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格調》讀後感

讀後感2.93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格調》讀後感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格調》讀後感

《格調》讀後感 1

《格調》這本書充分說明了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現象,從等級問題到解析問題,再到現在社會上最明顯主要的以貌取人、住房、消費、娛樂、擺設、智力生活、言談舉止、社會中的貧民化趨勢的問題。《格調》讀完後人完全可以感受到社會的現實,感受到早現在社會中,社會等級、地位依舊是個很敏感的話題,哪怕只是稍微提及都會刺激到別人,激怒了別人。

然而,實際上,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人們恰恰暴露了對社會等級的敏感:越是感到煩惱和憤怒,越說明等級存在的真實和嚴酷。如果誰容易變得非常焦慮,這種傾向暗示你是一名中產階級,你非常擔心自己會下滑一個或兩個等級梯級。另一方面,上層階級熱衷於談論這個話題,因爲他們在這種事上投入的關注愈多,就愈顯得地位優越。貧民階層通常並不介意討論這個話題,因爲他們清楚,自己幾乎無力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所以,對他們而言,整個的等級問題幾乎就是一個笑話——上層階級空洞的貴族式的自命不凡不過是一種愚頑和妄自尊大;而中產階級的焦慮不安和附庸風雅則令人生厭。而事實上呢,對社會等級高度敏感的恰恰是中產階級,有時候他們甚至會被這個問題嚇得要命。正像你在等級問題上的憤慨恰恰暴露了你的階級身份一樣,解釋這件令你生氣的事物的方式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底層的人們樂於相信,等級是由一個人擁有的財富多少來作爲標準的。生活在中層的人們承認金錢與等級差別有關,但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和從事的工作類型同樣重要。接近上層的人們認爲品味、價值觀、生活格調和行爲方式是判斷等級身份不可或缺的標準,而對金錢、職業或受教育程度則未加考慮。

我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有等級差別的國家裏。可,職業標準來了,也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在美國,等級差別是如此複雜和微妙,以至於國外的訪客常常會忽略那些細微的差異,或者有時甚至意識不到等級結構的存在。所以,國外訪客稍不留意就會忽視等級體系在這個國家的運轉方式。

平等就像神話般存在在美國的社會中,這本書《格調》,作者的理解又是主要針對社會等級問題中那些可視的和可見的符號,但作者又主要集中在反映了一個人的行爲選擇的符號上,這意味着作者不會考慮種族因素,甚至,除非偶爾論及,也不會考慮宗教或政治因素。種族的區別顯而易見,卻由不得自己選擇。宗教和政治觀點通常由人選擇,但人們的表現除了偶爾限於前院的聖龕或汽車保險桿上的小標貼,一般並不外露。面對一個人,你通常看不出他是"羅馬天主教徒"還是"自由派"。你看到的是"手繪的領帶"或者"蹩腳的滌綸襯衫",你聽到的是"起限定作用的因素",或者"就……而論"。爲了弄清楚諸如此類五花八門的信號,作者一直依靠感覺和直觀判斷,而非任何可以稱爲"合乎科學標準的"方法。等級尤其應該成爲一個嚴肅的美國話題。因爲在這裏,我們並沒有一個世襲的頭銜,地位和榮譽的體制可以從容展開分析,每一代人都不得不重新界定等級體系。這個社會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社會都要變化得更快。並且,幾乎是獨一無二地,美國人會因爲在這個社會立足何處的問題而困惑不安。在美國,由於社會等級間的流動是如此順暢,似乎每一位幸運兒都可以得到獎賞。而伴隨這一情況而來的特殊危險則是:失望,以及接踵而來的妒忌。這個神話給人的印象是,你隨時能用"掙"的方式向上爬。然而,一旦一個人發現自己陷身於一個等級差別體制,並對這個體制的必要性表示懷疑,此時的幻滅感和內心痛苦就格外強烈。有一些人在早期的中產階級生活中發現,在他們爲社會等級的攀升而奮發努力時,一些明顯不相關的因素,例如遺傳特徵,早年背景,父輩或更年長一輩的社會地位,或多或少限制了他們的發展。他們因此變得有些絕望,這種絕望並非沒有破壞性,儘管他們一般說來對這一破壞性祕而不宣。

而讀完《格調》這本書,不禁爲美國乃至當今社會的等級地位等一些現實問題而更爲感觸,人們爲了貧富感到煩惱和憤怒,就越說明等級存在的真實和嚴酷。

《格調》讀後感 2

人生來是有階層的,現代社會的機制或許能夠允許人們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社會地位,但其在先天環境和早期經歷中形成的觀念、性格和品位依然會束縛着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從而左右着他們的行爲方式、選擇能力和欣賞能力,一個向上的野心並不足以改變這些。一個人得到了什麼東西,擁有了什麼技能,過上了什麼樣的生活並不會決定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從本質上而言,他們其實並沒有改變,仍舊屬於自己原本的階層。

但人們總要掙扎一下,尤其是在這個資訊共享和自我意識氾濫的時代。爲了彌補先天條件不足而導致的由來已久的不平衡感,最快速便捷的'方法便是粉飾自我。僞裝或隱瞞其真實的面目(通常此類人,關於他聲稱的他所擁有的那些,他所瞭解的僅僅只是一些名詞罷了),但當一個人熱衷於做姿態而不敢表現出真實的自我時,他的姿態就會變得千篇一律、呆板乏味和流於表面。(若是仔細看,還會發現一個故作姿態的——不管是人或者物都會透着一股諂媚的氣質)

“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源自於傻瓜們的充分自信”。當一個人脫離了他的先天環境,自認爲他已經改變了命運時,他會很容易因先天條件缺乏而產生後天補償心理,由此便會產生許多問題(正如聖經有云,使地震動的是僕人做主)。

長期以來被壓抑的心理需求會得到釋放,過往的自卑會轉化成自負(當然在他自己眼中是爲“自信”)。他迫切地需要別人看到他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他迫切地需要收穫自己曾經很少得到過的讚賞(但他不願意去考慮他所得到的讚賞來自於怎樣的人和怎樣的欣賞力),於是炫耀和賣弄便成了必要的事情,因爲他們必須要讓別人看到經過粉飾貼金後的"美好"的自己。

不幸的是,他們所認爲的改變和美好僅僅只是侷限在表層,侷限在他們自己的認知當中的。當他們下意識地想要去彌補過往帶給他們的,他們仍舊在被過往牽着鼻子走,這樣的他們其實很消除先天環境刻在他們身上的烙印。他們真正的改變或許只有在這種不平衡感得到彌補後纔會開始,然而有多少人不會被自己刻意製造的這種美好假象所迷惑呢,或者說不滿足於這個假象呢。

《格調》讀後感 3

有人說讀《格調》的人最沒有格調,聽起來有點酸;有朋友從來不打保齡球,就因爲《格調》說貧民階級的人才去打;

用書中的觀點來分析,這應該是屬於中產階級的人的反應。因爲在乎別人看自己的眼光,沒有階級安全感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心理。

與其說這本書指出了階級的現象,不如說它給了普通人們以一種平時不大會用的視角,用理論的方式去分析那些隨處可見的細節和現象。所以讀過《格調》的人,在短時間內都會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冷冷地觀察人們的衣着、動作、言談、用品等,試圖應用書中所提及的標準來界定等級。

也許這樣做有點隔岸觀火般的陰險的嫌疑,但它確實給人以一個新的理由,去解釋一些無法用品性、知識、智商、情商等等原因來說明的事情,從而讓人更能體諒人心。

用等級來給人作劃分,無論古今,無論國度,都一直是件遭到鄙夷的事情,但我們能否認嗎?不能。因爲這個理由,韓劇《巴厘島的故事》裏那讓人窒息的無法逾越的等級鴻溝所造成的絕望氣氛,讓人深深記住了它。

能從書中得到裨益的人可能還會包括市場營銷和廣告從業人士。透過對消費羣體的劃分和定位,可以參考其所處階級而投其所好,這不失爲又一個不錯的視角。

標籤:讀後感 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