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春盡江南》讀後感(通用6篇)

讀後感3.16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盡江南》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盡江南》讀後感1

《春盡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故事延續了《人面桃花》、《山河入夢》,講述了譚功達之子譚端午的人生。故事曲折跌宕,讀後令人哀婉神傷。

端午爲一名詩人,邂逅秀榮後人生的改變,是自己不願正視卻又不得不正視的。總認爲“事與願違”的端午,從不曾珍視自己的妻子,他在外面招蜂引蝶,整日無所事事,被離奇的詩人狂魔控制着,維護着這個時代詩人僅有的尊嚴。可端午忽略了一點,詩人也是人,在追求唯美、詩意的人生道路上,應該珍惜身邊的點滴所有。正因爲是詩人,才更應該把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詩意化,在原本就苦難的人生中注入蜂蜜似的甜漿。但端午的基因遺傳(可以這麼說),註定他不是一個“墨守陳規”的人。直至妻子隱瞞病情、兩人離婚、妻子離去,端午才意識到自己對妻子的愛是那麼深。

端午的妻子——李秀容(後改名爲龐家玉),在獻身於端午後,天真地以爲生活有了寄託,可以不再孤苦無依下去了。可隨之而來的卻是端午的離奇失蹤。發着高燒的秀容邁着沉重的步子向學校走,每走一步,都是人生滿滿的恥辱。正如她自己說的:“我的人生,現在看來就是這麼一個薄薄的膜。其中只有恥辱。”

和端午意外重逢後,家玉毅然離開了唐燕升,開始瞭如同打了雞血一樣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後歲月,她一直想要衝破桎梏,挽留生命最後的尊嚴。可是,死的尊嚴留下了,卻是以死亡來交換的。

書中還有嫉惡如仇的春霞、典型的中國婦女張金芳等人物,她們或多或少就生活在我們周圍,並在我們生活的不經意間,擡起一隻腳,狠狠地踹上一頓。而她們自己,也無可厚非地會被別人狠狠地踹上一腳。因此,在她們出腳時,往往乾脆、歹毒而不留痕跡。

生活就是這樣。在一件事情上吃了虧,就要在另一件事情上找補回來。如若不然,人性的弱點從何處得以生根、發芽,以至於長成參天大樹?

嚴重抑鬱症患者綠珠、患有精神病的王元慶、被謀害至死的吉士,他們都曾經試圖參破人生,可參悟人生的過程被認爲是荒誕的,不得不接受世人異樣的眼光。“世人皆醉唯吾獨醒”,可醒來一看,世界早已不同!

《春盡江南》讀後感2

《春盡江南》是江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寫的是當代的事,不自覺的就覺得親近很多,讀當代的小說,就感覺是和小說裏的人不期而遇,一起經歷命運的擺佈,一起死一回。

八十年代末我高中畢業,也喜歡讀詩,不過那時我喜歡舒婷、北島,海子的詩就只讀過那首春暖花開,這麼多年,我覺得我自己就像家玉說端午的那句話:在辦公室裏一點一點的腐去。也曾經有過激情,透過了CPA資格考試,幾次想去北上廣,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卻不捨得離開舒適的工環境,始終沒有勇氣邁出那一步,到頭來,每天也是忙裏忙外卻稀裏糊塗一事無成。

家玉,原來叫秀容,認識端午時是一名純潔的、喜歡詩歌的大學生,第一次和端午相遇就獻出了自己,還天真的以爲端午也是同樣欣賞他,而端午半夜拿着她的錢偷偷跑了。這詩人是怎麼搞的!怎麼好意思把一個弱弱的女生丟在荒山野嶺。秀容爲了忘卻這段恥辱,改名家玉,但後來和端午偶爾的一次邂逅,竟使家玉離開馬上要和她結婚的燕升,和端午結了婚。真不知道家玉怎麼想的,也許詩人本身魅力無窮。和端午不同,家玉後來非常成功,在她身上你根本找不到曾經的秀容的一點影子,她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放棄了原來分配的鐵飯碗,學了法律,成了一個出名的律師。

書的前半部分比較平淡,但是看着看着就覺得哪裏不對,開始暗暗擔心家玉的命運,總是覺得她可能會遭到暗害,然而,她是得了癌症。當她得知病情,她選擇了離開,離開前她變了一個人,變得溫柔善良,對每個人都那麼的體貼。如果是我也許會變得壞一點,不給他們留想頭?然而人到這種時候,估計也不可能狠心對家人不好。

儘管隱隱約約的覺得家玉情況不妙,但是這樣的結果還是令我難過,可是每個人都是這世上的過客,誰會逃脫呢?

家玉在事業上一直很努力,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然而,她在死前卻反省自己是具行屍走肉,也許是相對端午而說,端午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活得更真實一些。可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誰又不是呢?

端午,一個落寞的詩人,工無趣,與世無爭,每天回家會聽德彪西、鮑羅丁等等,每天看歐陽修的《五代史》,他的世界與家玉完全不同,他也想改變自己,試圖寫小說,可是他又不能避免被這個喧囂的世界擾亂,直到最後家玉的死觸動了他,他的那首悼念家玉的詩《睡蓮》深深打動了我。

這本書裏還有一個人比較喜歡,就是唐燕生。那天晚上端午拿走秀容所有的錢,秀容只好徒步下上回城,而當時她還發燒,恰巧遇到唐,唐送她去醫院,後來倆人在一起就要談婚論嫁了,卻突然遇到了端午,於是秀容離開了唐,可是我怎麼都覺得唐更好一些,大概秀容心裏有詩人情結吧。多年以後,家玉去找唐,此時唐已成家,唐對待家玉像真正的兄長一樣,他對家玉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世上路有千千萬萬條,可是沒有一條是回頭路!找這樣的老公溫暖安全!

《春盡江南》讀後感3

翻這本書前,我只是很想知道,先鋒小說是什麼樣,翻完,也並不很清楚這本書和之前看的嚴歌苓的兩本有什麼表現手法上的不同。有待繼續研究。

它是這樣一本書,翻了一百多頁,似乎還沒什麼高潮,隨時棄讀也不可惜。到快二百頁時,有一種詭異的氣氛,你總感到有什麼事將要發生,不免猜測,整本書的氛圍瀰漫着一種詩人和精神病的氣質,人們常常在打謎語,似乎如元慶感覺,全世界唯有他這個住進精神病院的人是正常人。

很遺憾,我實在沒忍住,在讀到中後部分時,翻了結局,得知女主最終是死了,少了一點懸疑,就跟着探索她是怎麼死的。我一直在想,最壞的結局,恐怕是她到了西藏,雪崩而死,最精彩的結局,是她的死有某種隱喻,沒準死於一場精心策劃、早已預知的局;不過,雖然她最終的死法並沒新意,但還是挺感人的,尤其她說,把我埋在小區的樹林,這樣每天都能看着若若揹着書包上學,眼淚就下來了。

看到家玉訓斥孩子,逼迫他解題,立時想起小時候自己被爸爸逼着認鐘錶的恐懼,那個夜晚,媽媽去上夜班,爸爸就一邊喝着酒、看着朱時茂陳佩斯的小品,一邊訓斥着我認時針分針。我現在明白了,孩子是被家長們的暴躁教笨的。

看到家玉教育孩子的方式,我明白了,在這樣一個因你成績的好壞而時喜時怒的媽媽的影響下,你不可能不要強,你曾經恨她,可日後你愛她,因爲你身上已經深深打下了這種教育方式留下的痕跡——要強、進取,誰也說不清,這是好,還是壞。

昨晚十一點,一個兩週前接受我採訪的塵肺病士給我打了四個電話,手機靜音,沒看到,那時,我正讀到家玉叫來一幫揮舞着麻袋和大棒解決了房產糾紛。今早得知,這位塵肺病士昨晚被三個提着大棒的彪形大漢破門而入,傷了腿和腰,他的維權,必然是觸及了某些團體的利益,得罪了企業和政府,我的猜測尚且是,恐怕那家企業想到五月的開庭,要給他顏色看,而他則懷疑是政府。

事實上,他的手機號早在一個月前已打不進110、我是親眼見到,權力部門對庶民的控制是多麼輕而易舉。採訪那天,市長同志到他們村視察,他自然成爲維穩辦要按住的對象,他說我不鬧事,我進城,不在村裏待着還不行。採訪約在北京服裝學院旁邊的一個公園,後來,我慶幸約在這麼公開敞亮的地方,而不是咖啡館之類的。剛聊幾句,維穩辦電話問他具體位置,他說我不說,公安局早把我手機定位了,讓他們自己查去。結果沒過二十分鐘,我們採訪的地方,就有了兩個人來回走動盯梢,直到我們離開,一個是保安,另一個穿着環衛工人的衣服,顯然,他們造不成任何威脅,也只是盯着他不要鬧事罷了。我僅僅對“相關部門”的聯動和效率表示驚歎。也許我太嫩了,少見多怪吧。

總之,生活的劇比小說精彩。

我看到家玉選擇的這個死的方式,不禁想想自己,如果事先得知自己得了絕症,會選擇怎樣的死法?我覺得,瞞着家人對他們一反常態地好,簡直是最最殘忍的,因爲你死後他們要長長久久地懷念和痛苦,還不如臨死前對他們差一點,也了斷他們一點念想。可死前這種對親人格外的好,又是最最人之常情的。

過去看的小說,多是文革或民國時期,這麼當代的比較少,上一次可能還是大四時六六的《蝸居》了。看當代小說,是和主人公一起相遇一起錯過一起糾紛一起接受命運的擺佈,然後一起死一回。

《春盡江南》讀後感4

花了三天的時間讀完了格非的這部小說。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貼近現實的品了,近一時期以來,有評論家發現,許多善寫現實題材的家改寫歷史題材了,有些讓人憂心,確實也有點兒,特別是都市題材的,更是難有佳。這個混亂紛繁的當下,讓人有點無法下筆的感覺,格非似乎並不以爲意,故意貼得緊緊的,時不時地就把時下的熱點事件、社會新聞穿插進去,幾乎涵蓋了這個社會的各個層面,教育腐敗、醫療特權、食品安全、房地產黑幕、強拆,還有律師事務所裏那些形形色色的案件,矛盾無時無刻不在醞釀、產生、發展、惡化着,不過者又偏偏不去用力,也不去追究其始終,這樣的手法,值得借鑑一下——我只陳述事實,不表達意見,你能奈我何?敢於寫,且能寫到要害上,是要一定功夫的,也是要一定社會擔當的。許多家覺得不好寫,乾脆避而不寫,知難而退了,多少有些怯懦吧?畢竟每個時代都需要有它的書寫者。

通篇故事並不曲折離奇,所以,能牽着人讀完的,並不是淺層次上的故事,而是別的深一些的東西。一是者的語言功力,許多閃着睿智光芒的語句被者點綴在合適的地方,令人把玩再三,心下默然;二是者對當下現實的反思與追問,文中的人們無不拼命在尋找世外桃源,甚至在苦心營建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但是他找到或建起的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嗎?三是對人的本性的思考,者借他人之口,將這個時代裏的人進行了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分類,也頗值得玩味。

下面來說說文中的人物。首要人物就是男主人公譚端午,全文的視角大多是以他的日常生活展開的。他是名校的中文專業碩士研究生,而且差一點就讀了博士。還是早年叱吒文壇的知名詩人,到了當下卻成了時代的邊緣人,他妻子評價他是個正在“爛掉”的人,他成天鑽在家裏玩音響,讀《五代史》,過着幾乎與世隔絕的日子,或者說是他在故意迴避,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始終纏繞着他。家裏的大小事情都由妻子做主,教育孩子他不得插嘴,買房裝修他幫不上忙,而且還幫倒忙,車不會開,錢也掙不來。多虧有兩個鐵哥們,才讓他不至於混得太不像樣。這樣的男人真應了那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他由早年的放浪形骸、熱血不羈,急速轉變到後來事業上的苟且偷安,婚姻上的俯首聽命,讓人深感造化弄人,或許者還想表達一種個體在時代鉅變面前的無力感,所以爲我們塑造了這樣一個讓人愛不起來又恨不下去的角色。

圍繞在男主角身邊的女性主要有三個人:他的妻子、知己以及母親。

龐家玉(李秀蓉),譚端午的妻子,這是個順應時代的女強人,她受高人點化透過一些手段取得了律師資格證,並開始了社會主流人士的主流人生。她家裏家外一把手,與精明的婆婆周旋,爲兒子的學業操勞,她有溫情的一面,多次在處理案件時面對卷宗流下悲憫同情的眼淚。不過她也有缺點,有令人可恨的一面,她對兒子學業的嚴苛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對丈夫不忠,有偶爾的出軌行爲。但所有一切都在一紙診斷書面前化爲了烏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她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裏,她徹底懺悔了,並且最終對丈夫說出了“我愛你”三個字。

這是個多麼矛盾的女性啊,特別是在管教孩子方面,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但是轉眼過後她又會在兒子的睡牀前後悔自己的狂暴。社會殘酷的競爭透過這種近乎變態的高壓的家教方式傳遞給了下一代,給孩子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者對其有着顯而易見的批判。單憑這一點,也值得許多爲人父母的來讀讀這本書。

不過,文中兒子若若的成績忽高忽低的變化又太過於戲劇性了一些,小學時以年級倒數第二的成績轉入重點小學,初中又是走後門進的重點中學,居然還在期中考時考到全年級第八十三名,儘管後來跌到三百名,仍然有點不真實的感覺。

綠珠簡直就是爲中年譚端午量身訂做的。那是個能將艾略特的《荒原》的幾個不同版本都一字不落背下來的文藝女青年,略帶憂鬱,略帶天真,有時喜怒無常。有時善解人意,帶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對人無害,又輕易地能被人騙,這樣的人真的存在嗎?值得懷疑,我們身邊不缺女文青,缺的是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女子。因爲女文青們也大都是很實際的,她們大多待價而沽,期待某日釣到個把高富帥,真正能把譚端午這樣的落拓文人看在眼裏的實在是稀有動物了吧。

譚端午母親張金芳是個頗不簡單的老太太,她能將律師女強人的兒媳婦治得服服帖帖,她足不出戶,但能透過一臺25吋的彩電獲取大量的外界資訊,兒子兒媳請她去唐寧灣剛裝修一新的房子里居住,她劈口就說不去,因爲她知道裝修有害物質的“半衰期”會長達七年。“半衰期”這詞兒也太專業了些吧。不過有這樣一個極品老媽,譚端午的個性或許反倒又有了些理論上的依據。

陳守仁與凌吉士是直接影響着譚端午生活的兩個人,前者死得很是慘烈,之所以安排給他這樣宿命般的結局,可能包含着者的一種批判意識,走在時代前端的這類人們,可能是走得太快了些,所以註定會摔跤,甚至是吃大虧。凌吉士始終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他串起了許多人和事,缺了他還真是不行。

文中穿插了許多次要人物,但是也很出彩,甚至讓人懷疑這些人都是有原型。扒灰的老馮,玩世不恭的小史,黑白兩道都混得來的國舅,欺軟怕硬的小鋼炮,開破奧拓到處混飯吃的文聯老田及幾個畫家們,海外歸來大發牢騷的宋蕙蓮,光頭飯店的老闆,詩歌研討會上的那些人,無一不生動傳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對小顧的描寫筆墨不少,但人物形象有些扁平,不真實感強烈,保姆小魏也有點類似的感覺,她們沒有強烈的愛恨,像任人擺佈的玩偶。

文中最另類的人物應該是譚端午的同母異父哥哥王元慶了,那個不知是真瘋還是假瘋的人。詩人和瘋子最讓人搞不懂,而他偏是二者兼佔。經歷很傳奇,但是又太傳奇,你無法想像一個書呆子型裁縫會去倒賣鋼材併發家,不過後來去搞烏托邦實驗倒是還有可能,可惜壯志未酬身先傷。他一手建成的那座現代化的精神病院有些隱喻的味道,同時這醫院也充當了一回新聞背景——上訪人員被關精神病院似乎成了一時的風氣,者對這一橋斷的'輕描淡寫更強化了這一論斷。

最後來談談不足。

者像個醫生,只診病,並不負責開藥方。文中的環境描寫,少有風清氣爽的時候,要麼是霧霾煙塵,要麼是陰風呼嘯,要麼是各種臭味混雜,要麼就是大雨也洗不清的污濁河流。一邊是林立的高樓,一邊是殘破的村落。幾代人精神的後花園“花家舍”到了當下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被一個四川來的精明人打造成了“銷金窟”……這類似於大夫把脈後陳述病症,但只一味搖頭,並不下筆開藥,似乎病人無藥可醫?不得而知。男主人公的無力感太強,膽小怯懦,連在心裏或口頭上要點強都難。這種病態的知識分子形象,讓人很失望,真擔心現實中的知識分子們也如此。

要說,掩卷之後什麼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還是當屬教育問題,譚良若的命運一直把我的心揪得緊緊的,幾次都擔心這孩子會撐不住的,特別是鸚鵡丟失之後,已經到了喪魂落魄的地步了,沒被逼上絕路真是奇蹟。不過,者給這可憐孩子安個改過自新,奮發圖強的結尾還是讓我感到有些突兀。這孩子怎麼一夜之間就“開竅”了?

總之,爲一部反映當下時代病症的小說,儘管並無藥方,仍可爲一個病理標本留與後人一覽。

《春盡江南》讀後感5

《春盡江南》看完時,去了一趟湖南。在喝過湘江的水,看過張家界的奇峯險山後,再回頭看江南的家鄉,正是白光閃閃的盛夏。春已走遠,心的灼熱也如盛夏驕陽般灼熱。

格非是位大氣深沉的家,《春盡江南》是其耗10年心血的長篇小說系列的收官之,也是我讀他的第一本小說。與其說他的小說在講故事,不如說是他對社會鉅變帶來精神上鉅變的思考更爲合適。

就像用鏡頭記錄了我或者你、他、她身邊幾十年的變化,一切都那麼熟悉,又有無言的悲涼。我已經找不回曾經如根一樣深深紮在記憶中的故鄉了。房子造起又拆了,路剛填上又挖了,象古董一樣的老樹不知怎麼就找不到了。每一年都有很多全新的名詞擠進耳朵來,又有很多象一陣風一樣離開。不是隻有我,生活在這個年代,很多人都有這種找不回根的哀傷。

格非正是透過小說中的男主人公譚端午的眼睛來記錄這一切變化的。

說得不過是譚端午和龐家玉這一對夫婦尋常的生活,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從認識到結婚以及婚後枯燥平淡的生活,一切顯得瑣碎、焦躁而又神經質。買房子、丟房子、找回房子;讀書、工、賦閒;學生、知識分子、頭子、底層警察、暴發戶、遊離在社會邊緣的無業者,以民間衆生相來解讀一個時代。

個人認爲格非寫這篇小說有非常巧妙的編排。就像夏天的竹林,本是清幽雅緻的地方,因爲一聲聲蟬鳴的干擾,竹林也世俗起來。世俗無人可逃。小說的前半部分看得人眼花繚亂,充斥了太多的事件。妻子龐家玉在時代的大浪中隨風逐浪,不停步的追逐使她擁有了世俗的成功。因爲“她已經摸到了時代跳動的神祕脈搏,認定和那些早已被宣佈出局的酸腐文人搞在一起,不會有什麼好結果”。丈夫譚端午在這個躁動的時代前,是位受人仰慕的詩人。雖然他知道莫奈,聽德彪西的《貝加莫斯卡》,真心愛着池塘的蓮花,又能寫出蓮花一樣的詩,但在時代的聲聲噪鳴下,消沉得只是每日疊高了枕頭賴在牀上看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如果不是因爲能幹的妻子改善的生存環境,爲傳統文化人的譚端午世俗生活的將會落魄而無尊嚴。

看看因爲時代與生存產生的各種化學反應吧!譚端午的同學徐吉士在名利的路上越走越寬,在恪守內心價值的路上卻越走越窄;譚的上司馮延鶴以莊子似的哲學保持內心的高潔,卻在現實中無比艱辛地撫育着孫子,給了兒媳與孫子生存的環境,還要在世俗面前飽受流言蜚語的攻擊,尊嚴貶低;譚的哥哥曾有聰慧的頭腦,卻抵不住權勢的脅迫,最終以在壯年的精神失常來了卻一生;譚的妻子龐家玉,人生的信條是“一步都不能落下”,轟轟烈烈地將自己席捲在紅塵滾滾的人潮中,卻在內心難掩無比的孤獨與寂寞。曾經是烏托邦似美好存在的理想淪爲了不合時宜的酸腐,曾經寄託了情感的純淨的詩之淚變異成了盛夏裏多餘排泄的臭汗,曾經是情操高尚的隱士居住的小島,當下則變成“銷魂蝕骨”的淫窩,就是時代轉變最好的諷刺。

小說最後以龐家玉癌症離世收尾,在時代的洪流前,生命終歸渺小而無力,有用或者無用,都難掩人生的荒涼

格非的對時代的思索寄存在小說的末尾,比如龐家玉最後再入西藏,有種宗教似的皈依,這也是種精神上的迴歸;比如譚端午對時代“重歸淳樸”的寄望,比如那個在優渥富足的生活中無所事事的綠珠最後決定在幼兒園當一名老師,因爲“在當今時代,只有簡單、樸素的心靈纔是符合道德的”。譚端午和龐家玉最後也領悟到內心保留着彼此的愛,在家玉死後,譚端午戒了煙,並完成了最初的那首詩。如同在嘈雜的世間,有人最終還是找到了打動內心的音色。形似枯槁,心卻未死,詩意江南等待時代的又一輪春色。

《春盡江南》讀後感6

《春盡江南》這本書的主人公取名端午,也許隱喻屈原,還有睡蓮,也許代表着社會中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極少部分人,他至始至終參與社會變革之中,卻以旁觀者和局外人的視角冷眼看待其他人在生活急劇變化中的各種表演,他代表着社會中極其稀少的那部分人,在強大的社會變革和急劇的社會變化中,無從適應、力不從心,每天墮落一點點。

關於品的表現形式。《春盡江南》讀起來好象和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有點類似,包括書中的哲學思考和對人生意義的追問,都有相似之處。這也體現了者爲學者型的家,對於小說結構和敘述方式的超強掌控能力,體現了品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儘管,我們更看重的是內容,但完美形式上的閱讀效果,往往也不容忽視。

關於與生命和解的思考。在通向生命的盡頭,每個人都得學會寬容和憐憫,在繁華落盡之際,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一切都終將過去!在經歷了人生的是是非非之後,我們回過頭重新審視走過的人生路,做過的人生事,一定會頓悟很多、覺悟很多……也許唯有愛,和解,寬容,能夠解決社會中的矛盾,尤其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品的後面,綠珠原諒了陳守仁,選擇了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讓心靈歸於寧靜。

好的家往往是對社會的生存困境最有深刻體驗和揭示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格非老師的《春盡江南》無疑是一部非常難得的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