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學記讀後感

讀後感5.81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記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記讀後感

學記讀後感1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爲教育專業的我們,應該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方法等等,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未來。

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爲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說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論何時,我們都不可以停止學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教和學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我們也要“士先志”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纔有學習的動力。而現在“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纔會更輕鬆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因材施教是《學記》裏提很重要的一個教育規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們的教育需要遵循這規律,學生的求學纔會順利。孔子總是瞭解了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說:“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說:“家裏有兄父,怎麼能自作主張呢?”而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說:“當然應該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很不理解,認爲老師的講話前後不一致。孔子解釋說:“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卻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地去做。”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於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爲“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作爲教師需“知其心,然後能就其失也。”所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長善而救其失。”,發揚學生的優點,糾正他們的過失,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他們鼓勵,同時真誠的幫助他們克服缺點。我們也需學會“比物醜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可以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就不利於我們學習了。

《學記》中的教育內容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儘管社會在發展,學生在變化,但這些根本的的理論不會失效。牢記經典再結合現實才能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其實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動都有它的方法。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想這《學記》中的理論需先裝到我的行囊中,帶着它一起去走我的教育學習之路,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學記讀後感2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等說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出處,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說法的`根源在這裏。隨着閱讀的深入,才發現這些只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以微言寫大義,千字略略有餘的文章論述了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可以與實際相結合衍生出許多供人思考的內容。目前自己有些內容讀得還不夠通透,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小學語文課怎麼上?現在有很多爭議。我選擇與自己的教學關聯緊密、感觸最深的兩點來淺談我個人的讀後感。

《學記》第三則:“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是的,教學相長,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

學生是鮮活的、富有新意、永遠不能完全預期、充滿張力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一、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學貴有思,思起於疑。學貴有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質疑約有三種情況:一是有疑而問。二是意見分歧。學生中常有不盲從者,這非常可貴。如果對問題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整齊劃一,恐怕是一種悲哀。即便大家最終達成的是共識,那由異到同的爭辯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爲師糾錯。

二、學生的獨到理解爲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啓發着教師思維。

有時,我們常常以爲對某個問題考慮得比較全面了,已成定論,無可質疑。但學生以小朋友的敏銳、獨具的慧眼還是會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視角。比如,上課時間,我經常會問小學生們,“最欣賞陳友玲老師教育方式的哪一點?結合文章語句說明一下。”學生們常常打破常規看問題。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雖不一定正確,但因其觀點不同,可以啓發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學生習作爲育人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素材,使以課堂爲載體的育人活動更爲有效。

說教,爲學生所不願接受,但又是教育學生時最常用的方式。說教本身無過,流於刻板則無效。有時,學生習作提供了以學生之言教育學生的契機。

家長會上,面對家長和學生,我從一則週記說起: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爲生活打拼已經很累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讓他們爲我們的學習分心?面對父母疲憊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責。”

跟幾個紀律不好的學生交流時,我也拿出了學生的週記本:“我多想坐下來靜心學習,自習課上說話的同學,難道你們不知道“己所不語,勿施於人”?

這樣,便實現了“取之於生,用之於生”。

凡此種種,幾年的教學實踐令我常常深思。教與學雙向的付出與收穫,使自己受益頗豐。所謂“教學相長教中知困學解困,師生互動師亦獲長生補長。”

讀《學記》,常讀常新,永讀永獲。《學記》值得所有從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讀。有人說,中國教育理論在世界教育理論空間中“集體失語”,只有西方教育理論在“獨白”,這令人感慨。以我淺見的視野,不知道《學記》是否已經成爲世界教育的通用讀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標籤:讀後感 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