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林海雪原》讀後感(精選7篇)

讀後感1.11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林海雪原》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林海雪原》讀後感(精選7篇)

《林海雪原》讀後感1

重讀了多年前閱讀過的中國當代長篇小說《林海雪原》,發覺此次重讀經典所看所想的和原先所讀到的有了很大的不一樣。之前的我閱讀這部書完全是出於電視劇《林海雪原》播出,很多評論說和原著如何不符,所以當時就想看看原著。我想也許正是這樣的閱讀初衷使我在第一次閱讀《林海雪原》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書中所描述的傳奇曲折的故事情節,而並非是故事思想和內涵本身。而此次我作爲一名即將正式跨入黨組織大門的一員去重新拜讀這部經典,似乎受益斐然,也決不一樣於前。下頭我就對於我此次閱讀印象比較深的地方,略談下個人心得:

一、歷史的感動永不泯滅

“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英雄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這是全書的第一句,也是作者懷念戰友赤誠的一顆心。看到此句,一種莫名的感動立馬涌上心頭。一九四六年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的一支精悍小分隊,在嚴寒的冬天深入廣大深山密林,在皚皚的東北雪原,憑藉自我的大智大勇,與狡猾兇殘的敵人搏鬥、與惡劣的天氣拼爭,最終乾淨徹底地消滅了長期爲霸一方、嚴重干擾我後方的土匪武裝,這是這部小說的故事梗概。合上書卷,細細沉思,腦海中生動地展現的是一羣驍勇善戰而又不缺乏生動可愛的人物形象——即少劍波、楊子榮、孫達得等革命軍人的英雄形象。他們爲了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不畏層層險阻,“征服林海,踏透雪原”,應對流血犧牲毫不畏懼,只爲了那一個心中執着的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拼搏至極,單純而簡單,卻又艱難而偉大——我覺得我的感動源於此。

我想這其中體現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氣節是我們不能難以忘懷的,而他們執着於信念、不懈奮鬥的精神及勇氣我想也同樣值得我們反省深思。在我們緬懷革命先輩的同時,更應當思考如何去向他們學習,如何能更好地實現其中進取的現實意義。尤其在物慾橫流光怪陸離的現實社會生活中,還有多少人能夠拒絕各種誘惑專心於自我最初的夢想,只爲一個信念堅持到最終,付出再多辛苦也在所不惜呢

二、懷揣夢想,拼搏奮鬥

透過書本,你會發現浮現於腦海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都有一個共同的鮮明特點——心中懷揣着高尚的夢想,執着地追求着自我人生的目標。無論是年青英勇的少劍波、足智多謀的楊子榮、攀登能手欒超家,還是身高力大的“坦克”劉勳蒼,夜行千里的“長腿”孫達得、忘我拼殺的高波,小白鴿白茹等,他們都能夠執着於信念,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這份動力來源於什麼呢我想就是在於他們心中懷揣着高尚的夢想,有了夢想纔有目標,有了目標就能看到期望。也正是如此,讓無數浴血拼搏的革命戰士能夠看到勝利的曙光,讓他們擁有了勝利的期望,才使得他們能夠堅持戰鬥,十幾年如一日,爲了心中的夢想不斷前進。

是呀,懷揣高尚的夢想是人前進的動力,我相信每個人在進入大學之初都懷抱着早日成才的夢想。不一樣的是有些人的夢想隨時間和環境慢慢消逝,甚至走向墮落的深淵。所以,我們應當多閱讀紅色經典書籍,看看革命戰士是如何長期以往堅持着夢想的,並且要去學習他們那種精神,那份執着,那股勇氣。

三、融入團體,學會團結

此次的重讀腦海中還經常會縈繞着一個詞的含義,那便是“團體”。故事中的每一個革命軍人,如少劍波、楊子榮等,團體已經完全深入他們的骨髓,同他們的生命融爲—體了。對於他們來說“團體”已經完全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詞彙、概念,而是一股力量,一種戰鬥武器,一種生命靈魂。頭可斷,血可流,永遠把團體利益擺在第—位,此志不可改。正是他們將“團體”進行了最好的詮釋。

不論什麼年代,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團體裏的。大家在一齊共同工作、共同學習,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克服自身的缺點,要正視自我身上有損人格魅力的弱點並不斷加以改正,惟此,才能融人這個團體。把自我融人團體,成爲其中的一員,學會團結,並把團體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才能發揮出團體的作用。

《林海雪原》讀後感2

前幾天在看一部紅色經典電影叫《林海雪原》,被書中人物深深打動。

書上說,1946年,人民解放軍派出邵建波率領的小分隊深入臨海雪域,組織羣衆抵抗剿匪。但透過抓獲的土匪,他們瞭解到胡偉山上的目標土匪是班數的幾倍,地形複雜,於是派楊子榮同志扮成土匪,取得土匪頭子的信任。最後,楊子榮同志沒有揹負希望的重擔,配合敢死隊成功剿滅了土匪。隨後,他們繼續發動土地改革,進行新的戰鬥。

這也是當時東北的真實寫照。在這本書裏,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楊子榮同志。胡彪扮成土匪深入胡偉山,深得頭領左山彪信任,最後以少勝多。

我想起身邊的人,他們在不斷努力爲祖國服務,爲國家爭光。我同學的爸爸是軍人,在部隊爲祖國服務多年!

楊子榮同志智取小爐匠的故事是最激動人心的。憑着必死的決心,楊子榮成功地贏得了強盜的信任,迫使小爐匠陷入絕境,擺脫了敵人。

戰火離我們很遠,但我們要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讓所有烈士安息!

《林海雪原》讀後感3

懷着—股澎湃的激情讀完了全書,輕輕合上,望着“林海雪原”四個字,似乎是由火熱的血所凝成的,襯着封面上的皚皚白雪,顯得更加地豔,更加紅了。在那上面,我彷彿看到了一位位親切和藹的解放軍戰士,爲着自己的理想,更爲着祖國的偉大事業——共產主義事業,在深山老林中奮鬥的身影。此時的學似乎已同他們的笑容與靈魂,融爲聖潔的一體。

對這些戰士來說,死,毫不可怕,鮮血,更是爲着這一片他們深着的土地,爲着他們那可親可的鄉親們所流的,它鑑證了一個個赤之心,它的脈搏將永遠在這片鬱鬱蔥蔥的老林裏跳動。穿山風的狂卷,密集的槍彈雨林,都嚇不退他們,因爲心中的一把火,一個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援着他們在狂風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後的勝利。

他們對自己人生的目標,執着地追求着,不畏層層險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地步,也甘願拼死一搏,或許他們認爲:面對自己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過,才了無遺憾。就像《老人與海》中的老人,《絕頂》中的肖頓河,都爲着自己心的理想而前進,雖然他們最終都失敗了,都只在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幾行輕輕的痕跡,但在任何人眼裏,他們在精神上永遠是無法擊倒的。恥笑他們對生命無謂浪費的人,必定是一個懦夫,若表面不是,在內心深處也是脆弱的,因爲只有懦夫,纔會恥笑勇者,更因爲他們毫不明白傾盡自己一生去追求的感覺,也更因爲他們沒有這種氣魄,沒有這種理想。鄧小平也說過:“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少年,要有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便對自己的前途自己要走的路感到茫然,也許,在徘徊上便像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若沒有理想,萊特兄弟不會發明飛機,圓了人類飛向藍天的夢;若沒有理想,袁隆平不可能養殖出雜交水稻,解決中國人多糧少的難題;若沒有理想,又哪來中國幾千年的悠遠文化;若沒有理想,中國不會在一次次失敗中站起,奪回自己的領土……理想,是人生的燈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時爲了它,歷經幾多滄桑幾多歲月。中國的XX申奧,世界夢想和平,祈求人性的完美,“衆裏尋她千百度”,圓了與未圓,又有什麼區別,總有下一代繼續追尋。

讀《林海雪原》經常會感覺到一個詞的含義,那便是“集體”。文中的人物,如少劍波楊榮等,張口閉口不離集體,可謂已經深入骨髓,同自己的生命融爲—體了,風裏來,雪裏去,是記憶拼搏下的一點一滴。“集體”這個詞,更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的意境已將不可計數的心融爲一體,有着強烈的集體思維的人,頭可斷,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遠把集體利益擺在第—位,這似乎是—個很奇怪的特性。

參加過合唱活動的人都應該體會過,其好處便是,你在歌唱中可以發出聲音也可以不發出聲音,但怕的是你旁邊的人也會這麼做。細品一番,它的諷刺意味也是蠻強的,對於那種“別人回去幹”的依賴集體思想刻畫得入木三分。也許,在所有的聲音都停止,沉默中,導師詫異的目光中,彼此低垂的頭下,有—分難以言傳的尷尬,在集體兩字間幽幽穿梭。

毛澤東同志寫的《爲人民服務》,其中詳盡地闡述了有關與集體的一些思想,其實,不僅僅是當時需傳播集體思想,在現今,也更需要它來作爲強大的動力,促進我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宏圖快步發展。唯有將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奮鬥,以爲全國這個集體而奮鬥的精神,現代化建設的光榮任務,纔是我國快速發展的途徑。

漢朝文學家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爲集體而死,必是重於泰山,小高波正是爲着這座泰山而永生。生與死,千百年來有人歌頌有人笑,更有人長嘆一聲:“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其實生與死只是一線之差,便是有氣與無氣。有人死得氣壯山河,那種人,以着另外一種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罵,萬人踐踏,那種人,爲求一絲生機拼命乞憐,卻終爲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該來的時候會來,該去的時候會去,無愧於自己的生命,更無愧於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執着於一個想法或一個將來的結果。關天培身上的刀疤,黃繼光胸膛的槍洞,都一次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美國作家海明威生前爲自己撰寫的墓誌銘僅有一句話:“恕我不起來了。”對於他的寫作我不熟悉,但這位作家一如此詼諧的態度看待生死,確實讓人佩服至級,對於一個黑暗的墳墓,如同給自己安眠的暖牀,又有什麼放不開胸懷去面對的?至今不明,他威嚇會以一顆彈結束自己的生命,思前想後,也許,他認爲自己已經活夠了,對這個世界不復再有貢獻,且無愧與這個過程。人的思想總是互相矛盾,何況在生與死的本質間,原是一個矛盾,依舊認爲,死得其所,便今生無憾。

《林海雪原》中,講述的不僅是解放戰爭初期的剿匪鬥爭,它所表現出的更是一種智慧,一股勇氣,一分人性的美,融合爲人類近乎完美的形象,成爲一個世界的縮影,化爲一片藍天。

《林海雪原》讀後感4

深夜,我合上了剛剛讀完的《林海雪原》,不由得心潮澎湃。望着林海雪原這四個大字,我彷彿看見了一個勇敢而機敏的解放軍戰士在深山老林裏與敵人周旋,在槍林炮火之中英勇地前行……。在皚皚白雪的襯托之下,他的身材顯得格外的高大,就好像她的身軀與靈魂都與這白雪熔成了聖潔的一體。那情景,久久地在我腦海當中環繞,閃現着。

在與土匪的鬥爭當中,戰士們常常會面臨艱苦的環境,有時候甚至是生命的威脅。但是穿山風的狂卷,密集的炮火,都嚇不倒他們,嚇不退他們,因爲他們的心中有能夠融化一切的.烈火,那就是他們的信念,一個要將全中國解放的信念。正是因爲他們有着這種堅定信念的鼓勵和支援,使得他們有了戰勝一切的勇氣,不管面臨着什麼樣的危險和困難,也絕不會退縮,即使經歷跌倒,也會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直至最後的勝利。他們堅信只要他們的信念在,就算他們的肉體被毀滅,他們精神上也不會被敵人打敗。正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老人所說的:一個人不是生來就給打敗的,你進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老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儘管他失敗了,可在我們的眼中,他就是不敗的英雄。

從腐朽的封建王朝,到新中國的建立,再到如今繁榮昌盛,國力強盛的中國,這些巨大的蛻變,都離不開革命先輩的拋頭顱散熱血。正是因爲他們的犧牲才換取了我們今天的良好環境。而他們之所以能日復一日的堅持自己的信仰,就在於他們具有追求理想,完善人格的上進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把追求理想,完善人格爲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看作實現自我需求的最高精神。革命先輩尚有如此精神,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纔對。可現如今,我們的一些學生,祖國的未來的希望,卻絲毫沒有在自己的心中樹立理想,整天渾渾噩噩地過着,每天只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便萬事大吉了,其他時間便沉迷在電視劇及電腦遊戲,絲毫不爲自己未來的理想而做準備。這樣的祖國的花朵,能爲我們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嗎?能把我們祖國帶上更加繁榮昌盛的道路嗎?鄧小平常說道:“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少年要有理想。”是啊,一個沒有理想的人,會對自己未來,走什麼樣的路,未來要做什麼都會感到迷茫,像只迷途的羔羊一樣,漸漸地越走越遠,直到走向消亡。理想是人生的燈塔,更是人生的彼岸。唯有它,才讓生命的存在變得有意義。

團結互助,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形成團結合作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進步與發展。而在《林海雪原》中,集體是每一個戰士心中首位的東西。楊子榮身處匪穴之中,他第一個想到的並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如何將情報安全地送出去,以減少部隊的傷亡。他早已將他與集體緊密相連在了一起。不僅是楊子榮,其他的解放軍戰士也是如此。正是因爲他們以集體爲中心,有着強烈的集體意識,所以解放軍戰士纔會有戰勝一切的大無畏精神,才能完成解放全中國的目標。而現在,集體已越來越成爲一個口號。有些人總是打着集體的幌子,而私底下卻幹着損公肥私的勾當。這也是現在爲何腐敗現象如此盛行的緣故,而導致這一切是因爲人們的集體觀念已然漸漸淡化,逐漸地把自我作爲中心。而要想讓祖國變得更加昌盛,則需要我們像先輩那樣把集體放在心上,而不是掛在嘴邊。而這也是我們現在需要做的。

《林海雪原》不僅講述了革命先輩在位新中國建立做出巨大的貢獻,而且也在時刻提醒着我們,要時刻牢記先輩的付出,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地繁榮昌盛。這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林海雪原》讀後感5

前幾天,我在看一本紅色經典電影閱讀,名叫《林海雪原》,我被書裏的人物深深打動了。

書中寫到,在1946年,人民解放軍派出一支由少劍波帶領的小分隊深入林海雪原,組織羣衆反抗,剿滅土匪。但透過抓獲的土匪之口,他們瞭解到目標威虎山上土匪是小分隊人數的好幾倍,且地形複雜,便派出楊子榮同志,扮成土匪,取得土匪頭目的信任,最後,楊子榮同志不負重望,與小分隊裏應外合,成功剿滅了匪幫。隨後,他們繼續發動了土地改革,投入了新的戰鬥。

這也是東北當時剿匪時的真實寫照。在本書裏,給我感觸最大的是楊子榮同志。他扮作土匪胡彪,深入威虎山,博得頭目座山雕的信任,最後才能以少勝多。

我想起了一位位身邊的人,他們在不停地努力工作,爲的就是報效祖國,爲國爭光,我同學的父親就是一名軍人,他長年在部隊爲祖國效勞!

楊子榮同志智鬥小爐匠的一段,最令人蕩氣迴腸。楊子榮抱着必死的決心,成功地博得了衆匪的信任,將小爐匠逼上絕境,除掉了這個大敵。

戰火硝煙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我們應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讓各位先烈得以安息!

《林海雪原》讀後感6

大約從秋末,皚皚白雪就將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深深地覆蓋上了。因此,這裏被世人稱讚爲林海雪原。

現如今,大雪漫舞之時,有許多遊人選擇去東北遊玩。因爲,在那裏不僅可以觀賞到北國風光的美景,還可以體驗一番驚險刺激的滑雪運動。現在的滑雪裝備當然齊全、先進,可是,在我國建國初期,我們許許多多的解放軍戰士爲了徹底消滅殘留在雪原裏的頑匪,僅靠自制的滑板在雪原裏飛快穿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林海雪原》講述的就是這些戰士英勇戰鬥的故事。

《林海雪原》描寫的是建國之初,廣大農民在祖國各地開展土改運動,但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餘勢力和山林土匪卻相互勾結,在我國一些偏遠地區瘋狂地搞破壞,長白山地區尤爲嚴重。由於這裏交通不便,環境惡劣,所以,這些頑匪就躲避在深山密林裏,躲避着我人民解放軍的大規模搜剿,卻又不時騷擾地方政府,殺害土改幹部和無辜人民。面對如此嚴峻的行勢,我黨決定有針對性地剿滅長白山地區的黨匪,保護土革成果。

在那個物質條件極其匱乏的年代,我們的解放軍戰士要在茫茫雪原上與敵人進行鬥爭,其中的艱苦我們可以想象:沒有足夠的保暖衣物、鞋子,沒有防治凍傷的藥物,沒有充足的糧食……這些困難對我們的戰士來說都算不上困難,真正困難的是在茫茫雪原上如何快速行走,避免在雪地走過之後給敵人留下行蹤?我們的戰士憑藉着“雪既是咱們最大的敵人,也是咱們最好的朋友”的信念,開動腦筋,終於順利地解決了這個“攔路虎”。他們向當地人民虛心學習,自制滑雪板,苦練滑雪技術,終於,在短短的兩三個星期的訓練之後,個個都成了滑雪高手。從此,戰士們在雪地上也能飛快地前進,與敵人鬥智鬥勇,歷經半年血戰,憑藉堅定的毅力和超長的耐力,最終將危害地方的頑匪逐個殲滅。

在書中敘述的令人驚心動魄的戰鬥中,許多年輕的戰士爲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了,他們的熱血灑在那片雪原上,令人心中悲痛。作爲當代大學生的我們,讀完這部令人感嘆的英雄主義作品,我想說:我們可愛的雪原上的英雄,因爲有了你們的付出,才換回了祖國和人民的安寧;因爲有了你們的犧牲,纔有了我們今日安定祥和的生活;因爲有了你們的奉獻,纔有了我們今日的和諧、繁榮、昌盛。在那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曾經留下你們在雪地滑過的印跡,雖已消失,但它卻深深融入大地,灌溉了樹木山林,滋潤了我們許許多多中國人民的心田。

《林海雪原》讀後感7

懷着—股澎湃的激情讀完了全書,輕輕合上,望着“林海雪原”四個字,似乎是由火熱的血所凝成的,襯着封面上的皚皚白雪,顯得更加地豔,更加紅了。在那上面,我彷彿看到了一位位親切和藹的解放軍戰士,爲着自己的理想,更爲着祖國的偉大事業——共產主義事業,在深山老林中奮鬥的身影。此時的學似乎已同他們的笑容與靈魂,融爲聖潔的一體。

對這些戰士來說,死,毫不可怕,鮮血,更是爲着這一片他們深愛着的土地,爲着他們那可親可愛的鄉親們所流的,它鑑證了一個個赤子之心,它的脈搏將永遠在這片鬱鬱蔥蔥的老林裏跳動。穿山風的狂卷,密集的槍彈雨林,都嚇不退他們,因爲心中的一把火,一個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援着他們在狂風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後的勝利。他們對自己人生的目標,執着地追求着,不畏層層險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地步,也甘願拼死一搏,或許他們認爲:面對自己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過,才了無遺憾。就像《老人與海》中的老人,《絕頂》中的肖頓河,都爲着自己心愛的理想而前進,雖然他們最終都失敗了,都只在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幾行輕輕的痕跡,但在任何人眼裏,他們在精神上永遠是無法擊倒的。

恥笑他們對生命無謂浪費的人,必定是一個懦夫,若表面不是,在內心深處也是脆弱的,因爲只有懦夫,纔會恥笑勇者,更因爲他們毫不明白傾盡自己一生去追求的感覺,也更因爲他們沒有這種氣魄,沒有這種理想。鄧小平也說過:“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少年,要有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便對自己的前途自己要走的路感到茫然,也許,在徘徊上便像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若沒有理想,萊特兄弟不會發明飛機,圓了人類飛向藍天的夢;若沒有理想,袁隆平不可能養殖出雜交水稻,解決中國人多糧少的難題;若沒有理想,又哪來中國幾千年的悠遠文化;若沒有理想,中國不會在一次次失敗中站起,奪回自己的領土……

理想,是人生的燈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時爲了它,歷經幾多滄桑幾多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