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大學中庸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讀後感8.27K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中庸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學中庸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大學中庸讀後感1

看了這本經典書——《大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於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爲。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不勝數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心深處。他所蘊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於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牀上;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爲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爲名人,是因爲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

像勤學,如果我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和大學問家匡衡,他們爲了勤學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時極愛讀書,白天在田間忙於助大人農作,日落始返家,欲讀書卻苦於家中無燈,後來忽發妙想,原來,鄰家點燈的那間房與他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鑿了個小孔,藉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讀書,讀完了不少書。後來,匡衡成了著名的學者,特別是對於《詩經》一書,在當時的見解無人能出其右。漢元帝時,他的學問極爲當朝賞識,所上之書屢被採用。他的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學界千古佳話……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後都能成爲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大學中庸讀後感2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大學》以人的修身爲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爲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爲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衆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於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神思安穩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纔能有收穫。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看完這部分後,聯繫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並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慾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因爲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寫到這裏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學期劉明祥老師給我們放的翟鴻燊的國學經典講解視頻,當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經見,正思維。原來與《大學》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處的。

《中庸》強調“誠”,認爲“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內容。跟人認爲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鑑,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以及後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於“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爲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裏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於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併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爲。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爲“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一。朱熹對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爲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於現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講的最多的是“誠”,不管對自己,對家人,對外人都要誠實,至誠的人他的人品是誠懇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萬物的胸襟像藍天一樣廣闊,其實現實也是這樣的。誠實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是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也是一個事業開始的奠基。如果沒有誠信,那麼自己對自己不誠實,就不會做到慎獨;對別人不誠實,別人就不會相信你;一個企業不誠信,那麼這個企業也不會興旺。

大學中庸讀後感3

暑假裏,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藉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並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城,意城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意思就是說:“透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於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透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後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並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大學中庸讀後感4

《大學中庸》是一本適宜正在學習的學生讀的。這本書給予我許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潤着鮮花的心田。

《大學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雲:平平淡淡纔是真。其意爲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爲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過急,難免會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爲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援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大學中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養品性爲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就……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爲《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爲它是“草”。我去認爲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大學中庸讀後感5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文化《論語》的學習,現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透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看完這部分,使我懂得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這對於在法院工作的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開庭之前要認真閱讀每一本案卷,做好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在庭審中抓住庭審過程的爭議焦點,圍繞爭議焦點調查和審理案件,但是實踐中,一般當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經驗和技巧,在庭審時提不出觀點,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焦點,而是採取平鋪直敘的方法或是想到哪裏就說到哪裏的方法。這就需要法官有安靜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穩,思慮周詳問題,以平等寬容的心態注意觀察當事人的心緒,體察當事人的心態,揣摩當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時準確地“對症下藥”,找準妥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時化解糾葛。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就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讀《大學》的另一個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沒有偏私。在具體審判訴訟案件過程中,要客觀、中立,與各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不偏不倚,以事實爲根據、法律爲準繩,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護訴訟各方合法的實體權益和訴訟權益。作爲糾紛訴訟的終極解決者,必須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透過依法確認的事實,根據法律規定的準則和對法理精神正確的理解,公允地確定哪些利益當受排斥,哪些利益應予保護,使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受到同等尊重、獲得同等的法律保護。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這雖爲一個人爲人處世的方法,但是這種爲人處世的方法運用到我們法官的審判案件中就是和諧裁判,調解結案。享有東方經驗美譽的調解制度,就是強調“和”的效果,也是解決糾紛的最佳結案方式。目前較普遍的“大調解”機制的建立,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爲貴”、“息訟止爭”的優良傳統。“和”並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透過分析當事人心理,注重釋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實,講究方式方法,進行細緻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實分析,使當事人勝敗皆服。透過調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衝突,達到了化干戈爲玉帛、重建和諧關係的效果。

大學中庸讀後感6

讓人很難理解,幾千年前古人總結的經驗,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擲地有聲、經典至極。這是我讀《大學·中庸》時的感受,而且讀的越多、理解得越深,這種感受越強烈。

《大學·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絕大多數都能發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認同的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句中的“豫”作“預”理解,是“計劃”、“準備”的意思。這句話可以簡單理解爲:“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沒有計劃好或準備好,則可能失敗。”

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上個星期五的朗誦比賽,我們班又拿了一個一等獎。這個一等獎也是來之不易的。老師一接到通知,就搶先進行了計劃和選題,接着就組織我們進行練習,開始的那幾天,我們除了在學校練習之外,老師還要求我們每天回家練習朗讀,實際上,這就是在作充分的準備。離比賽還有兩天的時候,老師每天又抽一、兩節課給我們排練,此時,她專門注意糾正我們的舞臺效果。正式比賽的時候,我們全體同學無論是字正腔圓,還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別的班要好。現在來看,如果不是老師搶先計劃並組織我們充分準備,我們就很難拿這個一等獎啦。

事先沒有計劃和準備的事,我做得多了,當然也就嚐到了很多次失敗的滋味。比如有一個星期天下午,我記得我還有一個辦手抄報的作業沒有做,於是,我急着做手抄報。當我找a4紙的時候才發現紙沒有了,爸爸便馬上給我買回來。這時,我又發現,我不知道畫什麼畫、寫什麼內容,好不容易畫好之後,又發現彩筆掉在學校啦,於是爸爸又去給買彩筆。前後折騰了四、五個小時,才把辦了一張質量很差的手抄報。後來想,如果我事先準備好材料,並事先設計好手抄報的版式和內容,我想,這張手抄報不僅質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時間也少得多。

現在,我時常在做事和學習的時候都會想起“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一重要的做事準則。

大學中庸讀後感7

《大學》是一篇以“三綱領”“八條目”爲主線,分別敘述: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主要思想則是繼承了孔子的“仁政”並重新整理形成了“治國平天下”的理論。

《大學》以人的修身爲核心,提出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爲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爲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接觸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很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於口頭,懶於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爲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有點汗顏。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於使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才能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才能思慮周詳,纔能有收穫。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能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讀《大學》的過程中讓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來只是聽說,不知道其中的內涵,現在讀完之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深層次的理解。“格物”即明辨事物的道理,從而擴充知識,增長智慧。“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雜念,使自己不被物慾所誘惑,而矇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惡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行爲高尚,使自己的心靈美好,使自己的而修養提高。所謂“致知”就是想獲得知識就必須研究事物,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窮盡它的道理,兩詞合起來,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理。增長知識和智慧,以達到至善的境界。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爲,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後循序漸進。

由平天下必先治理國家到致知必先格物,竟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作者給那些尚在啓蒙以及胸懷大志的人提供了一條“有理有據”的成功之路,按照這樣的道路行事,即使最終不能成功,但是人們的道德、素質都將得到極大的提升,統治者的管理也將遇到更小的阻礙,無怪古今衆多學者對它如此推崇。不僅僅滿足了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使得社會更加穩定,更讓學術界在其中找到了靈感,完善了孔子的學說思想。“治國平天下”,其中強調的尊敬長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親民如子、謹言慎行、以民爲本等等,無論是對領導者還是普通羣衆在今時今日仍然是我們所推崇的美好品德。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慾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因爲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而使自己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也就是不心正的原由。

而《中庸》則強調“誠”,認爲“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本人認爲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鑑,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以及後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於“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閱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裏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於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併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爲。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爲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於現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這裏儒家所說的中庸並非是我們所想的“庸庸無爲、窩囊終老”之意。中庸是一種不激進過分也不怯懦保守的道,講求凡事行之皆有“誠意”,根本必爲“正心”,絕不極端,亦是一種修身之道。《中庸》開篇釋義了“性”“道”“教”,其中“道”是不可以片刻不遵守的,如果不遵守了,就不能稱之爲道,例舉了君子在無人之處獨處之時也要十分謹慎,這種觀點與《大學》中的修身之道極其相像。而其後述說的“中和”則是一種不悲不喜或者悲喜之間符合自然常理、不違法度的狀態。只要達到這種狀態天地萬物的運轉,人類社會的演替就“和諧”了。萬事合乎禮法,萬民安於法度,萬載傳承盛世。其中迴歸天道,去除外界私慾從而使天性充實起來。我認爲,這種思想教化比之《大學》中單純爲了統治階級而“發明”的思想更具促進人類發展的意義,其中諸多思考更多出於百姓的角度考慮,而非高高在上俯視衆生的感覺。

讀《大學中庸》,文中字字珠璣,包羅萬象,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真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