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5篇

讀後感7.89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5篇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

有個文友推薦我看看英國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小說《一個人的朝聖》。好喜歡這個書名,找到這本書便一口氣看完了。

看之前沒對本書的梗概進行了解,害怕那樣會影響了閱讀體驗。可能因爲書名的原因,對這本書的期待有些過高了,看完後略有些失落之感。

主人公是六十五歲的哈羅德·弗萊,一個在釀酒廠工作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現已默默退休,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妻子與他分居多年,夫妻疏離,隔閡很深。曾經有過一個兒子,與之相處也不融洽,且早已過世多年。看到這樣一個孤獨無助的老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風雨飄搖中晚秋的殘葉,搖搖欲墜!一個極平凡極普通的老人,沒有親情溫熱的滋潤,沒有友情善解的支援,只能獨自枯萎,獨自凋零,不得不讓人心酸!

他的悲劇源於他的性格,他的性格源於他的原生家庭。在沒有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沒有品嚐過愛的滋味,沒有體驗過被愛的溫暖,你叫他怎能學會去愛?他沒有學會愛自己,愛別人,愛這個美妙的世界,就只好一直徘徊於自我的孤獨深淵中,苦苦掙扎着。

在他六十五歲的一天早晨,歲月的餘輝快落盡山谷時,他收到了一封來自老友奎妮的信,他們已有二十年沒見面了。奎妮患了癌症,寫信向他告別。在他悲痛震驚之餘,靈魂深處的某根弦也被觸動了。他突然心生徒步過去跟老友告別的信念,他堅信:只要他走,奎妮就會活下去。

憑着這個信念,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用時87天,全程627英里。路途中,他結識了一些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讓他對自我對他人都有了新的認識。他還學會了與自己相處,與自然相處,透過回憶一些悲傷亦或幸福的過往,對自我進行了一番審視,透過獨自與自然的相處,融入自然後他感受到了生的力量,生命的喜悅。

最後,他終於見到了奎妮。他改變不了無情的事實,奎妮最終還是死了,臨終前的臉色卻是平靜安詳的,沒有絲毫的痛苦。

在這一過程中,他與妻子的內心都發生了變化,他們之間的隔閡也消除了,都認識到了對方在自己生命中的份量,將會相依攜手走過晚年。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平凡樸實,略顯溫馨圓滿!但我的內心並不是平靜的,因爲我知道故事還將繼續,攜手的兩個老人中,總有一個走着走着就先倒下了,另一個人還要繼續孤獨地前行。

孤獨是與生俱來的,對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很多事情只能孤獨地去面對,孤獨地從虛無中走來,孤獨地看着自己一天天變老,最後孤獨地死去。誰也幫不了誰,誰也代替不了誰。

無論在同一場筵席上,同一個屋檐下,同眠與一張牀上,表面的喧鬧,肉體的親密無間,只是爲了麻醉自己,好讓自己在忘卻自我中也能忘卻孤獨。

好多作品都想用愛來拯救孤獨,愛真的能拯救孤獨嗎?對這個結論我是持懷疑態度的。

晨練時,看到一朵朵的月季花開得正豔,便隨手拍了幾張相鄰兩朵競相開放的照片,並配上“花開兩朵,各自燦爛”的文字發到了朋友圈

當時我在想:無論是自然界的植物,還是人類自身,愛只是陪伴守望,偶爾的靈魂碰撞而已,並不能拯救孤獨。也許每個生命只有踏上自己的朝聖之路,找到自我,內心才能寧靜,才能在孤獨中盡情地綻放生命,消融孤獨!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

我從來不知道該用什麼去丈量距離,是時間還是長度,是納米還是光年。直到讀完《一個人的朝聖》我才明白,丈量距離最好的單位是生命。

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歷經87天627英里,重拾遺失了二十年的愛情、親情和友情。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哈德羅的退休老人,某天意外地接到好久沒聯繫的好友奎妮的一封信,信裏說奎妮得了癌症,哈德羅想到以前和奎妮一起在工廠做工的日子,他懷着沉重的心情給奎妮寫了一封回信並親自去投寄,但是一路上他都在找下一個郵筒。晚上他在加油站碰到了一個女孩,他把這件悲痛的事告訴了加油站女孩,女孩也和他講了一件讓自己後悔的事,也正是這件事讓哈德羅決定徒步去奎妮的城市看望奎妮。一路上,哈德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自大的遠足男、熱心的臨時醫生瑪蒂娜以及後來遇到的維爾夫……這一路除了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與腦海中塵封已久的記憶相遇,與妻子相識相戀的美好過程、與兒子的幸福時光以及與奎妮一起相處的日子,每一段記憶都是一個離別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讓人激動不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一路走來,哈德羅這幾十年的生活無論痛苦還是快樂,都讓這段貫穿英格蘭對角線的距離不再是一個關於徒步悲傷、回憶傷心的故事。

一封普通的信、一位久未見面的朋友、一份單純的信念,都讓這個故事在平凡中透露出點點感動。“走走走”這是哈德羅在路上唯一的語言,他堅信,只要自己走過去老友就會康復起來。就是這簡單的語言支撐着哈德羅,也是這簡單的語言沒有讓哈德羅在喧囂嘈雜的媒體前迷失自己,這大概就是信念的力量吧。

這一段路的距離,哈德羅用生命去丈量,同時去感悟自己與妻子與兒子的關係。慶幸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明白了他與妻子的愛情並沒有像他以爲的那樣結束,他們之間還是有綿延而細膩的愛,即使他們分居了二十年。而他對兒子的感情也並不是妻子想象中那樣冷淡,雖然兒子現在離開了他們,但是那份愛依舊在。所有被疏遠的距離都是不能夠被丈量的,但是可以被彌補回來。

後來,哈德羅順利看到了奎妮,那個曾經可愛可敬的女人,現在已經被病痛折磨的沒有了樣子,在哈德羅看望過奎妮之後她也安然地離開了世界。也許正是知道哈德羅會來看她,奎妮才撐了這麼久。兩封簡單的信、一份小小的信念,卻讓兩個人都堅持了這麼久。

故事的結尾是哈德羅與妻子莫琳牽着手慢慢走向海岸,兩個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伴着淺淺的笑聲越走越遠……重拾愛情、親情與友情的哈德羅在這一刻是極幸福的。

生命並不害怕距離,甚至距離是體現生命本質的一個重要部分。那些被疏遠的感情,被撕扯的回憶都是裝點生命的一部分,它們從來不會丟失,如果你找不到它們了,跨過那一段被現實迷霧籠罩的距離,你會清晰地看到它們,而這一段距離,需要你用生命去丈量。

我相信,有距離的生命會更美,當有一天我們老了,站在歲月的盡頭回望,你會覺着用雙腳、用心、用信念走過的距離和生命熠熠生輝。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3

你是從什麼時候接受了自己的平凡?

你曾爲一件事情固執的堅持過嗎?

你對你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我無法想象自己老了以後是什麼樣的情景,也沒想過自己能活到多大歲數,甚至我是一個對以後也沒什麼計劃的人,我知道這樣不好,但我覺得計劃從來都趕不上變化。實習後的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我們上那麼多年學,熬那麼多夜,做那麼多習題,頂着各種各樣的壓力,參加殘酷的高考,然後上大學,談戀愛,分手,找工作,加班,我們這麼辛苦,竟然是爲了成爲一個普通人。

主人公哈羅德·弗萊是個平凡甚至有些懦弱的人,在退休之後只是閒時養養花,忙時散散步,他的兒子二十多年前因爲抑鬱症自殺,妻子莫琳對此受了很大的打擊,兩人的感情也日漸疏離,就是這樣沒有一點朝氣的日子。如果沒有那封信,我想哈羅德和莫琳或許就這樣,對對方帶着誤解和生疏,平淡的過完這一生。然而有一天,哈羅德收到了老朋友奎妮的一封信,信裏奎妮說自己患了癌症,或許將不久於人世,而她寫這封信,就是來和老朋友們告別的。看到這封信,哈羅德心裏百感交集,悲痛萬分,他給奎妮寫了一封回信,打算去寄給她。

哈羅德很快看到了郵筒,但他心裏猶豫不決,他不想把一封簡短甚至起不到一絲安慰作用的回信就這樣寄出去,也不想再次回家面對莫琳,於是他繼續往下一個郵箱走去......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哈羅德始終沒有停下來,他越走越遠,他心想只要他一直這樣走下去,他的老友就能活下去。也或許他想,如果繼續走下去,或許之前的很多事情就會改變,兒子不會離開,妻子也不會厭棄。

而莫琳還在家裏等哈羅德回來,她給哈羅德的朋友打電話,發現哈羅德並沒有跟朋友在一起,她開始擔心起來,後來哈羅德給莫琳來了電話,說自己要走路到奎妮在的地方貝里克郡去,此時莫琳更加擔心起來。

哈羅德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有客店旅人,有酒保,有沒有孩子的女人,有銀髮的紳士還有想成爲詩人的社工等等等等,哈羅德和這些人相談甚歡,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他對人生的理解和經歷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在趕路的過程中,他也回憶起了很多以前的事情。他們的兒子很優秀,畢業於名牌大學,是夫妻倆的驕傲,但是畢業後兒子卻開始酗酒,後來甚至患上了抑鬱症最終自殺。莫琳總埋怨哈羅德對兒子太冷漠不夠關心,但實際上哈羅德只是用自己的方式來愛兒子。在哈羅德走後,莫琳也開始對過去發生的事情進行反省,這期間兩個人對一些事情都有了新的理解,心裏的隔閡慢慢的也都放下了。

哈羅德走了87天,627公里,他一個人走到了療養院,見到了奎妮,奎妮最終也沒有因爲哈羅德的朝聖戰勝病魔,最終安詳地離開了人世,而莫琳也在理解哈羅德以後找到了他,並一直鼓勵他安慰他。最後兩人又牽起了對方的手,在海灘上幸福的笑了起來。

每個人都有和這個世界對話的方式,他們也許勇敢,也許膽怯,也許善良,也許冷漠,但是他們也是在認真的對待生活,對待每一位生命中出現的人。我們總要給別人一點理解和耐心,讓我們足夠有勇氣一起去面對那些悲痛和訣別。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4

有沒有突然的一瞬間,想要去做一件事情,僅僅憑着“我相信”三個字,並且想一直堅持,沒有三分鐘熱度、沒有虎頭蛇尾、甚至不了了之。書裏的主人公做到了,他臨時決定,毫無準備的走上了屬於自己的朝聖之路。

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妻子住在英國的鄉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後,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並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一個60多歲的老人,穿着不合時宜的一雙帆船鞋,徒步從英國的最南邊走到了最北邊,在一步一步的行進中他開始回想和思考。爲了一個老朋友,他希望透過自己虔誠且身體力行的方式,鼓勵朋友戰勝病魔。在堅韌不拔的過程中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那些密密麻麻的記憶重新回到腦海裏,不停地咀嚼着,回味着,用精神力量鼓勵朋友的同時,也完成了自我的心靈救贖。

在他的心裏有着失去的痛,有着無言的壓抑,還有着得過且過的倦。跟妻子過着毫無生氣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但又無力改變,幾十年的婚姻家庭經歷太多,積怨難返。當他得知曾經幫助過他的老友即將離世,僅僅用幾行短字給予回覆,不是他想要的,這一次他不想對這蒼白無力的生活妥協,他想要爲這個老友做些什麼,當他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在路人的點撥下,他選擇了走路到老友所在的地方去看她。

那是一條漫長且久遠的路,也是一段漫長的心路歷程。索性他的身體足以堅持遠足,只是腳上磨出了許多水泡,但他並不在意,只是祈禱朋友能夠等到他。一路上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各式各樣的問題,在這條通往心靈的道路上,記憶總是佔據他的頭腦,童年、少年、戀愛、婚姻、孩子等,幾乎把這一生所經歷的悲歡離合都想了個遍。

最終他見到了老友,他預想了許多見面時的場景,但是現實並不是他所意料的那樣,沒有春暖花開的明媚,只有憂傷。妻子趕去目的地見他,坐在海邊他伏在妻子身上哭得很傷心,這一次他勇敢表達了內心,夫妻倆一起走在沙灘上,像極了年輕時候的模樣......

人,大多時候是迷惘的,迷迷糊糊中會犯錯,做一些讓身邊的人不開心的事,這些無心的錯事和遺憾像枷鎖,像有毒的藤蔓一樣纏繞住我們的靈魂,時時讓我們內疚自責。但,我們都只是最普通的人,是宇宙萬物裏的一粒塵埃而已,犯了錯及時改正和彌補就好,而不是深陷其中期期艾艾,要真誠的放下心中的石頭,原諒自己,然後身心輕盈的繼續走完剩下的人生。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5

主要內容簡介:哈羅德·弗萊(HaroldFry),六十五歲,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後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後,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並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書評:

這本書是在蘇州誠品書店所購,書的腰封極盡讚譽之詞,封面圖片清新淡雅、悠遠深長,當即收入囊中。

故事並不複雜,一個普通的退休老人——哈羅德·弗萊,和感情冷淡接近破裂的妻子平靜地生活英國的鄉村,因爲接到多年前同事的來信,他在悲痛震驚的情緒下回了信,然而在回信的路途中,他作出了從英格蘭最南部徒步穿越英格蘭、到蘇格蘭西部去看望和鼓勵同事的決定,並立即付之行動。整本書細膩地描繪了他的徒步經歷和他的心路旅程。

“朝聖”,百度百科裏這麼說:“是一項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用這個詞語來代指哈羅德·弗萊的旅程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哈羅德·弗萊的旅程,最初的困難只是:從未經歷過的野外自然環境、糟糕的身體狀況、難以承受的經濟條件,伴隨而來是不斷涌入腦海的悲慘回憶。他的親人、家庭給他一生帶來的痛苦創傷:離家出走的母親、不聞不問的父親、聰明但抑鬱自殺的兒子、關係破裂的妻子,身體在行走中,他的思緒卻在翻騰。他在回憶、在反省、在自責、在漸悟,然後思想在改變,生活最終也將改變。

他在行走中,完成了逃離、迷茫、思索、探尋、醒悟這樣一個心靈朝聖的過程。

看完書,掩卷長嘆,也許生活就是這樣,在平淡中經歷不平凡,原來平凡人也可以嘗試不平凡的事,也可以完成不平凡的歷程。正如文中所說,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我們會經歷一些痛苦的事件,當它來臨時,我們會難以置信,會不斷掙扎,然後會被現實打倒,直到終於接受事實。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可以去相信、去接受一些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的一些事情。

我感動於哈羅德·弗萊的勇氣,撕開那些塵封多年的往事,就好象揭開已經結疤但底下仍發炎化膿的傷口,鮮血淋淋,痛苦萬分。然而唯有這樣才能改變,鳳凰浴火,涅槃而生。這正是給我的最大啓示和思考,生命無常,人生苦短,每個人的人生、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遇到困難,困難在我們沒有防備時撞擊而來,我們甚至會被它撞擊的痛苦摔倒,可是我們終將要學會爬起來。

掩卷之餘,我陷入沉思,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想要的是什麼,我希望家人得到什麼,我曾經做錯什麼,我現在應該怎麼做。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6

一封信,一個老人,627裏,步行87天,一個人的朝聖。

老人的名字叫哈羅德。弗萊,在幹了40多年的酒廠裏剛退休不久。四月中旬再平凡不過的一個早晨,他收到了一封信。信是從貝里克一家療養院寄來的。內容是打印出來的,因爲寫信人已到了癌症晚期。她叫奎妮。軒尼斯,是哈羅德二十年前的朋友也是曾經的同事。她寫信向哈羅德告別。哈羅德很吃驚這個不幸的消息。他一直都不是善於表達的人,也沒什麼親人和朋友。但當他看完信後,內心卻無法平靜。

哈羅德一直都不明白奎妮在二十年前爲什麼沒有告別就突然失蹤了。沒有任何人知道她的消息。他覺得在回信中無論寫什麼都難以表達他的心情和遺憾。因爲他一直都不是一個善於表達的人。

回信還是寫好了。第二天早上他告訴妻子莫琳去一趟郵局,他答應妻子早些回來。

很奇怪,經過第一個郵筒他把信投進郵箱的手猶豫了,於是他繼續往向走。他做了一輩子想都不敢想的決定,他要步行去貝里克。他打電話給療養院,讓護士轉告奎妮他的這個決定,並且讓奎妮一定要等他。他要救她。他要以這種方式救她。他相信她一定會等他。於是一個人的"朝聖"從此開始了……

一個老人,他堅持不搭乘任何交通工具,而且沒有任何徒步旅行的裝備和經驗。但是他有自己的信念,他認爲這樣就可以救奎妮。

想像不到的過程與結果,又是完全讓人暖心的結局。從病痛,糾結,懷疑到支援,贊同,幫助,再到回憶過去,思考生活,解除誤會。在這87天裏,改變了一個人,也改變了一些人對事情的看法。在一個人的"朝聖"中,他解開了與妻子之間的誤會,也得知了奎妮失蹤的真正原因。

對於故事我今天只想寫這些,不知道以後的自己是否還會記得裏面的內容。那如果你還有興趣,就親自在讀一下吧,那個時候你也老了,你又會過着怎樣的生活呢?你已經有了什麼樣的人生體驗呢?總之再看一遍是絕不讓你後悔的。

讀着這本小說有時候真的會讓你走進裏面的生活。生活只有一次,我們會選擇怎樣過呢?你會想過,以前的一些事,如果你選擇另一個做法也許結局就不一樣了呢?但是你又事先看不到結局,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理性去面對所有的選擇呢?我們來到這個世上註定會有一場不一樣的人生。跟着心走吧。讓心去選擇。但是,你一定要學會承受。如果你發現錯了的時候請不要抱怨,一定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爲這就是人生,一個可以選擇,卻沒辦法後悔的人生;一個可以回憶,卻不能只徘徊在曾經裏的人生;一個可以展望未來,卻不可以改變過去的人生;一個現在活生生的你,過着實實在在生活的人生。我們所有人的兩頭都一樣,生與死,沒有人能夠改變,但是中間卻是我們自己用無數個選擇組成的過程。你說呢?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7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隨着閱讀的深入,越發覺得精彩,發人深省。

全書從60多歲的退休老人哈羅德收到一份昔日好友奎妮的來信開始講述。奎妮與哈倫德已經有 20年沒有聯繫,信上奎妮告訴哈羅德自己患上了癌症,將不久於人世,這封信是專門來和他道別的。看到信的那一刻,哈羅德非常吃驚,往事也隨之涌上心頭,他覺得應該爲奎妮做點什麼,爲了讓奎妮恢復健康或活得更久,他決定從所住的金斯布里奇徒步走到貝里克郡,全程600多公里。哈羅德沒有告知妻子莫琳,沒有攜帶生活必需品和徒步所需裝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裸走”,因爲哈羅德堅信只有這樣才能對奎妮的健康有所幫助。在沒有藉助任何交通工具情況下,哈羅德耗時87天,成功走到了奎妮的療養院,見到了奎妮最後一面。

剛開始上路,哈羅德非常介意自己的外表和別人的眼光,中間也經歷了幾次動搖,但因爲沿途陌生人、家人的鼓勵、肯定而得以堅持,突然有一天,他似乎想明白了,開始享受以地爲牀以天爲被的愜意,並樂意接受別人有限的食物和幫助,同時吸引了大批的追隨者。徒步的過程,是哈羅德包括他的妻子莫琳的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他們關係的修復過程,更是他們彼此心靈重建的過程。全書以哈羅德的行程爲主線,穿插哈羅德、莫琳和奎妮的回憶,採用順敘和倒敘想結合的方式展開。全書的人物關係主要有哈羅德和他的父母、哈羅德和莫琳、哈羅德和戴維、哈羅德和奎妮以及哈羅德在徒步過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人物關係彼此間看似沒有交集,卻彼此交錯、環環相扣。

透過回憶,我們知道主人公哈羅德從小便被父母遺棄,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也沒有學會夫妻相處之道。這爲他在處理與莫琳的關係以及養育自己的兒子戴維時種下了惡果。雖然他明白兒子戴維需要他的愛,他也很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卻沒法用語言和行動表達,也導致了戴維從小對他的不尊重和無視,特別是在戴維患上憂鬱症後,他想幫又幫不上忙的無力感和挫敗感使他憤怒。對戴維的愛的表達的缺失,引發了莫琳的抱怨和冷漠,使夫妻關係也降到了冰點。在哈羅德平凡一生中,唯有奎妮的出現曾給他的生活帶來一絲漣漪,而這份友情又因爲奎妮的突然離開戛然而止。全書透過哈羅德、莫琳和奎妮的回憶,還原事實真相,原來是哈羅德在喪子之後精神一度崩潰,對釀酒廠進行了一番打砸,而奎妮替他背了黑鍋,被酒廠解僱。全書無意中也採用了對比的方法,描寫了哈羅德的情感遭遇,如父母的無情和奎妮的無私,戴維出生前,他和莫琳的恩愛以及戴維出生後,夫妻間的冷淡等等。

合上書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讓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不正是和哈羅德一樣嗎,一生碌碌無爲、波瀾不驚卻一路向前,曾經的很多美好,在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中被丟棄、被撕裂,但我們已經習慣甚至麻木。或許我們也需要一些嘗試、一些改變,一些不一樣的體驗,給生活一個停頓,停下來,好好檢視自己的內心,聽聽自己的聲音,遵從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並嘗試表達最真實的自己,永遠相信“去接受一些你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如果有信念,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8

“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這句話出自周國平散文,奇妙的是,它和英國小說《一個人的朝聖》的主題非常吻合。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小說處女作,獲得20xx年度英國最佳新人小說獎。主人公哈羅德·弗萊,在釀酒廠工作40年後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他和妻子住在鄉間,夫妻疏離,日子就像一潭死水。許多年來,哈羅德一直麻木地生活着。在他幼年時離家出走的母親,花天酒地放蕩不羈的父親,曾經很愛他而如今對他滿懷憤恨的妻子,對生活失望抑鬱自殺的兒子,還有一個在20年前真摯待他而被他的懦弱辜負的朋友……所有的這些,哈羅德以爲自己早就遺忘。直到那個早晨,那封信,來自20年素未謀面的老友奎妮。她已經癌症晚期,寫信告別。哈羅德的回信客套而空泛,在寄信的路上,哈羅德卻心潮起伏難以平靜——那些人,那些往事。一封信太不夠了,一定還要再做些什麼。哈羅德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後,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1個人,87天,627英里——哈羅德穿越時光隧道的朝聖之路。

這本小說出自劇作家之手,但是它卻並不注重戲劇張力,故事簡單人物平凡,打動人心的是字裏行間的安靜和細膩,就像春天的第一場雨,秋天將落未落的葉,就像該書的宣傳語:“有關自我發現、愛的迴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哈羅德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錯誤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會犯的錯。在路的彼端,在時光的盡頭,在人生的末尾,拂去歲月的蒙塵,那一點一滴的遺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與孤獨牽引我內心的溫柔。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顯得暗淡無光,然而每個人的生活又是獨特的,每個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聖地。

哈羅德的行爲後來引起了公衆的關注,很多人蔘與了進來,然而沒有人知道哈羅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是愛情故事,或是奇蹟,是善舉,甚至是勇氣?都只是憑空猜測,哈羅德瞭然於心的事實和他人自以爲了解的情況大相徑庭。哈羅德的妻子羅琳,她起初很憤恨,事實上因爲兒子戴維的死亡,她已經恨了哈羅德很多年,而現在隨着哈羅德的突然離去,羅琳痛苦、迷惘、掙扎,她第一次試着站在哈羅德的角度看問題,小說最後一段:“兩個身影就這樣拉着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羅琳仍然不明白哈羅德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但是這有什麼要緊呢,這並不妨礙他們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爲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這種孤獨,我們內心纔會對別人充滿最真摯的愛。”“世上有多少個朝聖者,就會有多少條朝聖路。每一條朝聖的路都是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這兩句話同樣出自周國平散文。不同國家的作者,不同體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卻不約而同地給讀者傳達了同樣的理念。這就是文學跨越時空、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普世價值。我們都是靠自己孤獨的朝聖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而我們其實不孤獨。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9

我一直喜歡徒步,喜歡行走。乍看《一個人的朝聖》書名,以爲是關於遠行與信仰的。翻開看,是講述一個老頭兒由寄信引發了徒步行走到英國另一端去看望癌症晚期舊友的故事。而隱於此表面情節背後,是老頭哈羅德對自己一生的回思。以及在一個信念的支援下他徒步行走87天,途行627公里過程中發生的故事。而這個信念,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真的可以堅持徒步穿越整個英國,出現到好友的身邊,她的癌症就會痊癒,就會活着。最終,他真的做到了,而故事的結局溫情而感人。

徒步行走的哈羅德此時已經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自殺,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後來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羅德,或許他的出行,某一種程度上是潛意識想逃離這一切。在遇上了行行色色的路人,聽他們講述各自不同的故事。哈羅德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幸或不幸的劇情,但究竟能擁有怎樣的生活,得看自己如何演繹。他在行走中放下了對舊事的心結,重新喚醒了內心深處對妻子深深的愛。而當妻子驅車前來希望他回家時,她看到了這個男人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着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面板、捲曲的頭髮,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於成了早該成爲的男人。”

看到這裏,我閉上眼想象哈羅德臉上煥發的光彩,莫琳眼中悲喜交加的神情。

是什麼讓他改變?我變成哈羅德的隨行者,跟着他的腳步,感受路面的崎嶇;隨着他的目光,辯識草叢間各式植物;和他一起聽路過的人們談笑的聲音;然後,我傾聽哈羅德內心的聲音。

我好像找到了答案。一個人的朝聖,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這是一場心和靈魂的行走。跳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在行走中找到自己的存在。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用自己的感受去體驗所發生的一切。勇敢面對內心,面對曾經不願意觸碰的心結,將它開啟,釋放。

原來,行走是爲了找回自己。哈羅德最初並不這麼想,他只是突然間冒出這樣的念頭,決定馬上行動,不借助其他交通工具,徒步走到好朋友面前,他覺得只要他做到了,好朋友奎妮也一定能夠做到。他就這樣堅定信念,始終在內心中深深相信,最終來到奎妮的病牀前。

奎妮並沒有因爲哈羅德的到來而痊癒,但她在等待的過程中,瘦弱的身體裏似是被注入了強大的力量,讓她也執著地等待,最後安然地離去。哈羅德也與妻子最終偕行,如初遇般,相視而笑。

我想,在我們一生中,或許都已有了一個固定模式的劇本,每天按部就班地上演。久而久之,我們便自然而然地覺得這一切都理所應當。可能會忘了自己曾有過的夢想,不記得多久沒有和自己對話,現在的活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嗎?

我想,我們偶爾也需要“出走”一次,去尋找真正的自己。去追尋內心的聲音,嘗試一次爲信念而執著行走。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慾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一個人的朝聖》便是這樣的一本書。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0

喬伊斯在《一個人的朝聖》裏說道: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顯得平淡無奇。當庸俗的生活充滿了似乎無盡的往復循環時,也讓我們就像哈羅德那樣,來一次長遠的徒步,走進大自然,在走走停停中,回顧自己的前半生。

一個人無論多老,懂得反思,善於總結,永遠不算晚。在路的彼端,在時光的盡頭,在人生的末尾,拂去歲月的蒙塵,那些曾經怦然心動的時刻,全力奮鬥的崢嶸歲月,那一點一滴的遺憾,求之不得的糾結,正是普通人的渺小與孤獨,常能牽引我們內心的溫柔。這是一個關自我發現愛的迴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的滌盪靈魂的話題。沈從文說:一個人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有兩種方法,

其一,從事功上由另一人承認而證明;其一從內省上由自己感覺而證明。我用的是第二種方法。我走了一條近於一般有中年人生活內斂以後而走的僻路。寂寞一點,冷落一點,然而同別人一樣是“生存”。

我們在原生家庭,所受的教育之下,成爲各種各樣的複製品。強大的基因遺傳給我們相似的品類。現實讓我們成爲變色龍,畢竟適者生存。但改變物種的往往是最叛逆的那一個。連發出自我真實的呼喚都沒有勇氣的人,最終成爲了沉默木訥的大多數。

弗洛姆說:物質充裕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變得脆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遠。我們企圖逃避焦慮,其實就是想逃避自由,逃避自由帶給我們的責任和重負。只有認清自己,擁抱真正的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有多少勇氣堅持做真實的自己,哪怕四周的人羣都向你扔石子吐口水或臭雞蛋,你會依然微笑着朝前走嗎?

爲了名利雙收,爲了體面,爲了包裝更完美更炫目的外在標籤,我們都把真實的自己深深地隱藏起來,甚至於都忘了自己到底是誰,想要什麼,要去哪裏。不僅如此,我們在變異自我的同時,還一刻不停地在壓制和修改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配偶工作要好,年終獎要多,肚子要小,臉蛋要美,身材要挺;孩子學習要好,雙商都高,足夠懂事,最好永遠第一。彷彿只有擁有了這一切,就是最幸福最完美的人生。我們很輕易就去指責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甚至是自己。怨憎會的疲倦,讓我們昏昏厭世,猙獰而又無力。

你有多久沒有在黎明時分恭候一場絢爛的日出,看沙鷗翔集,聽天籟之聲?不是世界太喧鬧,是我們遠離了寧靜的內心花園。有沒有一片芳草讓你涌起對生命的感動,一朵蓮花令你對修行動容,一個老友讓你對友誼感念,一個陌生人的微笑讓你還能聯想起善念?日漸衰老的父母,逐漸強大成長的孩子,一直都在努力堅持的伴侶,總是不離不棄的親友……這一切都是我們活着的理由,是我們修行的動力源。

養育,不光需要陽光水分,還需要相互肯定和欣賞。重新養育一些東西的感覺,真好!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1

哈羅德,六十歲,有一天收到了二十年未見面的老朋友的一封信。老友得了癌症,寫信告別。哈羅德寄了短短的回信,決定走路去看她。他信仰一個信念:只要他走,她就能活下來。87天,627英里,從西南到東北,縱穿英格蘭。

遇見加油站女孩,女孩說,一定要有信念,有了它什麼事都能做成。年老的哈羅德彷彿被賦予了滿身的力量,他感受到自己從未有過的堅毅和篤定,他感激女孩提醒他關於信仰的意義,即使他還不確定信仰的所指,雖然女孩所說的信仰根本就無所指。

遇見遠足的男人,他詬病哈羅德的鞋子,哈羅德的襪子,驚訝於這個沒有指南針,沒有帽子,沒有手套,沒有頭燈,沒有電池的人要走路去遠方。他說,沒做好準備就上路的死亡率可比其他事情都高。

遇見所謂的夥伴,他們也要做朝聖者,可是他們爭執,他們努力勸說他人,他們看重曝光度。哈羅德想離開,卻選擇了遷就。他們終究拋棄了朝聖者,去做“朝聖者”。哈羅德找回了原有的輕鬆,到底是誰拋棄了誰?

這一路的丈量,是對信念的堅守,亦是一生的重新來過。

我們何曾沒有遇到過“加油站女孩”。當初準備研究生考試時,四處搜找資訊,過來人的一句鼓勵便興奮激動,那是亟需鼓舞的時刻啊!後來對別人不過隨口的鼓勵卻換來感激,才理解當初自己對人的千恩萬謝於對方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就是那麼一句鼓勵給予泥濘中的人怎樣的力量啊!

誰不曾受過指指點點:“你的搭配很彆扭”,“你這本書沒什麼價值”,“你考的這個證書沒什麼含金量”,“你沒必要花錢去那樣的景點”……我們時常會因爲沒有準備好恰當的“鞋子”或者名牌的“襪子”而感到的尷尬。可是少有人問我們選擇的原因,關注我們選擇的意義。即使沒有帶來“效益”,誰知道我們在做這樣的選擇之時經歷過怎麼樣的斟酌,即便這樣的選擇有很高的“死亡率”,可是我們曾經摸索過。

人生是很長的路,有人擦肩,有人陪伴。可是終點的意義只有自己知道,不要責怪夥伴們的吵鬧和離去,他們有選擇陪伴誰的權利,有人相伴是福。就像喜歡一個人的晨跑,隨時停下,隨時加速,可以看風景,可以想心事。周國平說,在一次長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稱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沒有旅伴,最壞是有一個不稱心的旅伴。有稱心的旅伴最好,沒有,那就一個人好了。

哈羅德邊走邊回想過往的生命,對父愛母愛的渴望,對兒子的遺憾,……哈羅德的離開也給了莫琳時間和空間。她找回了對最愛的人的愛。我們何嘗不需要時間和空間反思。時常將最真實的情緒發泄給最愛的人,我們總以爲愛是盔甲可以阻擋所有傷害的侵襲,可是忽略了來自愛的人的`傷害也有害。溫柔的愛我們最親近的人,就像對陌生人一樣善良。因爲在最難繼續下去的時候,是最愛的“莫琳”給了哈羅德堅持的力量和勇氣。

今天很巧合聽了韓寒處女作電影《後會無期》的主題曲《平凡之路》:“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你被給過什麼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你被奪走什麼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會錯過什麼向前走就這麼走……”

一個人的朝聖,向前走,就這麼走……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2

寒假在家翻了翻家裏的書櫃,找到了這本《一個人的朝聖》,之前在kindle上看到了許多推薦,我對他的感覺好像就像是我們聽說的虔誠的教徒在禱告這樣的印象,但當我開啟這本書,卻不是我認爲的那樣。

這本書的作者是蕾秋·喬伊斯(Rachel Joyce),英國資深劇作家。寫了二十年的廣播劇本,也曾活躍於舞臺劇界,拿過無數劇本獎。《一個人的朝聖》是她的處女作,已暢銷三四十個國家,入圍20xx年“布克獎”。

作爲一名作家的處女作,就榮獲布克獎,真的是對一名作家最好的鼓勵。

布克獎被認爲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從1969年開始頒發,每年頒發一次。最初只有英國、愛爾蘭,以及英聯邦國家的英文原創作家有資格入圍參評,20xx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家都可以參評布克獎。榮獲布克獎幾乎已經成爲"最好看的英文小說"代名詞,是廣受世界矚目和討論的小說獎。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的六十歲退休老人,名叫哈羅德·弗萊,他這一生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生活平靜,與妻子的關係也漸行漸遠,日復一日。一天他收到一封告別信,來自患了癌症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在哈羅德年輕時,是奎妮幫了他,因此他一直記得這件事,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已經60多歲了,但是自己的生活過得是一團亂麻,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他想着,走下去,我總能到達終點,最後,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這六百多英里的旅程也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會活下去。之歌信念使他堅持了下來,並且在一路上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超越了自己。在別人不理解的時候,如何堅持自己的意見

這本書承認人的脆弱與不堪,但卻依然有着感動人心的救贖的力量存在,而不說我們應該怎樣克服自己的弱點、逃避自己的侷限,不用所謂的“勇敢”、“光明”、“討人喜歡”的一面來武裝自己,壓抑下不安來博得他人的認可、關注與崇拜。弱點也可以帶來光明,陰影也並沒有那麼不堪。就像我們這些平凡的人一樣,並沒有什麼非凡的成就,只是如塵埃一樣,低落到地裏。我們中也許有人爲了生活,獲得很卑微,很可憐,但是人一生中總要有一個點事可以釋放自己的光芒的。也許只是一封信、一個決定、不再逃避以及路上的堅持,就有了一場救贖和這個感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是我們感動,有時候會懷疑自己,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哪什麼纔是有意義的人生,大多數人說的就一定對嗎?烏合之衆這個詞是有一定的來源的。那麼對於我們平凡的人來說,追求人生,追求優秀,追尋人生的意義。感受愛與快樂,溫暖我們的人生。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3

20xx年5月,特別感謝劉老師的推薦,讓我遇見了英國作家蕾秋.喬瑞斯的《一個人的朝聖》。懷着對四月的愧疚之情,我決定早早地讀完五月的書,於是在月初早早地買來了這本書,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讀完,在剩下的20多天裏我還忘不掉這本書對我的震撼。讀着哈羅德就像讀着我們自己,那些彷徨後的咬牙堅持,失落時的自我否定,無助時的痛苦掙扎,人羣中的孤獨,喧囂中的渴望寧靜,骨子裏的不甘平庸……這所有的場景中的哈羅德多像是浸在生活中每個普通人。讀到哈羅德在回憶和妻子和孩子關係時的無助時,我多想擁抱一下這個孤獨的老人,就像想擁抱自己一樣。

這是一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的故事,由一封好友的來信引發哈羅德決定徒步去看望好友奎妮,在哈羅德的整個行程中,遇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人生百態,回憶痛苦掙扎在親密關係中的自己,整個前半生的痛苦無助在路上得到釋放,哈羅德與妻子多年來疏離的關係也在行程中得到緩和修復,最後哈羅德到達貝里克,看到了好友被病痛折磨的變形的臉,那一刻無論哈羅德還是讀者都會頓悟到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好好珍惜身邊的人。我一直期待有一個神奇美好的結局,但是在內心我知道信念只是讓我們覺得生活有意義,而不能改變一些現實,但是即使改變不了,仍然要堅信,因爲在生命的末期能有人堅定地想挽留你,生命就有了意義,有愛的人間纔是溫暖的。

這本書裏來來往往穿梭着很多人物,就像我們每天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時開頭美好,結局令人失望,這個時代充滿快餐式的友誼,快餐式的朋友,但是隻有真正的精神契合,靈魂才能相依。其中印象深刻的是陪伴他很久的一隻小狗,有這個小傢伙的路上,哈羅德不再孤單,但是這隻小狗也在後邊被別的人吸引走了。生命有許多不確定和意想不到,雖然痛苦,不捨、依戀但是我們只能學着接受,這是對自己和身邊一切事物的慈悲、成全。在這一本書裏,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哈羅德、莫林、雷克斯、戴維、奎妮還有路上的行人,只是孤獨的形式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彷彿每個人身上都住着一個自己。也許這就所謂的共鳴吧。

這本書裏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更容易接納、寬恕別人,但是有時候卻不能放過自己和親密關係裏的人。如哈羅德對待那個著名的演員、那個銀髮的紳士,聽到他們不爲人知的甚至是不堪的經歷時,哈羅德是理解的,不排斥的,可是面對自己在與孩子的關係中的無助時,哈羅德整個一生都在自責,自我否定。

陌生人給的安全感。隱私可以對陌生人說,卻不能對熟悉的人說。當你身處痛苦時,人們往往喜歡傾訴,希望得到救贖,但是最終往往會發現痛苦只在被別人消費。這就是人們都渴望被理解卻怕被看透。

讀完這本書我一直在想能不能有一個更好的結局,但在時間、理性的沉澱裏我知道這就是最好的結局,我們每個人最終都要面對生命的終結。所以好好對待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真誠歡迎他們的到來,坦然地接受他們的離去,不強求,不後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4

多年前,讀了英國女作家蕾秋。喬伊斯的小說處女作《一個人的朝聖》。書中,作者以女性特有的視角和洞察,用優雅、細膩的筆觸爲我們呈現出一個栩栩如生、感人落淚、又耐人尋味的“朝聖之旅”。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退休老人哈羅德,在日復一日看似平靜的生活中,他突然收到曾經的同事寄來的信,得知對方患了癌症。

寫好回信,在寄出的路上,哈羅德一直猶豫這樣的回覆是否恰當,他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終堅定了要徒步去見那位患病同事,當面鼓勵她要堅強活下去。於是,87天,627英里,哈羅德不顧老朽的身軀,不顧周遭的嘲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同事就會活下去。

在這條橫跨蘇格蘭的路上,一段段的回憶、常常的頭腦放空和偶爾的思考讓哈羅德因此也收穫了自己的人生救贖。喜歡《一個人的朝聖》,最主要是這本書的療愈性和救贖力。人無完人,很多人的性格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出現缺陷,而大多數的人終其一生也無緣走出宿命。主人公哈羅德是幸運的,一封信給了他逃離冰冷家庭的勇氣,和改變命運的機會。哈羅德的不幸童年形成了他性格中的冷漠、膽怯和懦弱。結婚生子後,他不擅於與兒子溝通,更不會表達自己的愛,造成父子隔閡頗深,兒子最終抑鬱自殺。二十多年來,他自責,不敢回憶。之前恩愛的妻子因兒子的離世對他心有怨恨,一直保持着距離。哈羅德看似平靜的生活之下,滿是壓抑與痛苦。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場漫長的徒步中,在身邊人與事的啓發下,哈羅德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整理人生的過往,對愛有了全新的領悟。這既拯救了哈羅德自己,也挽回了他的愛情。

喜歡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的選題和寫作形式。

小說主人公不是什麼英雄,只是一個平凡的退休老人,他甚至都沒擁有過人生高光時刻,就像我們身邊很多熟悉的老人一樣。讓人拿起書,讀着、讀着就拉近了和主人公的距離,並好奇在他平靜的生活之下,到底有着怎樣的人生祕密。

故事從老人的離家出走開始寫起,隨着老人步履蹣跚地朝前邁着每一步,我們的心也時刻揪着。他會不會昏倒在路上?他的腳已經磨出了多少個水泡?他下一站睡在哪裏?他的身體還堅持得下去嗎?

作者在旅程的主線上,時而描述老人與自然的默契交流,時而揭發社會百態的存在,但同時也一直在強調着另一條回憶的主線,儘管都是片段的、看似凌亂的,但隨着老人距離目的地越來越近,這條回憶構成的靈魂的洗禮也接近了終點。

喜歡這本書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文字太美麗啦。

儘管看的是中文譯本,但仍然可以領略到作品字裏行間的細膩、樸實和清新,我想這也有譯者黃妙瑜老師的功勞。

儘管時不時穿插進回憶和思考,但這本書畢竟是在描述一個人、一趟六百多英里的徒步之行,內容難免落入無趣。但作者卻透過對文字巧妙的拿捏,讓讀者不但不感覺枯燥,甚至會有一種一氣呵成的快感。

《一個人的朝聖》中,哈羅德透過一場徒步之旅完成了自我救贖,開始迎接人生嶄新的篇章。

而這本書同時也爲讀者開啟了一扇門,幫助我們重新面對自己,面對人生。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5

通勤路上看了一本《一個人的朝聖》,讀後彙總些文字,也是對這本書的回顧。

本書主人公哈羅德,始終過着重複的人生。在某一天,由於一封信,卻使他的內心深處產生了一個念頭——他邁開艱難的腳步,強忍住關節的疼痛,徒步很多天,橫跨英格蘭,完成了在絕大多數人看來根本就無法完成的朝聖之旅。

心中有方向,自己最初的目標會變得清晰可見

有了目標,自己只需向這個方向努力,就有了前進的動力。

獨行,微小的細節,也會勾起無數回憶,獲得反思與覺醒

一路走來,一路思考:

當你敞開心靈,開始關注身邊各式各樣的人的時候,就會感受到生活的不同色彩。生活在世上,如果你感到不幸與無助,不妨試着走出去,看看外邊的世界,你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形形色色的不如意。生活總會讓你不是在解決問題,就是在解決問題的路上。

因爲熟悉現在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需要改變時,就會缺乏對未知探索的勇氣。這個時候可以跳出這個圈,以旁觀者來看待自己的遇到的事情,避免當局者迷。

想要改變,最核心的是自己有改變的勇氣和動力。

由於沉沒成本,但是已付出的變成損失。其實男人重在果敢、決斷,生活的本質在於經歷,嘗試沒有嘗試過的事情,經歷沒有經歷過的旅程。

不能因爲懼怕改變,就變成溫水裏漸漸煮着的青蛙。在某個環境中覺得安逸,不想離去,隨着水溫上升,會猛然發現自己所在的環境是水生火熱的,但此時在沒有離開的實力以及勇氣!

這本書也給自己不一樣的啓發:

一、職業觀

當讀到在一家公司呆了幾十年,退休後沒有一場歡送會,職場上也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時,感覺到的是深深的震撼!!!最近也別喜歡一句話“你所見即真我,不阿諛奉承,不見風使舵”。踐行這句話時,必不可免會得罪人,但是職場上是否要懼怕得罪人呢?

自己七八年的職業時間,也遇到過爛人,而且是那種不可理喻的爛。起初自己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哪裏做錯了,讓其不高興。後來釋然了,沒必要要求每個人都喜歡你,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多伸出手幫助他人就行。至於那些帶給自己不便的爛人,不選擇原諒,也不會記恨,只是她是誰?(忘記就好)

二、好的家庭關係,是一切幸福的根源

自己奮力工作的目的就是不虧於身後的家庭,而好的家庭關係又是自己奮力拼搏源源不斷的動力。會在顧着自己身體的前提下,不懼挑戰,勇於嘗試新的機會。

多體諒身邊人,因爲男性思維方式是奔着解決事情去的,而女性更多是尋求理解,尋求感同身受。作爲一個傾聽者即可,除非男性是思想大師,對方也信任你的建議。要不就還是多用兩個耳朵聽。

三、怎樣是一個合格的父親角色?

是否有了娃娃後,男性就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是否應該有一門課程來教育成年後的男性,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父親?

我想答案是需要的。很多時候男性心智成熟較晚,自己還是一個娃娃時,突然轉換角色,會適應不了。也會自然而然仿效從小教養自己的父輩們方法,但時代變遷,方法是否通用?這種事又容不得拖延,只能多看多總結,帶入自己的思考踐行。

標籤:朝聖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