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法度與人心》讀後感

讀後感2.5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法度與人心》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法度與人心》讀後感

碰到這本書也是個湊巧,一個朋友閒聊中推薦的。

正好前段時間讀了了Ray Dalio的新書

《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Why Nations Succeed and Fail 》,正是講述過去500年的包括中、美、英以及其他6個國家等全球主要帝國交替興衰的形式,從“週期”角度去分析歷史,看完大呼過癮。

再結合之前看了 《羅馬》 這部歷史劇,

還看了《大明王朝1566》這部國產歷史正劇中的巔峯之作,

真正讓我對歷史,包括世界歷史,以及我們自身中華民族的歷史產生了興趣。

據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就更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過看看,

並不是很多大事件都是大人物或者大陰謀導致的,(電影或者電視劇喜歡這麼拍)

也有很多事情是由若干個不知名的小人物加上很多偶然事件引發的。

回到這本書,是從“制度”這個角度去講述歷史故事,

講述中華帝制的利弊,以及這種制度如何推動歷史向前,

制度的慣性甚至在我們現在社會也能看到端倪。

皇帝的第一畏是歷史。他害怕自己成爲遺臭萬年的昏君。

皇帝的第二畏是古聖先賢、列祖列宗。古代聖王的原則、本朝列祖列宗,特別是開國皇帝的說法與做法對後世的皇帝都有規範作用。

皇帝的第三畏是天。對於上天降下的災異,皇帝必須認真對待。“天人感應”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最核心的內容是:人間統治與天道之間是關聯互動的,人間統治出了問題,天就會對統治者予以警告,這就是所謂的“災異示警”。

皇帝尚且怕這三個,更不要說庶民百姓了,特別是這個“天”,我們從小聽到大的諺語都能體驗到這個“天”對於我們行事準則額約束。

比如:

人在做,天在看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不報,時候未到

然而,“儒家經典”“古聖先賢”“列祖列宗”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不嚴密。不管是儒家經典記載的古聖先賢,還是本朝列祖列宗的光輝事蹟,其中都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想要向東走的人,可以從中找到“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理由,想要向西走的人,也可以從中找到“江潭落月復西斜”的道理。質言之,用古聖先賢、列祖列宗來約束皇帝,很容易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境地。

而士大夫的說理方式,以及隱藏在此種說理方式背後的思想方法,也普遍存在問題。他們規勸皇帝的文章通常是這樣寫的:以一兩個漂亮的句子開頭,接下來引用幾個同樣類型的史實。比如,論證“紅顏禍水必然導致亡國”,就先講夏桀寵妹喜、商紂愛妲己、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三個故事;然後再引用幾個前人警句,要來歷不凡、鏗鏘有力;最後,再來兩個漂亮的句子,嗚呼一嘆,結束了。

感覺很像我們小時候寫的議論文,我其實很奇怪,爲什麼當年高考反覆練習的議論文(命題作文),雖然實用性不高,但是卻在語文以及高考中佔據這麼重要的地位,其實本質這就是“規勸皇帝”的`文章延續下來的寫作手法吧!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古人無趣,是因爲自己無知;一旦懂得,就會明白禮制討論不僅有趣,而且意義重大。那麼,禮制的意義何在?按照孔子的說法,禮的制定是“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它最核心的功能是理順、規範人的情感,讓情感的表達符合天道,從而達到“正風俗”的目的,也就是端正社會風氣,建立秩序。因此,“禮”之有無關係國家存亡,“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禮”的核心要義是要以“天之道”來規範“人之情”。

我們宣揚文明禮貌,還有城市生活給我們帶來的對秩序的追求,古人的社會也是有這個需求的。

我們從一個王朝後期的歷史裏,常常會讀到當時人對制度弊端的種種批評。同樣的制度,在王朝的前中期執行良好,到了王朝後期忽然就“不靈”了。這種不靈,有的是因爲世異時移,形勢變了,制度沒有跟上;有的是因爲制度本身已壞——背離了它的設計意圖或者初衷。…很多時候,搞壞制度的,正是那些處在制度上層,在制度中已經享盡好處、貪得無厭的進階官僚。”

這個和Ray Dalio 書裏寫到關於一個王朝的興替的“週期”性有類似的觀點,有的時候,並不是因爲某個皇帝不好,而是一個王朝本身過了興盛的頂點,往下走的過程中,必然面臨很多社會經濟問題,如果碰到好皇帝或者好的大臣,那麼衰落的趨勢能再延緩一點,如果皇帝昏庸或者官場貪污嚴重,那就是加速衰敗。也就是說:國運比領導人更爲重要。

針對上述三大人才問題,北宋政府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第一個問題的對策是興建學校,以學校輔助科舉。按照1041年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改革思路,第一,在全國範圍內,州一級地方普遍設立官學,縣一級具備條件的也可以設立官學;第二,學籍與考試資格掛鉤,規定所有考生在官學學滿一定期限,才能參加科舉考試,改革之前就已經投考的舊舉人要學滿一百天,新舉人要學滿三百天;第三,學籍與戶籍掛鉤,所有考生必須在戶口所在地的官學學習。在這些規定之中,蘊含着重建熟人社會的努力。興建學校的努力貫穿了整個北宋中後期的歷史。

學區房,從北宋開始就有了......

教育對一個王朝的興盛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現在面臨的對於未來個人發展的渴求,希望子女讀書出人頭地,

古人也是面臨一樣的問題。

甚至包括皇帝,也需要透過多讀書來提升自己:

(這是個反面例子)

史書記載,唐朝的大宦官仇士良告老還鄉,臨別之際,全體宦官都來送他。仇士良發表臨別感言,告誡同類說:千萬不能讓皇帝有閒空兒,皇帝閒了一定會讀書,接見儒臣,聽取不同意見,那就會變得有智慧、有遠見,不愛玩,減少出遊打獵,到那個時候,他對我們就沒這麼好了,我們的權勢也就輕了。所以,爲各位考慮,那就不如搜刮財富,選雄鷹寶馬,天天領着皇帝打馬球、狩獵,用音樂和美色來蠱惑他的心靈,讓他享盡奢靡,身心愉悅,不願意停下來,那他必然會排斥儒家經典,懶得理外面的事兒,到那個時候,天下的事就都握在我們的手裏了,恩澤權力還能跑到哪兒去呢?

最近聽了個說法,就是我們的智力水平其實和古人是差不多的。

唯一區別的就是我們的知識輸入和周圍環境影響。

想想有點悲哀,我們透過基因繁衍這麼多代,

都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

然而,不管多牛逼的家庭,

後代在出生之後,卻仍然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從零開始學習。

也有可能,我們窮盡一生,也仍舊沒達到某個古人的高度,

他們可沒有像我們一樣的舒適的環境,

一按就開的燈,一下單就到的書,一有問題就可以百度的電腦。

人家古人卻在那樣的環境下,平均壽命比我們短的情況下,

也努力的推動着人類的發展,並且成果斐然。

這怎麼做到的?

是因爲沒有微博抖音遊戲的干擾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