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巴金家讀後感結尾

讀後感1.16W

巴金家讀後感結尾1

家是一片孤寂的沙漠。

巴金家讀後感結尾

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創建者和最高統治者,年輕時苦學得了功名,多年爲官,退歸林下,廣置田產,修建房屋,兒孫們知書識禮,老太爺四世同堂,事事如意。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到戲院看戲,到朋友家打牌,與朋友們組建九老會,輪流宴客作客,鑑賞書畫古董。在他的心目中,這個家庭興旺發達,他相信它還會興旺發達下去。只是在這和平與愛的表面下卻充滿着仇恨、鬥爭和犧牲。

高覺新是這個紳士家庭的長房長孫。他的父親高克文曾做過廣元知縣,辛亥一起,就辭官回了省城。覺新中學畢了業,即從父命,不再升學,19歲就進入西蜀實業公司工作。他的婚姻也完全由父母做主,因爲姨媽錢太太與繼母周氏的一點衝突,他不能與兩情相悅的表妹錢梅芬結婚,由父親在祖宗的神主前,用拈鬮的辦法決定了婚姻。因爲對家庭的順從,他斷送了前程和愛情,可他想不到反抗,只在心中爲自己痛哭。不能說父母對他不疼愛,父母視這聰明聽話的兒子如珍寶,像寶貝一樣地珍愛着,但他也像傀儡一樣地被玩弄着。高覺新和弟弟們一樣,也喜歡閱讀新思想的書報,但卻在過舊式的生活,因爲他肩負一房的責任。年僅20歲,父親就去世,父親去世的前一天,六歲的五妹死去,父親把繼母和弟妹託負於他。爲了家,覺新願做一個犧牲者,他的願望只是使弟妹長大,好好做人,替爹媽爭口氣。現實壓得他太難受,一味地敷衍忍讓並沒有好的結果,梅表姐死了,瑞珏也死了。

這家庭中的悲劇還有鳴鳳和覺慧的愛情。鳴鳳自幼喪母,從9歲到17歲,在高家做婢女的這八年,她聽命令,做苦事,流眼淚,吃打罵,最後還是難逃無終局的苦刑:被主人安排給馮老爺做小。鳴鳳也不懂得反抗,她相信世間一切都是由一個萬能無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的,她相信這簡單的信仰,相信命運。高府裏的生活單調,夜靜更深時,她也憂心於看不見一個光明的去處,不知自己歸宿何在,唯有濃密的黑暗。高覺慧的愛並不能拯救她,反添痛苦。愛情使她有許多美妙的幻夢,卻又把她丟進黑暗的深淵。她愛生活,但生活卻面面關住她,只留給她一條墮落的路。湖水吞沒了她的生命,未留下一絲痕跡,還像原先那樣平靜。 覺慧是這個家庭的叛徒,他雖大膽,但畢竟還是少年,經濟上未能自立,思想上也還幼稚,但他總算是逃出了這個家。他痛恨這個家庭,痛恨浪費青春和生命的生活,希望做一個與長輩完全不同的人。他幼時的希望是能做一個劫富濟貧的劍俠,到中學時他相信的是愛國的熱情和改良主義,“五四”一起,他又變成了人道主義者。他的思想在逐步變化,他雖有熱忱,但也有卑怯,當他知道鳴鳳第二天就要出嫁後,一夜思索的結果是準備放棄,因爲他所謂有進步思想年輕人的獻身熱誠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他在《黎明週報》中所寫的空幻、崇高的文章,改革社會、解放人羣的理想,在現實面前變得蒼白無力。

張蘊華(琴)和覺民的愛情總算沒有步梅表姐和覺新的後塵。琴不是逆來順受的梅表姐,但也不是許倩如。她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來的,她入了女一師,又希望入外專,讀大學,儘管在親戚們看來,女孩子天天在街上走,失了大家閨範。琴的母親張氏雖疼愛女兒,但也

不能對女兒千依百順。她老了,不願再聽親戚們的閒話,只想安靜地活幾年,不再找麻煩。琴對母親沒有抱怨,只有感激,她愛她的前途,但也愛她的母親。她對倩如說,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則被感情征服。

高家是省城北門一帶的首富,但這個家庭不像表面上那樣轟轟烈烈,詩禮傳家,五叔高克定偷偷在外面娶了姨太太,欠了大筆外債,做過西充知縣的四叔克安也暗中支援克定,高老太爺一死,一家人就因爲家產開始起爭執。無疑這個家庭是在衰敗下去,只是它在崩潰途中還在捕獲更多的食物。家是遲早要散的,覺慧希望它早點散,像這樣驚驚惶惶,唯恐散去,結果依然免不掉一散,這才難受。到底有一天要倒的,早點散了,好讓各人走各人的路。 舊家庭中的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前途,不能決定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女青年不能進學堂,不能剪髮,甚至要裹小腳,12歲的淑貞的小腳成爲母親誇耀的東西,也成爲哥哥姐姐們嘲笑的資料。家庭中的人不能違反家長的命令,只能順從,順從的覺新沒有青春,沒有幸福,也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希望。即使是五叔克定犯了錯也要捱打,做父親吩咐的一切,毫不遲疑。 舊家庭和禮教固然是束縛,但家庭中的人也靠它討生活,好像是現在的所謂“體制”。人之所以自願被束縛,是因爲他需要保障和安全,情願交出自由,換得麪包和諂媚的狂喜。禮教之所以惹人厭,是因爲它虛僞,它要給這種彼此依賴的關係披上一層僞裝。紳士們明明興奮的是那些豔俗的粉兒戲,教訓子弟的卻是《戒淫淺訓》。親情固然珍貴,但親情之下也有仇恨和鬥爭,禮教宣揚的美好使這種親情變質,如同迷信一樣,不再被人相信。覺慧的新道德未必就高明過舊道德,崇高的東西總是空幻的,宣揚得過於美好的感情只會歸於冷漠。愛應給人帶來幸福,卻也帶來這麼多的苦惱。

巴金先生在歷次重印的序言中反覆說,反封建的事業還沒有完成。

其實,任何時代,人間都只是一個演悲劇的場所,不管是不是有封建家庭。跟着時代走,也未必得酬報。

巴金家讀後感結尾2

巴金《家》淺見

《家》,是巴金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五四”時期四川成都爲背景,描寫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崩潰的全過程。

在《家》中巴金成功地刻畫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並且真實地寫出了這些人物思想性格的複雜性及其發展變化性。

濃烈的抒情色彩是《家》的主要藝術特色。巴金的創作從來不是爲文而造情,而是爲情而造文,是因“情動於中”才執筆的。他的生活經驗和他的要求變革的激情都在作品中得到了積極地發揮。他對於三位女性角色的把握和憐愛無比表現出他細膩而獨特的抒情手法,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出她們平凡之中的偉大。

小說還以“家變”寫“世變”,透過家庭反映社會。高家這個封建大家庭就猶如當時封建制度下的舊中國,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如高老太爺、覺新和覺慧就代表了舊社會中三種不同的生存狀態——專制、保守和反抗。這也體現了作品的現實主義。

巴金說,他寫《家》的目的,就是“宣告一個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訴)”。這句話概括了他對舊制度憎恨的心情和基本思想,而它也正是巴金熱情寫作的動力。 我認爲,整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可以這樣分:

一.3位男性

若說到《家》中男性的代表人物莫過於高家的三兄弟了。 大少爺覺新是我很欣賞的一個人物,他是家裏的長房長孫,過於重要的地位註定他無法逃離被囚禁的命運。就像巴金先生說得那樣:“他被人玩弄着,像一個傀儡;又被人珍愛着,像一個寶貝。”他也有過理想,有過抱負,有過愛情,但他更有責任感。這種責任感讓他不得不放棄前面的一切,包括與梅的感情。這一放棄害死他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女性。他又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愛自己的家人,爲了弟妹甘願委屈自己。但他的犧牲並沒有得到弟弟們的理解,反而成了他們仇恨他的根源。就如他奉行的“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一樣,不僅無法使他維繫住整個家族,而且還害死了他生命中第二個重要的女性。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最終,命運將他逼上了爆發這一條道路。

二少爺覺民在三兄弟當中是個相對來說不是很鮮明的人物,但他與琴之間的愛情以及爲愛所做的鬥爭對整個故事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同三少爺覺慧一樣,也是一個進步青年,但他又不像覺慧那樣激進。然而面對愛情即將失去的現狀,又使他不得不站起來進行反抗。他也是幸運的,他愛的人恰好也愛他,他們的鬥爭又有覺慧在幫忙,而且又恰逢老太爺病重,無力再對他進行干涉。於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他們暫時勝利了,成就了與覺新和梅完全不同的命運。雖然這與他們不懈的鬥爭是分不開的,但這其中難免有僥倖的成分存在。

三少爺覺慧在書中可以說是第一主人公了。他可以說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進步青年,對一切舊的事物進行抵抗,參加學生運動,辦報紙,幫二少爺抗婚,同情下層人民。他是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的,他信奉一句話“我們是青年,

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所以他去努力爭取自己的一切。 但他所有的鬥爭都是激進的`,現在看來,不免有“憤青”的嫌疑。而且,三少爺的地位使得他不需要承擔像大少爺覺新那樣大的壓力,這讓他無法理解兄長的痛苦,還一味地責怪大哥已經失去了勇氣。他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除了舊的制度讓他壓抑之外,幾乎不需要承受任何生活帶來的痛苦。所以,他無法看到整個社會造成的氛圍,而只是一味地仇恨家族中的舊勢力,甚至遷怒到愛他的人身上。而作爲一個少爺,也使他養成年少輕狂的個性,他曾經給過鳴鳳幸福的承諾,但最終卻因爲要專心鬥爭的藉口而放棄了鳴鳳,所以,當得知鳴鳳第二天就要嫁人的時候,他也並未加以制止。而當鳴鳳自盡後,他也只是經歷了短暫的哀傷,透過對“我是青年”這一信仰的重新理解之後,便又重新振作起來了。從對待愛情這一角度看,大少爺覺新反倒是一個性情中人,而口口聲聲要革新的三少爺反倒是一個冷漠的人了。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即使鳴鳳最後不是因爲要抗婚而自盡,恐怕也會因爲失去賴以生存的三少爺的愛而像梅一樣鬱鬱而終了吧。而三少爺對琴存在的另一番感情,不得不又讓我們感覺到他實在是一個多情的人,不知他是愛琴,抑或是鳴鳳,或是兩個都愛?由此看來,對於鳴鳳的愛可能真的就是一時糊塗了。可憐鳴鳳還爲他失掉了性命,不知是不是值得。 雖然他在感情方面是如此的不負責任,但這也許是年紀還輕的緣故。對於他努力與舊勢力鬥爭的事實,還是不能抹煞的。

二、2個配角

書中出現的另外一個新青年就是與高家三兄弟有親戚關係的陳劍雲。書中對他的描寫並不多,他是屬於一個落魄家庭的,靠教書養活自己,可以說從家境方面來講,與高家三兄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且,他是一個憂鬱的青年,身體又不好。但是,他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也愛琴,可他知道自己無法與覺民競爭,又或許是認爲自己無法給琴帶來比覺民更多的幸福。總之,他放棄了,甘心把琴交給覺民,自己只做一個默默的祝福者,爲自己愛的人默默祝福着。從這個角度講,他可以說是覺民和琴愛情下的犧牲品。而更廣來講,也是門第財富下的犧牲品,是這個黑暗社會下的犧牲品。第二個值得提一下的配角是高家的小姐淑貞。她可以說是配角中的配角,但她又是另一類人的代表。她是高家的小姐中唯一一個纏足的,她不是長房的小姐,而且是小姐,不是少爺,從小自卑就籠罩着她,這樣的情況讓她怕了,所以她讓母親爲她纏足來避免將來可能因爲天足而產生的悲劇,是她自己選擇了做舊制度的跟從者。但現實讓她迷惑,她不知道自己用殘疾換來的出嫁時的榮譽是否值得,她的殘疾註定她只能做高門大戶中的小姐,無法出去外面,像琴一樣的鬥爭了。目睹過太多悲慘的現實讓很多人如她一樣對眼前的一切感到迷惑,不知道何去何從,他們是在徘徊中游蕩的人。

三、一個助推器

書中曾提到過一個特別的人物,他從沒有正面出場過,卻對情節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就是馮樂山。他和高老太爺一樣是舊勢力的代表,而且是個純正的配角,但是,他所起的負面作用要遠遠超過(高老太爺。他曾涉及過高家的三段婚姻。第一段是他要娶鳴鳳做妾,直接導致鳴鳳投湖自盡;第二段是要給覺民做媒,使得覺民離家出走;第三段只是略帶了一下,說是給小姐淑華做媒,這個不作爲重點。前兩段婚姻都是整部小說的轉折點,可見這個馮樂山的重要之處。如果說書中有反面人物的話,他實在可以算是一個了。他的存在

加速了高家解體的過程。所以說他既是社會轉型的助推器,也是整部小說情節發展的助推器。

四、一個高高在上的老人

整個高家得以維繫這麼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高老太爺的存在。雖然家中的事一直由三叔克明和覺新負責,但遇到重大的事件時,這位很少露面的高老太爺就會出場主持局面了。他是一位守舊的官僚大家長,但他又是開明的,不然三兄弟不會上洋學堂,更不會出現膽敢反抗他的覺慧了。可是傳統的觀念使得他極其重視維持自己的權威地位,才導致與覺民、覺慧兩兄弟的對峙,這其實並不是他所想要的局面。他同時又是一個極其重視家庭觀念的人,他極力想維持住這個大家族,不希望它破碎;或許他早已預示到這個家族最終破裂的命運,所以纔想盡一切辦法保住它,即使是隻保住一個完整的假象。最後,他發現他失敗了,這個家族其實早已經從內部腐爛了,不可能再像他想象中那樣“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了。於是他放棄了,放棄透過改造覺民、覺慧來達到這樣的目的了,所以,他在臨死時說:“馮家的親事不提了。你們要好好讀書。”這是一箇舊的家族大家長對新局面的妥協,或者是期待吧。只可惜,剩下來的守舊的人們無法理解他最後的含義,依然朝着錯誤的道路走下去。這可能也是高老太爺生前所沒有想到的。

整部作品塑造了數不清的人物,這裏僅是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巴金先 生透過對人物等的細節描寫,再現了一箇舊的官僚大家庭的全貌,從而映射了整個社會。

最後我想借作者的一句話,“《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請求今天的讀者寬容地對待這本27歲的年輕人寫的小說.我自己很喜歡它,因爲它着少告訴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作品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有許多值得反思的東西,是一部難得的優秀作品,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