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閱讀的力量》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讀後感2.11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閱讀的力量》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歡迎大家分享。

《閱讀的力量》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閱讀的力量》讀後感1

堅持閱讀,能夠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增長見識,成爲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

在支援自由自主閱讀的例證中,校內自由閱讀計劃若能持續一年,閱讀能力將顯著提升,相應的對詞彙、語法、寫作、口語、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自由閱讀對不同種族、以及學習第二門語言也有顯著功效。我們需要時常鼓勵孩子因爲樂趣而閱讀;校內廣泛閱讀對於大孩子學習外語也有幫助。總之,自由自主閱讀異於傳統閱讀。

在我們的學習經歷中,我們大多是傳統閱讀。不在於興趣,而是被動不情願的閱讀,閱讀內容即使苦澀難懂,也要痛苦讀完。當然,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去閱讀。讀後感。大學時期,我經常去圖書館,我發現自己更加傾向於故事、散文、小說、歷史,而對於論文、理論則絲毫讀不下去,在語言表達上,我能感受到自己喜歡用感性的語言表達,寫故事的能力也大有提升。這便是自由自主閱讀的魅力。

閱讀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培養閱讀習慣,堅持便是勝利。我希望我的學生能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學習外語也是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每天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以自己目標語言編制的書籍,簡單易懂,循序漸進,堅持下去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在這裏,我也想反思自己,我看的英語書籍太少了,大多是應對考試而去閱讀,今後,我也要養成自主自由閱讀的好習慣!

《閱讀的力量》讀後感2

閱讀是一個每個識字的人都能做到的一件事。

作爲一門語言學科,語文的存在意義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分兩個層次:質疑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閱讀對寫作的作用:可積累寫作素材,可提高語言能力,可培養想象力。

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說:“閱讀要達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經過練習的,這是一種技能。凡是技能,唯有在實踐中才能練就。所已閱讀的技能要在閱讀各種檔案或書籍報刊中練習。”

我不得不承認,想要學習寫作。不會讀,你是寫不好的。因爲閱讀是輸入,是積累。寫作是輸出,是表達。閱讀能力指的是透過閱讀獲得獨立獲取知識的技能。它包括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

《閱讀的力量》這本書,系統地說明了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它是獲得其他能力的基礎,是我們獲得實踐能力的重要源泉。

分享一段書裏關於閱讀的好句子。

閱讀的過程是對語言的認知過程,閱讀有助於鞏固和擴大詞彙、豐富語言知識、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閱讀可以訓練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與判斷能力。

閱讀不是一種孤立的語言技能,它在掌握一定量的瞭解詞彙的基礎上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法。

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快速閱讀法。具體方法是拿到一本書,先看書的標題和副標題、作者和出版者、編者的話和關於作者的說明;然後瀏覽目錄,閱讀內容提要、前言或後記;最後,以跳讀的方式大體翻閱全書,並注意出現在章節始末的小標題。這樣,就能基本瞭解這本書的內容,然後再決定是否值得花時間去讀。

精讀法。具體方法可按“瀏覽、發問、閱讀、複述、複習”五個步驟進行。首先,看下書的目錄、前言和章節提要。這些內容是作者用來提綱擎領地點明主題、主旨、主要思路的。從中還可以發現作者論述、證明的縱橫脈絡。

其次,在正式閱讀之前還可以給自己提問:爲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哪些觀點新穎?

複述法。複述絕不是逐字逐句的硬背,而是回想所看內容的提要,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

讀書筆記法。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以後,把體會最深刻、最有意義的部分寫成心得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讀書筆記,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

《閱讀的力量》這本書其實是寫給中小學的閱讀工具書,不僅對他們有指導性意見,更是對我們步入社會的工作者有借鑑意義。

《閱讀的力量》讀後感3

堅持閱讀,能夠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增長見識,成爲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在支援自由自主閱讀的例證中,校內自由閱讀計劃若能持續一年,閱讀能力將顯著提升,相應的對詞彙、語法、寫作、口語、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自由閱讀對不同種族、以及學習第二門語言也有顯著功效。我們需要時常鼓勵孩子因爲樂趣而閱讀;校內廣泛閱讀對於大孩子學習外語也有幫助。總之,自由自主閱讀異於傳統閱讀。

在我們的學習經歷中,我們大多是傳統閱讀。不在於興趣,而是被動不情願的閱讀,閱讀內容即使苦澀難懂,也要痛苦讀完。當然,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去閱讀。大學時期,我經常去圖書館,我發現自己更加傾向於故事、散文、小說、歷史,而對於論文、理論則絲毫讀不下去,在語言表達上,我能感受到自己喜歡用感性的語言表達,寫故事的能力也大有提升。這便是自由自主閱讀的魅力。

閱讀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培養閱讀習慣,堅持便是勝利。我希望我的學生能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學習外語也是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每天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以自己目標語言編制的`書籍,簡單易懂,循序漸進,堅持下去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在這裏,我也想反思自己,我看的英語書籍太少了,大多是應對考試而去閱讀,今後,我也要養成自主自由閱讀的好習慣!

《閱讀的力量》讀後感4

剛剛讀罷的《閱讀的力量》,是一部竭力推崇閱讀具有非凡力量,力求用事實說話的作品。作者斯蒂芬。克拉生本着科學的態度,客觀地進行了一系列的閱讀對比研究實驗,在多種多樣的對比實驗中展示了自由閱讀無與倫比的魅力。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由於家庭成員喜歡讀書,他們的閱讀興趣能夠得到尊重。而且,他們的閱讀活動還經常受到父母的指導。父母還經常性地給他們傳授閱讀方法和技巧,讓他們受益匪淺。

五是缺乏有效的閱讀評價機制。由於許多中小學校沒有建立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學生的閱讀活動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狀態。在閱讀方面,他們沒有受到過老師的表揚或批評。由於缺乏評價的積極引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中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起來。

由於以上幾個方面原因的存在,造成了當前普遍存在的學生閱讀能力低下,學生語言能力較差的現狀。所以,我們必須儘快扭轉閱讀教學的這種“高耗低效”的被動局面,破除爲閱讀教學所設臵的重重障礙,使其恢復閱讀的本色。

輕輕合上這本由枯燥數據和生動理論相結合《閱讀的力量》書的時候,我也就找到了當下工作的着力點和突破口,找到了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方向。若想改變目前青少年的閱讀能力低下的現狀,還需要我們花大力氣去打造閱讀環境和營造閱讀氛圍,開展實實在在的閱讀活動。只有透過我們的努力,才能讓更多的下一代被“閱讀的力量”改變;只有透過我們的努力,才能使更多的孩子因爲具備閱讀能力而受益終生。

《閱讀的力量》讀後感5

書能讓我們增長許多知識,所以我很喜歡書。

我家有很多書:有科普書,它帶我們領略大自然中許許多多的奧妙;有神話故事書,它能爲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無邊無際的藍天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有作文書,它裏面豐富的內容,精彩的好詞好句,就像一位“小老師”,手把手教會你該怎樣把作文寫得更生動;有寓言故事書,它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爲我們揭示了做人的道理,使我們的知識更加淵博,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看書是我最大的愛好。只要一捧起書,我就常常不知不覺地沉醉其中,把其它一切都忘記了。爲此,我還鬧過不少笑話。有一天,我津津有味地看着媽媽給我買的《三國演義》,很快就到了中午。媽媽喊着:“吃飯了!吃飯了!”可是,我把媽媽的話當成了耳旁風,怎麼也捨不得把書放下,仍舊專心致志地看着。又過了一會兒,媽媽他們都吃完了,要收拾桌子了,我才趕緊跑過去吃。我嘴裏吃着飯,眼睛卻繼續“盯”着書,結果,一不小心,吃到了一個辣椒,辣得我滿臉通紅。我趕緊跑出去喝了五杯水才解辣。

學校附近有許多小吃店,每次經過的時候,那兒的小吃都用它們可口的味道、撲鼻的香氣誘惑着我。好幾次,我都快向它們“投降”了。可是,一想到書,我就忍住了:把零花錢攢下來,纔可以買更多的書呀!因爲愛看書,我改掉了亂花錢的壞毛病。

書,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好夥伴。讓好書伴我成長!

《閱讀的力量》讀後感6

開學初期,學校要求每人讀一本書。書名是《閱讀的力量》。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序言中王林寫到:自由閱讀就是無壓力閱讀,爲了興趣而閱讀,不需要寫讀書報告、回答問題、爲生字詞查字典。自由閱讀是放棄閱讀一本不喜歡的書,再另外找一本喜歡的書來讀,這種閱讀方式是所有具備高識字力的人經常使用的閱讀方式。簡而言之,自由閱讀即純爲樂趣而閱讀。

當我開啟《閱讀的力量》第一頁便看到了這樣殘酷的現實——直接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沒有功效。教師的教學基本上是浪費時間,遠不如讓孩子自由閱讀成績更突出。當然,這句話有爭議。但由此可見,作爲教師,爲了孩子的發展,鼓勵自由閱讀那是何等的重要啊!

光靠指令性地去完成是很難實現的。只有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激發其閱讀興趣,才能化被動的任務性閱讀爲學生自主的閱讀行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在閱讀中我也遇到了問題,就是書中講到的自由閱讀,在教學實踐中,對於全體學生都可以實現嗎?有的學生自覺性很差,需要不時地提醒他讀書;甚至有個別學生連基本的字詞都認不好,那麼花那麼多時間給他閱讀他會吃得消嗎?結果是否會如我們所預想的那樣?這還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去驗證,還需要教師探索出套路來,做到有效啓發和引導。

總之,父母、老師是孩子人生的引領者,請你們把最重要的閱讀帶到孩子們的靈魂裏,讓她生根、發芽、成長、茁壯。

《閱讀的力量》讀後感7

今天主要閱讀了chapter2提升閱讀興趣的方法。當我們得知自主自由閱讀是有利的,能很大限度提升語文水平,包括閱讀理解、詞彙、拼讀及表達。那麼提升閱讀興趣,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

1、書。教室、圖書館、家裏當然是書越多越好,給孩子製造親近書的機會。

2、閱讀環境。舒適安靜。

3、圖書館。

4、大聲朗讀。

5、閱讀經驗。聽故事和講故事。

6、充足的閱讀時間。

7、直接的鼓勵。鼓勵孩子去讀讀得懂得書籍。

七個方面提升閱讀興趣。好的培訓機構正在往這方面發展,在教室放置許多書籍,供小朋友課餘時間挑選、翻看,也可以借閱。創造安靜舒適的學習閱讀環境,另一方面在家家長放錄音故事給孩子聽、鼓勵孩子閱讀等等。與我小時候相比,我們沒有多餘的書籍,老師不允許看一些與課堂教學無關的書籍。我們學習時候的物質條件相對滯後,語言聽力學習大多靠錄音帶,學習外語也沒有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對母語有無限的依賴性,所以即使看外文故事書,也多是關注譯文。而如今的英語閱讀,卻是要拜託依賴,全英文學習,在閱讀經驗不斷積累的情況下,自己的外語水平也會突飛猛進。

如果我是一名幼兒外語啓蒙老師,我要充分利用閱讀的偉大力量。讓我的學生在大量的“輸入”之後,鼓勵其大量輸出。和孩子家長一起鼓勵並創造良好的自主自由閱讀環境,並讓其試着講出來、大聲朗讀、寫出來。看、聽、說、讀、寫便樣樣具備了。

《閱讀的力量》讀後感8

早間起牀,讀齋藤孝《閱讀的力量》,該書雖然是暢銷書的筆法,但催人深省之處亦復不少。齋藤強調:讀書須多種多樣,恰如食物的選擇,不能挑食。讀書的種類須儘量廣泛,同時亦必須達到一定的量,才能起到變化身心氣質的作用。齋藤推薦的是“文庫本100冊”(類似於文學經典)和“知識新書50冊”(由各科之名家大家所寫之門徑書,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淺說》之類)。又,讀書須著力於概括,將書中精義鉤玄提要,方能運用裕如。齋藤特別反對那種膚泛淺薄的閱讀,認爲閱讀需要有一種緊張感,豎起脊梁,打起精神。

總括齋藤在書中所言的讀書經驗,可以總結爲如下幾條:

1、隨時隨地閱讀,讓閱讀成爲一種習慣,勿以爲閱讀只是書齋裏的事情,其實只要將書放在口袋裏,到哪裏都可以讀(讓人想起了八十年代的那些讀書人)。

2、讀書要善於歸納要點,善於運用。這樣,就需要在閱讀之時,精力與思想高度集中。

3、書籍要多樣,要有一定的深度,總結起來,則可分爲三點

(1)種類多——思想即可趨於健全,避免絕對化。

(2)內容深——多讀有深度的名家名著,思想即不至於淺薄,且能不斷得到鍛鍊與充實,與社會精英的對話,可以極大地提升個人的層次。

(3)冊數足——讀書要讀到一定的冊數,才能形成習慣。作者的估計,爲4年之內讀完150冊以上(大學生的四年極爲寶貴,現在的大學生誰能如此讀書,將來必能成就完善之人格)。

凡此種種皆特爲“時代病”而發,日本曾被稱之爲“以讀書立國的國家”,從德川至明治時期幾乎人人讀書,即使挑夫走卒、青樓女子也手不釋卷,歌德、尼采、莎翁、托爾斯泰是每個大學生的“熟人”。但自從七八十年代流行文化大行其道,明治大正時期的“教養主義”如流水落花而不復現,流行的漫畫音樂取代了嚴肅讀物的位置,普通日本人不以學問譾陋爲恥,反以孜孜讀書爲怪。日本的經濟頹靡雖不能歸因於此,但這種人不向學的氛圍,恐怕是其復甦無力的一個助因。齋藤教授此書,蓋爲喚起日本民衆讀書熱情而發,然而我作爲讀書人,亦從中受教不少,寬博的眼光,娓娓道來的筆調,讓人不由自主地翻下去,“時光就像流沙,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然而這些時光都被高度凝縮在書裏並留存了下來,這種充實的安詳感令人喜悅。”凡讀書人,對此都會“心有慼慼焉”的。

《閱讀的力量》讀後感9

語文能力是教出來的,還是讀出來的?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似乎爲“語文能力是讀出來的”增添了一個有力的佐證。小學畢業的作家,獲得如此成就,當然不是教出來的。可是此言一出,立即會招致反駁——莫言畢業於北師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並獲文藝學碩士學位呢!但是,莫言似乎一點也不給教育界留“面子”,公然承認自己36歲就讀北師大,純粹是“混文憑”,根本沒好好上過課。

那麼,語文能力是不是不可教呢?當然不是,語文能力可教,也不容忽視,但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教,而是大量的閱讀。這就是《閱讀的力量》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作者斯蒂芬·克拉生是世界著名語言學家,他透過大量研究資料,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大部分老師花了大量時間,在課堂上教字詞句、語法規則、語文知識、閱讀方法、寫作風格,基本上是浪費時間,遠不如讓孩子“自由自主閱讀”成績更突出。

“自由自主閱讀”又稱FVR,是指純粹爲了閱讀而閱讀,不需寫讀書報告,也不用回答章節後的問題。若是不喜歡這本書了,也不必勉強讀完它。相對於直接教學而言,FVR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教育方式。若是少了FVR,學生則很難獲得高階段的語言能力。

書中,學者Hermann的研究頗耐人尋味。他以《動物莊園》中的生詞爲例,測驗兩組學生。第一組受試者以背誦方式來記憶這些單詞,第二組則是閱讀《動物莊園》這本書。事前兩組受試者都不知道要接受單詞測驗。背完單詞與讀完書一週後的測驗結果是背誦組的表現較佳,但是三週後再測,兩組受試者的表現已無分別。在前後兩次測驗時間內,背誦組的人忘掉了許多單詞,但是閱讀組的人分數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見,詞彙可以透過閱讀積累,不必專門記憶。同樣,語法知識、拼寫能力、理解能力等都可以透過自由閱讀完成,不是非教不可的。

也有人認爲,只有寫纔會寫,寫作能力是從實際寫作過程中培養的。克拉生則認爲,寫作風格並非是從寫作經驗中產生的,而是透過閱讀產生的。如果你每天寫一頁東西,你的寫作風格或是駕駛文字的能力並不會進步。相反,人在閱讀中遇到的語言歷練遠比寫作中要多。所以,要想形成良好的寫作風格,必須透過大量的自由閱讀,並從不同風格的語言文字中去品味和模仿。

書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來證明,FVR幾乎永遠優於直接教學,不經過正式教育,僅僅依靠FVR便足夠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那麼,是不是學生的學習就不需要教師呢?當然不是,作者並不是完全排斥教師的作用,而是認爲教師的力氣沒有用對地方。教師的主要作用不是花大把時間掰開了揉碎了地去講,而是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給學生提供一個無壓力閱讀的環境。當孩子因樂趣而閱讀,當他們“上了書本的鉤”時,便會不自主地、不費力地掌握大量的詞彙,提升理解能力和拼寫能力,使用複雜的語法結構,建立良好的寫作風格。

傳統的直接教學認爲,學生必須先熟習語文的技能,然後才能將這些技能應用到閱讀與寫作中,但這並不是人類大腦運作的方式。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爲了閱讀有意義的東西,然後在閱讀中發展語文能力。我們一直弄混了因與果的關係,不是先“會讀”纔會“想讀”,而是先“想讀”才能“會讀”。

討論至此,可能還會有人提出質疑:既然閱讀的力量如此強大,那爲什麼有人讀了大量的書,可謂學富五車,卻仍然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呢?

是的,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原因可能是他們的閱讀一直是功利的。對他們而言,閱讀只是爲了獲得資訊、提取知識、應付考試,沒有真正體會到自由自主閱讀的樂趣。

同時,該書也就如何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趣,給出了很好的建議以及方法上的指導,值得教師和家長們借鑑。

“幼年與青少年時期無所不讀的經歷,與這個人此生最後的成就有正向的關係。”由此可見,大量的自由閱讀對於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教師與其花費時間去講,不如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於學生而言,能夠沉浸在文字與思想的趣味中,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