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電影《阿甘正傳》讀後感

讀後感6.1K

對於我,《阿甘正傳》並沒有給我帶來想象中的震撼,取而代之的卻是對電影本身和自我的審視。

電影《阿甘正傳》讀後感

首先在人物形象方面,阿甘雖然被介紹爲一位智商不健全的人,但在電影中並沒有過多地表現他“傻子”的一面。在絕大多數人心中,所謂智商低一定是講話都講不清楚、不明事理、思維緩慢的人,但影片中這些“特質”都沒有被明顯地表現出來。相反,阿甘十分清楚“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這句話的含義,從這一方面來看,阿甘並不是個傻子。更不可思議的是,阿甘有他特有的長處:從小跑步飛快,青年時很適合當兵,戰後乒乓打得很棒,中年時懂得追求理想與愛等等。正如許多感嘆“傻人有傻福”的人所感受的,阿甘似乎不再是個“傻子”,而是一個十足的幸運兒。

這也許和我們心中的設定有所偏差——爲什麼?我本是來看一個傻子是如何艱苦地突破社會的重重障礙,透過極爲痛苦的“破繭重生”而重新定位自己的呀!爲什麼阿甘的成功來得那麼幸福快樂呢?是電影表現出現差錯了?

這是我一開始的想法,其實不然,電影之所以沒有將阿甘的人生苦難化,是因爲他想用更樂觀的視角記錄一個“原本不幸者”的人生,用更客觀的鏡頭講述每個人都經歷的坎坷。我相信你不會忽略阿甘在車上沒位子坐時的無措、被惡童追趕的恐懼、心愛的珍妮掉頭而時的無奈……也許你對此不屑一顧——這些都只是阿甘暫時的弱勢而已,後來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那麼,這就是電影告訴我的,在我生活中的許多不幸只是暫時的。也許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某些不幸因素會影響很長的一個階段、甚至是人的一生,我們因此感到無奈、痛苦,並不斷地掙扎在因素限制的人生中,這樣甚至會致使因素存在得更長久。而這部電影就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成功的正面例子:阿甘有一個極爲長久的、客觀的不幸因素,即智力低下;以及衆多如上文所述的外界影響因素。但電影逐漸地隨着阿甘的成長將這些因素淡化,用阿甘單純看世界的眼光告訴我們:不要考慮那麼多所謂的影響因素,我們只不過是在享用一盒未知的'巧克力,我們只要用心走完人的一生,所謂的痛苦並不需要深思熟慮地考慮怎樣承受,繼續走下,我們擁有愛、擁有自己真正的心靈,這便是幸福的一生。電影給我們的視角,沒有刻意地刻畫阿甘對不幸的抗爭,而是每當阿甘面對那些“不是很甜美的巧克力”時,呆呆的裝作不理解或忽視,甚至是轉身筆直地、卯足了勁地奪命狂奔……也許這就是這部影片帶來的簡單、溫暖的正能量。

關於智慧

阿甘的成功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困惑——既然一個智商低下的人可以獲得成功,那我們爲什麼還要拼命學習、追求智慧?做一個認知能力、反應能力、學習能力低下的人不是依然可以擁有幸福嗎?更勝者,“越聰明,活着內心越痛苦”的說法也是一次次地不斷被證實。對此,我與其他人也曾有探討,但他們並沒有能夠給我滿意的答案。我想,大概是因爲大家對智慧的定義是曲解的——很多人認爲學習知識基本上就是智慧的全部內容,如果憑這一點來看阿甘的成功的話,智慧真的與成功無緣了。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學習知識,只是通向智慧、可見的、被大多數人使用的一種“捷徑”,是的,沒有一條道路比知識與智慧連接得更爲緊密了。即便如此,我們看似擁有許多知識的人,往往卻不能夠將真正的智慧引入生活:衆所周知,我們在學校學習的許多深奧知識在以後的生活中很少會運用到;許多學生讀到了博士學位,淵博卻侷限的知識卻只是可憐地被運用在每學期論文上。而與此相反,阿甘雖然幾乎沒有知識和所謂的“手段方法”,但他卻在用心生活、用心愛他人、用心愛祖國、用心保衛理想和尊嚴、用心做他自己。我想這就是屬於阿甘的智慧,一種簡單、令人幸福的生活智慧。我想我們找到了答案,智慧,脫離智商知識因素存在於生活之中,是可能的,它將創造一種簡單的幸福感;反觀自身,我們用知識在生活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智慧,是極好的,它將帶來更加多元、更加深刻、並更富有意義的人生。當然有的人覺得,智慧會帶來憂慮,其實這種憂慮會帶來更加深刻、與衆不同的價值

智慧的價值無限而多元,阿甘的智慧讓我們學會簡單生活、幸福地活着。

關於理想

過覺得和一個傻子談理想簡直可笑。但電影卻告訴我,當傻子擁有理想、併爲之不顧一切地付出努力和堅持的時候,是多麼讓人動容、多麼勵志。

第一次談到理想時,珍妮問他:“你有夢想嗎?你夢想成爲什麼人?”,“我將來不成爲我自己嗎?”這是他的回答。一開始以爲他似乎是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多麼珍貴、美好的理想!“成爲我自己”,這個理想看似簡單易取,但事實上,在社會中的許多人往往迷失了自己,併爲此痛苦不已。楊瀾在《成功,沒那麼痛》一文中曾說:成就,從發現自己開始。我想,當我們大談特談自己所謂的理想,想成爲各種成功人士或下一個誰誰誰的時候,就應該捫心自問一下——我真的是在做我自己嗎?也許當你收穫了當初夢想的名利時,再反觀內心,一切就來不及了。這裏,珍妮也許是電影中設定的一個對比。

第二次說起理想,是當阿甘遇到了巴布這個一直夢想開捕蝦公司的朋友。不幸的是,巴布卻葬身沙場。或許出於友誼,也或許是因爲阿甘心中對生活的熱愛,阿甘將這把理想之炬接到了自己手中,併爲之付出行動、堅持,甚至用這個理想拯救了一個毫無理想、苟且偷生的中尉。精彩的創業故事數不勝數,阿甘也許只是其中渺小的一位,他並沒有驚人的創造力和別樣的眼界,他只有對理想最忠誠的追求和上帝給予的幸運。電影在這裏也許只是想表現一下理想的巨大影響力:堅定的理想可以感染他人,使你的精神在他人身上被體現;堅定的理想可以拯救個人,使個人活得更加充實、有意義。

第三次的理想體現在阿甘一次看似沒有任何目的的長跑中。許多人覺得這段場景說的是堅持,但我覺得從阿甘最後一句話“我累了,我現在想回家”來看,這一段並沒有體現所謂的堅持。我想這裏體現是阿甘和整個社會關於理想的矛盾。阿甘只是想跑步而跑步,沒有目的,有的人把這種行爲簡單地歸結於自己想幹什麼就做,對此我不置可否。但當我們看到那些更隨阿甘跑步的人——他們有的覺得阿甘是爲了爭取某種權益而跑步,他們有的覺得阿甘爲大家帶來了希望,他們有的堅信阿甘具有創造天賦……阿甘似乎是一個偶像般的引領,於是他們跟隨着阿甘,想找到心中的“答案”。可當阿甘停下後,他們所有人卻都是一臉茫然。他們以爲自己以堅持跟隨可以找到夢想,直到最後才暴露了心底最迷茫的一刻。在當時的美國,這一代人正是那時的“垮掉的一代”。但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其實有的也只是表面上“跟隨性”的理想,往往突然發現理想的荒誕和看似無意義,就極可能不知所措、陷入迷茫。所以在這裏,我想阿甘告訴了我:不要爲了擁有理想而擁有理想,更不要附着他人的理想,這樣的理想寧缺毋濫。首先還是必須尊重自己的內心。

關於愛

一個充滿愛的人生纔是成功的,阿甘無疑又一次詮釋了這一點,併成爲這部電影的主要旋律之一。對於母親,他能夠理解母親的每一句話,並記住;他用心走好一生,並有了作爲;當他聽到母親生病時,飛回了母親身邊,用自己的理解送走了不可挽留的母親。這是對關心自己的母親的愛。對於朋友,阿甘能夠竭盡所能地關心他,在生死線上拯救他,爲他延續夢想、照顧家人。對於珍妮,雖然我並不認爲阿甘真的給予了她想要的愛情(因爲阿甘並不理解珍妮),但阿甘卻用愛爲她搭建了一個溫暖的避風港,這樣,也許是珍妮終其一生掙扎反叛的最好的結果吧。

最後,我們在影片結尾又看到了飄轉的羽毛。我想,這也許是象徵我們命運飄忽不定,起點不定,過程有起也有落,但總要落地。我們的命運也許受許多因素的限制甚至擺佈,但其實我們活着也像那起舞的羽毛一樣,本身就是一種簡單的美、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存在。正如阿甘母親逝世前所說的:“你要憑着上帝給予的做到最好”,不僅對於阿甘,對於我們每個人,這便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