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雅舍人生讀後感範文

(一)雅舍人生讀後感

梁實秋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閒適小品”聞名於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

雅舍人生讀後感範文

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樑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爲“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然而。梁實秋住進後,賓客盈門,騷人墨客,常聚會於此,吟詩作畫,彈琴對弈,熱鬧非凡。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1946),其間翻譯、創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裏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爲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牆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於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曰:“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說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牆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着寫它的“不避風雨”,他用整飭、雅緻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醜”,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了樑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似乎“荒涼”只是別人所說,自己未必這麼認爲;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歎”,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境之不寧,而最後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誇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真是“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既有那麼多缺點,也並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於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於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云:“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曰:“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爲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

(二)雅舍人生讀後感

前段時間再次讀完了擱置書櫃十多年的《雅舍小品》,彷彿重見老友,倍感親切、愉悅。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忘了這是誰說的'話,反正有人對樑先生有如此的好感。我只是覺得自己翻開一頁頁的書靜心閱讀,似乎又一次次地欣賞了這一朵花,一朵難得的奇葩。

《雅舍小品》的作者梁實秋是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他學貫中西,着作無數,堪稱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泰斗之一。《雅舍小品》是梁實秋的散文,內有四集。小品廣涉世態,內涵豐富,真是縱橫捭闔、清麗流暢、幽默風趣。像《雅舍》、《孩子》、《洗澡》、《送禮》、《排隊》《幹屎撅》等等。每一篇都是他信筆拈來的,妙趣橫生,而且篇幅短小,一般都是一兩頁,兩三頁,每天晚上正好細細品讀兩三篇,真是最合適不過的枕邊書了。真是佩服他都能把幹屎撅這樣不雅的東東寫進文章,讓我大開眼界,啞然失笑。我想啊這些都得歸公於樑先生學貫中西、博通古今、經歷豐富、關注民生、善於表達吧。臺灣關過煊先生以“溫柔敦厚、謔而不虐、談言微中、發人生醒”十六字來評價梁實秋的散文,這當然是頗爲中肯的。

樑先生的小品文中那些坦誠的語句,那些無畏的吶喊,那些對人類精神的思考,一次次喚醒了我曾經的期望,一次次引起我無限的遐想,一次次鼓起了我現在的勇氣,我不再虛空浮華,我不再寂寞無聊,我不再浪費時間,我覺得生活應該是真實生動的,每一天都是陽光明媚的,甚至貧病和挫折都是幸福可貴的。小品中那些智者的身影和流傳已久的詞句,淨化了我的心靈,昇華了我的情懷,震撼了我的靈魂,使我懂得了什麼是短暫付出卻永恆收穫的,什麼是可以錯過但不會被磨滅的,什麼是瞬間即逝卻又是最寶貴的。與這樣的智者心靈溝通,我終於未到四十而提前不惑了。讀着讀着我還發覺他的溫情脈脈,他的細膩懷舊,他的堅持任性,他的不問政治,他的埋頭苦幹我也同樣的擁有,讀着梁實秋先生的書,我還常常會會意地笑出聲來,發覺他寫得都是那麼的隨意、輕鬆、幽默、休閒,身邊的一草一木、一狗一貓都可以激起他的寫作衝動,都可以入文,都可以成爲一篇小品文,而且他的一些隨意的想法似乎就和我的感覺一樣。於是,彷彿心有靈犀一點通,比他小70歲的我也有了躍躍欲試的寫作衝動,於是我也不妨一試,開通了博客,開始了我寫些文章的征程。

我無法選擇生我養我的故鄉,但我可以選擇居住心靈的故鄉。《真好情懷的博客》就是我爲自己的心靈購置的別墅:在這裏,可以記錄我的點滴感悟,抒寫我的喜怒哀樂;在這裏,小說、隨筆、論文、日誌等不拘一格,雖不成熟,但新鮮、質樸;在這裏,我可以找到更多的文學愛好者,可以引爲知音。博客中已有的108篇文章主要是給自己看,以便積累提高,希望有些實用價值,也是爲我的孩子們開闢一塊習作園地,展示的舞臺,以便長期儲存,也無償獻給有需要者看,更藉此找到更多的知音,朋友多了更快樂。

靜心於文的梁實秋先生曾寄語年輕朋友,千萬要持之以恆地從事運動,這不是嬉戲,不是浪費時間。健康的身體是做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錢。我汲取着他奉獻的精神食糧,再牢記他的善意勸誡,於靜心閱讀、靜心工作外多多運動。相信我也能成爲身心健康的人,也能成爲精神、物質都富裕的人。

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是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朋友們,愛書吧,讀書吧,而且試着寫作吧,相信她會讓我們更加快樂,咱們都不妨一試!梁實秋先生用37年的時間翻譯了《莎士比亞全集》,我可以在37歲的時候發出一聲呼籲: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