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

讀後感2.36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6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1

孔乙己也許是一個困窘、落魄的人,也許是一個自視清高、死要面子的人,又也許是一個被人嘲笑的下層的知識分子。

其實,如果不是當時的封建科舉制度,孔乙己說不定還是一個名人呢!只是被毒害深了,便拔不出來了罷了!春秋時期的孔大聖人不是也是滿口的之乎者也嘛,只能說孔乙己不懂得隨着新的時代腳步前進。

那"回"的四種寫法如果不是作爲在封建社會的賣弄品,在當今社會上知道它的應該是屈指可數的。所以我們不應該被早已腐化的某種東西所矇蔽。作爲新世紀的我們,應該在發現腐化現象之後,及時創新,用新的優秀的東西來代替它。不能像文中的孔乙己一樣,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愚民的政策會變得麻木不仁,剝削階級損人利己的本質使人民變得自私和冷漠。

這是"雄心壯志",是對功名的渴求,是遠大理想的出發點,但他失敗了,連個秀才都沒撈到;這是自我的放任,他好喝懶做,放棄了自己謀生的路;這是迂腐,滿口之乎者也也只爲了掩蓋失敗;這是道德的淪喪,人性的墮落,失落,一貧如洗的他決定去竊書。這個人熱心,善良,童心未泯,他樂於於別人相處,集人的優點。但是對於"讀書人"這個詞的忠誠剝奪了一切,沒有得到得到功名的孔乙己失去了一切,他命運悽苦,人生慘敗。對他,是不公平的!他沒有任何錯,真正有責任的是這個社會,是那些冷漠的眼神!他生不逢時,他的遭遇反應了一段歲月的冷漠,一個時代的沒落,一箇舊制度的腐朽!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2

當我讀完《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時,深深地感到魯迅先生不愧爲中國文學史上的“巨人”。小說的每字每句看似簡單,可這都是魯迅先生字斟句酌的成果,細讀起來,可謂內含之豐富令人回味無窮。

首先從《孔乙己》這題目說起,孔乙己是小說主人公的綽號,他做爲“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名稱,這是對這一個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以這一綽號爲題,無疑是給作品定下諷刺性的基調,還具有鮮明地反孔色彩。其次就落實到文章的每個段落,甚至每個詞,都是無可挑剔的。小說開頭介紹店的格局,是想經過它深一層的爲下文窮人與富人的區別埋下伏筆。至於孔乙己第一次到店裏掏錢時“排出九文大錢”中“排”這慢吞吞的動作,既掩飾了他內心的不安,也表示他對幾文錢的珍惜,認真清點數目,等等。詞句的精湛無疑把文章中心資料更形象地表現出來。

《孔乙己》篇幅不到3000字的小說,極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杯具和整個心態,讓我們分明看到了這個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長長的足跡,那麼在社會芸芸衆生中,人們爲什麼對一個不幸者沒有同情,沒有幫忙,相反僅有鬨笑取樂呢?孔乙己是一個藝術形象,而他的藝術形象體此刻店裏那麻木不仁的鬨笑聲中。由此揭示了孔乙己的一生活着無人關心,死後無人過問的悲慘命運。他,世界一個匆匆過客,匆匆地來了,又匆匆地走了,留下的只是人們對他的嘲笑。

由此不由想起了自我身邊的生活,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已不再是什麼亮麗的風景線,更象是人們生活中義不容辭的職責;奉獻愛心,盛意款款,已成爲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尊敬老人與互相友愛,應是每個人的高尚情操的表現,這樣的社會環境與那時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啊!不管怎樣,社會在發展,人類在提高,讓我們理解以前的教訓,應對明天的光陰,攜手走進二十一世紀!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3

讀完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寫的小說《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許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認真思索了“生活”這件事。

文章透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透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麼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己早已註定的命運。

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他的路不知從哪裏開始,但卻知道在哪裏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4

他是一個未進學的讀書人。

他是一個多餘的人。

他是大家的笑柄。

他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那個被黑暗勢力所壓倒的一個人,被勢利的冷漠人羣所嘲笑的人,和他一樣同屬壓迫階層的成員也嘲笑他。掌櫃的透過笑話他來招攬顧客,連十一、二歲的小孩子都看不起他。他是一個讀過書的小偷,好喝懶做,“品行卻比別人都好”,不拖欠錢,而且他很善良,只有他會給孩子們吃茴香豆。他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人。

沒有人願意施捨給他一絲同情,給他一毫關心,給予他一點溫暖。即使是最後被打斷了腿後,仍舊被諸多看客笑話,成爲笑柄,這就是當時中國人的冷漠、無情。

他極愛喝酒,就算最後只剩下那四文錢,他也沒有用來買飯、買藥,還是在明知會被人嘲笑挖苦的情況下,用那手“走來”喝了一碗酒。那時的他已經慘不忍睹了:“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穿着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着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這段外貌描寫越發襯托出孔乙己的可憐,而他在熟悉的酒店裏卻也沒有得到解一絲溫暖,反而被嘲笑挖苦,雪上加霜。掌櫃的面對這樣的孔乙己仍然會笑着說:“你還欠十九個錢呢!”仍然會窮追猛打:“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人們的冷漠,至此,到了極致。

難怪魯迅先生當時要選擇棄醫從文。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衆材料和看客。當時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5

這篇文章是看了好幾遍了,這印象卻是不可磨滅的。

一位衣髒不洗,滿口“之乎者也”的酒鬼—孔乙己,就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其形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身無分文,卻長衫終日,這是要面子,還是自欺欺人,是地位低下,還是自命清高。

他在人們的諷笑中度過了那昏暗的時光。

在人們的眼中,他是一個可悲、可笑、可憐、可氣、可有、可無的人。

作爲當代中學生,一名青少年,應該從這裏去吸取教訓,不能碌碌無爲而終生,更不可見他人之不幸,而成自己的樂活。孔乙己被科舉制而迫害,成爲當時社會的犧牲品。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中學生正是最容易接受那些新事物的時候,而社會卻又如此的複雜。中學生—稚氣未脫而又渴望長大。在這個社會中,更得有一雙慧眼,去尋找正義與前進,也就是要在接受資訊時,控制好心靈小窗的敞開大小,理性選擇資訊,取其精華而又要棄其糟粕。

放眼21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着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淨化空氣,淨化人類的心靈。

既來之,則安之。來到世界上就要奮鬥,奮鬥就要精彩,精彩了纔會感到幸福。人生道路何其漫長,而又何其短暫,時有“飛來橫禍”阻擋大道,而成功了,也就是奮鬥向前了,爭氣了,心中的夢想也就觸手可及了。

讀了一遍又一遍,不會再爲孔乙己的身世而悲哀,也不再爲孔乙己的不爭氣而憤怒。現在,卻是要看向未來。中考即將臨近,教室裏的倒計時板每天都在更換着新的數字,並且越來越小。我們是初三的學生,要的是奮鬥,是拼搏,更是要大聲喊出:“我一定要贏!”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6

魯迅《孔乙己》,入選中學課本,是一篇經久耐讀的小說。

孔乙己,與衆不同。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孔乙己,似乎用他的另類,保持着一個讀書人清高的風骨,最後的尊嚴。

然而,窮酸的孔乙己,雖極盡掩飾,卻每每遭人取笑,無力爭辯,失去了底褲,遮不住羞恥。“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衆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衆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於是這一羣孩子都在笑聲裏走散了。”“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成了衆人開心果,無論他的酸腐,無關他的落魄。

孔乙己人畜無害,唯一嗜好,心念執着,便是爲讀書不惜竊書,常常“臉上又添新傷疤”,終被丁舉人幾頓暴打,雙腿被折,靠手走路。以致“許是死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個任由人笑話,作弄的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生命已無關緊要,連死也不確定。就這樣,從衆人的全世界路過。

孔乙己,是迂腐的,卑微的,善良的。他不曾傷害過衆人,卻不幸成爲衆人餐前飯後的談資,肆意取笑羞辱。他的窮苦,沒人救濟;他的才能,沒人欣賞;他的捱打,沒人疼惜;他的生命,沒人關心。給人帶去歡樂的孔乙己,在衆人冷漠無情中,謎一般消失,淹沒於衆人笑聲中,漸行漸遠。孔乙己,何其悲哀。可是,衆人對他心靈的虐殺,又何其可憎。

《孔乙己》,常讀常新。生於新時代的我們,孔乙己的遭遇和處境,同樣值得深思和警醒。衆生皆平等,對弱小多些尊重,少些嘲笑,多些關愛,少些冷漠,願孔乙己似的悲劇不再上演。(趙思聰)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7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衆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透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

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捱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透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髒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麼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透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讓我想到當時社會的惡劣。

透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的性格。多次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爲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透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小孩子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總的來說,孔乙己在我心中是一個光明正大,心直口快的人,他不會被當時社會而弄巧成拙,反而更討厭封建文化,是魯迅筆下的一個優秀人物。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8

今天放假,在家裏聽了袁源老師的《孔乙己》,稍有些體會。

首先不得不佩服袁源老師的課堂設計,這堂課袁老師只是透過幾個簡單的問題就能帶領學生閱讀全文,瞭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很了不起,設計很獨特。

如在文章開頭的時候,先讓學生介紹作者魯迅,在已經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答出來:魯迅原名,代表作,社會地位。接着袁老師就讓學生從書中找出一些句子來介紹孔乙己,讓學生對孔乙己有個瞭解,對文章的基礎內容有所瞭解。

接着袁老師就抓住主人公孔乙己來分析,讓學生用可_______來分析孔乙己這個人物。學生們看了課文,從可憐、可鄙、可悲等角度來分析,學生很容易找到答案,又能很好的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些都值得我平時教學時借鑑,教學時不一定非得循規蹈矩,有時可以從一個突破口出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不過有一個地方,我不太贊同袁老師的意見

袁老師在講到“孔乙己吃豆時的情景”,她說孔乙己分完豆之後對小朋友們說“多乎哉,不多也”,顯得他很酸很迂。我個人不同意這樣的說話,我覺得這恰恰是他樸實,缺乏社會經驗的特點。

孔乙己把豆子分給小孩子,這是他善良的表現。這一點與其他人相比,無論是長衣衫還是短衣幫,都不可能這樣去做的。而本身並不富裕的他,當然不會捨得把所有的豆子都分給孩子們,於是當到最後的時候,他便說“多乎哉,不多也”,不也是他幽默的表現嘛。

從這個對話,我覺得寫出了孔乙己願意把小孩子當成朋友,和他們訴說,可是在這樣一個世態炎涼的社會,是沒有人會理解孔乙己的,只能讓他成爲可笑可有可無的多餘人。

總體而言,聽了袁老師的課,還是收穫多多呀。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9

星期天,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印象深刻,感想頗深!

該文的主要內容是:在魯鎮的酒店裏,除了常來的長衫主顧外,還有一個人,雖穿着長衫,但卻很舊,那就是————孔乙己。在我看過的幾篇魯迅小說裏,《孔乙己》是令我感觸最深的。孔乙己是一個窮苦的讀書人,他有些文化,可是又有些好喝懶做,因此生活越來越難過,有時不得不靠小偷小摸來過活,難免會被抓住而捱打。最後,他因爲“自己發昏,偷到丁舉人家”,被打斷了腿,以致悲慘地死去……

我認爲,孔乙己其實就是那個社會中比較善良的底層人的代表。一方面,他的遭遇讓人深深地同情。他有文化,可是卻過着那麼苦難的日子,讓粗魯愚昧的“短衣幫”任意嘲笑,最後還被有錢有勢的“丁舉人”徹底消滅了。另一方面,他又讓人覺得實在不爭氣。接受過教育,卻因爲好喝懶做而丟掉抄書的工作,最後竟淪爲竊賊。

小說中的“丁舉人”代表的是統治階級,他們太過殘忍,對於窮苦人沒有一絲憐憫。而在窮人損害到他們的一丁點兒利益時,他們立刻就會毫不留情將其毀滅。還有那些讓咸亨酒店“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的人們,在我看來就是社會中的絕大部分普通人,他們愚昧無知,把快樂建築在比他們更加悲慘的人身上。

魯迅是我國文化革命的一大主將,他用筆做武器,向封建的舊社會發起攻擊,將那個時代社會中各色人物的生存狀態描寫得淋漓盡致,用比喻等各種手法對普通百姓的麻木不仁和封建統治者的殘酷進行了無情的批判,讓人看得激動、氣憤又難過……我推薦同學們有時間都看看魯迅的作品。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10

《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末期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死要面子,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髒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顯示自我是與衆不一樣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嘲笑奚落他時,還要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僅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傷痕——“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才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他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薰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終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並且也摧殘了他的肉體。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後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必須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裏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

這些描述,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杯具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肉體上的痛苦。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姿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齊,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此刻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離開了人世。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11

學習了《孔乙己》這篇文章,我才發現魯迅的文章並不是我已開始看的那麼平淡,沒有什麼內容。最初讀的時候,我只是覺得孔乙己很可憐,除此之外,便沒有什麼感受了。深入學習才發現,這篇文章蘊含的內容很多,魯迅寫的時候並沒有突出表達,而是讓讀者慢慢領悟的。這種寫作手法需要一定的文化積澱和內涵。

學習完這篇文章,我總結了以下三點:

1。當時人們不團結一致反抗壓迫他們的黑暗社會。

2。當時的科舉制度促使“好吃懶做”“嘲諷看不起勞動人民”的`思想。

3。當時人心冷酷無情,互相嘲笑,喜歡做看客。

魯迅的寫作手法總是含含糊糊的,需要細心品味,才能看懂並體會其內在的深意。譬如:

“他身材高大”可以看出孔乙己有生活能力。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滿口之乎者也”“長指甲”能看出孔乙己自認爲自己是讀書人,看不起勞動者,側面反映各當時科舉制度的腐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不應該只盯着讀書這條道路。

“又髒又破”可以體現出孔乙己懶惰和貧窮。

這篇文章人物描寫也很細緻:

“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參水也很難。”“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引人發笑。”

這幾個選文,可以看出掌櫃做生意不誠實,給的茴香豆少,苛扣份量。

從四次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人的一種看客心理,都愛看別人的笑話。冷眼旁觀,不肯幫助別人,只會互相嘲諷,不知道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敵人。可笑而可悲!

但願封建科舉制度的氣息,能夠現代教育制度裏越發越散。孔乙己的命運已經警告着後人不要再成爲下一個孔乙己了!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12

魯迅的小說,我讀過不少,但給我的印象最深的要數《孔乙己》了。這篇小說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透過文字,我彷彿看到悲劇正一步步上演,孔乙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不禁產生無限悲涼之感。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制度之苦。首先,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了他的思想,使他產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認識,以致鄙視勞動,幾乎喪失了生活能力。其次,封建科舉制度摧殘了他的肉體。孔乙己只因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就被打斷腿,進而完全喪失生活能力。由此可見,封建科舉制度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直接原因。

但如果把孔乙己悲劇形成的原因完全歸罪於不健全的封建科舉制度,我認爲是錯誤的,或者至少說是不全面的。如果說封建科舉制度使孔乙己完全喪失生活能力,那麼殘酷的社會世態則直接把孔乙己推進死亡的深淵。試想,孔乙己在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之後,如果人與人之間還有關愛的話,有些人家就有可能收留孔乙己,如果這樣,孔乙己就可以在人們的憐憫接濟中度過餘生。或者退一步想,即使沒人收留孔乙己,孔乙己也完全可能沿街乞討而生存下來。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孔乙己只是冷酷社會裏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他的傷疤人人都可以揭,就連小孩也不把他放在眼裏。在這樣一個社會裏,可以說,等待孔乙己的只能也只有一個歸宿,那就是死亡。(讀後感)

黑暗的社會世態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所在,但這只是在舊社會。我想,如果孔乙己生活在我們現在這個充滿關愛、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大家庭裏,孔乙己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他也許會坐在輪椅上,“走”在林間小道上,用微笑面對着一切……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13

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感覺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爲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爲了功名盡折腰。《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僅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孔乙己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杯具,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在他的心中考上科舉是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這是再幼稚可是的事情了。可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自認爲自我有點文化基礎,與其他的勞動苦工不一樣,以此來僞裝自我,顯示出一副不上不下、與衆不一樣的“姿態”。但僅有在酒店中他才能覺得自我高人一等,因爲平常他都是替別人抄書,跟比自我有錢有勢的人在一齊,所以僅有到魯鎮的酒店裏去他才能感到滿足,得到一種虛榮心的滿足。

經過對外形的整體描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經過服飾的細節描述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經過個性化的語言描述,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經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述,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經過小夥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述。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14

《孔乙己》這篇文章裏,最讓我痛恨的乃是那個丁舉人。此君屬於讀書人不假,可他雖也把四書五經研習得滾瓜爛熟(不然怎麼考上舉人呢?),於裏面的仁義道德卻未學到多少。同是讀書人的孔乙己迫於生計,偷到他家裏,被抓了個現行。他沒有同情心,不念在寒窗艱難的情分上放了孔乙己也罷,就送官吧,孔乙己並非滿臉橫肉爲非作歹之徒,可能官老爺也不會怎麼爲難他。

可是不,膽敢在太歲爺頭上動土?可要出口氣!於是乎,“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於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孔乙己就這樣被同是讀書人的丁舉人“治”成了殘疾!

似要說丁舉人從來就是這般窮兇極惡可能也不符合實際。事實上,不管是生在官宦之家還是窮鄉僻壤,讀書人若不是走歪門邪道,總要付出相當的努力才能成正果。或許僅僅是幾年前,丁舉人也是一個寒酸的窮秀才,或是童生,也在咸亨酒家裏頭四文錢一碗的酒解饞,也想給小掌櫃講講“茴”字的四種寫法,也在大庭廣衆之下被人嘲笑……只不過,他的運氣比孔乙己好得多,中了舉人。看過《范進中舉》的人都知道,在封建科舉體制下,中了舉人是何等的榮耀啊!說虛的,是光宗耀祖;說實的,是財源大開、雞犬升天。

爲什麼舉人用敲門磚開啟富貴之門後便將一點仁心丟到腦後了呢?這固然與他的個人品質有關,但封建等級制度的“威力”也不容小視。在搖身一變成爲“舉人老爺”後,丁舉人揚眉吐氣,對那此還在科考漩渦中掙扎的昔日同道並沒有什麼同情心―爲什麼有呢?既然讀書只是爲了博取功名,那麼書中的內容並不重要。“富貴”乃是我命中註定,你們考不上就是考不上。孔乙己在他眼中僅僅是一個盜賊,自然免不了皮肉之苦。

讀書人的“搖身一變”,在科舉的時代是屢見不鮮。甚至在今天,這種現象仍遠未絕滅。令人憤怒的“變異”意味着讀書人很多書是白讀了,這樣的悲劇值得我們深思……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15

讀完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心情不禁有些沉重。

孔乙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卻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終還是被冷漠的社會和麻木不仁的人們所吞噬。

在酒館裏,長衫主顧鄙視的笑孔乙己窮酸;短衣幫麻木不仁地拿孔乙己的痛苦作爲笑料;掌櫃見孔乙己慘不成樣的樣子,沒有人性的拿他取笑作樂……孔乙己當然是不幸的,分明是偷了別人家的東西,在被人嘲笑時,卻又死要面子,據理力爭,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便是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人罷了,然而又讀到後面,卻又發現孔乙己是個善良、熱心的人,還總使得旁人發笑、快活,但他自己卻又一次又一次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嚴重的打擊。

孔乙己是在笑聲中出場,卻也是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這樣的秋天甚是悲涼。旁人鄙視、嘲笑孔乙己也就罷了,連“我”這樣的一個小夥計也甚鄙視他,說話都不願與他多講幾句話,足見這個社會對於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是多麼冷漠,人們是多麼的麻木不仁。最後,“我”都沒有親眼所見或親耳聽到孔乙己的死訊,在這樣一個社會裏,孔乙己看來是必死無疑。

人們的自私麻木逐漸把自己本性中的善良和寬容泯滅了,人們同時也忘記了:一個人越是能寬容別人,就越是有愛心和同情心,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敬重。

讀完《孔乙己》,心中也感慨萬千:人活在世上,必然會有坎坷,歷經不幸,若是有能力,得多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他人;若沒有能力,也不能對那些更加不幸的人投去冷笑與取笑。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需要我們尊重、友愛、給予幫助……

標籤:孔乙己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