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讀後感2.84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三國演義是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它講述了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義薄雲天的關羽形象。在作品中,關羽是義的象徵。雖然曹操送給他金銀和美女,天天以酒宴款待,但是他卻不爲所動。後來知道劉備在袁紹那裏,毅然放棄了曹操給他的優厚的待遇,過五關斬六將前去投奔劉備,他這種義氣讓人們對他充滿了敬佩之情。

和重義氣的關羽比,呂布可以稱之爲小人了。他本來是丁原的義子,但董卓送了他赤兔馬等物,他便動了心,殺了自己的義父,棄明投暗。在呂布眼中,這些寶物比什麼都重要。

現在的人,都把義看的很輕,而看重利益。哎,我忠心希望大家都能像關羽一樣講義氣。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對人物描寫是非常成功的。如對劉備的描寫體現在“仁義”二字上。劉備兵敗後,帶着百姓一起逃難,衆將勸劉備棄民逃難而劉備去卻說:“你等欲陷我於不仁不義乎?”而對另一主人公曹操,作者則用奸雄二字來描寫。曹操雖有遠大的志向和聰明的頭腦,但爲了實行自己的霸業,不惜殺害忠良無數,還狂妄地高呼:“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人物描寫觀點鮮明。

在三國故事裏,浮現出許多英雄好漢。他們殺敵報國,卻都戰死沙場。這本小說隨處貫穿着“忠義”二字。我讀完這本書,覺得這些肯爲了兄弟、國家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們非常偉大,就像孟子所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這就是英雄氣概!)當震天的戰鼓敲響時,當祖國陷於危難時,大丈夫當挺身而出,以身殉國。

“滾滾江水東逝去,浪花淘盡英雄。”當戰場上最後一縷硝煙散盡,我們不能忘記那羣雄逐鹿中原的過往歲月。

《三國演義》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說起這本書的名字,大家可能不陌生,這本書就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的徒弟羅貫中所著。《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一塊里程碑,使古典文學有了很大的進展。

說起《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書裏那些性格各異的的人物了,像那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那性格豪爽的張飛,老奸巨猾的曹操……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這本書從“桃園三結義”開始,到三分歸一統結束,一共一百二十回,每一篇故事都那麼精彩,每個人都塑造得那麼有個性,也難怪《三國演義》是如此的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讀完了這本書後,對我的感悟很深,這本書果然是一部鉅著,讓我明白了三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使我在坎坷又漫長的人生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書中自有黃金屋”,讓我們一起讀書,來領悟這知識的“黃金屋”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三國演義》乃四大名著之一,與衆不同的`氣魄別出風采,讓我體會到愛國謀士的有勇有謀。

《三國演義》主要說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自從黃巾起義到英雄割據,衆多英雄人物的故事,當時漢獻帝政權衰微,魏、漢、吳三國鼎立,離合進行打仗,最終晉國勝利而一統天下。

書中的英雄人物描繪得淋漓盡致,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但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就像神仙下凡似的。他知道自己的敵人要幹啥,他都一清二楚,似乎會讀心術的他進入劉備的軍隊中再創佳績。其中有一則最吸引我的眼球,那就是——諸葛亮智取漢中。

劉備、諸葛亮等人正在葭萌關慶祝勝利,聽到曹操大軍來到正在轉移糧食時,諸葛亮卻提出了一個震驚幾乎所有人的決定那就是燒掉曹軍的糧食,曹軍肯定退兵,後來居然讓曹軍退了兵,還取得了漢中,你說他不是神仙,還是凡人嗎?

《三國演義》的寫出了三國時期時的兵家亂斗的場景,還讓我感受到了英雄的氣魄。

《三國演義》讀後感5

假期裏,我讀了一本名著《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漢朝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舉動引起了各路諸侯之間的一場戰爭,直到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兒子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自己稱帝,改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歷史上稱爲蜀漢,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建立吳國,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直到280年,司馬炎平定天下,把三國統一成西晉。

在《三國演義》中,我印象最深的兩位人物是曹操和呂布。

曹操是漢朝的丞相,他打過不少勝仗,算得上是個大英雄,尤其是官渡之戰,他用二十萬兵馬打敗袁紹七十萬兵馬,成爲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在官渡之戰中,曹操釜底抽薪,首先把袁紹的糧草庫—烏巢給燒了個精光,飢腸轆轆的袁軍人心惶惶,無心再戰,這時候,曹軍突然襲擊,把袁軍打得落花流水,死傷不計其數。但從另一方面看,曹操也很不任仁義,他爲了逃命,曾在親友呂伯奢家借宿,因爲疑心別人害他,誤殺了呂伯奢的家人八條性命,逃跑的路上遇到了買酒回來的呂伯奢,因爲害怕呂伯奢將來報仇又親手殺了呂伯奢。

呂布面貌英俊,武藝高強,三英戰呂布中,劉關張三位英雄同時上陣也戰不過呂布,可想而知,他也是個大英雄。呂布小時候家境貧寒,流浪街頭,曾被人收養,但他後來爲了得到一匹赤兔馬,竟然親手把他乾爹殺了,後來,呂布又認董卓爲義父,但又爲了一個女人把董卓也給殺了。

曹操和呂布都有英雄的一面,但他們的一些不仁不義的行爲給他們的英雄美譽抹了黑。做人應該像關羽那樣忠實、誠信、厚道,不然,即使他再英雄,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

我喜歡《三國演義》,它讓我又知道了很多故事和知識。

《三國演義》讀後感6

在開始讀書之前,厚厚的書讓我感到有些壓力。可當我翻開《三國演義》的時候,儘管有很多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我還是被書中精彩的情節深深的吸引了。在不斷的閱讀和詢問之後,我還是突破了這個難關,對書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書中有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例如奸詐的曹操,正直的劉備,武藝高強卻魯莽的張飛。其中最常提到的莫過於諸葛亮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有七擒孟獲的料事如神,知人善任;更有在空城計中極爲驚險的情況下,仍能沉着冷靜地逼退敵人。在這各有特色的人物之中,我最佩服的人卻是關羽。經過桃園三結義之後,他忠心耿耿,一心幫助劉備完成興復漢室的願望。他非常自信,武藝高強,留下了溫酒斬華雄的佳話。在刮骨療毒的劇烈疼痛下,他爽快答應,過程中面不改色,更不曾發出一點聲音,這是怎樣的英勇!可惜這樣的英雄,最後還是因爲輕敵而死,也讓我明白,英雄說到底是偶普通人,也會有弱點,纔會有成敗。這也是爲什麼羅貫中先生筆下的人物顯得非常真實。

放下書,書中的情節依舊在我的腦海裏停留。這樣的好書,值得被稱作名著,視爲經典。同時我透過網絡獲得了大量資訊,知道這本書留下了大量的歇後語,例如“張飛穿針——粗中有細”、“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更容易記住讓我記住情節,也讓閱讀的過程更加有趣。還在等什麼,一起來看書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7

又一次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名著。我已記不清讀過多少遍了,但每次讀完後,都回味無窮。

在《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描寫了從鎮壓黃巾起義時出來的各位英雄,然後成就了十八路諸侯,最後鬥來鬥去只剩下了三大股勢力。即:魏,蜀,吳。

在三國中,我瞭解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官渡之戰以七萬大軍敗袁紹七十萬大軍,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一生爲蜀國立下汗馬功勞,關雲長的義薄雲天,華容道義釋曹操。

要說在三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那非趙雲莫屬。雖然他沒有關羽的壯麗,張飛的驍勇,馬超的傲氣,也沒有太多的戰功,更少有領兵出戰。但我們從那不多的幾次中可已看出一個有膽略,穩重的大將,這也是我喜歡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空寨退曹操時,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大開寨門,偃旗息鼓,單槍匹馬,立於寨外,殺退曹操大軍,又佔了曹寨奪了糧草。從這一仗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穩重,膽略都超過常人的大將。不光如此,常山趙子龍還是一員勇將,少年之時抗河北名將文丑五十餘合,長阪一戰獨抗曹操百萬大軍,漢水河邊救黃忠,晚年之時力斬五將,英勇無比,誰與爭鋒!

當曹操劉備先後稱王時,他們都走了下坡路,劉備欲抱關張之仇,起兩川之兵。最後差點被陸遜一把火燒死,不久去世。後主劉禪溺於酒色,聽信讒言,最終導致蜀國滅亡。曹操得病,不信華佗,最後病死。魏國國權最後落在司馬懿父子手中。如果劉備保持冷靜,採取“聯吳伐魏”的策略,結果會是如何?如果曹操相信華佗,治好重病,結果又是如何?如果······可是歷史沒有如果,誰也無法將歷史改寫。

魏,蜀,吳三個末代皇帝:曹奐,劉禪,孫皓跪在司馬炎面前,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時。人們沒有忘記,這個人的爺爺司馬懿,當初在曹操的手下,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官,這就是歷史!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讀後感8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讀三國演義讀後感。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

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 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 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 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 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 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 “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爲值得我 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 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讀後感《讀三國演義讀後感》。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爲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可能是因爲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 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 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