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經典名著讀後感(通用6篇)

讀後感2.88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經典名著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名著讀後感(通用6篇)

經典名著讀後感1

俗話說江山易,守江山難,那麼在徐樂看來,對於國家的危險,主要在於“土崩”和“瓦解”兩類情況,“土崩”就是廣大農民揭竿爲旗進行的大規模起義,而“瓦解”就是諸侯王進行的叛亂,在他看來“土崩”是最需要重視的,農民雖無良馬強卒,但是他們往往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做出的憤然之舉,所以會有很強的鬥爭性,也就從一個側面建議君主要體恤民生。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順民者興,逆民者亡,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將民衆的利益放到首要位置,做到羣衆利益無小事,切實去爲人民辦實事,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發展,政局纔會安定,徐樂的這篇文章在封建社會不以王權是從,把民生問題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有其先進的一面。

經典名著讀後感2

論說文自古就有,但是什麼是論說文,怎樣寫出優秀的論說文,劉勰給出了答案。在他看來,所謂“論”的意思就是道理,就是對各種說法加以綜合研究,從而深入地探討某一道理,而“說”是喜悅的意思,透過闡述是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但是不可過分,過分追求對方的喜悅便是虛假。

劉勰以歷史上衆多人的論說文出發爲我們的寫作提供了良好的指導方針。在我看來,《論說》的中心觀點對現代議論文的寫作也有很大的借鑑價值,我們寫議論文首先立意要高,就如文中所說“言論不保持正道,這樣的論著還不如不寫”,其次表達要全面通達,論點組織導嚴密,文辭與思想結合,只有這樣,好的論說文才能寫出來。

經典名著讀後感3

我從小以書爲伴,以書爲友,自然讀了不少好書:有伴我成長的童話;有讓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學名著;還有令我知識豐富的科普讀物總之我博覽羣書,讀過的書數不勝數,但我最愛的還是史書《資治通鑑》。我從小與衆不同,喜歡別人眼中所謂枯燥的歷史。自從一次在書店裏獨具慧眼的挑中了《資治通鑑》後就愛不釋手。自己時常沉醉於書中,看得廢寢忘食也是常事。《資治通鑑》的作者是北宋宋神宗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

主要講敘了三強分晉到五代十國的滄桑歷史,其中的改朝換代,人文風雲令我感慨萬分。

書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蜀國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一手締造了蜀國;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文韜武略,使封建王朝達到鼎盛;女皇武則天,有治國之才,用人之術,可謂巾幗不讓鬚眉,還有完璧歸趙的藺相如,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令我敬佩的人數不勝數,更重要的是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點來充實自身,將來才能像他們一樣有一番大作爲!

人無完人,金無赤金,歷代雖有雄才大略之人,但臭名昭着之人也不計其數。秦始皇雖有統一六國的蓋世功勳,但其兇狠殘暴也是婦孺皆知的,他焚書坑儒,無度,建造無比豪華的阿房宮,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有隋煬帝楊廣他心機頗深,虛僞做作,又暴虐,使得原本的繁榮盛世變得民不聊生。請君入甕的來俊臣,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他們遺臭萬年,爲世人所唾罵。我更應該牢記前車之鑑。資治通鑑的本意也是如此。

這本《資治通鑑》令我受益匪淺,它使我學會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讀它不僅豐富了知識更讓自己終身謹記前人之事。記住小人的下場,學習聖天的品質,奮發向上,報效祖國,報效人民。

歷史是輝煌的,這茫茫史海,讓我暢遊其中。毛主席的《沁園春》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看來我們偉大的毛主席也認爲,只要我們綜合歷史上那些所謂的英雄的優點,真英雄還在現代。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們更應該汲取前人的優點,牢記前人的過失,奮發向上,成爲一個真英雄!

經典名著讀後感4

這個寒假,我閱讀了許多名著,其中包括《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的作者是丹尼爾。笛福,講述的故事、冒險是前所未聞、絕無僅有!

我不是在說大話,《魯濱遜漂流記》其實有很多人看過,它講述了魯濱遜。克羅索不滿於現狀,乘船冒險卻流落到薩累的摩爾人手中。他好不容易逃出後到國外幹着高薪的葡園,可他又因同樣的原因乘船離開,再次失事並獨自逃到了荒島,養羊、種地、抓鱉,生存了二十幾年後,解救了土著並命名爲“星期五”讓他做奴僕。後來他又救了“星期五”的爸爸和一些白人,最終終於在1686年12月19日乘船回到故土,歷時35年,島上居住27年2月零19天。

看完這書,我不由感嘆,丹尼爾的想象力讓人折服,同時生動的描繪也令人身臨其境。例如從魯濱遜解救“星期五”的故事中我看到了魯濱遜的勇猛與智慧,從“星期五”自願讓魯濱遜殺他的故事中看出了“星期五”的忠誠。我認爲這本書還有一個優點:它沒有分章節,並用第一人稱寫,如同自傳,讓我融入其中,彷彿主人公就是我。再次回想起來,書中的人物品質我都應該學習。魯濱遜的勇敢、機智、處變不驚,“星期五”的忠心耿耿、領悟性高,這些都是我學習的目標。同時,我還懂得了不能不滿足於現狀,要知足等道理,魯濱遜就是因爲這而流落荒島。在生活中同樣要知足,俗話說:“知足常樂。”比如說:買了很多很多玩具了,卻總是因爲沒收集完全套而不滿足,就是不應該的了。

啊!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名著,它寫得樸實、生動、有創造性。這樣一本書,也不需要多說,你們也快去看看吧!

經典名著讀後感5

《三國志》不像《三國演義》,它只具簡單史實,並無多大筆墨去渲染事件、去讓事件被描述得更加具體和精彩,這就使得讀者有聯想、虛構和批判的空間。對於小說家,他們可以利用這些材料,發揮自己的想象,輔以自己的創作才能,著成一部小說,而且讓小說比史書更加能引人入勝。對於普通大衆呢?他們私下裏就會流傳關於事件的始末,或真實或虛妄,對被隱藏的真相可能會不服氣地披露,對崇拜者可能會大肆吹捧,對厭恨者則有可能更加歪曲,或以陰謀論議之。民間的傳說能讓事實本身更加清晰明朗,也能讓事實真相更加撲朔迷離。比如,在《三國演義》裏,關羽的忠義形象透過作者虛構的一些事件,而被強化乃至神化;諸葛亮更是被描述得“多智之近妖”,好像什麼事情他都知道、能預測一樣;不幸的是周瑜被樹立成一個心胸狹隘、英雄氣短的形象;曹操也被怒斥爲“奸雄”。對於這些小說情節或是民間傳說,好言也就罷了(雖然也可能有誤解,但至少沒有污衊),若是被壞言論之,遭後世不斷誹謗,一生真實形象全無,實可悲也,則真乃謂之人言可畏。

另外,陳壽乃晉朝大臣,對於朝中人物的記述多有曲筆。如對於司馬炎篡奪魏國帝位的時候,陳壽評曰:“古者以天下爲公,唯賢是與。後代世位,立子以適;若適嗣不繼,則宜取旁親明德,若漢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準也。”還有對魏國時期司馬氏家族的描寫多有隱惡溢美之嫌。這恐怕是在對當朝的避諱吧。亦即是說,基於政治厲害,一般當朝的史學家都不敢直言當朝弊端。敢於批評當朝執政者的所爲、揭露當朝執政者的罪惡的人,不僅文字難以流傳於後世,而且自身連帶家族其他成員的性命也有危險。這種黑暗情況在中國的歷朝歷代皆有可悲地發生,而不僅僅是發生在封建時代。

由此論之,即使是從史書裏,我們也無法完全獲知歷史的真相。成王敗寇,歷史是由勝利者寫的。比如你在看宋朝大官寫的史書,那麼這本書關於本朝的'記載多是有所迴護的。也就是說,是非功過,真正的歷史只能留予後人說。不知過了若干年,那時候的人們對於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年代的歷史,會是怎樣記載和評價的呢?

經典名著讀後感6

讀了《失落的一角》,我覺得人不需要追求事事完美,只要快樂就行,因爲凡事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的。

《失落的一角》裏的主人公是個不完整的圓,他爲了成爲完整的圓開始了一場旅行!不完整的圓,爲了找到失落的一角,有時被大雨淋溼,有時被大雪覆蓋有時被大風颳走,但他沒有放棄,不完整的圓也很快樂。他有時和一隻動物聊天,有時抓蝴蝶,有時走路哼着歌哦!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那一角。他成爲了一個完整的圓。但由於滾得太快,不能和動物聊天,不能抓蝴蝶,他爲這件事煩惱。

讀完這本書,我想對一些家長說:每一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要讓你的孩子爲那些培訓班煩惱,讓你的孩子快快樂樂的不行嗎?那個圓沒找到那一角是快樂的,可找到了那一角變得悲傷,不快樂了。這似乎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寓言:看上去很簡單有缺憾就想更完美,就想努力去追求,可是追求到了又感到了另一種缺憾,有得必有失,還是不完美。人都在追求完美,但真正的完美並不存在,它似乎更像一個夢,存於我們的心際。我們更愜意於追尋的這個過程,品嚐着這個過程中伴隨而來的苦樂酸甜。

人生很像一個圓,我們從起點出發,最終還要回歸那一點。而人就像一個圓規,爲什麼有的人能夠畫得圓,因爲他們心在想,“腳”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