是第7個魂器。等他真正睜開眼睛時已經在學校了,哈利·波特與伏地魔最後一次對峙中,他最經典的語句是:“兩個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個生存下來,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最終伏地魔因用被自己所奪的老魔杖所施展的法術反彈回自己身上而死。

我喜歡哈利·波特,是因爲哈利·波特很敏感,在被食死徒追逐逃亡時,他看不到伏地魔,竟然能感知到伏地魔。他還有一件隱身衣,在逃亡過程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爲這件事隱身衣幫哈利·波特和他的夥伴逃過了許多劫難與困境。他還很懂人情世故,在看到赫敏打羅恩時竟然把他們倆隔開,要不羅恩的情況可能不堪設想,他很聰明的提前把老魔杖的下一任主人給幹掉了,雖然伏地魔得到了老魔杖,但是伏地魔還是死掉了。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能因爲利益而不顧一切,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有可能自己的生命也會賠在上面。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8

“兩個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個生存下來,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離開。”命運註定他們是水火不容的死敵,在《死亡聖器》中,大難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在一次次尋找魂器中,一點一點成長。

在最後,哈利與伏地魔的決鬥點,哈利可以丟下其它人,獨自逃走。可是他留了下來,與那個令衆人聞風喪膽的魔鬼決一死戰。這是一種擔當,他身上有着伏地魔的靈魂,註定的使命。哈利沒有如赫敏那樣的聰慧頭腦,其實他在這之前,也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孩,卻要拯救所有人。

那一年,哈利懷着好奇進入霍格沃茨,六年後,他肩負了整個巫師界的命運,因爲母親,更因爲預言,他被捲入一次次危險旅程,他畏懼過,膽怯過,卻沒有退縮。魔杖射出魔咒,此起彼伏的慘叫聲。在衆人的熱切目光下,哈利終於真實意義上直面伏地魔。沒有了魂器。伏地魔只是一個殘魂,他一直都是錯的,老魔杖的主人是——哈利·波特。在那一剎間,勝負已決,邪惡終敵不過正義,那個世人中的邪惡真的死了。

可伏地魔就一定是邪惡嗎?不,沒有人天性如此,湯姆·裏德爾是一個孤兒,他很聰明,可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對他三觀的迫害,不才是邪惡嗎?正如斯內普教授一樣,對哈利母親的愛讓他成爲一個食死徒,又因爲愛,他一直保護着哈利,表面上卻是一個惡人。

所謂邪惡與正義的觀念,事實上是可以轉換的,哈利·波特的正義,食死徒的邪惡,不過是一個拯救,一個毀滅罷了。不同的觀念產生正負。在麻瓜的眼裏,那些穿着稀奇古怪的人是惡,麻瓜本身是正;在巫師眼裏,食死徒是惡;在食死徒眼中,而麻爪又是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念。正負之別的際線是思想。

書中一幕幕,爲所有人展現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也讓我受益匪淺……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9

你是否相信,死亡與重生是相互關聯的?

在讀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後,我相信了。這種似乎不可能的微妙的關係,其實存在於《哈利·波特》一書裏的每個角落,而且影響着書裏的主人公與書外的讀者。

當哈利躺在校長辦公室的地板上,看到了西弗勒斯,斯內普的思想,哈利想要冷靜地去被伏地魔殺死時,他似乎是走向了死亡。“死會疼嗎?他對活的願望總是比對死的恐懼要強烈得多。”羅琳女士把人們對死亡的想法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其實哈利是走向了重生。他差點就被伏地魔打死了,然而恰好是伏地魔將哈利心中的伏地魔靈魂碎片消滅了。伏地魔幫助哈利走向了重生,重生後的哈利是屬於自己的,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

難道這種關係只存在於哈利身上嗎?不是的,像伏地魔,他渴望得到永生,誰不渴望永生呢?但是伏地魔太敏感,太殘酷了,他可以爲了得到老權杖的認可,殺死他的手下。因爲伏地魔的盲目,不擇手段,對永生的過分追求,他纔在“不死的男孩”哈利的魔杖下走向他所恐懼的死亡。

在《哈利》裏,更神奇的還有希望。在伏地魔打傷了哈利使他昏迷時,人們以爲哈利死了時,鳳凰社的納威·隆巴碩衝出人羣攻擊伏地魔。雖然他打不過伏地魔,但這表現了鳳凰社對戰勝黑暗的不懈努力。伏地魔以爲戰勝了哈利他便勝利了,打消了鳳凰社的一切希望,可他恰恰錯了。鳳凰社的希望與熱情是打不倒,哪裏有黑暗,哪裏就有鳳凰社所發射出來的光芒。希望會死亡嗎?我想大概會吧。可是希望更會重生,而且更耀眼。

讀完這書,我想,羅琳女士一定相信死亡與重生的存在,不然她怎麼會寫出這樣成功的作品。死亡與重生,本來就在一念之中。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10

我讀了史詩般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受益匪淺,我感到“友誼”這個詞受到了昇華。

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的封面描述了哈利·波特在右靈閣與好朋友赫敏·格蘭傑,羅恩·韋斯萊一起騎在龍上逃跑的情況。再翻列書的背面,描述的就是哈利與伏地魔的最終對決的情節,這還有一句話“兩個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個生存,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離開”,這句話是一句預言,也正是這句話,伏地魔纔要和哈利·波特作對,因爲只有殺死哈利·波特,伏地魔纔會活下來,可是邪不勝正,伏地魔最後還是死了。

在《哈利·波特》的全書中,有個“黃金三人組”他們分別是:哈利,赫敏與羅恩。他們在一起,並肩作戰了好多年,他們也有鬧過不和,如在《死亡聖器》中,羅恩與赫敏也有鬧過不和,但最後仍然是在一起,這就是友誼,即使有分手過,但過還能和好如初,彷彿沒有過不和,這纔是真正的友誼。

當然,有這點也不夠,還需要在關鍵時刻,在生死關頭,在千鈞一髮之際,也不會背叛好友,會冒着生命危險與你一起戰鬥,與你一起堅持到最後,還願意與朋友一起死,小天狼星也有說過——死了總比背叛朋友強,我們也會爲你這樣做的,正是做到了這些條件,“黃金三人組”纔會恆久成立,變得堅不可摧地,最終才能打敗伏地魔。

友誼讓一些人變得團結,變得強大,當有人有真正意義上的友誼,那他的團隊將會無堅不摧地,永不分裂。阿不思·鄧不利多說過——我們只有團結纔會強大,如果分裂,更不堪一擊。生活中,明明處處有友誼,但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友誼,卻十分難得。

友誼珍可貴,要抓準機時,保住友誼,讓友誼之花永駐人間。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11

這本書是著名的英國作家J。K羅琳創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最終一部,我覺得這也是七部中最經典、最精彩的一部。

書中精彩的描述和扣人心絃的情節深深地吸引着我。老校長鄧布利多死後,哈利波特與赫敏、羅恩爲完成殺死伏地魔,解救霍格沃茨學院,完成鄧布利多的遺願而四處尋找和消滅魂器,最終成功了。故事的`寫作手法依然如舊,很多的懸念及大段的描述,都讓我讀得激動不已,忘情忘我,以至於愛不釋手,沉醉在書中精彩的情節中難以自拔。

讀到瘋眼漢之死,我難過不已;讀到羅恩鬧不和,我嘆息痛恨;讀到赫敏被威脅,我一陣心痛;讀到哈利三人潛入金庫,我也緊張得心跳加速;讀到伏地魔被殺,我也高興得直呼過癮……當我完全沉浸在書中時,就會有無法言壯的歡樂,我彷彿就置身於神奇神祕的魔法世界,也與他們一齊並肩前行,並肩作戰,騎着飛天掃帚,念着魔咒,享受着擁有魔力的樂趣,體驗着身挑重擔的艱苦,感受着朋友之間的關愛……

這整本書中,也能夠說整個哈利波特系列中,都有一個關鍵的情感蘊含其中,那就是“愛”:鄧布利多軍對鄧布利多的敬重與愛;鄧布利多對他的家人的悔恨與愛;哈利波特、羅恩、赫敏的友誼與愛;比爾對孩子們的關心與愛;斯內普對莉莉的懷念與愛;大家對哈利的信任與愛……

同樣的,在生活中,“愛”也無處不在,從各個方面顯現出來:親情、友情、感情、……把我們包圍着。常常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又一個在別人看來十分明顯的愛,就像書中羅恩一時生氣離開赫敏和哈利:不理解友愛不珍惜友情,在我看來是多麼愚蠢,真想走進書中告訴他真相,他當時卻不感覺不到。

讀完這本書,我又一次感受到愛的偉大、無私、美麗,而我們,就每一天生活在這種偉大、無私、美麗之中:母親的一個囑咐,兄妹的一個祝福,教師的一句教誨,朋友的一個鼓勵,對手的一句讚美,隊友的一個擊掌,陌生人的一個微笑……包含着關心、友好、信任、熱情,這就是愛!最普通卻最強大:書中,它能讓哈利死裏逃生,戰勝伏地魔,現實中,它能讓我們感悟幸福,戰勝任何困難。

這本書讓我清楚:愛,就是每個人靈魂的生命線,愛,讓人永生!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12

在漆黑一片的夜晚,一座高聳入雲,帶着濃厚歐式風格的城堡顯得莊嚴肅穆,但在城堡內,一片片慘叫和咒語,一根根魔杖使出咒語,一個又一個人倒下,那伏地魔最終被哈利殺死,那清晨的第一縷曙光灑進城堡,一切,都結束了。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部,一切的迷團都將在此書中揭曉,爲我們展開一場殊死大戰。

哈利的十七歲生日就結束了,但因伏地魔要殺死哈利,爲了保護他,鳳凰社的社員將他進行轉移,儘管消息走露,但哈利還是成功逃脫。

哈利與羅恩、赫敏在探聽魂器的下落,無奈被食死徒盯上,不易出門,家養小精靈克利切弗他們銷燬了斯萊特林的掛墜金,但自己卻失去性命,隨後盧娜的父親爲了女兒出賣哈利,哈利逃脫,之中二個死亡聖器都落入哈利手中,他們爲赫奇帕奇的金盃潛入古靈閣,銷燬之後卻被妖精們發現,他們騎着火龍看守古靈閣的火龍衝出銀行,魂器被毀了5個,剩下的主冠在霍格沃茨內,但他們不能進去,校長是食死徒——斯內普,最終他們再三權衡,還是進入學校內,從而展開與伏地魔的較量。

哈利在書中是正義的代表,他勇敢着且善良着,赫敏有着過人的智慧,使哈利解決了許多事,而羅恩,雖然他有時會造成麻煩,但羅恩給了他們勇氣與信心。

在最後的決戰中,納威率領學生與食死徒戰鬥,場面十分激烈,而斯內普原來是諜中諜,是暗中派去的間諜。當哈利得知自己就是最後一個魂器時,他心中沒有懦弱,沒有恐懼,當他與伏地魔在森林中,他選擇了死,他爲了更多的人活着,他是伏地魔最後的防線,這種精神與做爲不是平常人所有的。

“勝利的一方總是屬於正義的一方”,這話是不錯的,哈利是善,而伏地魔是惡,善與惡,是兩個極端的存在,就如哈利所說“兩個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個生存下來,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離開……”支援哈利要走向死亡並消滅死亡的是愛,哈利他戰勝了死亡,心中永遠強大!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13

《哈利·波特》系列書籍共7本,《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是七部書中的最後一部。在作者J。K。羅琳的筆下,主人公哈利·波特是一個戴着黑邊眼鏡,額頭上長着閃電疤痕,身披魔法斗篷的小巫師。

他,是一個大難不死的男孩;他,是一個有着特殊身世的巫師;他,是人們心中的救世之星。他的命是由他父母的命換來的,他的肩上揹負着消滅伏地魔的重擔。他機智勇敢,有愛心,敢於向命運挑戰。他不服於伏地魔的統治,向伏地魔宣戰,爲了那些死去的靈魂而戰……

整部書的主題是——親情、友情、師生情和愛情。而所謂的邪惡勢力,則是冷漠、殘酷、爲了奪取權力而不惜拋棄自己身邊的愛,甚至以他人生命爲代價的人。在這部書中,我們會感受到愛的力量、愛的無私、愛的偉大——多比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哈利的平安;斯內普冒着生命危險保護自己心上人的兒子;羅恩在伴隨哈利逃亡途中仍惦念着家人的安全……

在伏地魔要求大家交出哈利·波特時:一個身影爬上了斯萊特林的桌子,哈利認出了那是潘西,她拼命搖動着手臂,尖叫,“他在那兒!波特在那兒!來人捉住他啊!”還沒等哈利開口,大批人羣開始移動。他面前的格蘭芬多的學生起身護住哈利,與斯萊特林的人對峙着。然後,赫奇帕奇的人都站了起來,幾乎在同時拉文克勞的人也是如此,所有人都背對着哈利,所有人都轉身衝着潘西,魔杖從四面八方伸出來,從長袍和袖子下伸出來……是同學情保護了他。

在哈利·波特危難時:他們周圍的空氣冷了下來,哈利吸進去的空氣在胸腔裏凝結了。黑暗中出現了幾個影子,漆黑的身形旋轉着,成羣結隊地向城堡方向飄去,它們的臉上罩着兜帽,呼吸聲格格作響……羅恩和赫敏站在他附近,他們身後的戰鬥聲突然變弱,完全消失了,因爲一種只有攝魂怪才能帶來的寂靜降臨了,厚厚地包圍了整個夜空……“快,哈利!”是赫敏的聲音,好像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守護神咒,哈利,快!”他舉起魔杖,然而一種充滿陰暗的絕望在他的身上散播開來:弗雷德走了,海格也確實奄奄一息或者已經死了,還有更多他不知道的人在垂死掙扎,他感到他的靈魂似乎也已有一半離開了身體……“哈利,快!”赫敏尖叫道。一百多個攝魂怪在前進,向他們這裏滑行,一路吸收着快樂接近哈利,把絕望帶給他,就像答應帶他赴一場盛宴……

他看見羅恩銀色的獵狗在空中突然出現,微弱地閃了閃,然後消失不見;他看見赫敏銀色的水獺在半空中扭動,變淡了,還有他自己的魔杖在手中顫抖,他幾乎要迎接這即將到來的湮沒,什麼都不必承諾,什麼都感覺不到……接着,一隻銀色的野兔、一隻野豬、一隻狐狸從哈利、羅恩和赫敏的腦袋旁飛過,攝魂怪在這些動物逼近前退卻了。又有三個人從黑暗中出現站到他們身邊,他們伸出魔杖,繼續發出他們的守護神,是盧娜、厄尼和西莫。是友情保護了他。

因爲愛的力量,哈利才得以生存,也是因爲愛的力量,哈利才得以取勝。多少人爲愛而走在了這條抵擋的路上,他們反對冷漠和邪惡,他們讚揚純潔的愛與思戀。哈利和那些爲他而死的人一樣,爲了那些愛,早已準備爲此放棄生命都在所不惜,他有勇氣和足夠的膽識。從哈利身上,我明白了愛的力量是強大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願意爲自己身邊的人付出,那麼我們就有機會把冷漠和邪惡真真正正得消滅。用膽識、氣魄、智慧和耐力,再加上我們周圍的美好記憶和我們無所取的奉獻,才能真正的讓愛溢滿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周圍從此沒有冷漠。讓所有的人都團結起來吧,讓世界灑滿愛的陽光!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14

“兩個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個生存下來,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離開……”——題記。

在我的印象中,哈利·波特是一個戴着高度近視眼鏡,長長的漆黑的長袍,一頭亂亂糟糟的頭髮,最具有辨識度的就是它那酷似閃電的傷疤。在讀《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之前,我一直單方面的認爲哈利·波特是一個調皮,勇敢,執着,智慧的人。他雖然一出生就與伏地魔有聯繫,但在J·K羅琳的主角光環下,他真的是“大難不死的男孩”。

但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才深深地體會到在這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着多少痛苦和心酸,特別是當知道自己出生就被標上“死”標籤自己的存在便是一個錯誤的時候,也許他心中的最後一道精神防線也被摧毀了吧。

望着哈利波特從在麻瓜家庭中生活了11年的孩子,到進入霍格沃茲魔法學院學習的學生,再到堅定自己的信念打敗伏地魔的勇士,最後再到與金妮幸福生活的男人,他的一生十分傳奇。

這令我動容的是他在伏地魔復活的那一刻,沒有退縮的勇氣,勇敢接受自己的命運。即使再討厭阿不思。也沒有意氣用事,在與復活石中的阿布思對話後,對死亡不再偏激,毅然去死,但作者怎麼會讓他輕易去死?果然,原本死去的只是他的靈魂碎片,如果哈利不選擇犧牲的話,也許霍格沃茲的命運也會被改寫。

在作品中J·K羅琳並沒有完全的去寫一個人的好壞,即使是十惡不赦的伏地魔,也有不可言說的可憐,而斯內普,讀到他與莉莉純真的愛情,我不由得流下了眼淚。哈利·波特一開始也有許多的缺點——膽小,懦弱,調皮。但在他經過歲月的洗禮後,也一一改正,並有了羅恩和赫敏兩個至交。

在魔法世界中也有許多現實社會的折射。

伏地魔推崇純血種,不正是現實社會極端追求民族血統的人嗎?在他們心中,麻瓜侵犯了他們的權利,是可惡的,但這樣的想法,不是將他們再不曲路上越推越遠嗎?

食死徒推崇暴力,對伏地魔爲馬是瞻基,即使伏地魔冷酷逼迫,也不敢說一點“不”,這不是現實中對統治者的暴政,一言不吭,自欺欺人的庸民嗎?有人說:有壓迫纔有反抗。正是陳勝吳廣這樣追求自由的勇者,實現了第一次的反抗精神,才使中華人民的精神中有了抗爭這一可貴精神!

在面對伏地魔暴政時,總有人不甘奴隸,勇敢站出,他們不正是現實中的愛國英雄嗎?他們視死如歸,不懼死亡,誓要爲自由獻身,就是這樣的精神。所以在當時中國早已病入膏肓之際,早已無力迴天之際。再一次站在世界的東方。

《哈利波特》這一系列之所以深受讀者喜愛,銷量總創奇蹟,也就是因爲它貼近現實生活,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吧。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15

“哈利死了,但他並沒有離去,他是爲我們而死的,他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納威·隆巴頓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是“哈利”系列的最後一部,講述了本該完成學業的哈利爲了完成鄧不利多的遺願,與羅恩、赫敏一邊躲避伏地魔及其追隨者“食死徒”的圍追堵截,一邊摧毀魂器。在最後的決戰中擊敗伏地魔,一舉獲得勝利的故事。在故事閱讀的過程中,讓我彷彿也隨着哈利,走進了那個夢幻般的魔法世界中去。

在書中,主人公哈利曾面臨過一次艱難的選擇:到伏地魔面前英勇赴死,還是從戰場中逃之夭夭,進而苟且偷生。這個選擇,是死與生的選擇,是爲大衆或爲小我的選擇。這選擇不單單關於是他自己的生命,也與所有反抗伏地魔的人的性命關聯。倘若那時哈利就選擇了逃避,那麼,他以後還有勇氣去面對他的宿敵——伏地魔嗎?所以,波特毅然選擇像個英雄一樣犧牲。很多人會疑惑;難道波特就不怕死嗎?不,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只不過是因爲他爲了大家,戰勝了恐懼,想象文中說的那樣:最後一步是成爲死神的主人。

從故事緩過神。我們再看看現實中。在二十世紀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希特勒就是伏地魔這類人中的代表,自詡知已是最高貴的種族,想要把其他種族趕盡殺絕。然而善惡總是相對的,有惡就會有善。這時,革命主義的烈士們總是先身士卒,如同納威說的那樣,爲大衆而死,他們會永遠活在我們心裏,時至今日,烈士紀念館也依然能看見到這些英雄們。

恍惚中,我彷彿看見太陽在雷格沃茨上空冉冉升起,禮堂是洋溢着生命與光明,也有人們哀掉和歡慶,悲傷和喜悅的情感,哈利疲憊地坐在他們中間,露出會心一笑……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16

這個寒假,我又讀了一遍《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哈利在七年級就讀霍格沃茨時,由於三年前伏地魔的捲土重來,此時伏地魔的手下已是兵多將廣,而且擁有了魔法部,染指了霍格沃茨,控制了半個魔法世界,形勢十萬火急。哈利準備消滅伏地魔,在好朋友羅恩和赫敏的幫助下,摧毀了伏地魔的命根子——7個魂器,並和伏地魔展開最重要一戰。哈利打贏了,他拯救了整個魔法世界。

我覺得哈利是個勇敢的人。否則他怎麼會和恐怖而強大的伏地魔大戰?怎麼敢和那些食死徒、巨人、巨蜘蛛等這麼多讓人聽了就聞風喪膽的對手對戰?這些只能證明一點,哈利不是一般的勇敢,而是智勇過人。

這本書還大讚了要有愛,因爲鄧布利多在生前一直教導哈利要有愛,不要像伏地魔一般冷血,而且還告訴哈利,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魔法,之所以哈利17年前能擊敗伏地魔,這17年來又爲什麼不怕伏地魔的攻擊,是因爲他的母親用自己的愛給哈利做的保護符一直保護着他。

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愛就有正義,無愛便是邪惡。邪戰正,豈有勝之理?不可能!所以爲什麼邪惡的人總是失敗,而勝利卻緊緊地跟着正義,怎麼甩都甩不掉。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這本書不光文字優美,而且還蘊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真是一本好書!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17

如今的女貞路看起來是那麼的和諧與美好,可是,哈利知道,自己必須得走了。他要與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尋找剩下的魂器並摧毀它們,他必須要自己打敗伏地魔,打敗摧殘過他深愛着一切的黑魔頭。女貞路保護了他十七年,自己卻從來沒有感謝過它,海格、哈利的護衛、哈利的朋友們都來了,感謝都來不及了,他知道,自己最多隻能看看女貞路的這所房子了,哈利,走了……

這一年,哈利並沒有去那個像是自己的家似的霍格沃茨,當然,羅恩和赫敏也沒有去,他們跟着哈利,行走在山水之間,閱盡人間春色,踏遍高山原野,尋找伏地魔的死穴。

這一路上,哈利經歷了千千萬萬的困難與苦難,不畏艱險的找齊了所有魂器,最後,他回到了霍格沃茨,他將在這裏,與伏地魔決一死戰。

回到霍格沃茨,哈利感到非常親切,不過,斯內普當上了校長,還有許多食死徒(伏地魔的僕人)進入了這裏當老師,這使哈利十分氣憤。

到了最後的緊要關頭,伏地魔攻擊了霍格沃茨,一場大戰打響了,霍格沃茨的抵抗人員傷亡大半,伏地魔只要求哈利自己出去,自己便下令停止攻擊,一開始,沒人想讓哈利出去,哈利自己自然也沒想出去,不過到後來,他看到了斯內普犧牲的經過,收集到了斯內普的記憶,在他的記憶裏,哈利明白了斯內普是站在鄧布利多這一邊的,他又變成哈利心目中最勇敢的人了。他還得知,自己必須前去伏地魔那裏赴死。

在伏地魔那裏,哈利並沒有被伏地魔殺死,反而見到了鄧布利多,明白了這個世上的種種道理,最終與伏地魔在霍格沃茨把伏地魔殺死了。

灰飛煙滅,伏地魔不存在了,這個世界會永遠平安下去。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18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這本書的作者是J。K。羅琳,她一共寫了七本哈利波特系列的書,這本死亡聖器是最終一部,我覺得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

這本書主要是寫哈利波特爲了打敗伏地魔不惜被驅逐出校,而在外流浪。還好幾次被抓住,歷經千辛萬苦就出了魔杖製作人,明白了一個故事。就是死亡聖器的故事,死亡聖器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隱形衣,復活石和永遠不會被打敗的魔杖(也稱作死亡棒),他們雖然是故事,可是在近年的歷史裏確實有老魔杖的出現,而哈利卻正好有一件隱形衣,所以哈利認爲鄧布利多是想讓他去收集死亡聖器來打敗伏地魔,哈利的同伴卻不這麼認爲,他們堅持要摧毀所有的魂器,而不去收集那些可能是假的聖器,最終哈利妥協了,可是他並沒有放棄對聖器的尋找,最終,當哈利回到學校尋找魂器時,受到了D·A(鄧布利多軍)的歡迎和幫忙,而伏地魔大軍的逼近使得哈里不得不加快尋找魂器的速度,當他們找到魂器時,卻被攔住了,馬爾福(伏地魔的小手下,哈利的同學)用邪火封住了,最終當哈利逃出去時順便把馬爾福也救了出來,卻丟了聖器,但邪火能夠摧毀一切,這個魂器也被摧毀了,而最終一個魂器卻是被伏地魔保護起來的一條大蛇,當學校快要被攻破時,哈里選擇了出去。

因爲這樣,伏地魔纔會停止對學校的進攻。最終,伏地魔的咒語擊中了哈利,可是哈利也是魂器的一部份,所以沒死。當哈利理清了事情的經過,最終明白老魔杖的主人是他,所以他和伏地魔同時發出了咒語,哈利簡便的打敗了伏地魔。因爲老魔杖是不會傷害主人的,最終哈利想讓老魔杖永遠沒有主人,這樣就不會出現哪些想獲得老魔杖而企圖不軌的壞蛋。所以只要哈里自然死亡,不是死在別人的手裏就能夠了。

從哈利波特系列叢書中我學到了勇敢的應對事實,當哈利波特眼睜睜的看着鄧布利多被殺死時,雖然很悲痛可是沒有耽誤正事。毅然決然的繼續尋找魂器。我還學到了堅持不懈,哈利波特在尋找魂器是不但要四處走訪,還要時刻提防伏地魔的手下。我還學到了做事要做好就要有精心的準備,哈利波特想要闖進古靈閣時,經過了三個月的精心準備和偵查,最終最終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