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高中《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讀後感1.9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1

在莎士比亞所有的作品裏,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深深震撼着人們的心靈,這是一個關乎命運與性格的悲劇,一首人性的凱歌。它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會末期的罪惡與本質,同時,我們頻繁的看到了一個詞——命運。它像影子一樣和我們不離不棄,又似陽光一般溫暖人心,邂逅讓人變得幸福卻也傷痕累累,但更多時候,命運像夢魘一樣深邃而窒息。霍拉旭在戲劇的第一幕、第五場的露臺的一部分有這樣一句話“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這……註定是一個無解的棋局。

戲劇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場戲。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段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裏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

因爲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選擇的人生之路——面對正義、愛情、責任,一顆矛盾而又決絕的心,在那樣一個混沌的世界裏毅然背叛了命運,堅守住了他的正義。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所面對的命運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裏也是我們所要面對的。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熱血中正義的沸騰讓他失去理智,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爲是國王的波洛涅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讓我們從心底裏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爲我們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讀後感2

《哈姆雷特》這本書相信大家不併陌生,它是英國大文學家莎士比亞早期的四大悲劇之一,算是莎士比亞比較經典的作品。 故事講述了在丹麥王朝時期,哈姆雷特的父親丹麥國王駕崩。由於哈姆雷特的年紀不夠,丹麥國王的寶座由他的叔父接手。但讓哈姆雷特意想不到的是,在不到一個月後,他的母親竟然和自己的叔父結婚了。這讓哈姆雷特非常反感,於是他懷疑父親的駕崩是自己的叔父所害。在舉辦結婚典禮的晚上,哈姆雷特由於受不了這強烈的反差,獨自一人跑出了城堡,來到花園裏散心。卻意外看見了父親的亡魂,父親告訴他是叔父將他所害,還讓哈姆雷特幫他報仇。一時間,強烈的仇恨讓哈姆雷特失去了理智。爲了報仇,他一直裝瘋賣傻,在一次試圖刺殺叔父的行動中卻意外殺死了自己國家的大臣。

但不過這並沒有阻止哈姆雷特的復仇行動,反而使他更加瘋狂。最後叔父假借送哈姆雷特到英國治病爲由,準備除掉哈姆雷特。不過卻讓哈姆雷特再次逃脫。後來,叔父爲了徹底除掉哈姆雷特,就舉辦了一場擊劍比賽,讓哈姆雷特和自己的手下比劍。在手下的劍尖上塗了無法解除的劇毒,爲了預防萬一,他還在葡萄酒中下來了毒。不過另叔父意想不到是,自己的王后誤喝了帶有劇毒的葡萄酒。最後痛苦地倒在地上嚥下了最後一口氣。當哈姆雷特看到自己的母親倒下後,立刻燃起復仇的怒火,不過在他分心之際,叔父的手下趁機砍了哈姆雷特一刀,哈姆雷特自己也染上了劇毒。在自己中毒而死的最後一刻,哈姆雷特一刀結果了叔父的性命。爲這個悽慘的悲劇畫上了一個句號。看完整本書後,我一直不明白哈姆雷特的復仇有什麼意義。就算他殺死了自己的叔父,繼承了國王的大統,那又能怎麼樣呢?畢竟自己死去的父親又不會再活過來,沒準他到時自己都還不能統治好整個丹麥王國呢。結果現在復仇的結果是,自己的家族慘遭滅門之災。不過這本書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人的心中不能一直充滿仇恨。就像哈姆雷特一樣,就是因爲他老是想着向叔父報仇,不僅殺死了很多無辜的人,還讓自己身邊的親人慘遭殺生之禍,這一切又是何苦呢?當今社會也是一樣的,許多人爲了報仇而被法律制裁,耽誤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愛吧,只有愛才能讓世界更美好!

《哈姆雷特》讀後感3

俗話都說:“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全劇得以展開展開的關鍵條件就是王子哈姆萊特的裝瘋賣傻,所以我想遷徙一下。他的裝瘋賣傻可以有很多層面的分析。

在那個顛倒倫理的丹麥宮廷,王子的叔父毒死皇帝,繼位後又娶了嫂子,誰能忍受這樣的事實?先王靈魂出現,讓哈姆雷特復仇。復仇,一個多麼沉重的字眼!爲了復仇,王子不惜裝瘋賣傻。

首先,他的裝瘋賣傻是爲了迷惑衆人。在哈姆雷特見到先王的靈魂,鬼魂交代完離開後,哈姆雷特對迎上來的臣子說了些語無倫次的話,讓臣子發誓不泄露他們之所見,並說:“以後無論我的舉止多麼的古怪,因爲也許我要故意裝瘋。”哈姆雷特這時已經意識到他裝瘋的需要。宮廷裏上上下下這麼多號人,會有多少不同的想法。讓自己成爲一個瘋子,就不論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不會被人當作正常人來審視,來猜測。人們也不會對一個又瘋又傻的人有太多的興趣。在常人眼裏,瘋子是不會有什麼想法的;就算有想法,也是亂七八糟不合邏輯的。所以,一個瘋子可以不被太多地猜度心理。哈姆雷特首先以裝瘋賣傻來迷惑衆人,讓衆人以爲,自己是真的瘋了,並且,是因爲得不到奧菲利亞的愛而發瘋。

其次,他的裝瘋賣傻是進行復仇的需要。在皇室復仇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有差錯,不但仇報不了,自己也保不住。哈姆雷特對如何報仇是必須做長遠而周全的計劃的。他的裝瘋賣傻,最重要就是爲了復仇的成功。他要驗證鬼魂的話是否真實,就要觀察那些做了惡的人是否心懷鬼胎。他以一個瘋子的身份,來完成了這一切。他進行仔細的觀察,並設計了一齣戲,讓進宮戲班子演出,以考驗那些人。當他確定了先王被害之事屬實後,他就要進行最重要的復仇了。哈姆雷特與母親發生了爭執,誤殺了躲在帷幕後偷聽的首相。瘋子拔劍殺人,並不會被認爲是太過分的行爲。他的裝瘋賣傻,也有利於他與先王鬼魂的溝通。因爲鬼魂只有他一個人看得到,當他與鬼魂對話時,旁人仍以爲他是在自顧自地胡言亂語。

再次,他的裝瘋賣傻是他情緒的發泄。復仇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在復仇者的心裏必定充滿了噴薄欲出的濃烈情緒。如果情緒長期積壓得不到釋放,那是個痛苦的過程,並很可能落得糟糕的下場。所以哈姆雷特需要一個發泄他的情緒的途徑。復仇是他的謀劃,不能公開,所以他要發泄情緒,卻也要保密,不能讓旁人瞭解他的想法,不然所有努力將功虧一簣。哈姆雷特看似自言自語地說了許多瘋言瘋語,但是他的話裏,其實都表達了他的觀點。只是聽者沒有理解而已,說者是有意的。就像他對波洛涅斯說:“我認得你,我希望你是個老實人。先生,在此世界,老實人僅是萬中有一而已。”說出這樣的話的王子當然不是隨意的。老實人萬中有一,說明他對這個殘酷的現實世界的失望。那麼多的人,都不是老老實實的人了,他們虛僞,他們做作,他們爲了名利和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價。波洛涅斯也說:“哈姆雷特這些答覆有時倒還蠻有含義的;有些瘋人能樂而如此,但有理智之常人卻反而不能。”

另外,他的裝瘋賣傻也有客觀原因。那個丹麥宮廷裏的人們,已經接受了新的國王,並也都接受了原皇后嫁給新國王仍做皇后。這已經是個顛覆倫理的地方,正常的人在此以何生存,更別提要完成爲先父的復仇計劃了。種種原因使王子哈姆雷特做了這個大膽的決定——裝瘋!從整個故事看來,他的裝瘋賣傻,確實是他進行復仇的最好鋪墊及途徑。

故事最終的結局,是罪惡的人都得到了應有的報應。王子的復仇,是成功了。可是他自己也獻出了生命。一個皇室,就這樣似乎荒誕又必然地,結束了。但總而言之,哈姆雷特的裝瘋賣傻之計,確是相當成功的。

《哈姆雷特》讀後感4

創作於1600~1601年的劇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現在,依然感覺他震撼人心。而這一切不是情節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而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劇本主要寫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外地讀書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不久後,叔父登基,並與哈姆雷特母親結婚,他對此充滿疑惑和不滿。不久後,父親的鬼魂出現,告訴哈姆雷特自己是被新國王害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給他報仇,哈姆雷特透過裝瘋賣傻,證實了叔父謀害老哈姆雷特的事實,他對這一事實充滿憤怒和不滿,開始了對叔父復仇計劃,在這次復仇中,他害死了很多罪有應得的人,卻也害死了無辜的人和失去愛的人。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改變,他的性格也變得複雜和多疑,同時又有滿腔仇恨不能發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常常困撓着他,令他痛苦不已。

這個故事,從鬼魂、裝瘋賣傻、失去愛情、試探國王、誤殺大臣、被流放,到最後的決鬥,故事曲折,激動人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嘆的話,從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內心痛苦的掙扎。明明心裏是善良的,不想這樣,但是無奈被命運控制着,被仇恨矇蔽着,母親改嫁與父親弟弟,和父親的死亡,給哈姆雷特很大打擊,讓他心裏留下了陰影,最後愛情的葬送,在這如此的大悲劇中,還有這小悲劇,他無助,可憐。

在父親死的這一段時間裏,哈姆雷特因爲現實的殘酷,改變了許多,在磨鍊的過程中他透過親身的經歷和自己的思考來提升自己。他變得堅定,他要透過自己的奮鬥改變命運。但最後,他還是爲了正義犧牲,他死得偉大,令人惋惜。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馬雲,一個億萬富翁,大家討論起他,可能都是投去羨慕的眼光,可是他是經歷多少奮鬥,才改變命運的,沒有多少人願意去了解。馬雲做過搬運工,蹬過三輪車給書社送書,他曾經兩次高考失利,但是都沒有放棄,還一心想着準備第三次高考,透過不懈努力。終於他成功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互聯網,他立馬發現這是一個商機,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1996年,32歲的馬雲艱難的推廣自己的中國黃頁,在很多沒有互聯網的城市,馬雲一律被稱爲“騙子”,但馬雲仍然像瘋子一樣不屈不撓出門跟人侃互聯網,說服客戶。業務就這樣艱難地開展了起來。1996年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在後來,他扛過重重的商業危機,迎來了輝煌的.人生。他的一生都在奮鬥,都在與命運做鬥爭,他成功了。

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的心中,哈姆雷特的命運很悲慘,但他卻很勇敢得奮起反抗,他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上。是的,在命運面前,我們要勇往直前,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與挫折,都要頑強地作鬥爭,在逆境中,迎難而上,想盡一切辦法走上成功之路。

《哈姆雷特》讀後感5

我認爲哈姆雷特這段獨白是他性格的轉折點,是哈姆雷特從延宕轉入行動的關鍵。從表面看來是不錯。但問題是,以哈姆雷特對生命價值的偏愛,怎麼會在一受福丁布拉斯士兵的刺激就“只許有流血的念頭”呢?哈姆雷特准備流血以及要讓別人流血的念頭像他對生死的思考一樣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嗎?

哈姆雷特的延宕與行動之間如果沒有必然的聯繫,哈姆雷特的性格必然是不統一的。從哈姆雷特的獨白看,哈姆雷特儘管下定復仇的決心時,也沒忘記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他的內心深處還在不斷地詢問生命意義何在的問題。他說:“可是究竟是由於。禽獸的健忘呢,還是因爲把後果。考慮得過分周密,想來想去,只落得一分世故,三分懦怯——我實在不知道爲什麼一天天過下去。只管在口裏嚷“這件事一定要做”,而明明有理由,有決心、有力量、有辦法。叫我動手啊。“爲什麼一天天過下去”。

這樣有關生命價值的問題,在哈姆雷特此時此地還根本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在第五幕的“墓園”一場,哈姆雷特面對“骷髏”儘管是不斷地在調侃!

我們一步步想象下去,不會想象到亞歷山大的最高貴不過的玉體叫人家拿來當爛泥給酒桶塞塞孔眼嗎?”

哈姆雷特看到了生命的變化之快與脆弱,看到了死亡對於生命的剝奪,如果假以時日,哈姆雷特也許會沉思出生命的真正意義及給自己的復仇尋求到價值。但是,在一系列事件的因果性中,哈姆雷特對生命沉思的心性缺少發展與成熟的時間。“我到處碰見的事物都在譴責我,鞭策我起來複仇!”這句話流露出了哈姆雷特在選擇流血時的無可奈何的心態。重整時代的任務逼迫着哈姆雷特匆匆上了戰場,而終因誤殺波樂紐斯,被克勞狄斯所利用,最後落得了悲慘的結局。

哈姆雷特是單純的,他嚮往一種理想的人與社會,在發現生活的真相是那樣恐懼之後便不禁產生了幻滅感,對生活失去了樂趣,他想改變現實,卻找不到途徑,他甚至越發感到只有死亡才能終止那心靈之中的無限悲苦。

也許就是像哈姆雷特這樣人,在生存與毀滅之間徘徊,纔會不顧一切地撕開人性醜惡的一面。生存的道路是何其的艱難,在毀滅面前,只有以自己的雙手去“重掌乾坤”,哪怕犧牲自己的理想與生命。這就是我們的哈姆雷特,以自己的生命與理想去和現實的命運挑戰,儘管他在殘酷的現實沒能完成“改造社會”,但是我想這就已經足夠了。

《哈姆雷特》讀後感6

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溫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這句話,無疑,相當精闢。

創作於1600——1601年的劇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現在,依然感覺他震撼人心。而這一切不是情節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在很大的層面上,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劇中的人物,地位不同,性格鮮明,但都遭受了同樣的東西的摧殘,那就是擺佈自己的慾望,還有被稱之爲命運的偉大的囚籠。這樣的情形,也許自從有人以來,便不曾消失過。他們是與人共生共在的。

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對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滅。一開始的哈姆雷特處於某種意義上的“童年時期”,他沒有經歷過什麼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環境也比較單純。而後來高貴的令人崇拜的父親死了,而貞潔的母親一個月不到就改嫁了篡奪了王位的叔父。這使他對世界產生懷疑。而這種懷疑直接促成了他後來的彷徨。當他得知了原來是叔父殺死了父親,這加重了他對現實社會的失望,對它的原先的天真進行了再次否定,使他不信任,“我所見的幽靈也許是魔鬼的化身”。後來,透過戲中戲發現了叔父的罪大惡極之後,他依然沒有終止他的彷徨?爲什麼?哈姆雷特並不是那種高喊口號的人,懷疑使他思索。原先完美的東西原來並不存在,貞潔抵不過慾望,道德戰勝不了貪念。他認爲他也許應該去復仇,可是那道德敗壞的人是他的母親,他有她的血。可是殺死他父親的叔父和他一樣是人,擁有的是人的思想。可是就算復仇成功,一切還會回來嗎。爲此他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活着是一種痛苦,但是對死又懷有那麼絕對的恐懼。他遇到了一個無法回答的難題,卻又無從逃避。

哈姆雷特的情形並不是唯一的,細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生活的大手對每一個人握得是如此之緊。

老國王橫死,這和王后並沒有關係。但是作爲婦人的她面臨着兩種選擇,那就是道德或者是慾望。是做寡婦保護自己的名聲,還是嫁給新國王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可以理解爲精神慾望和物質慾望的相分離。,她選擇了後者。然而她遭到了哈姆雷特的蔑視和批評,道德的空虛帶給她相當大的痛苦,其實王后是一個善良的人,她並不是道德敗壞。那麼,她靈魂裏那些污點是什麼?以前沒有嗎?就算她最初選擇了道德她就幸福嗎?國王死去的瞬間她的不幸就被決定下來。這種不幸從一開始她就無力改變。說到底,她是在選擇哪種不幸,而不是在選擇自己的命運。

新國王,那個篡奪了王位的叔父,他是劇中最大的反派,是道德的敗壞者。他一心想要王位,並且對王后懷有慾望。但國王是別人。是他的兄長,他註定得不到王位。我們可以把這種命運絕對不會給予他的東西稱作失去。他和劇中所有人一樣面臨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的消失。但他努力去爭取,其實在此刻,他表現了一個英雄一般的氣概,他勇敢地去爭取絕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他的悲劇就在於此。他付出了代價,他的手上沾滿了別人的鮮血。他無力地懺悔。在後來,他發現哈姆雷特得知了真相後,他又開始拯救自己的可能會失去的辛苦到手的幸福生活。他徘徊在罪孽和理性之間,最終都沒有跳出來,死在自己淬了毒的劍下。

我們發現了劇中所有的人物都面臨着一個異常強大的勢力,那就是外部世界。原本他們都像孩子一樣比較快樂的生存在美好的上天爲他們安排的溫牀裏。直到他們有一天發現這個襁褓實際上是一個深淵一般的沼澤,而自己是多麼的渺小。“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哈姆雷特最早發現了自己的無能。這不僅僅是他對復仇的無能,還在於復仇這種行爲本身的無能。國王的篡奪王位,王后的改嫁,都不同意義上和這個行爲有共同之處。他們全都沒有達到自己想要達成的目的。反而陷入了另外的困境中。

這個劇本的又一個一名叫做《王子復仇記》。實際上這個王子並沒有給老國王復仇,儘管他最後刺死了新國王,但這更大的意義上是爲了行將死去的自己。他的復仇很失敗,因爲他一直在彷徨,他憎恨這個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對別人冷嘲熱諷,對自己則是不斷地責備。他嘗試着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時候他一動不動。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魯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他更多的進行精神上的抗爭。

但是最後呢?新國王死了,他也許可以說被複仇了。勒替斯死了,計劃失敗了。哈姆雷特死在了別人對他的復仇裏。鬼魂依然在地下,上不了天堂。

《哈姆雷特》讀後感7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對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奧菲利亞只能如一條自生自滅的小船,能讓她從容美麗的香消玉損,已經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樣的時代,在那個特定的典型的環境裏。

奧菲利亞的命運只能維繫在王子身上!王子愛她,至少曾經愛過。她也確信王子愛她。連她的哥哥、父親都看得出來。可是,王子揹負着替父報仇,爲母雪恥,爲國除害的大任!這些都比對一個女人的愛情來的重要!他在復仇的火海中掙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構陷中抗爭,他在對母親的失望中奮鬥,他在對周圍人的圍追堵截中,像個獵豹一樣左躲右閃,伺機反攻,這一切,讓他沒有時間再去關心愛情,關心一個愛着她的女人。

這個女人甚至成了試探他的籌碼,這個單純的姑娘被人利用了來試探自己的愛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爲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親,而父親是受新國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殺掉了偷聽的老臣——他心愛的姑娘的父親,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奧菲利亞,這個孤苦無依的姑娘,在父親被情人殺死、情人不在身邊,哥哥在外流浪的情況下,瘋了。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過的椅子上,嘴巴里唸唸有詞:“這是給您的茴香和漏斗花,這是給您的芸香。這兒還留着一些給我自己,遇到禮拜天,我們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別緻一點。這兒是一支雛菊,我想要給你幾朵紫羅蘭,可是我父親一死,他們全都謝了。”

作爲大臣的女兒,她必須謹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還要她跟王子保持距離,她這樣做了,因爲她是個乖女孩。父親讓她試探王子是否真的瘋了,她也做了,因爲她是個乖女兒。現在,她可以說自己心裏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給自己所愛的人採花,跟他對話,在王宮裏出出進進。甚至,按自己的意願,去編織花環,爬到高高的樹枝上,唱歌遠望,那結果是,樹枝斷了,連同她一起,順水漂流、順水漂流,帶着這個美麗的姑娘回到了天國。

沒有她的世界裏,男人們的血腥的角鬥,更加肆無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