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龍應臺《目送》中學生讀後感

讀後感2.18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龍應臺《目送》中學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龍應臺《目送》中學生讀後感

幾年前女兒推薦我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至今爲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過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裏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記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學的時候,母親不也是目送着我漸行漸遠,就如我現在每次目送着女兒一次一次的別離

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再目送着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爲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女兒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捨得,只願女兒將來終能明白,現在的付出是爲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爲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她學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後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我知道女兒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邁出了第一步,留給父母一個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