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

讀後感3.13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1

談這本書感想,個人感覺我必須說說培根本人背景、所處時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落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母親是文藝復興時代一位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再加上才華出從,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國會,1596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任命爲特別顧問,1617年被任名爲掌璽大臣,1621年捲入受賄案被捕,1626年因風寒去逝。如些顯赫的人生背景,我們可以感覺到,怎本書的出發點與目的,個人感覺裏面談到國家與政治的隨笑,都不是我喜歡的文章,大多數文章都是以國家利益爲衆的前提來寫,所有的思想都是爲了國家,爲了女王,我個人比較喜歡從人性本生來寫事的書;

本書不喜歡有三,一是基於培根的背景,所處時代,當時所處地位,寫本書的基調,都是爲了國家,把女王利益高於一切的基調;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師職業,職業和權位使然,需然環環緊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證據一樣;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論題,都是在談大道理,教人如何爲國,出發點是爲國家上層人士,與如現實的生活相距甚遠,我更喜歡發自普通人心底的書籍,描述人心靈的故事。

當然本書肯定是好書,喜歡有三,一是裏面有很多文章,如談天性,談膽大、談愛性……等等都是我喜歡的內容,特別是談天性一文,讓我感觸頗深,對小孩的培訓上有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是最後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長野草,所以讓他適時地給前者澆水,將後者剷除”。二是這本書是本偉大的書,特別是對於青少年時期小孩子,我個人感覺就是必讀,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裏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讓小孩熟記於心,教與他們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三是全文都是激勵爲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細細品味的哲理性語句,當認爲生活對自已不公,受盡折磨時可是療傷的哲理文字。

並且可以肯定,他絕不是一個依仗家庭而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在他的隨筆集中可以看出,他對《聖經》是很有研究的,或許可以對其中的篇章信手拈來(雖然一些片段出現了錯誤);他對歷史深感興趣,對於歷朝各代的王侯將相之事如數家珍;至於希臘神話更是融匯在各篇隨筆之中,着實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2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具或退隱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枝末節,但對於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

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類的本性也需要學問誘導,而學問本身又必須以經驗來規範,否則便太迂闊了。

機巧的人輕視學問,淺薄的人驚服學問,聰明的人卻能利用學問。因爲學問本身並不曾把它的用途交給人,至於如何去應用它,那是在學問之外,超越學問之上、由觀察而獲得的一種聰明呢!

讀書不是爲着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說,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它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於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他就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如果他很少辯論,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讀書,就需要很狡猾,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裝知道。

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於想象,數學使人精確,自然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總之讀書能陶冶個性。不僅如此,讀書並且可以剷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礙,正如適當的運動能夠矯治身體上某些疾病一般。例如:滾球戲有益於腎臟;射箭有益於胸部;散步有益於腸胃;騎馬有益於頭部等等。因此,假若一個人心神散亂,最好讓他學習數學,因爲在演算數學題目的時候,一定得全神貫注,如果注意力稍一分散,就必得再從頭做起。假若一個人拙於辨別差異,就讓他去請教那些演繹派的大師們,因爲他們正是剖析毫髮的人。假若一個人的心靈遲鈍,不能舉一反三,最好讓他去研究律師的案件。所以,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3

《培根隨筆》爲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話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綻放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4

“知識就是力量”,相信大家對這句話並不陌生吧!是的,這就是《培根隨筆》的作者,培根所提出來的。雖說他的一生中沒有什麼科學的新發明,但他的這句話對當時的科學發展影響很大。據說,培根就是因爲露天受風寒而逝世的。多麼偉大!多麼悲壯!爲此,我仔細的讀了《培根隨筆》,果真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中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談學問》和《談逆境》這兩章了。

先說說學問吧。想必大家也知道,我們現在每天辛苦地學習,是爲了什麼?當然是爲了獲得學問嘍!但雖說現在我們每位同學都在一個教室裏,聽同樣的老師講課,做同樣的作業,可爲什麼最後的成績不同呢?這就要看個人方面了。俗話說,“笨鳥先飛”,無論你天資怎樣,但只要努力了,終究還是會有回報的。可有的同學偏偏不這樣想,自恃聰明,懶得去努力。是的,可如果你不努力,就算有再好的天資又能怎樣?培根說到的一句話很有哲理:“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學習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樣,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滋潤。”這不禁使我回想起《傷仲永》這篇文章。文中的方仲永,本是個天資聰慧的孩子,可因未學習而導致才能泯滅,淪爲平民。這是否能對我們有所啓示呢?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已經沒有方仲永那樣的天資,如果再不付之於努力的話,那結果會怎樣?可能比平民都還不如吧!

再談談逆境。培根在書中對順境和逆境作了詳細的分析,其中有一句話說道:“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欽佩。”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擁有永遠的一帆風順,逆境是難免的。可偏偏有的同學容易在逆境面前低頭。有一句話說得好:“海水不遇到礁石,就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是的,沒有逆境,我們的人生將平淡無奇;沒有逆境,我們的生活將索然無味。只有勇敢的接受逆境,並堅持將其打敗,那纔是真正的人生!

正處於學生時代的我們,在接受學問的同時,難免會遇到逆境。但只要我們勇敢的去挑戰逆境,在成長的道路上奮勇前進,相信終有一日能看到雨過天晴後的美麗彩虹!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5

每個少年的眼睛,黑白分明,猶如一塊幕布。勇敢、衝動、懦弱、嫉妒、困惑……所有屬於青春的絢麗色彩都在那黑白分明的幕布上上演。我也曾經讓嫉妒衝昏了頭腦,最終,理智還是勝利了。

讀完《培根隨筆》之《論嫉妒》之後,我才知道嫉妒給人帶來的危害之大。培根曾經說過,嫉妒是一種病,一種傳染病。它還是一種最邪惡、最墮落的情感,因此也是魔鬼的本性。原來,我也當過一回魔鬼。小時候的我,總是羨慕鄰居家孩子的漂亮衣裙,恨不得將這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據爲己有。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這是嫉妒,是一個佈滿陷阱的深淵,我膽怯地邁出第一步,於是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的存在,讓嫉妒暫時矇蔽雙眼。

小學的我,開始羨慕班級裏的“領頭羊”,也開始變得不喜歡與其他人交流學習,生怕其他人超越自己。心裏的魔鬼在不停咆哮,掙扎,指示着我嫉妒成狂,變得自私自利。不,我討厭這樣的自己。與此同時,我也漸漸明白了,成長如同參加跑步比賽。看到別人比自己跑得快時並不一定會着急悲傷,唯有被同一起跑線上的人日漸超越時,纔會着急悲傷,甚至嫉妒。我急了,也曾經想過做一個“趁着黑夜在麥田裏撒播裨子的嫉妒者”,可理智告訴我,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否則最終害人害己。我想如今,理智已走在嫉妒的前頭,而我的心智也漸漸成熟。隨着時間的推移,那段年少無知的往事也被埋進了青春的墳墓。

其實,羨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向前走一步,可以變爲欽佩,將其視作榜樣。向後退一步可以變爲嫉恨,將其視作敵人。可是,沒有人是完全的天使,也沒有人是完全的魔鬼。於是,就有了一顆漂浮不定的心。可我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就算是深淵,就算跌入谷底,也有爬出來的一天。少年的我們,不會讓嫉妒充斥着我們眼前的世界。我們都不是天使,都不完美,可我們依舊喜歡愛護這個缺點多多的自己。

幕布上的青春糗事仍在上演。嫉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擁有一顆推崇嫉妒的心。願我們都站在羨慕的前方,遙望未來;願我們都把嫉妒埋入青春的回憶……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6

《培根隨筆》,可謂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字字珠璣,是培根生活的結晶,是人生的智慧之作。它雖是隨筆,篇幅幾乎都不長,但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對於人生、哲學、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的認知與思考。

這本書,呈現給你的,是多少精闢的哲理!潛移默化中,你會從中逐漸領悟到這些老練銳利的文字的振聾發聵的力量。而這些文字之所以會具有這種力量,我想,這與《培根隨筆》的作者——弗朗西斯·培根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有着密切的聯繫。弗朗西斯·培根出生於位高權重的官宦之家,他聰慧而富有才華,被伊麗莎白女王稱爲”朕的小掌璽大臣“,他十二歲就上了劍橋大學,但父親早逝,又是次子,所得的遺產並不多。弗朗西斯·培根自立謀生,成爲律師,經歷幾次沉浮成爲朝廷重臣,卻又牽連因一樁受賄案而罷官爲民。培根一波三折的經歷,爲他寫《培根隨筆》奠定了豐富的社會認知經驗與人生閱歷,但同時也不難看出,封建時代英國王朝所統治時期思想文明的日漸落後,而培根正是對於時代新思想文化熱潮所提出的革新觀點。

這其中,也有培根對於人的性格、行爲所提出的建議。譬如《談報復》,但有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你是不是會報復呢?培根認爲,”報復是一種野道,人性越是趨之若鶩,法律就越應將其剷除“,道理確實如此。當你的仇恨埋藏在心裏越久越深,仇恨越會吞,噬你的心靈,但你的心中卻不會認爲自己的仇恨有什麼錯,會給他人帶來如何之深的傷害,那麼,我們爲何不放下這不可挽回的令人耿耿於懷、心痛不堪的仇恨,去寬恕他人?“寬恕別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若干年後,回首這歲月的往事,你不會因爲報復而無奈、悔恨亦或是悵惘,寬恕了,氤氳心頭的,只會剩下縷縷的感動與安慰。

在相似的人生追求與軌跡下,很多的靈魂都在迷失,在彷徨,在苦悶。閱讀《培根隨筆》,可以讓我們的心靜下來思考。《談厄運》教給我們厄運可以造就堅韌,培育美德,使人的意志愈加堅強,在厄運過後總會有春風十里;《談父母與子女》則啓示我們父母對於子女的溺愛會加劇自己的不幸,同時也會影響子女之間的和睦,加劇勾心鬥角;《談花銷》則使我們懂得如何去花銷……

《培根隨筆》使我們在時光荏苒中,懂得了成長,懂得了人生。當你的心累了、傷了、亂了,不妨暢遊在這本書當中,放飛心靈,同時亦在品味道理。細膩之處,如明亮璀璨、馨香流轉……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7

<培根隨筆>是與<海底兩萬裏>一起買的,起初,我對它比對<海底兩萬裏>更沒有興趣,除了看起來古板的書名,還有剛開始翻閱時乏味的內容,都使我不願再看它第二眼,於是,它被我殘忍地扔到了亂七八糟的舊東西里。在網上,我瞭解到這是一本評價極其高的書,看了出於書中的各種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這是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從雜物堆裏將被埋幾個星期的<培根隨筆>翻出來,沉下心,將書翻開。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作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論美>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重點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貌與美的德行結合,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賞,轉眼便是過眼雲煙;而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隨筆>的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讀着它,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使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8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而我聽到哲學家這個稱謂。不經撇了撇嘴,哲學家不就一片長篇大論嗎?有什麼好看的?於是不情願地翻開了這本薄薄的書。看看目錄,全是什麼論啊,談啊,說啊,必然是一本無味的書。然後我繼續翻開閱讀,手裏無奈的拿着準備批閱的綠色熒光筆。

我不得不真實的說,我讀過一本談論哲學的書,叫《蘇菲的世界》。而這本書充滿魔幻色彩,而且能用一種奇幻的文風,帶着我走近哲學的世界。蘇菲這個普通的小女生,因爲有了那一封封娓娓道來的哲學問題,漸漸愛上了哲學。我的表姐因爲讀了這本書,就報考了哲學系。這本書讓我看到,雖然哲學聽起來是枯燥的,但是也有它的樂趣所在。

可這本《培根隨筆錄》我也不得不看,帶着一點對哲學的啓蒙知識,我開始了閱讀,裏面的很多知識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我看到了一個知識淵博的培根,一個善於總結的培根,一個有藝術情趣的培根,一個堅持真理的培根。

就拿《論園林》來說吧,讀了前面的《論真理》等一系列的較高深的哲學問題後,看到這一篇不禁讓我覺得耳目一新。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培根不僅僅只是鑽研學術方面的問題。對這樣的美的藝術也有很深的修養。

他能辨清一年各個月份、季節中園林應種植的花木,能分別花木之中最芳菲的花的名字,並給它們排名。在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培根不僅僅是個作者,更像是一位園林藝術師,將如何種植美麗花木,如何使自己的園林更加美麗的知識毫無保留的告訴我們。

我認爲我今後也應該像培根一樣,隨時把自己的思想記錄下來,最後翻翻本子,重新閱讀自己以往的思想和心路歷程,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畢竟我的生活閱歷還有限,不能對這本書內的哲學知識全部理解。媽媽也看了這本書,和我一起探討。這裏面的許多知識媽媽也不能理解,覺得很深奧。所以可見培根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獨特的見地是多麼的到位。雖然我不太喜歡這種較爲枯燥的文風,但是我能感受到其中所展現的哲學的魅力。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9

《培根隨筆》是十九世紀英國的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之結晶。在這本書中,培根幾乎談遍了人類生活的的方方面面。他見解獨到,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

我是在六年級的時候接觸這本書的,當初是因爲朋友的極力推薦,其實我當時很不以爲然。但之後某一天因爲實在無聊,才讓它重見天日。不知不覺中,我竟然迷上了這本書。每個章節我都要看許多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論死亡》中的一句:“復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愛戀之心足以蔑視死亡,榮譽之心會獻身死亡,悲痛之心會奔赴死亡,恐懼之心會預期死亡。”

對此,我深有感悟:一個人在仇恨的驅使下,可以做出任何事,爲了報仇,就連付出性命都在所不惜;當兩個人相愛,並且愛得很深的時候,死亡便在他們心中變的微不足道;人爲了獲得讚賞,爲了讓自己名留青史,爲了讓別人在提到自己的名字時用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可以將自己的生命獻給死亡;一個人在極度悲痛、傷心之時,可能會因爲承受不住而自殺什麼的;人在因爲什麼東西而擔驚受怕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未來,爲自己的命運而擔憂……雖然我可能永遠不會因爲這些東西而投向死亡輕柔的懷抱,因爲我的人生很平淡,而且可以說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很平淡,但這並不妨礙我追求轟轟烈烈的人生,甘於平凡,卻不甘於平庸。

雖然我現在並不大,但也並不小,已經能明白死亡的含義了,死亡意味着離別、痛苦,不僅是自己的,還有家人,如果爭氣一點的話,可能還會有更多人,但我覺得能爲別人作出貢獻的死亡纔是有意義的,像普通人一樣,碌碌無爲的過完自己的一生。我不想在生命的盡頭,當走馬燈放映時,像看一場爛片一樣索然無味,甚至心生厭惡。“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每當我吟誦李清照的這句詩時,就會心潮澎湃。有人可能覺得我好高騖遠,都還沒成年就想死的事,但我覺得這是對人生的一種不滿,是一種拒絕平庸的表現。

培根的每句話都蘊藏着做人的道理,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三觀非常正直的人。《培根隨筆》中,他的每一句話都更能讓讀者在閱讀中塑造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看完這本書後,我印象中的培根是個語言正中紅心,但同時令人遐思的牙尖嘴利的英倫紳士的形象。

《培根隨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很享受與它相伴的時光。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10

在閱讀《培根隨筆》後,大概大家都會想,培根理解感情、事物是如何深刻長遠,針針見血。

在隨筆中,他更顯於口語表達,但是卻也生闢難懂,也許是隔了時代的關係吧。他多用引用手法,引用史上衆多哲人的話,或點明主題,或對錯誤的言論進行顛覆,很大膽。而且熟知如此之多的偉人言論,他也必是飽覽羣書吧,且他對很多的偉人也有行爲、人平的瞭解,包括他們的成功、感情,似乎都非常清楚,而且對此也作了描述、分析、論證,書中也引用過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諺語,也讓人見識大增。培根應該極愛《聖經》,因爲隨筆中大量提及《聖經》中的人物及言語,而且引用也到位,這既可證明他深厚的文學功底,也可證明《聖經》的名不虛傳。

而在真正的內容上,讓人更是大獲收益。在隨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覺深刻到了極點,在一些貼切你內心的東西時,更是猶如一把利劍,越加鋒芒,插進你的內心,並像某種生物在你的內心越鑽越深,把你的某些不敢承認的情感心理曝露出來,但之後你又覺得心安理得,並開始決定擺脫它。例如,在《論嫉妒》中,他對哪些人容易嫉妒就作了精確的分析和細緻的`描寫,無德者,好打聽閒話者,無法克服缺陷的人,等等。在這些人中,差不多都不是什麼說得上口的,我也有過嫉妒,大家都有過。但嫉妒也不就正如《聖經》中所說的“兇眼”。有利有害,嫉妒也可使人擁有上進心。

我則最喜歡書中這句話——一個本該秉承天意,追求高尚目標的人,卻一事不做而只拜倒在一個小小的偶像面前,成爲自己感觀的奴隸,而上帝賜以人眼睛,本該有更高尚的用途的。當我深入它,我更爲自己以前的某些行爲感到懊悔與不恥。我想我從小就自負,卻到現在變成嫉妒他人,我是該反省了。我認爲自己應去追求更高尚的東西——雖然現在的自己並不高尚,而且想要高尚也並不容易。

在《論友誼》中,他只就君主帝王來說明友誼,而且在他的短文中,說明也多是舉君主帝王,爲什麼?而且在多篇短文也與國家、君王、政治有關,如《論叛亂》《論貴族》《論宮廷表演和狂歡儀式》及《論帝王》等,這又是爲什麼?

他爲何對事物有如此深刻見解、精闢總結,是他飽覽羣書,還是親身經歷或想經歷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11

我是第一次讀《培根隨筆》,剛看了個開頭,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

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

《培根隨筆》全書共分爲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第五篇——論逆境,裏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順境中不乏恐懼與厭惡,逆境中也不乏安慰與希望。刺繡時,將生動的圖案繡在黑布上,比起陰暗、憂鬱的圖案繡在淺顏色的布上,更讓人愉快——悅目纔會賞心。美德猶如珍貴的香料,只有當焚燒或碾碎時,才最爲芳香。順境最能顯示邪惡,逆境最能顯示美德。

這段話,使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看過的故事《你應該做一顆豆子》,篇幅很短卻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有趣:猶太人說,這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應該是最快樂的,因爲他們永遠不必擔心豆子賣不出去。

賣豆人在豆子賣不出去時,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漿,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漿賣不成功,可以製成豆腐,豆腐賣不成功,變硬了,姑且當做豆腐乾來買。且豆腐乾也賣不出去的話,那麼就把豆腐乾醃起來,變成腐乳。

第二種選擇是賣豆人把賣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讓它發芽,那麼更加妙極。幾天後,麥豆人可以改賣豆芽,豆芽如果賣不動,那麼幹脆讓它長大些,賣豆苗。

而如果豆苗賣不動,就再讓它長大些,移植到花盆裏,當作盆景來賣。如果盆景賣不出去,那麼就再次移植到泥土裏,讓它生長,幾個月後,就會結出許多新豆子。你想想一顆豆子現在變成了上百顆豆子,那是多麼划算的一件事。

文章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一顆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時候,都有無數種精彩選擇,更何況人呢。我們在遭遇不順時,至少應該比一顆豆子更堅強吧。

它讓我明白了正是逆境給予人的壓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勇氣,放下憂傷,發現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容易體會到美德,若把它當做是自己的一個特別的機遇、一個磨練自己的機會,從而也就會得到許多做人與處事的道理,更會使自己在人生的畫卷上繪上了獨特且綺麗的一筆,我想論逆境就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12

《培根隨筆》是與《海底兩萬裏》一齊買的,起初,我對它比對<海底兩萬裏>更沒有興趣,除了看起來古板的書名,還有剛開始翻閱時乏味的資料,都使我不願再看它第二眼,於是,它被我殘忍地扔到了亂七八糟的舊東西里。在網上,我瞭解到這是一本評價極其高的書,看了出於書中的各種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這是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從雜物堆裏將被埋幾個星期的<培根隨筆>翻出來,沉下心,將書翻開。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作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角,能夠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論美>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重點論述人就應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貌與美的德行結合,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賞,轉眼便是過眼雲煙;而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隨筆》的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讀着它,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使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13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着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我印象最深的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爲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爲,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用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裏有“金礦”。

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爲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已經充分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會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爲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柺杖,扶助我們站起來。這永遠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每當一個人迷茫時,第一個伸出援手的人,必定是他的朋友。只有朋友纔會時刻幫助你,保護你,讓你走出黑暗的地方,一起欣賞陽光的燦爛。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14

說到培根,誰都會想起他那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的確,當今社會,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這個暑假,趁着閒暇時間,我有幸拜讀了他的著作——《培根隨筆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猶如當頭棒喝,擊醒了不知多少夢中人。

培根,他是命運多舛的一個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時就受盡了功名利祿的薰陶,長大後也就順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經歷浮沉的宮廷政變後,他最終被罷去官職。在滄桑的歲月裏,他的人生受盡了苦難的歷練,也就越顯得芬芳。讀他的文章,就像在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賜教,須耐心傾聽,反覆揣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爲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信手拈來的一句話,甚是耐讀,索性將它摘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後,竟被我品出幾分味道來,我想不僅厄運能發現美德,它還能使自己更透徹的看待自身缺點。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爲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800字(二)_初一作文15

《培根隨筆》是與《海底兩萬裏》一起買的,起初,我對它比對《海底兩萬裏》更沒有興趣,除了看起來古板的書名,還有剛開始翻閱時乏味的內容,都使我不願再看它第二眼,於是,它被我殘忍地扔到了亂七八糟的舊東西里。在網上,我瞭解到這是一本評價極其高的書,看了出於書中的各種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這是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從雜物堆裏將被埋幾個星期的《培根隨筆》翻出來,沉下心,將書翻開。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作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論美》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重點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貌與美的德行結合,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賞,轉眼便是過眼雲煙;而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隨筆》的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讀着它,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使人受益匪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